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fengzhitaotao

《唐朝的黑夜》 魏风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虾国奇遇记
  
  
  
  
  
  《酉阳杂俎》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大定初,有士人随新罗使,风吹至一处,人皆长须,语与唐言通,号长须国。人物茂盛,栋宇衣冠,稍异中国,地曰扶桑洲。其署官品,有正长、戢波、目役,岛逻等号。士人历谒数处,其国皆敬之。忽一日,有车马数十,言大王召客。行两日方至三大城,甲士守门焉。使者导士人入伏谒,殿宇高敞,仪卫如王者。见士人拜伏,小起,乃拜士人为司风长,兼驸马。其主甚美,有须数十根。士人威势烜赫,富有珠玉,然每归见其妻则不悦。其王多月满夜则大会,后遇会,士人见姬嫔悉有须,因赋诗曰:“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总无,未必不如总有。”王大笑曰:“驸马竟未能忘情于小女颐颔间乎?”经十余年,士人有一儿二女。忽一日,其君臣忧感,士人怪问之,王泣曰:“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士人惊曰:“苟难可弭,性命不敢辞也。”王乃令具舟,命两使随士人,谓曰:“烦驸马一谒海龙王,但言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绝微,须再三言之。”因涕泣执手而别。士人登舟,瞬息至岸。岸沙悉七宝,人皆衣冠长大。士人乃前,求谒龙王。龙宫状如佛寺所图天宫,光明迭激,目不能视。龙王降阶迎士人,齐级升殿。访其来意,士人具说,龙王即令速勘。良久,一人自外白曰:“境内并无此国。”其人复哀祈,言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复叱使者:“细寻勘速报。”经食顷,使者返,曰:“此岛虾合供大王此月食料,前日已追到。”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禀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锅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锅,令二使送客归中国。一夕,至登州。回顾二使,乃巨龙也。
  
  故事的背景设在安史之乱刚刚平息的唐代宗或者唐德宗年间:有士人跟随新罗使臣去朝鲜,在大海中,被风吹至一岛,名曰扶桑洲长须国。后来,士人被安排在馆驿居住。那里的居民都是大长脸,上面长着长须,士人探头隔窗而看,甚为好奇。有一天,士人被国王召见,见是中华人物,来自上国,所以极受恩典,拜士人为“司风长”一职,兼“驸马”。也就是说,还没怎么着呢,就讨了国王的闺女做老婆,富贵显赫。却说那公主,特别得漂亮,美中不足的是,腮边有胡子数十根,令士人暗子郁闷。于是,动不东就给人家公主脸色看。还真是来劲了。有一天,在月圆之夜,国王请群臣吃饭,士人冷眼一看,见国王身边的嫔妃,一个个也长着长须,于是因感而发,写诗一首:“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总无,未必不如总有。”
  国王听后大笑:“驸马呀,你竟然一直在为小女的胡子而耿耿于怀吗?”
  过了十来年,士人和公主生了一儿二女。忽有一天,上朝时,士人见国王和周围的大臣面色忧愁,于是问其缘由,随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国王(哭泣着):“国家有难!而且祸在旦夕!”
  士人(惊讶地):“怎么呢?”
  国王(哽咽着):“只有一个人能帮助咱们国家!”
  士人(好奇地):“谁啊,这么大能耐?”
  国王(深情地):“就是你呀!”
  士人(诚挚地):“什么也别说了,就听您一句话,怎么个帮法?”
  国王(严肃地):“那就有劳驸马去拜见一下这大海的龙王,就说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另外,一定要注意:我国微小,也许龙王有所不知,一定再三陈明。”
  后面的故事自是:士人辞别国王,登上小船,还像还没怎么划呢,就到龙宫了。龙宫珠光宝气,目不能视。士人嚷嚷找要见龙王,后者很是谦虚,亲自出门迎接,问其来意,士人把事情原委说罢,龙王即下令勘查此事。过了一会儿,有人禀报:“我境内并没什么长须国!”
  士人说:“怎么没有?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十岛上!”
  龙王又令人去复查。一顿饭的工夫过后,派去勘查的人回来禀报龙王:“所谓长须国?莫非前些日臣下为您弄到的一批大虾?这锅大虾可是您这个月的伙食啊!”
  龙王笑道,转脸跟士人说:“你被大虾所迷惑了!随我来看……”
  龙王把士人引到后宫厨房,只见有铁锅数十个,大小如屋,里面满是青背大虾,其中在一个锅里,有五六头是红色的,大如人臂,其中一只特大个的见士人后跳跃不止,状似求救。正是虾王。
  士人唏嘘不已,俯身寻找自己的虾妻和虾孩,恍然如梦,不觉悲从心中。龙王随即命令放掉盛有虾王一家的那锅虾,士人想叫龙王把所有锅的虾都放了,但被拒绝,理由是:“我下个月吃什么?”
  士人无奈,起身告别,至于他和那一锅虾说了些什么,那虾王一家又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再后来,龙王令二使者送其回中国。一日傍晚登陆,回头看那两使者,已经化为巨龙,渐渐潜入大海……
  入一神秘王国,被招为驸马,显贵一时,此为志怪笔记的一类,最著名的是唐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梦到自己入蚁穴的离奇经历。此外,类似的故事还有同为唐朝人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一梦)。无论是南柯一梦,还是黄粱一梦,都讲到了荣华如云烟,人生如梦。本故事也不例外,而且更为诡异离奇:当士人来龙宫求救时,那群虾已在锅中。在叙事上,形成一个圆,甚至还有着博尔赫斯的“空缺”技巧在当中。而士人是如何进入微观的虾国的,更引起我们无限的联想。而当士人含着眼泪俯在锅边寻找妻儿时,我们的心底总会有一丝感触,总会有一缕唏嘘。《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因是单个的“唐传奇”,在后世名声很大,而这篇虾国奇遇记因混在浩繁的《酉阳杂俎》中,不为人所知,今天把它介绍给大家,我很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凶夜
  
