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里讲到“君子”的地方很多,除了前面的两段,孔子接着又讲了一次,只是这一次句中多了一个“小人”。
“小人”从这里冒出头来,不是偷鸡摸狗捣蛋的,它是个靶子,用来与“君子”作比较的——孔子经常干这种事,他唯恐别人听不懂他所说的东西是什么,老喜欢举例子、作对比,讲了又讲。所谓的“循循善诱”,我想也不过如此吧?
全文是这样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周”,一个是“比”,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前人已经作过解释:“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即是说,用道义去团结众人叫作“周”,用利益去勾结别人叫作“比”。从字形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比”是由两个“匕”构成的,它表示两相依附,聚起来的只是少数人;而对于“周”,我们知道汉语里有“周到”、“周全”等词,它表示团结的是大多数人。
所以,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君子用道义来团结大多数人,而不是用利益去聚附一小撮人,小人则相反,他们用利益去勾结别人,却从不用道义去团结大家。
孔子的这段话,骤然看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没有道理。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大家出来谋生都不容易,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好不容易找着饭碗了,老板却天天给你讲仁义道德,偏偏不发工资,谁还跟着你混哪?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义能当饭吃吗?
其实,这样来理解实在是误解了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并不反对物质利益的获取,只不过他更加强调这种利益获取的正当性而已。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比方说,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算创业,他们商量干那一行才能够赚钱。甲说:“现在很多单位苦于人才不足,想招聘能吃苦、会做事、富有才能的员工,而很多这样的人却混在一群平庸者中间,难以被招聘单位发现,我们可以办一家猎头公司,甄别人才,让人尽其用。”乙却说:“这样赚钱多慢呀,大家做得很辛苦,还不如办一家坑蒙拐骗的公司,以招聘为幌子,收人家面试费,只要能骗倒几个,钱还不是滚滚来?我们甚至可以找几个能说会道的下属,不断发展下线,骗得越多,提成越多,大家转眼就发财了!”在这个例子中,甲的提议就是君子式的,他希望通过满足企业和应聘者双方的需要来获得收益,是以“义”来团结大家,而乙的提议则是小人式的,骗得一个算一个,甚至于利用人们的贪财心理,希望能骗更多的人。这两个公司,谁将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呢?恐怕还是前者吧?
有人可能会认为,以道义团结人,别人不一定听,以钱财吸引人,大家的干劲才会大。从一定程度上说,的确是这样,但并不绝对。因为只要众人相信你所讲的道义是正途,没有钱财大家一样也可以共度难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明证;而如果一个组织毫无道义可言,只靠重赏严罚来维系,尽管它现在看起来貌似很强大,顷刻之间就能土崩瓦解,二千多年前统一中国的秦王朝,其灭亡就是例子。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恰好我最近在看《新唐书》,就从中顺手引几个吧。
唐朝有一名将领叫尉迟恭,就是我们今天家家户户过年贴的门神中间的一位,他在历史最早是刘武周的将军,与李世民打仗,归顺了他。后来因为有归顺者叛变了,将领们便将尉迟恭关了起来,有人对李世民说,尉迟恭打仗很勇猛,趁早杀掉,永绝后患。李世民没听,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和他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小的嫌隙不要放在心里,我不会因为谗言杀害良士。李世民还给他黄金,说如果你要走,这可以作为你的路费。对此,尉迟恭感激涕零,此后战功赫赫。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哥哥,身为皇太子的李建成也想来招抚他,便赠送了他一车的金器,希望他能够归顺,结果被尉迟恭当场拒绝。你看,这就是以“义”团结人和以“利”勾结人的区别。李世民最终能够杀掉李建成,当上皇帝,成就“贞观之治”,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新唐书.卷八十七》里还讲到了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部队,他的率领者叫朱粲。这个人在隋朝末年起兵,最多的时候拥有二十万之众,然而他的部队所到之处残杀百姓不遗余力。为了使部队不散,他攻占的州县全部打开粮仓以供大军食用,吃不完的就烧掉。这支部队不用从事生产,完全靠抢劫来维持,缺粮的时候就抓妇女、小孩来吃,结果各城恐惧,老百姓都跑了。最后,他的部队终于溃败,他本人也被斩杀,老百姓争着用瓦块碎石砸他的尸体,没多久石头就堆得像坟一样。单纯以利益来聚集人气,却丝毫不顾道义,又哪里可以长久呢?
所以,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决不仅仅在是讲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它也是在讲一个领导者应该主要靠什么来凝聚人心、激发士气、从事生产经营的问题。应该以“义”为主,还是以“利”为主?这个问题是一定要事先想清楚、想明白的,否则,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只顾着“利”,而忘掉“义”,前不久被消费者抛弃的三鹿奶粉正是前车之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