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圆明道人

宇宙人生真相

[复制链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凡宇宙间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无情的、有漏的、无漏的,没有一法不是由我人主观上的认识作用分别出来的。就是说,无不是从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一见好似有外在的事物,其实亦不过是由识所变的影像而已。这不管是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视地面的山河大地,或有形无形的风花雪月,亦都不例外。换句话说,森罗万象只不过是唯心的波澜,阿赖耶识的影像而已。

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们的性所显现,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显现。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见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们的妙性所显现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师设计图样,设计图样的时候要通过大脑,要思维怎样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这一切都要经过大脑。大脑的功用怎么起来的?就是靠我们的佛性起作用,一个人心脏不跳已经死了,而大脑没坏,这大脑为什么不能起作用呢?是因为佛性离开身体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电灯,电网电线拉好后,没通电,电灯就不亮,通电之后电灯才亮起来。佛性等于是电,所有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创造、所显现、所看见、所感触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们自己,我就是一切相,这就是大圆满知见。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说空,明明有三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说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镜子里的影子。因为我们的佛性就是大圆镜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这些相就是我们心的妙用,性的显现。我们的佛性是非空非有,说有,它无相可得,说空,它有妙用,显现一切相,起一切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以及面对一切人、事物,妙用无边而不着相,能说、能讲、能行、能做一切工作,无所住着,活活泼泼的灵妙真心。佛性本身无相可见,但它能现一切假象,能起一切妙用,所以假相就是我们的本性所显现的,不去执着这个假象,既不着空又不着有。非空非有,两面不着,中间也不立,两面没有就没有中间了,有两面就有中间。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像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但只能遍这个肉身,而不能遍其他的地方。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啊!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万相丛中独露身,山河大地尽是法王身。”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尽十方虚空界,原来是我一心体。只因我们妄想执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得这个肉身。于是,“无处不在”就变为“有处所在”了。把大到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物的佛性,变成小得只能遍这个肉身。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佛唤醒诸弟子说“是诸法空相”!就是说,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都不要执着。佛法就是教导我们认识真理,不要跟着假相而起妄念。我们若被假相迷惑,那就六道轮回了。离开假相,认识了真心就超脱了。

若妄想来了,就由它来,不要去理会妄念,不要跟着妄念跑,妄念自然会息。如果现在在妄想,若动一个念头要把它停住,那个也是妄想。心有主宰,不受外面的境界动摇诱惑干扰,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不着相,行住座卧都是禅定。禅的心就是无所求,也无所住,也无所惧;禅就是放下得失,令心无所增减。我们的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不要怕妄念,只要不跟它跑,不沾境,不住境,不着相。一个念头也不起,那就变成土木金石了,那是断灭、是无记、不是无念。无念者,念起不住,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在正念相续中远离杂念。外面的境界是我们自性的影子,都是假相,无论如何变化,不要被境界所牵引。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著假象,心不被假象所转。

本心是佛心,也是清净的心,它是原本有而不是你要刻意生,刻意生又已经不清净了。清净心是没有染着,离开善恶对待,无分别比较的。如你听了一句言语,内心生起善恶分别,不论是高兴或是感到痛苦、烦恼,这都表示心已经动摇。清净的本性就是在还没有听到这句话前的心,不管你听到别人称赞或者诽谤,内心不因被称赞生出快乐的心情,或受诽谤而生出痛苦之念,就是不变初心,这个就是你的本性。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不论外境怎么变化,皆无法妨碍我们的心,不随风起舞,应保持禅定平常心,保持清净自性无染心眼。因为这一切皆与本心无关。所以,烦恼是一种多余,痛苦也是一种浪费。心清净就好比湖水的平静,微波不兴、涟漪不起的那个状态,空中有个飞鸟,水中立刻就显现出来,心清净,诸法的本来面目全部就自然生起了实相。当下即是,什么都清楚明白。虽什么都清楚明白,但也不干扰纯净的心,这就是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或居士有没有修行,与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谁是谁非自有因果,这样保持一颗平静心。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清净心里头,我们那个清净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不要看别人的过错,各人有各人的业,各有各的无明,看别人这错那错,都是自己找罪、自造业障。在事相上看,世间人的好坏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理体上不要把一切过失放在心上,这是不见世间过。看到别人的过失,自己要有慈悲心、怜悯心、用智慧和善巧方便帮助众生改恶向善、转迷成悟。