  
  下面这则故事出自“诺皋记”一门中,带有典型的《酉阳杂俎》风格:
  
  “大历中,有士人庄在渭南,遇疾卒于京,妻柳氏因庄居。一子年十一二,夏夜,其子忽恐悸不眠。三更后,忽见一老人,白衣,两牙出吻外,熟视之。良久,渐近床前。床前有婢眠熟,因扼其喉,咬然有声,衣随手碎,攫食之。须臾骨露,乃举起饮其五藏。见老人口大如簸箕,子方叫,一无所见,婢已骨矣。数月后,亦无他。士人祥斋,日暮,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暴然分为两扇,空中轮转,声如分蜂。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着于树。其物因飞去,竟不知何怪也。”
  
  在故事中,先是讲到这一家的男主人突然遇疾病猝死于京城长安,为故事笼罩上一层阴沉的背景。随后一系列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先是男主人在渭南庄园中的12岁的儿子于夏夜“恐悸不眠”,似乎在窗外看到了什么。果然,午夜后有一个白衣獠牙者出现在屋里,先是默默地望着,然后逼近床头,有女婢在一旁熟睡,白衣獠牙者遂掐住女婢的脖子,一点点把她吃得露出骨头,后又吞噬其五脏。此时孩子被惊醒,可以想像当时的场面,听得一声惊恐的叫声。等孩子的母亲柳氏跑进来时,屋子里除了她儿子和女婢的一堆骨头外,什么都没有。事情并没有结束。几个月后,柳氏祭奠丈夫,完事后已是傍晚时分,突有胡蜂飞来不去,柳氏将击落,拾起来一看是胡桃,正在端详着胡桃一下子变大如磨盘,分为两扇,在空中迅速旋转,随后猛地合击柳氏的脑袋,其头粉碎,旁边的树上都连肉带血地挂柳氏的牙齿。
  故事到此结束,黑夜之门已合,无须再解。
  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唐朝是明丽的,而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为我们开启了另一道大门,进入这道大门后,你发现的却是一个黑暗的、恐怖、充满诡异事件的唐朝,一如此故事。在唐朝,涉及鬼怪的作品分化为了两类,一是纯正“志怪笔记”,如《酉阳杂俎》、《宣室志》、《录异记》;二是新诞生的一个品种“传奇”,如《传奇》、《甘泽谣》、《三水小牍》、《玄怪录》。前者的特点是,篇幅不是很长,不进行人物形状的塑造,不赋予鬼怪太多的人性化因素,但越是这样就越有味道;而后者的特点是故事的篇幅很长,多有单篇作品,作品中注重细节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已经是小说的路数了。到了后来,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实际上走的并不是志怪笔记的路子,而是传奇的路子,尽管其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突出,但奇幻色彩已经大不如唐朝的志怪笔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
  
  
  看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大唐一代,诗人们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推向了最高潮:豪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旷达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洒脱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贾岛);沉郁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伤情如“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执著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就是信手拈来的一首小令,也令人神往,随便举个例子:通常排第三位的白居易的小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气象万千,以至如此。好像所有的感情,都被那个年代的人用尽了;又如所有的好诗,都被那个年代的人写尽了。
  我的唐朝诗人排行榜如下:1 杜甫;2 李白;3 李商隐;4 白居易;5 常建;6 王昌龄;7 李贺;8 杜牧;9 王维;10 寒山。本故事中的王勃,虽然没有进前十名,但却是真正开大唐风气之人,力压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而为“初唐四杰”之首,这是没问题的。尽管“烽火照西京”的杨炯不服,说耻在王勃之后。在我的眼里,王是唐朝第一个天才诗人。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位少年在写作中打腹稿的故事:
  
