|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4 16: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連尊者 降 87年12月16日勇筆扶
第一節 料事如神
華夏民族之中有傑出之人,如劉伯溫之能預測五百年後之人事;如:諸
葛孔明之運籌帷幄,料敵如神,此在我人之境界上已超乎尋常。但以諸葛仙
人之智慧乃以熟悉人性,再輔以飽學奇書,因而造就超凡智慧;凡事前思後
慮,通盤演練,其縝密處幾可滴水不漏,因而可以料無不中,不出人性範疇
。再以劉軍師而言,以道家術法之精修,應天命而輔人君,卻也深知伴君如
伴虎,急流勇退,因而明哲保身;此一智慧除了以通仙術之運用外,其本身
之對人性了然,自是一大關鍵。
凡諸料事如神,基本上以先天、後天兩大類分判。茲分別闡述如下:
先天之開悟覺者,如:佛陀之直言前世因果,判斷後世果報,乃已無漏
心性,時空難阻先知。因而佛之示知乃在本身已達無所不知,因而可以言必
中的,口無虛言。再如:劉軍師、諸葛仙人等均是,已達可以鑑先知後無所
阻礙之地步。
後天者乃因人而異,如:諸葛仙人純就人性而剖析世人處事而斷言之類
,可以以今時之心理學而言,測知人性之延伸而測其結果。如果再加上以修
行之術法,得心性無礙,而可知前鑑後,當然屬於智者。唯當今之世,許多
修行之人,不循此正軌而行,反諸其道;藉幻虛魔象,而自言不慚可知前因
後果,大都誤人害己。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之中最忌通靈;蓋,所謂通靈大都
藉無形界所顯現之音象,雖可略知一二常人之所不知,但通靈者因本身一則
既無通曉人性之超凡智慧,又無慧根可知前鑑後,凡有音象必受指引。一旦
此音象乃不正所出,其必受誤導,如此害人誤己必深。
總此而言,修行者必須依循正法而修。不論佛道教義或心法,必然是使
修行者已奠好初基再逐漸精進,然後在顯現超然能力之際,本身已可分判正
邪善惡;更可不受此一外力之不當干擾,即可不誤人誤己。
目連尊者 降 87年12月23日勇筆扶
第二節 佛覺智通
我人通常悉皆有所通病,常喜自以為是,僅以平素對大自然變化,或世
事人心之一知半解則沾沾自喜;因而儒聖有云:「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乃是儒家評斷我人一般之通病;亦尤其可見自以為是,乃是平常人之所
通病。
修佛之人,除以大戒為規束自身之起心動念外,並以此而深入經藏,進
而進入智覺領域。一般修佛之人,除在家居士較不如出家緇眾的戒律森嚴以
及功課緊密外,所受法沐均是一同;因而並不能以在家或出家而判定智覺高
下;因而其關鍵即在沐受法益之處。
眾所周知,修佛之行者不論任何宗脈,不論顯密教義,深入經藏是首要
功課,而經藏即是佛陀修行的心得,可以進入正見的不二法鑰。因此,修行
之人從經藏中明心見性;從經藏中培育智慧;從經藏中生出正信;從經藏中
開悟正見;我人當可見知佛法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處處可見智慧根器;尤其不
打誑語更是智慧根源。
我人在此人世,隨處面對七情六欲所交織之羅網,受功利所左右,乃利
欲薰心,逐漸染著;因而說謊又成俗人一大通病。在修佛之行者,於此誑戒
中即可顯現智慧。凡屬不能真知正見,行者不敢誑言,在每一件教義妙理之
印證必有所得而始敢言。在此印證過程中,已摒除我人之通病;而在真理印
證過程中,俗人的染著在層層過濾之後,僅剩圓明之真覺。在八識之無礙、
時空無阻之中,行者能照見累劫之因業及歷劫後之果報,自屬真知正見。因
而,修佛之行者精進至照見累世與未來,自然無所誑言,更是言必有物,不
出因果輪迴之定律,俗人在修行者之言行中,判定真知正見與否,當然可以
由其言論是否悖離輪迴定理,則可洞悉一切。
在此,修佛之行者,不論在修法、修經顯密之行者;不論藉于苦行而律
心志,或深入經藏而明心志,其在智覺之顯現過程中,一定是關鍵在用功精
進之深淺而已。
目連尊者 登台 87年12月30日勇筆扶
第三節 道法通玄
道家共有四學:一曰「符」。二曰「咒」。三曰「方」。四曰「術」;
此一符、咒、方、術即為道家精髓所在。
「符」者即為符籙,乃借行者修持之功,以硃砂筆劃象形之籙成符,藉
資感召天地之間所存在之力量,或祈禳神明助力以顯現超常能力。
「咒」者即乃古來修真有成、有道之士所傳流之真言咒語之力量,亦乃