  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舍不是在事上舍,不是离开一切事情百事不管,在心上离开事相,心地里不执著,心里头清净,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障碍了。若事相确实能妨碍自己的心境,那么事要舍。事对于清净心没有妨碍了,就不必舍,舍了就错了。真正到了心地清净,也没有个舍与不舍的念头了。事相上有增加减少,对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增加减少;事相上有来去远近,但我们的本性是没有来去远近的。因为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相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而体是修行的真实义。只有般若,才是彻底究竟的佛道。

放下,就是去除内心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等一切不善的心。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烦恼诸毒。放下,是不离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心地的解脱。行善修行不可以执着,也不可以放弃,不取也不舍。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不追逐外境,不迷于色相,不恋于外尘,无所祈求,无所取着,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毫无爱嗔取舍之心,一切境都不沾着。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两边不着,于中道行。可见无所住,并非不行,要在实行中间,不着有、不着空方合。修菩萨道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渡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固应从此处度之。故菩萨观照一切行无常,但仍然不断修善业;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痛苦,却并不厌恶生死世间,因为要度化众生;观照法本无我,却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观照涅槃寂灭,却不肯停留在寂灭中;观照离欲贪,离烦恼,离诸法性空,却不远离修身心两方面的善行;观照诸法不去不来,故无所归,但因佛果未成,仍一心归趣善法;观照一切法不生不灭,但却在世间生灭中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菩萨修六道万行,一一离相,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的菩提,应当无所执着于世间的缘起,生灭的假象而生大智慧的清净心,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当一个女人在我们面前走过,长的清秀漂亮,婀娜多姿,千妖百媚,令人心生欢喜,这个时候我们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没有爱染心,没有意想纷飞,心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如果我们有“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就有了攀缘,由攀缘心而起贪着心,贪着于外界的美丑善恶,随着世界的无常变化,内心也会有患得患失感。宇宙万物皆随因缘而生灭,聚散随缘。一切众生却贪着此外境,执为实有,不求出离,不乐解脱。了达三界如梦,攀缘都不可得,所以对一切都不再起执着,即断攀缘。无攀缘不是认为宇宙外界一切都没有,而是看到了一切后再无执着,断尽烦恼,内心不迷恋外境。即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即知一切法空,故观一切相,实不可执着。即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

  凡一切修行人,心中应该远离一切事物的表面相状。不应该在事物的形色相状上生出执心,不应在事物的音声、气味、味道、触觉等外在特征上生出执心,也不应该在一切可作为意识对象的所谓“法”上生出执心;一切修行人所应生起的是于一切法的相状无所执着、无所滞留的平等心。如果其心有所滞住,那它就是不合法、不如理的执著心了。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维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中,当逆境来的时候就随它来,逆境离去了就随它去,顺境来了就随它来,顺境离去了就随它去,心地不随顺逆之境所牵引,不动自性道场,当下承担,是名解脱。倘若顺逆之境来的时候,心地随它来,又随它去,心地被外境所动,不名解脱。众生所以当众生,根本病祸在于心地对境把持不住,心地动摇,心不由己,因此随顺逆之境界所牵制,污染心地,认外境为主人,忘记了自己是主人,背离清净本性,而与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本性任凭五欲六尘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随此业力漂流,永无止息,成为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祸哉!苦哉!

我们自己都有个佛性,终日瞬目施为动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处所,面临五欲六尘而心不受,本性不染境生心,对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自性自如,了了见性,了了见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定慧等持,不住一切处,不染一切处,解脱无碍,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脱心、菩提心、证无生法忍。见一切五欲六尘时,心不起污染念,不起爱憎心,见境不生心,即名见无所见,与佛眼无异。境界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对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圣人而言,看穿了显现的境界的虚幻性,不可得性,便不会被各种境界所困扰、所束缚,对境无心,于善恶境界中得解脱,在苦乐中得自在。

