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fengzhitaotao

《唐朝的黑夜》 魏风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暴雪迷途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个奇异的故事:
  
  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上怪近日西进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比常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赞成上意,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行数百里,忽起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中使将返,冰忽稍释,众尸亦不复见。
  
  先说一下安思顺,此人是安禄山的远亲,在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算得上是一处强藩了。当时,安禄山有坐大之势,谋乱在即,为避免牵扯,安思顺行事谨慎,以求自保。“安史之乱”开始后,因其与哥舒翰不合,后者为帅出征安禄山,遂构陷思顺,道其谋反,玄宗皇帝无奈中斩了思顺。其实,安思顺和那个年代的多数胡人将领一样,还是比较忠于唐朝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了表达心意,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别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也就是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很是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一带。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NO!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国家抢走,因此而运不到长安哦。使者回来禀告玄宗,皇帝眼珠转了转:有这事儿?盛怒之下要举兵进攻小勃律国。大臣们急忙劝阻,但只有宰相李林甫支持皇帝的想法,并建议叫大将王天运带兵教训小勃律国。
  王天运兴兵40000出征,行至西域后,又会合了当地一些国家的军队。随后,这支以唐军为主的多国部队,热热闹闹地向小勃律国进发了。从大唐到小勃律国,路途漫长,唐军士兵一边行军,一边观光,来到小勃律国首都时已是冬天。唐军二话不说,就要开打。小勃律国国王说:慢着!他在城堡上望着这支服装奇异的军队,感到纳闷儿:我没招惹过你们唐朝人呀!这时候,身边有智囊一语点破:我们是没招惹过这些唐朝人,但禁不住我们打劫过向唐朝进贡的那些珍宝啊。小勃律国国王这才知道原由,一害怕,叫人前往唐朝大营,表示愿意向唐朝进贡,把国内所有的五色玉珍宝都献给大唐皇帝。但被王天运拒绝,这位傲慢的大唐将军纵兵攻城,城破后大肆杀掠,最后俘虏了该国国民3000多人,带着他们以及大量珍宝踏上东归长安之路。
  在唐军东归时,小勃律国中有占卜的长者观望天象,作出预言:“这位唐朝大将军,野蛮入侵,只为珍宝,破城掠民,其行不义,终将毁于风雪中!”再说王天运,率军并押着俘虏东行了几百里,此时已是深冬,衣着单薄的唐军在瑟瑟中翻山越岭,行至一大湖边,已是下午时分,天色突暗,不一会儿,暴雪如翼,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大风骤起,激起湖水,冻成冰柱,随后冰柱又被吹断,可见风势之猛。入夜后,天气更寒,唐朝大军一夜之间都被冻死,所俘的小勃律国民生性耐寒,尽逃而去。唐军中,则只有蕃、汉各一人得以生还,其中的汉人正是王天运将军。王侥幸跑回长安后,向玄宗皇帝报告了情况,说自己的士兵被冻成冰人,也许要永远地伫立在异国了。皇帝大惊,随即叫人兼程飞驰至那大湖边,只见湖边冰柱如山,犹然而矗。隔着透明的冰山,可以看到湖边唐朝士兵的尸体,都已经被冻成了冰尸,或立或坐,姿态各异,仿佛冰雕。使者们瞠目结舌,急忙返回,行了一段路后,再回头遥望,只见湖水茫茫,众尸体消失不见了,所有的一切仿若梦幻。
  发生在唐朝西域的这个奇异故事并非完全杜撰。当时西域有大、小勃律国,杜甫诗云:“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可见,大、小勃律国及其周围确实盛产玉石。其中的小勃律国,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境内,在当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大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对象。因为控制了小勃律国就可以威慑西域诸国。如果按照历史的足迹追寻至今,可以发现当时的小勃律国就是今天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的斯卡杜地区,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这里仍是西南亚最著名的玉石产地。此次战役,王天运的大唐军队虽然攻入了小勃律国首都,但最后却亦真亦幻地葬身于一处大湖边: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尸。严格地说,在暴风雪的袭击下,大军一夜之间被冻死,在概率是不是没有一点可能。因为征伐小勃律国,必须翻越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屋脊,这里属于高寒气候,冬天气温能超过零下40度,直到现在还集中了上千条巨大的冰川,何况在唐朝时全球气候还未变暖,更是寒冷异常,暴风雪骤起,入夜后达到极度深寒的地步,超过零下50度也未尝可知(从贞观到天宝年间,不时在西域作战的唐朝军队,经常出现一夜间冻死冻伤大队人马的事件)。无论如何,按照《酉阳杂俎》的记载,这支军队在湖边被残酷地冻死了,而且最后神秘地消失。至于消失的原因,如果破除奇幻因素,解释为“冰忽稍释”,湖水暴涨,众尸被卷入湖中,是否可以呢?
  我们还是接着说唐朝和小勃律国的恩怨吧。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派大将高仙芝率军10000人再战小勃律国。当时,一世名将高仙芝从安西出发,沿着王天运的路线急行军,翻越了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孤军深入到小勃律国,最后一战而定,俘虏了该国国王,横扫西域,七十二国尽降。至于王天运将军,没有参加这次行动,当然他仍在军旅中谋事:四年后,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王将军战死于唐朝进攻南诏的战争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弹丸奇术
  