不出感召天地之力量。
「方」者,古來修道之士大都有練丹之方,以此藥方而濟世。
「術」者即為廣泛所指之道法,修真通玄之士大都習有道術。而道術之
分類又可分為內外;所謂內者即乃以本身之精氣神之凝聚而發出體外,形成
一股浩巨的力量;所謂外者即乃修真者藉術而召引天地之間所存在之精靈力
量,而達到為自身運用顯現超常能力。
據《雲笈七籤》所載洞元本行經中太上道君所云:「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由此可見玄妙乃為道家所崇;因此,華夏民族引用道家術法之玄妙,
如從有變無、或無中生有之五鬼搬運、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等道術之變化,
故以此玄虛而喻。
道家本有分成老子之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乃以經教傳世,一直為華夏
民族尊為道祖,及至後漢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設五斗米教,以此術法大盛,
乃又成道家一大主流,及至當今可謂兩大支流併盛同傳於世。道家修真之士
有者崇奉道祖之經教,又醉心於龍虎山之道術,因此冶爐共修成為經術併重
之修道法門,例如:今時鸞門法要即有偏此類似。
凡諸修真之士實則在道家基本教義中奠基乃在養生練氣之學,因我人精
氣神之修練提升至潛能極致發揮可與天地同參,天地變化何其不可測,而我
人修真如可與天地同參則變化運用一如天地,則盡得道家精華。
總此而言,道家法要在此世流傳不輟,不論道祖之經教、天師之術法、
或者廣泛運用糅和道家各學而成之新宗脈,修真之士當宜由奠基伊始,即應
併同研閱道經,始克按部就班修成登仙之術。
目連尊者 降 88年1月6日勇筆扶
第四節 如何修行
論起修行,凡是志趣於道業之行者,在初行及過程中,大多會有不知何
去何從的感覺;並且也會有如何修行之迷惑。因為現今法門眾多,並且有因
外來眾多宗脈,以及由本地宗脈進而脫離原本教脈,而新興宗脈乃演變成五
花八門,使眾生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遵循。實則萬變不離其宗,縱然許多教
脈截取他家之長而自創宗脈,但修行無它,只在自性而已。因此,宗脈雖多
,法義紛陳,行者只在修行自身能夠適合的法門,即能夠在修行過程中平順
無礙。
當今之世,宗脈之多歷來無出其右,究其緣由,與社會人心之空虛有關
。在功利掛帥之風氣中,人們爭名奪利,用盡心機,機鋒盡出之後,若得若
失,因而心靈更加空虛,精神無以寄托,而人心之不善乃形成魔紛猖狂。有
人利用人心之脆弱以斷章取義或藉神跡顯現吸引人們崇信,因而間接造成宗
脈紛陳之亂象。
在行者的修行過程中,在初行之基最為重要,因為彼時對道業的認識不
深,智慧的顯現尚淺,無從分判正信妙諦,僅在間接聽聞中對道業一知半解
,憑藉對大道的真誠信仰而投入修行的行列中。但是,卻因許多不是正確的
宗脈,或者是正確的宗脈卻不適合自身修行的法門,因而時有徬徨或者挫折
之心,甚至退了道心,實為可惜!所謂「不正確宗脈」,當然是指一些崇奉
神跡顯現或以偏激言論煽惑人心,不能有系統之教理作啟迪人心,而一時迷
惑眾生。所謂「正確宗脈」,當然是指各大教門,有正確之教理、有嚴謹之
儀軌作濟世度人之普化。但,不論任何宗脈卻有使人信仰之魅力,乃因任何
宗脈均有其針對人心所需之處而吸引人生信仰。今時眾生就在不知如何修行
中,受到周遭親朋之影響,或生信仰,或生退道.而產生不知所從。在修行
者應該以自身在凡業中所能面對接受教脈之約束,而作為優先之考慮。譬如
:身在北地,而道場在南地,如此先天上已有不便之處;再如:道場教義須
有每日功課,卻因在凡業中每日必須加班,如此適得其反之牴觸,即為修子
考慮投入此一法門修行之優先因素。再者,法義之適用性,譬如:佛道教義
中有兩相逕庭之處,如:素食等戒律,都是修行者在考慮如何修行之前必須
自我審酌之處。
修行者的精進心志,在初行的階段不易顯現,但在通過初行奠基之後,
有精進增上心時,尤為容易受外來因素所干擾。每一位行者在修行過程中,
無可避免將與他宗行者有所切磋、有所接觸;而在各宗脈之法義中各有深淺
以及方向;並且行者自身在行持中每一位階必有瓶頸或是考關。一旦面臨這
些現象,心志的迷惑將顯現無遺;一旦受到考驗無法通過,輕者又偏離自身
道脈的行持,重者可能道心全退。尤有甚者,在此時入了魔道,完全敗壞根
基,殊為可嘆!