“不取”就是在本体上知道善也好、恶也好,都是本性皆空,随缘而起的,故不执。“不舍”是中道,那些恶的,我们要随缘点化;那些善的,随缘赞叹,这就是“不舍”,不离不弃的意思。对于那些杀人放火的事情,是不是因为善跟恶无所着而放弃不去管它?不是的,这不是本性的做法。他是坏人也可以把他抓起来用法律对治他,这是为了救他才惩治他,这是慈悲。虽然善跟恶分别的很清楚,但是没有分别的执着性,叫做虽分别而无分别性,是名本性。无修无证里面修证的事情还是要照做,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如果事相上的修持都没有了,就落入了空,如果执着在事相上不见本性,就是落在有。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要说无所作为,那是从法性上说,可是在具体的有的层面上,就不能百事不做。有了事情能够把事情办的圆满,这是提得起;事情过后,心中清净无事,一念不生,就是放得下。心里丝毫不住着,做过之后,心里更没有丝毫做过的痕迹,动静一如的相继才是净念相继。真空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提得起就是妙有;放得下就是真空。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空有圆融无碍,是真自在,真解脱。悲智双运,真俗圆融,方便、实相二智有机结合,才能彻底解脱而无缠缚。

见一切法心不执着沾染,是为“无念”。遍及到所有地方,但又不执著所有地方,于六尘中无杂无染,来去自由,通达无碍,是为“无念”。在一切的境相中,自性本心恒不染着,称为“无念”;而又于自心所流露的每一念上,恒能远离一切境相,不于境上起妄想心。反过来说,若只是什么事情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完全断尽,这种修法是错误的。假如万物都不思想,让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就是片面极端的错误。无念者,念起不住、不停留,对一切境界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绝不是没有念头,压制念头不起,是不能起妙用的。所以无念不是没有了思维,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这个无念不是指麻木的无知蒙昧状态,恰是了了分明,却不升起妄念执取。无念才是正念,善念恶念都不是正念,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念起无住即无念,而不是一念不生方为无念也。所以无念是活的,是应缘而无所住染;不是压念不起,死在那里不动。我们只要念起无住,不攀缘,不停留,随用随息,即是无念。能应缘而无所住,则恒沙妙用的灵活真心自然无所遮蔽地时时现前了。无念就是虽知见一切万法,而心中却恒不染着。应用时即遍一切处,但也不染着一切。只要于内自净本心,使六识通过六根,在六尘之中既不受六尘的污染,也不生起杂念,来去自如,了无滞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又称“无念行”。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去想,甚至把一切的念头都断绝掉,这就是法执,就称之为边见。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没有了就堕到无明了。所以要无妄念,妄念就是分别执着。

  不要去执着不要去取舍,自自然然就可以破除烦恼。如果动一个念头,我要控制这个念头这个妄念,只要动一个念头我要把这个念头安住在本性,单单这个念头就错。因为系念也是妄念,违背了真如。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执着分别。其实修行很简单,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心里放下就是,放久了,清净的本性自然显现,本性就在五欲六尘里体现,不要求真。不求真如已真如。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什么叫无心呢?一切妄念来了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是不受这个虚妄心理之魔障,这都是假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所谓无心,是无世俗见解之分别。无心是无恶心,无贪嗔痴之心,无妄想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无挂碍心,无忧伤心,没有思前思后心,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但是有真心,有善心。如果连真心和善心也没有,那就成了木头。一切处无心,就是没有凡夫分别执着之心,但是有圣人清净觉悟之心。心空是指心中无妄念,不执著外境,决不能认为连心本体也不存在。一个开悟的人和平常人一样言笑、生活、修行,但平常人是带着迷惑执着而笑,开悟的人则是带着无所住的智慧心而笑。开悟的人所言所行时,内心里面是那么的安详寂静,一切动态里面统统是自性,一切静态里面回光返照,统统是我们的本性,动静一如。