  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藁。
  
  在写作之前,王勃先磨墨好几升,然后用被子盖住脸躺在床上。灵感所来,忽地坐起,一挥而就,时人称之为“腹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腹稿”的由来。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腹稿”是要反复修改的,而对于王勃来说,一挥而就的“腹稿”往往就是最后的成稿。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我更愿意相信是一气呵成而作的。
  作为“四杰之首”的王勃,是唐朝诗坛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出现一举扭转了南朝萎靡迤俪的诗风,为盛唐诗章开辟了道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王勃为文,要超过他为诗。南下省亲,路过南昌时,在滕王阁之宴上即席而写的《腾王阁序》,充分展示了一个少年天才的绝美才华。此赋一出,满座大惊,华盖古今,再无出其右者——难道不是么?每当我读到最后一段——“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时,总有百端感慨。
  像很多天才一样,王勃也死于27岁这一年。在最绚烂的年华里,生命突然地消失,只留下那雪亮的青春影像,不时被历史的大浪卷起。天才当早去!正如他在《腾王阁赋》中所说:“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调查
  
  
  
  《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唐朝诗人顾况的一则轶事:
  
  顾况丧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梦,不离其家。顾悲伤不已,因作诗,吟之且哭。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听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经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生顾家,复都无所知。忽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满侧,唯语不得。当其生也,已后又不记。年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一家惊异,方叙前生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进士顾非熊。成式常访之,涕泣为成式言。
  
  顾况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关于他最出名的事迹,与白居易有关。当初,原籍山西的小伙子白居易来到首都长安发展,还没什么名气,于是写了很多诗,四处投递给当时的名家,希望由此被推荐。其中,也给顾况投了。顾况还没怎么看白居易的诗,先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便开玩笑道:“长安物贵,居大不易。”那意思是说,长安是我大唐首都,物价很高啊,想在这居住下来混口饭吃实在不容易哦!”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大声喊道:“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居亦何难!”
  顾况是苏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逝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活了将近90岁,算得上是唐朝诸位诗人中最龄的了。他的一生,有点像散仙,虽然也进士及第,士当初白居易投于他的门下,但他本人实际上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得意,曾长时间地做他人的幕僚,最后放情于山水间,并于茅山隐居,相传遇仙得道,有长寿之术。本故事讲的是:顾况老来丧子,年十七岁,魂魄不离其家。这让顾况悲伤不已,于是因作诗:“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之魂魄听后深为感动,说:“爸,若我下辈子还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儿子!”没过多久,其子魂魄不见,原来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带走,被判来生依旧托生在顾家啦!
  大约某个时刻,那死去的顾家儿子,只觉得自己心境通明,睁看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于床前;而对于顾况来说,这一日,他又新得了一个儿子。自然,这新生儿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新子自生下来,一直不会说话,急坏了诗人一家。直到七岁那年,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结果把他搞急了,忽然开口:“其实我本是你的兄长,为嘛老捉弄我?!”顾况一家惊异。那孩子这才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无误,弟弟、妹妹的小名呼之准确。这个孩子,就是顾况的小儿子、后来的进士顾非熊。后来,成式常听说到这件事情,亲自去采访了顾非熊,后者哭泣着向段诉说了这件往事。
  关于顾况之子顾非熊,在唐朝中期也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跟父亲一样,他也写诗,而且写得特别棒,后来的《全唐诗》中收入诗歌七十多首,风格幽深,卓尔不群,尤善五言,信手采撷几首:
  《闾门书感》:“凫鹥踏波舞,树色接横塘。远近蘼芜绿,吴宫总夕阳。”
  《桃岩怀贾岛》:“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间。鹤声连坞静,溪色带村闲。疏叶秋前渚,斜阳雨外山。怜君不得见,诗思最相关。”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早秋雨夕》:“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天津桥晚望》:“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送马戴入山》:“古木乱重重,何人识去踪。斜阳收万壑,圆月上三峰。云里泉萦石,窗间鸟下松。唯应采药客,时与此相逢。”
  但是,使他深具名声其实不在于诗,是在科举考试方面。顾非熊性格滑稽好辩,求学长安,参加科举开始,为性格所累,受人排挤,连续三十年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表现落榜后郁闷心情的,如《落第后赠同居友人》:“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邻……”《会中赋得新年》:“万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下第后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多愧邻高隐,无成又一年。”
  唐穆宗长庆年间,老兄再次落榜,这件事终于让平时很少干正事的穆宗皇帝发了怒,责问考试部门:人家非熊连续考了三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十年啊?你们也太过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试的家伙们好好反思一下,重新张榜。有了皇帝的关照,顾非熊终于中了进士啦。这一年,他已经五六十岁了。当时,有人感慨地作诗如下赠送于非熊:“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顾非熊终于考试成功,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官至盱眙尉。当然,顾非熊并不是一个官迷,他三十年困于考场,也并非仅仅为了能拿个通向仕途的文凭;或者说,他仅仅为了出这口气,现在气出来了,顾非熊觉得爽了很多,所在在做官没多长时间,他就弃之而去,回茅山跟亲爱的老父亲顾况一起隐居去过其乐融融的生活了。在与朋友告别前,顾非熊思念万千,写下一首《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朝的荒野中
  