綜此而言,凡是有志趣於道業之行者,對於他宗的法義應當抱持戒慎之
心態。而在初行之時對於要信仰之宗脈教義應深入了解,以完全之了解而增
進自身智慧之研判;一旦深入明白教理所產生之信仰,可謂正信。由此而修
行,不但可減輕退道的因素,更可以避免受不正確宗脈的影響,更可以讓自
身不入魔道。
目連尊者 降 88年1月20日勇筆扶
第五節 修行的進境
每個行者在初行的過程中,發心的顯現,行持的實踐,累積修行的果實
在每一位階的進境即會顯現不同精進的現象。從初發心的勵志,在遇上瓶頸
的挫折,甚至在外力干擾的迷惘中,顯現行者對不可知之未來充滿無力感。
實則在修行的進境中,每一個現象都是有其脈絡可尋,只不過在於行者如何
去判讀而已。
在佛道的行者大致上可判分為二:一為理教上之修行,即為從經典上尋
求開悟,使自身之智慧無礙;二為尋求顯現異能,即為求神通。一般而言,
二者並無高下。古來修行者在此二途上,並無抵觸,均因行者之心態而起變
化;正如刀為利器,但正人持之無害,惡人持之則為凶器,法之於人亦如是
。
行者的修行在其初行之後,對於每一個境界的顯現,必然充滿好奇與疑
義,如同一般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必然充滿好奇一樣,在行者突破每個
位階,亦即代表修行加深。我人在累積修行位階之後,必然會解除層層束縛
,假體的潛能亦漸次發揮,因而顯現不同現象則是必然。譬如:一位專攻坐
工之行者而言,其以練氣為主,則功行愈深,其必內斂端肅。譬如:禪坐之
行者,其功行愈深,則其靈神清朗、光華顯露。譬如:專主經藏之行者,則
其功行愈深,則智慧愈開。譬如:修行在神通顯現,則其潛能顯現愈大。因
而在行者的修行進境必須依其修行的勤惰,乃能顯現深淺的功行現象。但是
並非每一位行者在進境的顯現均是一帆風順,頗多行者在每一位階的突破中
,非常容易受外力所干擾,因而有謂之「無考不成道」。
綜此而言,行者必須明白,修行的道路並非平順,亦非充滿坎坷與荊棘
。其所顯現的現象,修行者的心態非常重要。在每一位階上外力的干擾,則
必要由自我之毅力去克服,切莫受其牽引。
目連尊者 降 88年1月27日勇筆扶
第六節 境界的顯現
修行之人,尤其際今千宗萬脈蓬勃發展之時,每每在行者有所精進,動
輒異象百出;究竟是修道能有如許變化,或者是個人因素,實有探討之必要
。
我人身處如今空間,在宇宙諸般能量中,無形靈界的力量,或因古老傳
說,或因鄉間傳言添加附會,因而不但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更使眾生在不明
究裏之間以訛傳訛,終於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理念,進而錯誤引導眾生之思
維,而形諸於日常言行之中。
實則行者不論在修行任何法門,總也有旁涉於他宗課目。譬如:修佛之
人,因在此際大道宏興,以善書及電視媒體上非常容易接觸他宗教義,除非
有堅毅心志,鮮少不受影響。此種影響縱然不致完全引導修行之心志;但在
理念知識中,不可否認已植入他宗教義之理念,進而融入自身在修行過程,
所以行者都會有因修行而產生模糊理念的行為。更因為我人六根作用,在心
王為主之下,乃產生因先入為主之偏差,而有幻視、幻聽、幻覺等言行;而
在行者智慧未提升之前,有此現象則修行過程之偏差實已無可避免。我人之
幻覺、幻聽、幻視由心王所牽引,因行者在先天上、後天中俱以為修行是增
加神秘力量的泉源;而在周遭凡有突兀現象,不加思索即已判定是為靈界訊
息;因此積深之餘,偏差愈遠,終致修行進境不前反退,更甚至於導致入魔
現象(此在往後再專章述論)。
凡修行者行持時日愈久,因專注於行持,不論任何法門在旁涉他宗教義
下,我人六根作用正反併起;或因練氣而氣馴,自然內斂端肅;或因唸佛禮
拜,虔誠心志,自然外相莊嚴;因而行者與一般眾生最大不同,即在因戒律
規肅中,言行的改換而可一目了然。但是我人心識卻也因此有所變化。譬如
:六根因坐工而靈敏,乃有眼耳之可通靈界;但也因其靈敏而智慧未開而有