  事情再多,无所住,不动凡情,无有三毒,那就是心清净。绝对没有思想,那是断灭。无心才是道,无心才能与道相应,有心去求加持反而加持不上,越求越远。是知无心,不是压念不起,更不是没有念头之时。真正无心的功夫,是尽管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尽管日理万机而意无所染。衷心犹如水上绘画一样,一笔起处,水面马上会合,毫无痕迹,这才是无心的真好功夫。心无所住,不住相,不烦恼,就是在修行,就是在修心。修行,关键是修心,由纷乱之心到一心,由一心到无心。带着一颗不执著的心认真的修行做事,就是真空妙有。放下执着就是真空,在没有妄想心执著心的基础上,不放弃事相上的修持和世间的责任义务就是妙有。动念住相是妄想,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有为就是用,无为就是体,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一如。证悟真空实相后,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成为自性之妙有。一切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无相的用、无着的用。一切事相都是法身之显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如果心被外面的景象所牵住,他对我好,我就感到好,他对我不好,我就感到不好,那就不自在了。看到好的景色,被景色所迷,流连忘返,虽然人回来了,但思想还留在这个景色上,这就叫住相,心被物所住。在这个尘劳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追求衣食住行各种物质和欲望,但又不能沉迷在欲望和物质享受中,既即尘劳而又要离开尘劳。对物欲不贪图不留恋,比如吃过一顿美餐,吃过不当回事,不留恋其中的美味,过去则在心上不留痕迹,思想也就不会受到美味的影响。境来不拒,境去不留。无论苦的、乐的、得的、失的,对顺逆境,心无有丝毫的波动。通身放下,随缘任运,自我主宰,做所当做,为所当为,心中无事,坦然自处。

因为有禅定的功夫,我们的心不被境转。因为智慧的作用,我们心不离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持得心境安然自在。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凡夫把妄想境界执以为实,心里一直不安,耿耿于怀,朝朝暮暮都在心里盘算。烦恼啊、烦恼啊!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烦恼中度过的,这是多么的苦啊!这就是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随着贪欲之力转移。真用功修行,“极其功用”的人,虽然也有喜忧疑虑之妄念,但是一转就过去了,不随着贪欲力转移,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朝朝暮暮地盘算个不停。他遇到悲伤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不欢笑。但呜呜一哭、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心里还是平坦坦的。“极其功用”的人,并不是喜也不会笑,悲也不会哭,不是死人、木头人。功夫到了那个时候,喜笑怒骂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妄想,着相才有,悟道后就转为妙用。所以思想不是没有,还是有,只要不着相就是妙用,着相就是妄想,差一点也不行。所以悟道之后不是没有思想,还是有,那时思想就是妙用,转识成智了。凡夫着相、着有,这是妄想、生死的根本。悟道之后就断了。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外不着相,就是能够随缘,能够恒顺众生。内不动心就是心里没有一丝妨碍。所谓“无相”,并非宇宙万象山河大地都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就不要与外界接触了,而是说,宇宙山河大地,幻有非真,行者接触外界时,不要执于表象,保持内心之空寂,正所谓“于相而离相”。一切物境,宛如空花水月,不可得,无可取,心中放的空荡荡地,无丝毫粘染住着,切莫爱憎取舍。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修行不要住相,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心不住着万法,菩提道就自然顺畅流通;心若住着于万法,那就是自我束缚,背离了大道。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事情到来了,就适当的排解掉,事后丝毫不留存于心中。做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做了即了,这才是即相而离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除去这些相,只要不住着这些相,破除这些相就坏了缘起法,坏了缘起法就不是正法了。

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绝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不要当作起心动念即落入尘劳,只要随起随灭,不住、不停留,正起之时,也不见有心可起,那就是真如的妙用。若以为不起心动念就是大道,那就错了。真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不生不灭是真心的本质,但它灵妙无比,能随缘起万千妙用。所以我们说心不要动,只是不妄动,不随物境转,不执取物,不贪求物,而不是不起用。心念虽动,却不往心里去,就像未曾做过一样,动而不动。我们的心不随着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因此,心真空净的人,并不是死守着一点不动,并不是一点事也不做,而是大机大用,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是不能做事,只要心没有粘着,任何对大众有益的事情都可以做。

  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瞋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我们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对于世间上相对的善恶、好丑以及冤亲等,还有在言语上的触犯、讽刺、欺骗、争论等时刻,都要把它当作梦幻空花一样,不去思量酬恩或者是伤害;念念之中,不去思量、染着眼前的一切境相。假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之中相续不断,恒生染着六尘妄境,那就是心被系缚住了;如果在诸法上,念念都无所住着,那这个心就没有束缚而自由自在了。了知一切外境,都如梦幻空花,无有实体,不去攀缘,不生妄念,神宁智清,灵光独耀,真心明净,如境照物,无取无舍,无爱无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真如的妙明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的功用,却能始终不染着一切境相,而真如自性恒常无碍自在。真如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的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