    
  段成式有个朋友叫广升,是长安慈恩寺的僧人。据他回忆: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四川阆州有一奇僧名叫灵鉴,此人善于以手发射泥丸。当然,不是普通的泥丸,这位和尚手中的泥丸是用以下配方制造的:
  洞庭湖岸边的沙土3斤、炭末儿3两、瓷器末儿1两、榆树皮半两、泔水2勺、紫矿(一种豆科植物,产于中国西南)2两、细沙3分、藤纸(以古藤制成的纸张)5张,渴拓汁(不知什么玩意儿)半合,将这九种原料均匀搅拌,捣上至少三千杵,然后将其制成丸状,于阴处凉干,就成功了。
  随后的故事,就跟这种暗器有关了,《酉阳杂俎》的记载是:
  
  
  慈恩寺僧广升言,贞元末,阆州僧灵鉴善弹,其弹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两,瓷末一两,榆皮半两,泔淀二勺,紫矿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拓汁半合,九味和捣三千杵,齐手丸之,阴干。郑彙为刺史时,有当家名寅,读书,善饮酒,彙甚重之。后为盗,事发而死。寅尝诣灵鉴角放弹,寅指一枝节,其节目相去数十步,曰:“中之获五千。”一发而中,弹丸反射不破,至灵鉴乃陷节碎弹焉。
  
  
  说的是,唐朝时有阆州刺史名叫郑彙,他身边有个叫寅的门客,此人既好喝酒,又爱读书,还会舞枪弄棒,并长于各种暗器,深为郑彙器重。只是后来哥们儿不学好,成了黑道中人,当了强盗,最终事发而死。在寅活着的时候,在郑彙的发起下,他与灵鉴和尚进行了一次弹丸PK。
  那是唐朝的一个夏天吧,清风徐来,花叶不惊。在刺史的庭院里,朋友们闲坐着,侍女不时穿梭其间,突然有人大叫:还不比呀?!于是,寅起身来到阶前,指着几十步外的一棵松树的某段枝节,对灵鉴说:“禅师!如果我击中了,当赢你五千钱,反之亦然!”郑彙和他的朋友们表示赞同。寅说罢,从囊中取出一粒泥丸,用中指和食指相夹,甩出而击中,再看那泥丸,又反弹了回来,没有破碎。轮到灵鉴了,和尚起身,手指间夹着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泥丸,静默如偶,突然发力,宽袖飘荡,惊起树上的飞鸟。在众人诧异间,那泥丸已经中了目标,深深地碎陷于树中。
  郑彙刺史带头鼓掌。
  有人说,灵鉴手里的泥丸不是用九种材料制造的吗,怎么还碎了?看来这玩意儿不怎么样哦。不是那么回事。灵鉴的泥丸自然没问题,之所以碎于树中,只能说灵鉴发力更狠,内力更强。因为武林中人都知道,手发丸状暗器,最难的是既击中目标,又使其碎于目标中,这样的杀伤力是最强的,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特别的功力。而灵鉴可谓高手了,泥丸击中树后,既没弹回,也没在树外破碎,而是碎嵌于硬木中。如此推测,要是击中人的脑袋呢?由此看来,比之于灵鉴,寅手头上的功夫还嫩点,虽然击中了树,但那泥丸却没什么力度,弹了回来,难怪后来没当好强盗,如果有灵鉴的功夫,逃跑时回头发射几粒,早就把官府的捕快们干掉了,也不致于最后被逮着处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
  