所誤導,並進而使我人潛在之劣性顯現。我人天生有所執著,在各人之智慧
顯現中執著深淺不一;但在修行者因六根作用之靈敏,而又心王受錯誤引導
則所執愈深,乃致無可避免之反作用,即是心識牽引六根,而六根之六識又
誤傳訊息給心王,心王主宰一身,因而我人蹈入錯誤行持中。
綜此而言,每位行者在修行任何法門,必須明白在任何境界的顯現必須
由智慧去判讀它的正確,不要偶有風吹草動即予認定視為自身修行之成果,
如此才是修行之正途。
目連尊者 降 88年2月3日勇筆扶
第七節 無相
修道的行者在整個的修行過程中,就有如中國武術的練習一般,從奠基
開始,逐步而精湛;中國武術大體分成內門與外家工夫,外家工夫必須從紮
穩馬步練習,而內門工夫則由坐息吐納練氣。修行者亦如是,必須從學習如
何修道而紮根,再往精進之路而修行。
中國武術的練習,不論外家、內門工夫,其最高境界即乃「無相」。武
術大都借物使力,不論刀劍拳掌必有其力道之拿捏;而一旦到達手中無物仍
可借力使力,武術之顛峰已將臻至。行者修行在精進過程中,一如武術之練
習,必須一分火候、一分火候累積至爐火純青而已。今時頗多修道之行者大
都以修行只不過是口頭之修練而已,不知用功精進,因而絕大多數停滯在初
基而已。中國有句俗諺:「滿瓶不響,半瓶晃蕩。」正是修行者停滯不前之
最佳寫照。
所謂「無相」,即是不形於色相,中國武術之高深者,其不論外門工夫
可使刀劍拳棍柔而克剛,內斂沉穩;而內家工夫高深者以意御氣,使氣機平
時沉潛,發之浩瀚鉅沛,而從外表觀之鶴髮童顏,除了精神爽朗之外,與常
人無異。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過程中道理之開悟,根塵之掃滌,使外表更
形清朗,智慧更加提昇,才是修行之愈高境界;反之,若在修行過程中不但
無法使自身外相之更換、沉穩內斂,反是心浮氣動,則不論修習任何法門均
屬無功。試看古往今來佛道之修行有成者,諸天聖神仙佛在未成道之前,在
人世間百相俱有,其在修行過程中逐漸精進,而次第更新外相,直至道成之
際,悉皆法相莊嚴,道貌岸然;由此可知,修行必須有此蛻變的過程,始能
見其精進工夫。時下修行者在法門修習過程中大都流於皮毛,因為修道之行
者必須每一分工夫逐漸累積,修行的工夫愈深,脫胎換骨的動力愈大,如此
才能藉加深之功夫以掃除我自身根障,而清敏爽朗,顯現真如之光芒。
綜合上述,眾生須知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論任一法門,均是在精進實修
。一切口頭禪,任你說得天花亂墜,改變不了自身修行無功的事實;而妄求
一切修行的捷徑,俱屬空談。修行必須一步一腳印累積功行,才足以顯現行
者之風華。
目連尊者 登臺 88年2月4日勇筆扶
第三章 佛法
佛法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即大乘、小乘,以及密宗。若再嚴加區分,當
然可以分成數十部不等;但在如今倡行之佛法,則不外上述三部而已。
大乘以度濟眾生、利他為旨,小乘是為自己之修行;而密宗是以即身成
佛之教法。不論修佛之行者是以任一教法而修行,但在總體而言,仍然不出
世尊之法教。唯,貳千餘年來,佛法之行者、祖師、大德輩出,在世尊之法
教中有者更是將此法教集於一宗之中而創新義,使佛法之行者更廣泛於此一
閻浮提地中。
修佛法之行者,一般眾生大都以出世而消極視之,殊不知佛法之內涵,
實則涵蓋廣泛,不止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絕大多數眾生僅以小乘行者之自了
修行,而以為修佛之行者均乃出世而消極。但是佛法使行者智慧提昇,根障
掃除,行者以修行而啟迪眾生之善根,其表徵意義絕非一般眾生所能明白。
試看佛法之行者姑不論修行任何法教,僅在以依佛儀軌及其律戒修持自身之
根障,從凡夫俗子而成出家僧眾,從不知律戒而行善修持,從根障累累而善
緣廣結,此一變換中其所代表之意義,即乃我人潛能之激發。修佛之行者不