  
  唐德宗贞元时期,于頔镇守襄阳。于頔祖上为南北朝时北朝最富谋略的将领于谨。于谨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一生征战,最初镇压北魏六镇兵变,后追随宇文泰,参与跟高欢的枭雄争霸赛,当时著名战役沙苑大战、河桥大战、邙山大战,无役不与。公元554年,他又率军南下,攻破梁朝的江陵城,当时坐镇江陵的是梁元帝萧绎(即湘东王),其人爱书,初镇江陵时,曾赴酉阳搜寻古籍(酉阳即今天的湖南沅陵,传说该处有山,山中有洞,洞里曾藏古书千卷。这正是《酉阳杂俎》书名的来由)。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萧绎将平生收藏的古书典籍十四万卷一并烧毁;与此同时,于谨也纵兵焚掠,导致中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众多古籍,从自失传。尽管于谨为一世名将,但其罪难逃。唐朝继承隋朝、北周、西魏、北魏而来,不仅生活风俗多追随北朝,而且对北朝旧臣的后代颇为看重,于頔既为于谨的后代,在中唐时显赫一时,担任过宰相。他曾出镇各地,虽有政绩,但自恃出身名门,又负其才,风格甚为骄横专纵,不过对文学之士颇为礼重。
  下面是关于于頔部下的故事。
  一个暮春,于頔派属下刘某入长安公干,在半路上,刘某遇到一个年轻的举人,两个搭伴而行,那年轻举人言语明快,富于哲理,二人相谈甚欢。同行了几里地后,刘某与那举人便有相识恨晚的感觉了,问那举人姓名,举人说:“叫我十九郎便是了。”草莽匆匆,一日午后,二人行得有些倦了,便盘腿坐于荒野中,刘某取出囊中酒,与十九郎对饮起来。日暮时分,十九郎指着前面的一条小路,说:“我的寓所离这很近,从这条岔路上去,走几里地就到了,兄长愿意一去?”刘某估算了一下行程,去的话,怕是要耽误入京时间了,于是婉言谢绝。分别在歧路,十九郎轻轻叹息,伤感而赋诗一首:
  “流水涓涓芹吐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
  刘某颇通诗赋,随之而读,大叫好诗。十九郎微笑,说:“若兄长喜欢,不如我为你抄录一遍。”
  刘某说:“求之不得。”
  随后,刘某与囊中取出笔墨纸砚,十九郎遥望山川,随后挥笔写就。刘某将其收入囊中,与之告辞。
  后来,在京城办完事后,刘某归襄阳,再路过那岔路口,想起那年轻的举人,于是寻径觅人,大约走出了几里地后,仍无人家,四周松柏荧火,更为凄冷肃杀。又行了一段路,见有一处山间别墅,上得前去,登阶扣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位老仆人缓缓将门打开,刘某作揖相问,此处有无一名为十九郎的年轻公子。老仆人并不说话,将刘某引入庭院。随后,关上了大门,那吱呀声,惊飞了庭院中央古柏上的一群乌鸦。
  进得厅堂,刘某惊恐不已,只见中正放着一处灵柩,旁边点有白色的蜡烛。在昏暗中,刘某看不太清那老仆人的面容。老仆人指向那棺椁,道:“我侍奉我家公子于山间别墅读书,前些天,公子暴病而亡,而今尚未埋葬,现在我家公子就在里面。请问,你是……”
  刘某不禁双腿发软。此时,他忽然想起十九郎的那首诗:“流水涓涓芹吐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再于心中默读,不觉心跳加速,这正是一首有着浓重的幽冥之气的鬼诗啊!这时候,他下意识地一摸自己的行囊,倒吸了一口凉气,最后竟然慢慢地从里面摸出十九郎写有诗篇的纸卷……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在《酉阳杂俎》里,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于襄阳頔在镇时,选人刘某入京,逢一举人,年二十许,言语明晤,同行数里,意甚相得。因藉草,刘有酒,倾数杯。日暮,举人指支迳曰:“某弊止从此数里,能左顾乎?”刘辞以程期,举人因赋诗:“流水涓涓芹吐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至明旦,刘归襄州。寻访举人,殡宫存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的婚礼
  