  
   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在我看来,于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是中国由外向型性格转变为内向型性格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的魁首安禄山是个杂种。其人生于辽宁朝阳,母亲是突厥人,父亲的民族已不可考,只知道是个杂胡,到安禄山这儿也就更杂得没边了。安禄山的性格,一方面有着胡人的凶猛,另一方面也颇具狡猾因子。他生活的幽州地带,胡汉杂居,哥们儿东窜西跑,精通多种语言,先是干起了互市牙郎即从事边境贸易活动的中间人,有点翻译官的意思。后来觉得没什么发展前途,便投军进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军队。当时,唐朝边境的主要敌人不再是突厥人,而是契丹人。在与契丹人的作战中,安禄山一度屡立战功,深受张守珪的喜爱和提拔。后来,安禄山一直干到地方大员——平卢节度使。这是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的事儿。这期间,安禄山与长安朝廷派来的巡视官员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不甘寂寞的他,使用包括各种行贿手段在内,每每搞得长安来人很舒服,巡视官员回长安后就在唐玄宗面前美言,使得皇帝知道在北部边境有安禄山这么一号。很快,安禄山获得了到长安述职的机会,终于面见了当朝天子和旁边的那位旷世的性感美女杨玉环。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表现出胡人特有的憨直可爱,深得玄宗皇帝好感。唐朝是一个开放性王朝,很多胡人在政府军中担任要职,皇帝并不怀疑。在这种信任下,安禄山后来又兼任河东节度史、范阳节度史,晋封东平郡王。至于贵妃杨玉环,据说更是对安禄山喜欢得不得了,尤其喜欢看他跳的一种仿佛陀螺转动一般的《胡旋舞》。贵妃一直在纳闷儿:这个威猛的胖子,怎么就转得那么快呢?后来,安禄山有事没事就往长安跑,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传说称杨玉环与安禄山通奸,但在我看来这事有点悬,虽然安禄山倍受恩宠,但胆子不可能大到连皇帝的女人都敢下手的地步;至于杨贵妃,虽然千娇百媚,但对唐玄宗的爱情是非常忠贞的。再说唐玄宗虽然上岁数了,但也不是傻子,能够大度到这种地步。杨安二人偷情之事,见于后世的色情小说中,一个风情万种,一个猛壮奇伟,而且安禄山又获得出入禁宫的权力,好像不鼓捣出点艳情就缺了点什么。不说二人是否颠鸾倒凤,共作鱼水之欢,还是先看看安禄山受宠到什么地步吧!《酉阳杂俎》所披露的秘闻如下:
  
  
   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桑落酒、阔尾羊窟利、马酪、野猪鲜、清酒、大锦、苏造真符宝舆、余甘煎、辽泽野鸡、五术汤、金石凌汤一剂及药童昔贤子就宅煎、蒸梨、金平脱犀头匙箸、金银平脱隔馄饨盘、金花狮子瓶、平脱著足叠子、熟线绫接靴、金大脑盘、银平脱破觚、八角花乌屏风、银凿镂铁锁、帖花檀香床、绿白平细背席、绣鹅毛毡兼令瑶令光就宅张设、金鸾紫罗绯罗立马宝、鸡袍、龙须夹帖、八斗金渡银酒瓮银瓶平脱掏魁织锦筐、银笊篱、银平脱食台盘、油画食藏,又贵妃赐禄山金平脱装具、玉合、金平脱铁面碗。
  