論出家或在家,只要能夠依佛法而修,必能次第減輕根障,進而使我人靈神
清朗;凡是修持有素之行者,凡諸一切掛礙障業均能漸次減輕,進而使我人
原本已具有之靈明完全甦醒。
眾生當可知與修佛之行者晤談自身之疑難,可從行者口中洞悉,此乃因
行者之障礙已輕,知悉眾生因緣,而可無礙為眾生指引迷津。由此可知,修
佛之行者雖然凜遵世尊法教,不以神通為能,但修行者在修持過程中,逐漸
消除時常困擾我人靈明之根障,自然可以無所障礙,漸次提昇智慧而洞悉人
性,進而明悟因緣變化,自然無所障礙而超乎眾生之上。
目連尊者 降 88年2月5日勇筆扶
第一節 修佛之行
佛法本在戒定慧三學之中而修行,一般眾生知戒定慧無漏妙諦,但在知
理而不能行持實踐,則無由得其三昧,並因而錯覺以為佛學之艱澀枯燥。若
能深入戒定慧之中,當可深深發覺以此三學對我人之助益深且宏。
戒-簡而言之,佛以五戒而勉眾生,單以簡易五戒而言,即已足夠使眾
生之劣根性滌除乾淨,而此劣性之掃除已足以使我人之心性品德提昇至「真
」之境界。
定-修佛不論任一法門,進入修行的定中是無可避免。禪定之中,我人
萬緣俱放,靈神不受外力牽引,不受自心紊念困擾,與宇宙融匯則提升至「
善」境界。
慧-慧性乃我人天生所俱,慧根佛性只因受輪迴所束縳,雖隱而不泯,
藉由守戒入定而使慧性顯現,脫胎換骨,異於常人眾生,試看修佛之行者為
何其品德提昇,外相莊嚴,智慧圓熱,能為眾生指引迷津。此一能力即是因
其修持戒定慧而次第顯現原本已有之能力。
綜此而言,修佛之行者在戒定慧三學之中,不但缺一不可,更是必須由
此而進入精修境界;絕無修佛之行者,能不由此三學而得顯現精進之境界。
目連尊者 降 88年3月3日勇筆扶
第二節 禪
「禪境」乃我人萬緣放下,進入忘我空相的境界;因而時入禪境,將有
助益我人洗滌在塵世之中飽受紅塵染著之心靈,而可不受色相所困擾。
欲求進入「禪境」,其法有二:
其一,即是眾所周知以「坐禪」入定,進入「禪境」。為何坐禪入定而
可進入禪境?因為我人坐工之中,立即受到識業所困擾,萬念俱起,時有交
錯,三心四相盤旋腦海,很難靜息;因而佛家講到坐禪,各家並列,有教導
止念之法,即乃制止我人識業之困擾;一旦識業稍止念息,而心靜之間,我
人靈性則在八識潛藏宿世佛性之種子細細嚼味,陶冶靈性而進入空界;一旦
我人能得進入空定,則禪境亦同時顯現。
其二,由「研讀經典」而得。禪境乃屬空靈無色相境界,眾生常喜以出
家僧眾之話語冠以禪機,其意指出家僧眾話語不染凡塵名相;因而,在歷來
祖師大德所加註、所著作之經典中提升智慧,而使我人心靈可從時受紅塵色
相之干擾中跳脫此一漩渦,而進入另一層次之境界。
上述二種進入禪境的方法,一則由內心入禪,一則由外相入禪,本屬我
人心靈境界之禪境,即可由此而得。但是,眾生必須謹慎,於坐禪之中切莫
妄求入定。定中生慧乃指本俱慧根,以及肯下苦功,漸次精進之。行者若妄
求入定,此一躁進已將我人心靈空色相之路緊閉,無法從此定中而得;因而
不但無法入定,反而可能因心躁而受自性之魔所誤導,進入幻覺;若此幻定
之中,魔相俱陳,則此一行者修行根基俱毀矣!若從經典之研讀而進入禪境
,則可略去受幻覺之困擾;但是所研讀之經典卻是關鍵;因此,眾生以至行
者在了悟于此之後,當能有所抉擇。
目連尊者 降 88年3月10日勇筆扶
第三節 定
行者修行境界,以及是否有所超越,由定中均能顯現。世尊在菩提樹下
之證悟,亦是由定而得;因此,行者對於定之工夫不可不下。
《無量壽經》中所謂「深心」、「定心」即乃針對我人之「散心」而言
。我人承擔累世因業,心王受外力所干擾自然無可避免;因而,修此定心更
是倍下苦工。由「心定」始可進入「神定」,再由此進入一切法之「大定」
。行者修行有因法門而異,不論禪定,或者唯識定,甚至任一深定,均須由
定神而入門,此之所以修定必由心神為基礎而下工夫之理。
定中所顯現之超然,其原動力在於我人因受累世因業及今世色相所蒙蔽
之慧性,可憑藉入定而驅除。佛家時時以「由定而生慧」以勵行者,其理即
在於此。行者若能修行至可入定中之境界,受因業色相所迷惑之靈性,融入
宇宙間之能量,不再受此假相所蒙蔽;則在時空假相的環境中,一切俱皆洞