  
  古时的婚礼,又被称为“六礼”,所谓“六礼”即说媒成功后的六个程序:纳采(双方碰头)、问名(询问女孩的名字用以卜算)、纳吉(将卜算结果告知对方)、纳征(送聘礼)、请期(定日子)、亲迎(迎娶新娘子)。在唐朝,这一老规矩基本上被传承下来。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继续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的时候,到了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在结婚前,男方那里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只放在新房门口(有点捉妖的意思)。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谁说唐朝的女人开放不搭盖头)。等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男方的舅姑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很有趣,比如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而必须住进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和新婚第一夜,但赶上天凉怎么办?两口子做爱时再冻着。在“青庐”内,夫妇对拜,然后净手,对坐于案,共结镜纽,以示美满;又各剪发一缕,用丝线扎结,置于锦囊,象征为结发夫妻。随后,同食一个碗里的饭,所谓“同牢之礼”,然后是喝合卺酒。接下来便是考试新郎的时刻了,即“却扇”一关,在那个以诗人为贵的年代,新郎怎么着也得哼哼两句诗歌以显示才华,直到新娘满意才会将手中的扇子放下。仪式完了,便是“弄新妇”即闹新房了,确切地说这也是仪式之一,必不可少。按照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而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这对新人为了这场婚礼提前就彩排了很久,他们都认为这天是一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闹洞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段成式特别提到了一段:“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也就是说,某甲结婚,洞房夜好朋友乙、丙来闹,把甲塞进了柜子里,等再打开盖后,哥们儿已经被憋死了。此出汉律,但老段在这里提及,可见唐朝人闹洞房时也不老实。
     新婚后,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此时有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姑娘们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以为乐,直到女婿被揍的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们家闺女可嫁过去了,你看着办吧!还别说,在古代这方面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我是说,既然有闹洞房一说,捉弄新娘子,那就得有女婿回门时挨揍的游戏!事实上,唐朝婚礼还有个新段子,就是“铺母卺童”,即在结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资深的妇女到男方家,在新房即“青庐”里“铺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这并非没有必要。在唐朝,仍然沿袭魏晋余风,讲求门第高贵。唐人薛元超曾说:“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在这里提到了著名的“五姓女”,也就是五个有着久远光荣史的豪门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赵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门第高贵,据说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非陇西、赵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里,不肯主动与之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这五姓女为荣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么结婚时就要注意了,为了嫁过去后过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气,就只能在“铺房”时显示一下娘家的实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酉阳杂俎》所载的这则故事非常有趣:
  
  宁王常猎于鄠县界,搜林,忽见草中一柜,扃锁甚固。王命发视之,乃一少女也。问其所自,女言:“姓莫氏,叔伯庄居。昨夜遇光火贼,贼中二人是僧,因劫某至此。”动婉含颦,冶态横生。王惊悦之,乃载以后乘。时慕荦者方生获一熊,置柜中,如旧锁之。时上方求极色,王以莫氏衣冠子女,即日表上之,具其所由。上令充才人。经三日,京兆奏?县食店有僧二人,以钱一万,独赁店一日一夜,言作法事,唯舁一柜入店中。夜久,腷膊有声。店户人怪日出不启门,撤户视之,有熊冲人走出,二僧已死,骸骨悉露。上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莫才人能为秦声,当时号“莫才人啭”焉。
  