不见世间过是也见也听,绝不放在心上。一切的善法努力做,虽然做但心里不执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语有作,意无作。心里的起心动念和我们安住的外境都不可见、不可取、不可缘、不可说、不执著、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相上有得,也不会引起心的快乐;事相上有失,也不会引起内心的痛苦。内心还是一样解脱,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尽管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尽管日理万机而心无所染。比如天空起云,天比喻我们的心性,起云比喻种种的假象。这个天空起云比喻我们的真如自性显现出一切的假相,假象有变化,忽有还无,但虚空不留碍迹,心性不变化。也比如在水面上写字以后,水面马上会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心里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执着、分别和挂碍的。这才是无心的功夫。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即一切相又能离一切相,于空不着而能离空,也就是内外均能不执不迷而内外一如。如果在一切处都能恒不住相,并且在这些境界中又能不生瞋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宁静,清虚圆融而淡泊无执,这叫做“一相三昧”。真正的禅定,是对境不迷惑,一切时无住。只要能体悟持用此心,那么障碍我们修行的三种障碍,当体即得解脱。在修道过程中,智慧证悟是放下烦恼执著,并不是证悟得到任何东西,语言上说他得到如此果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在面对一切境界时,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界中,身心内外,舍离如幻的妄想,观察自他内外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的。一切的生灭,只是现象。现象虽生灭,但自性本不动摇,所以说自性无生。无生,并非着有,也不着无,只是说缘起生灭的自性本来无生,所以才说无生。无生就是当下一切法不可得。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生。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着相,不取法,心性也不着,真心、真性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连这个不可得的心也不可以执着。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着;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如果还有一念分别执着,就不能开悟,执着是修行的绊脚石,心里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妙用,有所住就是烦恼。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真正的道,是内在里面得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为什么禅宗要讲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讲要我们念念都做得主。每一念之间都是我来做自己的主人,做心的主人,不是随外在的一个染缘起念,而是随真如而行,生命当下就是要这样。活在当下,注意现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弃恶,以智慧看破念念缘起性空。修行要在平时学会用功夫,要在待人接物、处事应事、行住坐卧都在修炼中,不是光在念佛打坐中炼。修行人处处是道场,道场是自己的心,能把心收为一心,最后一心也无,常在定中。对境修炼心,是绝好的方法。独处修炼,觉得心平常,遇到事上,心立不安,这是无用的,那还是没功夫。静与闹境中,心如如不动,那才是真功夫。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有认识功能,六尘作为认识对象,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比如,认识的器官是眼睛(眼根),认识的对象是花朵(色尘),而认识的作用就是心中对花的色彩、形状的认识(眼识),最后于内心产生美好感觉的便是意识。尘是污染,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覆盖佛性,如耳闻声尘起执着,鼻嗅香尘起取着,舌尝味尘起乐着,身着触尘,意缘法尘,都能覆盖佛性。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尘、六识,在这十八界内打转,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覆盖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如果能够了解此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心意识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终归显出真心本性。要体悟到万法本来就是空,现前当下这一念,离一切相,究竟放下的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不起心不动念。动念即乖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就是错,就偏离了本性。连动念都不行,连动一个说我放下,我不执著,我无所住都不行,连个无相也无。虽超越而不可有超越之心,虽了悟而不可有了悟之念。到了这个境界,叫做性相一如,本不可得。究竟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所有的相,透视它,都是短暂的,刹那生灭。法界万象是无常、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观无常,心就渐渐清凉,渐渐就没有得失的观念、着相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一切皆无常,善无善性,恶无恶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灭尽了清净自性就显现。

有些人执着佛经中的诸法名相,其实法相是要我们依着来修行的,并不是要我们取执的,“有”莫取,“非有”亦莫取,修行时不是见“有”就是见“无”,见有之时不取有相,就过了“有”关。见无之时,不取无相,过了“无”关,要透过有无二关才能悟道。非空非有才是中道实相,因此,明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空有两边都不执著,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故彻悟心性者,融会色空,冥合体用,既不偏空,亦不执有,于无生灭处,不妨示现生灭,虽生而无生,无生而无不生。处处现身而实无来去。  