悉,無所掛礙;則行者智慧之圓融,無所障礙之知識、根性俱皆不受牽擾,
則豁然之間宛如大放光明之燈灼照耀遍處,乃從此可解脫色相之束縳。
修定之益處,端在我人此一假體久受輪迴之障,以及色相之迷,因而時
時執假為真,必須由定中去省思此一迷惘,始能突破此一修行之阻障。
修定之工夫,自然並非一蹴可及;因為我人三心四相,執念過重,無法
由靜而入定。況且,此一假體時時祟弄我人心神之不能攝納專注之意念;因
而,修定必須先從戒律自身作起,由我人假體之嚴格束律,始之可以受心神
所節制,再來修定則必可事半功倍。
綜此而言,入定不但可以使我人之靈性從迷茫中突破顯現光明;更可以
無礙於時空假相而得無礙圓融;更因為修定之前,銜接於戒律之嚴格約束,
行者久而久之,宛如脫胎換骨,當可精進於無漏之中。須知定中生慧,不止
於提升我人之智慧而已,在此有形之智慧中更可以顯現無形之智慧,即六大
智通之力量。
目連尊者 降 88年3月17日勇筆扶
第四節 智覺
修佛之行者,最重要關鍵在於是否開悟,此一開悟即是智覺。所謂「智
」,乃一切法所依附之智性;我人之所以為凡夫俗子,即是智性未開悟,因
而無法一切無礙,乃執於假相。所謂「覺」,乃得智之聖者,漏盡無礙,可
得超脫一切執著。
即以佛家六大神通而言,一、神境智證通(亦即神足通)。二、天眼智
證通(亦即天眼通),三、天耳智證通(亦即天耳通)。四、他心智證通(
亦即他心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亦即宿命通)。六、漏盡智證通(亦
即漏盡通)。此六神通,前五項凡夫俗子即可得之。唯此神足之來去無礙、
天眼之觀看無礙、天耳之聽聞無礙、他心之可知眾生因緣無礙、宿住之可知
宿命無礙,即必須修行至我人智性不受凡塵染著;亦即我人之靈體,真如無
礙,始可得之,而至漏盡無礙,超凡入聖矣!
修佛之行者,從戒律中束縛我人受欲望所支使之假體,而此一欲望卻是
由心而生;因此束縛節制此一欲心,即乃可顯現我人之智性。一旦戒律持之
有恒,習以為常,智性不受蒙蔽,再從經典中圓融教義,啟迪智慧,如此將
使我人智性完全復甦,真如無礙,即不受凡塵色相所染著,又圓融於教義。
宇宙色相無礙當能顯現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諸大智證神通。一
般行者之所以不能從智性中有所開悟,一者凡塵染著過重,亦即累世所輪迴
造作之業障;二者名相執著過重,亦即教義不能深研而圓融,此之所以行者
無所得。因此,不論顯密教義之修行,悉皆必須熟讀經典,再精進於修持,
如此才能次第掃除我人執障,而顯現智性,進而圓融無礙,由智而證,由證
而通,才是次第修行境界,才能由智而化,由化而覺,達到開悟境界。
眾生試看,修佛之人欲成就一代祖師大德,其智性之圓融,其不受執著
之蒙蔽,所顯現開悟境界之超凡入聖,悉皆可由日常言行顯現無遺;因而,
我人智性之受蒙蔽,無以超越,只有執趣於輪迴而已,理所當然無以超脫。
目連尊者 降 88年3月24日勇筆扶
第五節 感應
感應乃必須有作而感,庶而相應。以陰陽二氣而言,乃交感相應:因而
感應之產生即必須有交集,而使之相互為動,始能產生之現象。譬如:磁石
,其磁性之特質乃同屬陰極則相斥,同屬陽極亦然,但是陰陽兩極則相吸,
因而此一陰陽乃交感相應。
唯感應之現象頗多而廣泛,卻因眾生不明,所以喜予強加冠以神秘力量
,或者神秘現象,實則欲得其感應有其必要之原動力。正如《三藏法數》中
所云:「眾生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亡,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
普現眾水。」其理即是眾生感佛,其動力何在?即是如何融入佛之願海。眾
生有此願力,即文中所述之圓機,佛自可立即相應;因為眾生之願融入佛之
願海中,立即顯應。當然由此可知感應之現象,即必須有此動力之顯現,才
能促成。如照鏡顯影之立即相應,即如水之不會上升觸天,而月不會下降入