  故事讲的是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鄠县打猎,搜索山林,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大柜,上着特别牢固的锁头。宁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叫人将柜子弄开,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漂亮性感的少女。随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宁王:“你谁啊?”
  少女:“您叫我小莫好了,我家叔伯住在前面的庄子,昨天晚上遇到强盗,他们当中有俩人是和尚,就把我弄到这了……”
  下面的话少女没说,但两腮绯红,顾盼流波,神色妖冶,站在漫漫青草间,有着民间少女的万种风情。见惯了贵族仕女的宁王觉得很是新鲜,于是叫人将少女请上车,运回王府。当时,刚好捕捉了一头黑熊,宁王出于恶作剧,在临走前,便叫人将那黑熊装进柜子,重新锁上。至于后来宁王跟小莫姑娘在王府里的风流韵事,我们不说也罢,只说有一天,唐玄宗招聘天下美女入宫,被小莫搞得有些腰疼的宁王顺水推舟,将她献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当今的皇帝,并把获得此女的来由说了清楚。皇帝见这小莫具有别样风情,甚是喜欢,封其为“才人”。三天后,长安市长打来报告,说附近的鄠县发现一桩怪事:
  有两个和尚抬着一个大柜住进了当地一家豪华旅社,出手阔绰,给了店家一万钱,说要做法事,只呆一天一夜,但别人不能进入他们的室内。到了后半夜,旁边的人听到两个和尚呆的屋子有奇怪的声响,像是搏斗之声。到了天亮,店主感到奇怪,于是往里一探头,就觉得耳边生风,一头黑熊冲了出来,进去再看那两个和尚,都已经被黑熊啃得露出了骨头。
  唐玄宗看完报上来的这则奇闻后,放声大笑,随即给哥哥宁王写了一封信:“宁王大哥,你真是处置那两个花和尚哦!”宁王收到信后,嘿嘿一笑,这样的结果他实在没想到呢。
  后来,小莫姑娘在宫里更为得宠,她那村姑一样的野性美征服了皇帝。小莫特别擅长唱歌,尤其是唱三秦民歌,一下子就成为宫里最红的歌手,当时她的曲子被称为“莫才人啭”。据说,由于皇帝很是宠爱小莫姑娘,搞得杨贵妃也很不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朝的屏风上
  
  
    下面的故事,比之于《酉阳杂俎》其他所记,虽也离奇,但清新隽永,不带阴森味道。还记得,我所喜欢的女作家孟晖,曾写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发表于大约1994年的《收获》上,那篇名为《画屏》的短篇小说,美丽诡异,写了一个唐朝画师在曲江边蛰居画屏期间的离奇经历,其故事的蓝本来自五代时期冯贽的《记事珠》。而《酉阳杂俎》中的这则故事,也是关于屏风的:
  
   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无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
  
   小小故事即是如此,但由于过短而未及展开,不过我有兴趣顺着段成式的笔触把故事写下去:
   我们可以试想:在唐朝的一个午后,一名书生正在厅堂里小憩。为了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他已在长安郊外曲江边的别墅里蛰居一年多了。这些日子他昼夜伏案,身心俱惫,甚至一度出现幻觉。书生躺在窗前的木榻上,阳光越过窗外的花树,落在他的面颊上。他闭着眼睛,感到一阵深深的暖意: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了。他望着眼前的屏风,隐约听到一阵踏歌声。这是一架仕女游春屏风,上面所绘的那些游春的姑娘,体态丰满,穿着暴露,眉眼顾盼,栩栩如生,当出自著名画师之手。望着望着,书生感到嗓子一阵咸涩。在恍惚中,他突然看到屏风上的姑娘们跃然而下,在他床前踏起歌来,其中一个雍容华丽的女子唱道:“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无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旁边一个梳着双鬟的侍女问:“怎样才是弓腰?”雍容丽人笑道:“你不见我正在做弓腰呢吗?”说罢,丽人仰头弯腰,发髻及地,腰势如规。
   书生看得痴迷,从床上站起身来,说道:“真是美丽的身段,小姐刚才所吟的,也是好诗啊。”
   雍容丽人道:“……你也会写诗?”
   书生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小姐刚才所吟何诗?”
   雍容丽人道:“《长安曲》。”
   书生道:“《长安曲》?”
   雍容丽人道:“正是呢。我所新创的舞曲。”
   书生笑道:“可否观看小姐一舞?”
   雍容丽人一阵迟疑:“这……不太好吧。”
   书生道:“又有何妨。”
   雍容丽人并没有马上起舞,而是命侍女取来笔墨纸砚。书生感到一阵疑惑。却见雍容丽人将《长安曲》抄于一条轻纱上,录必,丽人抬头道:“诗在此。”然后,举指衔之,摇纱起舞,随后慢慢解去身上的披肩、锦绫和胸衣……
   书生感到一阵眩晕。半裸的雍容丽人舞至仰面弓腰时,轻轻抛出手中的轻纱。书生接过那轻纱,再也把持不住,向前朝丽人拥抱而去。
   书生躺在地上,并没有马上起身。他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回忆着刚才的一切。没想到窗外的春阳竟使自己神旌摇曳,意乱情迷,他不能确定刚才出现的情景是真的,还是来自幻觉。为了在科举考试中中得进士,他从长安城里搬到这儿,过起封闭的生活。他甚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女人了。想到刚才的情景,他感慨不已。他想起刚才那雍容丽人,回头望去,她正在那屏风上,眼睛似乎在注视着自己。书生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袖子,竟抻出一条轻纱。定睛观看,上面正录有《长安曲》,墨迹未干。
   书生微闭着眼睛。这时候,那踏歌声却又响起。他竖起耳朵,歌声清丽美妙,温润人心,与长安酒肆巷里的歌妓的声音自是不同。这歌声是从外面传来的,还是来自屏风之上——他的幻想中?一时间,书生不能分辨。在恍惚中,他出了庭院,来到曲江边上。
   唐朝四月,曲江岸畔,春光明媚,杂花生树,游春丽人,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捻花私语,或托腮搭胯,玉体横陈,处处香艳慵懒的景象。书生一路走来,与那些风景与丽人擦肩而过。循着踏歌声,他来到一座锦绫帏帐附近。显然,歌声是从里面传出来的。帏帐外,宝马香车,几个仆人正坐在草地上打瞌睡。帏帐里花光丽影,随着不时传出笑声。他闻到一阵浓浓的女人的味道。他围着帏帐转了一圈,趁四下无人注意,分开帏帐一角,朝里面望去:
   帏帐内的草地上,一位雍容丽人,身着锦绫拖裙,半露香肩,丰美动人。她的身旁,是两名侍女。书生感到一阵心颤。他闭上眼睛,稳定了一下心神,放眼再望。这时,雍容丽人起身弄舞踏歌,歌词大意是:“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如何是弓腰?”侍女问。
   “难道看不见我弓腰吗?”丽人笑道。说罢,仰面弓腰,长髻及地。随后,慢慢褪去身上披肩、锦绫和胸衣……
   此时书生感到一种巨大的茫然,他不能自持。他手里紧紧攥着那条录有《长安曲》的轻纱,倒在唐朝的花树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一条古代著名的禁忌:
  