  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并非是在生灭法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可得,而是在生灭法中发现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只因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以为它有生灭。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涅槃。已经证得自性的圣者,即使在惑乱的现象界中,也不起分别执着。即无所谓幻,也无所谓不幻。更没有在幻和不幻的中间,另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如果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那也等于是一种惑乱,也等于把惑乱当做真实。离幻即真,但真也是没有一种境界和现象的。如果认为断了一切惑乱,才能证得真性,那也就是一种惑乱,仍然不得清净。所谓断惑证真,仍然是法眼的翳障,等于避溺而投火,永远得不到解脱。证悟的阿罗汉并没逃到一个所谓不生不灭的地方去,而是在这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涅槃就是无生,因为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也称为不生不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如明镜当空而照见万象,于万有景象过即不留,自然会体证得本来寂灭的自性。但所谓寂灭,却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样,只是一种断灭空---即顽空而已。须知寂灭无为是自性天然本色,它本来能起照应事物的妙用。当它照见事物的时候,寂灭无为的自性,就在照用事物之中。但在不照不用的时候,依然还是它本来的寂灭无为。所谓当用之时,体在用中。在体之时,用归于体。这就是如如不动,无来无去,就名为如来了,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贤境界。菩萨应该无所执住而生起自己智慧的心理。虽摄持护卫一切众生,又不生爱着之心;虽一切作为均以空相为出发点,但仍能培植种种功德善根;虽奉行诸法无相,但仍能救度众生;虽诸行无常,但仍然修善不断;虽诸法无我,但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虽一切诸法本性空无,但仍然不肯放弃救助众生的大悲之心;虽奉行不起心之分别,但又能作种种善行;虽然奉行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相行,但并未绝对灭相,而仍以种种美好的法相装饰自身,仍在世间生灭中承当弘法利生的责任;虽然能分别诸法相,可是不执著万境、不染着万境,这就是在第一义而不动。发菩提心,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用出世无我的心,行入世利他的事,这样一切法都是善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 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着,一切不执著。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不住好坏、不住善恶、不住有修无修、不住空有、不住世间法、不住出世间法、一个物体也不住、一个地方也不住、就是在时间上也不住、空间上也不住,所有一切法都不执住。此时整个宇宙空间也就是整个法界都和我打成一片。达到圆融无碍、应用自如、如如不动这种状态。那怎样生心呢?就是生我们本来所有的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的菩萨心、宽恕心、忍辱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这种种心都是无所住而生的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也就是佛心;依般若智而生的妙明真心。而众生所生的心,乃是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这种种心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也就是众生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处处着相,相多所以心也多,心多就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所以学佛的人要求悟到实相真心就得放下一切,一切不住着,真心就自然显现。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要是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一念不生,于是就如如不动,万物同体,那就是实相的无住真心。如果有一个寻觅的心,念头稍微一动,就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不是实相。向外驰求皆是幻,谁知本性遍大千。在五花八门的事相中,心里不住着一切相。守住自己不动摇的心,不要让它迷失和受到污染,自净其意,始终保持着原本清净的本心。面对一切境界,心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和安详当中,对生命有了主宰,我们就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内心平静,一种是由禅定引发,另一种则是由般若智慧引发。唯有修炼好自己的真性,消除心性上的妄念,务必使自己的本性在二十四小时中保持清净如明珠一般,保持安详而谦虚的心境,真道自然能进来居住。

其实妄心当下无所住就是真心,凡夫不明白,以为有一妄一真,其实即妄即真,即波浪就是水,不须要待波浪灭才见水。不须要待妄心灭才见真,波浪当下就是水。真心在什么地方?就在事相上,不离事相,但是着在事相上也不对,着在事相上就是执着事,那也错了。着在法身、着在事相上都不对,离开事相落空了也错。所以,要不即不离,要透过事相见性,事事不住着。不要着在上面,妙用真心时时现前。这清净无染而了了分明的灵知之心就是佛心。不着相,任运自然地为群众服务,在事境上锻炼,除尽妄习而圆证佛果。