水,但是一輪明月卻能倒映於千江萬水之中。
解析至此,眾生當可知感應之理何在。但佛家講感應卻有細分,並非僅
止於佛陀聖者始有感應能力,一般行者以迄諸部眾生悉皆有所感應能力,只
不過其感應能力有因法門而異,有因境界而異;更有因應緣機而異。正如《
法華經》中敘述佛陀說法廣遍無數世界,即是佛法感應如是之一種。佛經中
不乏列舉感應事蹟,緣於眾生之根性,以及所種之契機,因而佛陀說法,因
應眾生根器乃有分列感應(後續按節詳述)。
綜此而言,感應之現象在於「求」,以及「緣機」。求感應屬眾生之動
力,因而歸於強制;而以強制而求,故其相應必須達到足以促使顯現相應的
程度。契機屬自然形成,故其相應則相對可在不自覺中所得,正如前述佛陀
說法,感應無數世界,即是自然感應之現象。
目連尊者 登臺 88年3月31日勇筆扶
第六節 續「感應」
在感應現象廣泛包羅之中,可以區分成兩大項目,其一即為形諸於表象
之外,將之形容為「顯感」;其二即為蘊藏於法理準則之內,將之形容為「
冥感」。但在顯感之下又可細分為顯應與冥應;而冥感之下相同亦可如此區
分。因而在廣泛感應現象之中,可以將之歸類如下四種現象;亦即顯感顯應
、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此四大類感應現象之中,大可以包含輪
迴果報之現象,小可以至佛菩薩之驗徵;但在形成感應現象俱皆有其脈絡可
循,在此一一闡述例舉之。
所謂形諸於表象之「顯應」,如:佛菩薩之加被感應,如賜予療疾等感
應,即是「顯感顯應」以眾生之禱叩,誠心以感格佛菩薩之慈悲願力而賜予
應往,故可謂之召感之;乃可下此定義,即是眾生造作諸般業因(包含善與
不善因所形成之現象)。所謂「顯感冥應」乃在印證於彼此願力(此願力包
括佛菩薩與眾生之間、佛菩薩與行者之間、行者與眾生之間、眾生與眾生之
間);亦即在眾生願力發出之際,在法眾或在靈界或在閻浮提地中印證此一
願力而受召感,在冥冥中形成之現象。
所謂蘊藏於法理準則之內之冥感現象,即乃在諸法現象之內有其一定準
則;比如佛門行者之戒律,佛規禮節等,譬喻道家所謂之天條冥律一般是為
準則。所謂「冥感冥應」,乃如行者之受空行加持,受諸佛菩薩護法,即是
屬於冥感冥應。故此冥感之定義即乃在此準則下所產生之現象。所謂「冥感
顯應」,譬如:行者修行淨土法門,受佛菩薩攝納接引之現象,可歸諸於冥
感顯應之現象。
唯感應之現象,乃有召感而有作應,因而其現象之產生必須相對。不論
廣泛之述及佛陀說法遍及無數世界之顯感冥應自然形成之感應現象;以迄眾
生因造作諸般業因而形成果報輪迴之冥感顯應等,悉皆由動力而促成。因此
。感應現象之轉換,相對於此一動力乃是關鍵。
目連尊者 降 88年4月7日勇筆扶
第七節 再續「感應」
神通力之顯現有因精修道程而次第顯現,感應亦如是。我人本身所具備
之力量,由自身小至內心所克服之意志力,大至可發諸於外而與宇宙能量融
匯之願力與念力,俱是形成感應現象之動力,隨著我人之加強而次第顯現深
淺不一之感應現象。
閻浮提地中有許多身具天賦異稟之人,不因其是否有所修道,但在凝聚
念力而對準某一事或物時能夠產生感應現象。此一念力由無形之力量形成有
形現象之感應力,即可歸屬於「冥感顯應」;因而冥感之動力可由我人一身
所具備。而在修行者,如:密宗之上師以本身之修持而予弟子或信眾之加持
灌頂,不論面對或是隔海無遠弗屆,此一感應現象即是「顯感冥應」。
綜此而言,感應力量乃依循於宇宙之定律,或從我人自身所感召之現象
,可分劃成顯感-即形諸於外之現象,或蘊藏於法理之內在顯現之現象-即
冥感。眾生在明悟於超自然境界中,對於感應現象須知其動力之所在,則在
修行境界中對於倏忽之感應現象自可了然無礙。
目連尊者 降 88年4月14日勇筆扶
第四章 道教
道家乃為中土所發源之教門,以 太上李老君為祖,乃衍生為經、術、
法三大流脈。所謂經,即乃老君之經教,如《道德》、《清靜》、《感應》
等諸大教義。所謂術,乃指養生(長生)練氣、丹鼎等諸術。所謂法,即乃
符籙,即召感宇宙靈界諸力等。
綜觀上述,道家自老君以降,雖然形成一大流派,但在民間信仰之中都