  
  俗讳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蜕,上屋见影,魂当去。
  
  
  在古中国,夏光明媚、花树绚烂的五月(即阳历6月),被称为凶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不祥的,因为在此节气里,阴阳之气交换,从而被认为生死亦交换,而夏至便在五月。所以,在这个月份里,有很多带有民间秘密色彩的禁忌。按照中国第一部民俗笔记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五月“忌曝床荐席,忌盖屋”。也就是说,忌讳在阳光下晾晒床席,忌讳用搭建屋子。关于五月晾晒床席,稍早些的《异苑》中有一则凶险的记载:在新野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曾于五月晾晒床席,主人突然隐约看到有一小孩死于床席上,再定睛看那小孩不见了,随后其子暴病而亡。
  按照《酉阳杂俎》所记,五月是人的魂魄脱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人们应于约束自己,禁锢魂魄,而不能攀登上屋顶,上屋看到影子,魂魄就会飞走!说起来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代并无这样的禁忌。成书于战国时的《月令》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也就是说,仲夏五月阳光灿烂,阳气浓重,所以正是登高远眺、欢畅呼吸的时季。但在秦朝以后,突然有了这样的五月登高禁忌,据说是起自秦始皇时期,皇帝警告他的人民在夏天不要妄动,具体原因已经不得而知,到了后来的汉魏时期,这一习俗未有改动,一直传到唐朝。
  从民俗的角度看,禁忌实际上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和在潜意识中形成的经验和神秘主义元素。在古中国,除了以五月为凶月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禁忌,与段成式并称“三十六”的诗人李商隐在《杂纂》中就有不祥之兆有这样的记载:“卧吃食”、“无事嗟叹”、“寝如尸”、“对日月大小便”、“未食,碗中先插匙箸”、“卧床上唱歌曲”、“牵父母作咒誓”、“妇人发垂下不收”、“露顶写字”、“捶胸骂人”、“卸起帽与人交谈”、“衩衣出门迎客”、“不敲门直入人家”、“主人未请先上厅坐”、“席局上不慎涕唾”、“主人未揖食先举箸”、“众食未了先卸箸”、“骂人家奴婢”、“钻壁窥人家”等。这里面说到的趴着吃饭、把筷子插在饭碗里、躺在床上唱歌、女人留披肩发等都是不祥之兆,而后面的不敲门直入人家等则属于古代看重的礼仪范畴了,至于“钻壁窥人家”,我想就属于人品问题,与民间禁忌无关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梦记或柯勒律治之花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在一篇作品中提到了著名的“柯勒律治之花”现象——19世纪上半叶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曾大胆地做过如下幻想:“如果一个人在梦中穿越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假若梦醒后那鲜花还手中,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种幻想被博尔赫斯认为完美到无懈可击的地步。实际上早在千年以前东方中国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已经提到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梦中吃了两个樱桃,而等他醒来时樱桃核就在身边,那么又会怎么样呢?
  