不着于相也不住无相。不执著于无相的念头,也不执著于我在无相,我在无相又变成有相。不执著有一个实相。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分别执着。其实不生不灭的本性,连放下都是多余的,但是我们没有悟到,所以必须在次第里面讨论和修行。我现在在观空,现在在观空的那一念,还是妄想。我在观空,空当下无所着,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当修行人真正证悟空,就知道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真理可得,没有能所心。若还分别有能证的智与所证的境就是有我有法,我空和法空就是智与境皆空无相,即证悟智境无二。证悟无智亦无得之后,继续依般若无所得的心,入世间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两边,圆融无碍,是名中道。菩萨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执着有,执着空,执着中,都是证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碍,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中道不可得。

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做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若不是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学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心真的寂静澄清了,外面的一切境界都动摇不了你,随时随地都可用功修行。真正得大定者,心真寂静澄清了,尽管车水马龙,心里一点也不动摇。但是初用功的人是做不到的,那就要找个清静地方去用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下万缘去用功,到后来就能随时随处都可以修了。在修道阶段,未证悟之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未修证之时,要照这偈的指示来勤擦心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已经证果的境界所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真如性上,不立一尘。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菩提权做树,明镜假作台,本来不污染,说净亦尘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就像镜子一样,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好的不住,坏的也不住。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一桩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谈到明心见性,犹如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难以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也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外境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能成就佛道。

闹市练道客,尘嚣试修人。心若无执不住相,身陷尘劳仍自在。只要心静,就算在繁闹的都市,也不会被外界所扰。因此,保持一个充满喜悦、充满慈悲,无所挂碍,如如不动的心情,是我们学佛者最重要的课程,就像是“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一切因缘事相现前时,都能观照诸法如幻如化,如过眼云烟,不起心不动念,保持一颗如如不动而带着喜悦的心情。心灵的宁静、安详、喜悦、洒脱、自在,来自于内心的放下。没有爱憎、取舍,一切了不可得。坦坦然然,平平常常,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任它风云多变幻,我自无喜亦无忧。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执著虚幻不实的名利,不过度的幻想,不向外追求满足,而安住于自己知足、喜悦的内心。那么,你就是最快乐的人。放下就是佛道,佛道不必追求,放下就是,如果继续追求一个佛道那还是执着,求法者无法可求。没有佛,没有禅,连个没有也没有,方为绝学无为闲道人。

若用月亮比喻本来妙明的真心,指头比喻一切经论所讲的教理和佛所说的法。犹如手指指向月亮,教我们看见月亮。无奈一般愚夫,便误认指头为月亮,只知执着名相,偏偏死死抓着语言文字不放,以为这就是佛法,这样就不能见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实际,其实一切语言和文字只是指示我们明白本来妙明心体的指头。如果我们着了文字相,只见手指而不见手所指之月—本性,那就错误了。其实这不是言语所能及,思想所能到的,须真参实究才能证到。一切言语教化等等,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如果把言语理论,认为实法,便是一种妄想。所有我执法执的心及有道可求,有佛可成的心都要放开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这个舍不是不要了,而是依教修行但不执著。佛所说的法,只是过河的筏子,只是为了使众生解脱三界,度过生死苦海的方便法门,同样的不可执著。也就是所谓“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一念迷昧,假名众生,返迷为觉,假名为佛,生佛迷悟,皆是对待,清净性中,皆不可得。佛家说有说空,无非以二谛说法,引人破假识真,明心见性,然后达烦恼本空,生死涅槃本一如如之相。则不求解脱自解脱,不断烦恼自无烦恼。