有附會穿鑿,乃使道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實則道家之符籙在上古由 祝由
所著作之符法中,大都以濟人病苦之符法,隨後修真有成之修道士,由本身
所修練具備之超然能力匯集愈多,乃有所謂「丹鼎派」、「符籙派」,但其
間仍以尊奉老君為祖,則無疑義。
道法數千年之衍流匯成已泱然大宗,不止歷來修道修法有成難以數計,
僅由練氣長生而登仙者亦是頗多;因而,道家法義之廣被,在閻浮提中屬成
一大名門,亦非無由所致。
目連尊者 降 88年4月21日勇筆扶
第一節 長生術
道家長生術是以二大類別形成宗脈,其一是丹鼎,其二是練氣。
所謂「丹鼎之道」,是以練藥以助我人凡軀減少病苦、退化,以期延長
軀體壽命。其中又區分以奇草花果服食,以及採集藥材練成丹藥服食。此一
流脈重在藥爐之功,因而與醫家又有密切關連。
所謂「練氣」,即在以我人在體內氣行之術。以達到健身,使軀體減少
病苦、退化,而達到延壽之目的。
古來道家之修士,除有以本教之濟世度人,譬如:為人祈禳、拜斗、消
災、解厄之科儀外,自身之修行則又細分若干支脈,長生術即為其一。我人
乃與天地可同參為三才之一,本身已具備不可思議之潛能;只因一落人世,
受人世污濁所累,因而潛能逐漸潛藏封閉,甚至喪失,因而道家長生術即在
運用我人所具備之潛能而延長壽命。所謂「長生」,並非不死,宇宙間有形
物象必有輪迴之定律,我人軀體亦如是,因而任一法門均無能使此一假體不
死不壤,僅能延長其時限而已;因而道家將我人體軀支撐生命現象之三大主
體:精、氣、神,運用天時、地利之配合,使我人之精、氣、神不因生命現
象之損耗而枯竭;並進而利用天時所產生之能量、地利所產生之能量,以及
我人可以吸納之方法,如:靜坐、如:養生等方法,達到減輕我人生存過程
中所必須損耗之精、氣、神,進而從中增補精、氣、神。
長生術具體而言,即是在日常中守靜,使神不致紊而耗損;增加守色使
精不虛耗;練氣使氣行馴而生息。以此而用下苦工,時日一久必見其效--
元神清朗不易疲憊,氣體充沛而病痛明顯減少。眾生試看道家修行有素之人
,大都精神清朗、丹田有力,精深者甚至鶴髮童顏,宛如陸地神仙,因而長
生術即乃道家登仙術。
目連尊者 降 88年4月28日勇筆扶
第二節 清靜無為
道家名言:「清靜」與「無為」,正是長生術之精神。我人欲求長生,
必須使假體之損耗減至最輕,而「清靜」則是使我人不因神紊而耗神,不因
遐思而耗元,不因氣燥而亂氣;因而學習如何清靜可使精氣神減輕損耗,進
而得到補充。
道家之所謂「無為」,其意不在有所不為,真正用意在於不為無所用之
為。因此,學習道家無為,一則使我人淡泊,養成怡然心性,消除人世間之
競逐之心,磨除我人之火性,進而使我人在大自然之薰陶下,從中調節精氣
神,使我人趨於恬淡心性,面對凡塵燥氣可以安詳。是以清靜無為不但是道
家名言,更是欲求長生之行者所必須奉為圭臬。
長生術因為必須有練氣這一環,因此氣行當中卻也頗多異象,或導引行
者入於歧途,或使行者傷於無形;因此,在練氣過程中尤其必須慎守清靜無
為。譬如說,行氣過程中我人之耐性、惰性以及根器之不同,在練氣過程中
將會因人而異,產生不同現象。因此,在不平等之條件下修行一個共同之目
標,如果都能遵守共同一個名言,將不會造成不同現象,而後各人所互動的
差異。再譬如說,練氣之行者在練氣過程中,或是因為認知不同,或是用功
不深,更甚或於受人誤導,產生之岔氣,甚至入魔,更有因氣逆而傷,諸此
種種,如果練氣行者在過程中知所遵循道家之清靜無為,必可減少許多無謂
困擾。
綜此而言,道家長生術或許可歸於玄術,因其可造就我人不可思議之現
象,但也因這一法在修行過程中是必須長時間之累積,亦即必須要長時期不
可間斷之行持,始可得其功效。又在行持過程中因累積修行的功候出現不同
之異象,因此行者必須謹慎。除有清靜無為之精神,更必須有勤行之信念;
遇上異常現象更必須小心去克服,如此才能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