  
  夫瞽者无梦,则知梦者习也。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街鼓也。又,成式姑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及觉,核坠枕侧。
  
  
  在这里,段成式听其姑婿裴元裕说,其部下喜欢邻家一姑娘,后梦到该女扔给他两个樱桃,便将其吃了。等到睡醒后,那部下竟发现樱桃核就在枕边。对这个梦谁又能解释呢?在中国古代的志怪笔记小说中经常出现有关梦的故事。关于梦产生的根源,更多的人认为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来,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否定,认为梦是“欲望的达成”。在古中国,对于梦的产生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人魂于夜间出游而成梦;有人则认为梦是淫邪之念所致;还有人认为梦是白昼情思的结果。在本条中,段成式提到盲人往往不会做梦,由此可以判断梦与生活所见有直接关系。段还曾说过,“道门言梦者魂妖,或谓三妖所为。”又称,“藏气阴多则数梦,阳壮则梦少,梦亦不复记。”后者被认为是正确的,前一个说法则取自于道家的观点。
  除了提到类似于“柯勒律治之花”的完美的“樱桃梦幻”外,在本条中段成式还提到梦与现实的交融问题:他的表兄卢有则曾于梦中看人击鼓,及醒后发现小弟正在叩门以为鼓。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在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那篇著名的《三梦记》中又更为细致而完美的表述。在开篇中,白行简提出书籍中不曾记载的诡异之梦有三种:一、一个人闯入了另一个人的梦中;二、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在另一个人的梦中出现了;三、两个人所做的梦,是相通的。为此,他列举了三个故事:
  A.武则天时代,大臣刘幽求一日夜归,路过离家十余里的一个佛堂,突听里面歌笑欢畅。刘俯身偷窥,发现堂上有数十人环绕共食。随后,奇异的事情出现了:在这几十人中,竟然有她的妻子。妻子不时说笑,面色从容。刘幽求大为愕然,欲进佛堂,但不得入,遂向佛堂里投掷瓦块,里面的人于是一哄而散。这时候,刘才得以带随从闯入,但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刘于惊异中归家,其妻刚在睡梦中醒来,无意间或告诉刘,她刚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与数十人共游一寺,皆不相识,后会餐于佛堂中,但被人搅了饭局。刘细问之,其妻回答:不知道是谁从外面往里投掷瓦块,随后便从梦中惊醒了。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刘幽求的表情。
  B.唐宪宗元和四年,诗人元稹奔赴边塞梁州。在他去了多日后,白行简与哥哥白居易以及好友名叫李杓直的,同游长安郊外的曲江。后又逛慈恩寺,出来时已是傍晚,随后二白到了李杓直的府邸,三人把酒夜宴。席间,白居易停杯说道:“元稹现在应该抵达梁州了吧!”说罢,在墙壁上作诗一首:“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这一天是当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有梁州信使抵达长安,其中一封信是元稹寄来的,里面有一首叫《纪梦诗》的诗是这样写的:“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落款日期与白居易题诗之日相同。
  C.唐德宗贞元年间,官员窦质、韦珣一起自毫州入陕西,夜宿潼关。入睡后,窦质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身着白衣蓝裙,于路边相拜,希望窦质能照顾一下她的生意,接受其祈祷。窦质遂答应,后问其姓名,其人自称赵女。及醒后,窦质将梦中的事告诉韦珣,后者觉得此梦蹊跷,于是转天二人飞马至华岳祠,见有女巫相迎,其模样衣服一如梦中所见。窦质对韦珣说:“梦竟灵验了。”说罢,叫人给那女巫一些银两。女巫拿着银两对同事说:“与我昨夜之梦丝毫不差!”韦珣好奇,遂问之,女巫说:“昨夜入梦,有两人自东来,我为其中长须短身着祈祷,得到了一些银两……”窦质自是惊奇不已,问那女巫姓氏。回答:“姓赵,叫我赵女好了。”
  对于这三个奇异的梦,鲁迅的评价是:“皆叙述简质,而事特瑰奇,其第一事尤胜。”白行简则在故事的后面说:“史书中没有记载以上三个样式的梦,而民间也没有流传过,这三个梦难道是偶然出现的吗?还是有什么冥冥中的缘由?我也说不清楚,只能把它记录下来交给你们评说。
  我们无言。而世界多么神奇,为什么不相信它是真的呢?比如柯勒律治之花,比如刘幽求所见,比如段成式笔下的樱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3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