毕竟空里面没有住和不住,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佛才说要无所住。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着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着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悟到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就是清净,不用离开烦恼,另外找一个清净法,也不要执着有一个清净法,若想得到清净法,又会变成污染法。有意离相非实相,对境无心即佛心。佛法在文字上理解明白,但事情来了就挡不住,定力不够,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真我无求原具在,清净无为何须禅。清净自性本无可言,讲不出所以然,只能用一个假名。世间千罗万象,千差万别,为了言说的方便,不可以没有这些假名,只要不当作绝对、独立、真实而加以执着,何妨灵活运用这些假名来说明奥妙的道理与事相。自性清净是假名,第一义谛是假名,中道是假名,毕竟空还是假名,实相还是假名,不生不灭还是假名,统统是假名,何以故?本体没有名相可说。真法是没有办法言说的,心性本来无有一物。因有而立空,因生死而立涅槃,因烦恼而立解脱。说有亦可,说空亦可,说亦有亦空亦可,说非有非空亦可,是以不可执非,亦不可执无。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说有说无,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都是不得已。一有言说,便有落处;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真经无字,借假修真,法在哪里?法就在每一个众生的身心之内。不悟之时千卷少,彻悟之后一字多。但凡夫还是需要有字经,有字经能唤醒凡夫来修证圣道,故说,无字经还是从有字经里出来的。地图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我们找到目的地,文字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我们成就佛道,道理就在文字当中,法是让我们方便运用的,不是让我们执着的,假借文字,不离文字,心不着文字相,文字就是实相,实相不离文字。但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道理上我们可以顿悟,但多生执相的旧习气不能立刻消除,所以事相上还是需要真正的去修行。开悟之后,只是见道位,还要经过修道位,在境上辛勤地锻炼用功,在事相上把着相粘境的习气完全消光,才可以证成佛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圆明道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章   结束语

笔者在摘录汇集编辑的过程中,以台湾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的讲经视频受益最多,而后作偈两首。最后,分享圆明自性偈两首与各位喜结法缘。1、三界本无尘,九有亦非有;刹那生灭相,贪着是迷人;一尘亦不着,妙做梦幻事。

2、空相非空无,言空为破执;假有无常相,生灭相犹存;非空亦非有,不弃亦不执;如是修无住,方为真道人;万法不可得,妙修福与慧;借假修本性,如幻中显真;本性渐开采,缘成顿开悟。

近几年人心急速堕落,导致地球灾难不断,笔者发心汇集此书,但因时间紧迫匆促,挂一漏万,大意疏失,在此祈求诸方贤者明察原谅。笔者初学,愚昧暗钝,所知甚少,障多惑重,见解粗浅,如有错误,恳切希望十方大德,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合掌顶礼,感激不尽。

发表声明:本文大部分内容为摘录汇集编辑文,部分为个人编写,未经明眼人印证,定有错误之处,故不代表正确知见,敬请诸位慧眼分辨抉择取舍。本文仅做参考文献互为探讨之用,诸多错误之处,求请诸方贤明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有读者对我说如果添加书本目录会更好。或许也有师兄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此,在下做一下解释,在编辑时,本文是有目录的,但考虑到,有目录未必是好事。因为看书的人往往有一个习惯,看到一本书名有兴趣的书籍,就会翻一下目录。这会造成一种现象,有些人一看到目录是关于佛教的内容,就随手一放不看了。在没有目录的情况下,往往会看第一页,而本文第一页是以提问的方式留住读者的胃口。这样有利于接引那些在宗教门外徘徊的众生了解佛教,或许,这一次的机缘能够激发他过去生的善根重现。

  本文的内容索引目录包括:引文,解说证明,三界概况,八苦,善恶报应,地狱概况,冤亲债主,超度,孝道,邪淫,婚姻家庭,堕胎,杀生,素食,放生,偷盗,妄语,烟酒过患,观世音菩萨,心态,入门修行,净土法门,临终须知,空性,结束语。

发表声明:笔者实乃一名无慧无才、贪着五欲、破戒造业的罪人,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智慧写作,因救世心切故,摘录汇集编辑以上文章,雷同之处,敬请谅解,真诚忏悔抄袭之罪。感恩三宝加被,合掌顶礼!编辑佛法需句句谨慎,若说错一句,偏离正知正见,误人慧命,因果甚大。笔者编辑完成,心中战战兢兢,迟迟不敢发表,思虑再三,以讨论参考文面世,故请转载翻印者雷同注明。更切莫任意修改误导,因果不差,慎之慎之。佛法如大海,然本文所述仅是沧海一粟、宇宙一尘,又文中大部分内容为不了义世间善法,故敬请留意区分抉择。

版权众生所有,翻印不究,欢迎转载;
愿诸众生,同发菩提,流通世间;
免费赠送,唤醒世人,任重道远;
行于当下,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正法久住,法雨常润;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1 21: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7 15: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