  
   赐品如上面所列,现在看起来这些名字很奇怪,在当时可都是皇家用品。其中,金平脱装具、玉合、金平脱铁面碗是杨贵妃亲自所赐。玉合(通“盒”)自是精美的玉制的盒子,无须多言,那么另两件东西呢?什么叫“平脱”?在这里,“平脱”指得是一种工艺技法,即将用于装饰的各种形状的金、银薄片用胶漆牢固地粘于器皿上,然后在器皿上涂漆,最后进行打磨,露出金、银薄片,使之与器皿的漆面一样平。经此工艺制造的器物尊贵典雅、精美绚丽,为典型的皇家奢侈品,后安史之乱平息,朝廷连续下令,再禁止制造奢华的平脱器物。贵妃亲自赏赐给安禄山金平脱的装具和面碗,可见在当时安是多么得被宠。
   由于深受皇帝和贵妃的宠爱,安禄山在起兵反唐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北中国的地盘和权力。安禄山起兵,是在杨国忠当宰相之后。此前宰相是被人称为“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对于这位宰相,后人的评价是:奸臣!其实,在我看来李林甫还是很不错的。李虽多谋诈,但在总体上能够控制和掌握大唐帝国,恩威并施,就连安禄山这样的角色也非常敬畏李林甫。大唐的宰相就是大唐的宰相!即使被人称之为奸诈,也能震得住安禄山这样的人物。但李死后,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接替了宰相,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杨本是无赖出身,依仗贵妃取得权势。从心理学上讲,越是这样的人在当官之初就越想把工作干好,以免别人瞧不起,杨国忠当时就有这样的心态。但毕竟不是那块料,能力有限,无力使整个帝国正常运转,国家财政遇到苦困难,征讨南诏又获惨败,加上毫无计划地一味打压安禄山,使得二人在那里互相较劲和轻视,最后把形势搞得一团糟,安杨的矛盾也激化为整个帝国的矛盾,加之这时候安禄山窥视到了唐朝的虚弱,野心渐渐变大,于是: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天宝十四年冬十一月,安禄山一脚揣翻了那些平脱而成的宝物,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起兵,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开始了。在一地美丽的平脱碎片中,庞大的帝国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艰难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凶案
   
  
    本故事的主人公是韩滉(公元723年至公元787年),熟悉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兄不仅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做过宰相,而且还是非常有名气的画家,尤精田园风景,《唐朝名画录》记载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有代表作《五牛图》,经历了上千年的战火与动荡,一直流传至今,被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韩滉不仅画技高超,而且还是个大侦探。有一年,韩滉在润州做市长,夏夜无事,与部下登万岁楼喝酒乘凉。正喝着,忽对手下说:“你们听到有女人哭泣的声音吗?在什么地方呢?”
   手下说:“在某某大街。”
   手下又说:“听这意思,应该是老公去世啦!”
   韩滉侧耳细听,久久不语。他突然想起了汉朝的王充。
   转天,韩滉叫捕快将夜里哭泣的女人带到衙内,一问果然是老公去世了。韩滉问她老公怎么死的,女人只说是暴病而亡,虽然带着重孝,但那女人还是显得有些风情万种。随后,无论怎么审问,那女人一口咬定老公是病死的,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意思。韩滉叫人查看她老公的尸体,也确实没看到被杀害的痕迹。手下人说韩大人有些多滤了。但一天过后,其手下发现那女人老公的尸体很是吸引苍蝇,尤其是脑袋周围。于是,韩滉叫人将那女人老公的发髻散开,仔细查验,果然在头顶发现了铁钉按下的伤痕。再审讯,那女人不得不承认,她与邻家二哥私通,在夜里将老公灌醉,用铁钉插进头顶将其谋杀。
   案子结束后,大家都认为韩滉是神人。有人问其故。
   韩滉说:“那天晚上,我听那女人的哭泣声虽然很急,但却不甚悲伤,甚至在害怕些什么……”
   韩滉的判断是有理论根据的。汉朝王充的《论衡》中有以下句子:“……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那女人哭已经死去的亲人,声调不是哀伤,而是恐惧,所以韩滉判断出其奸情。在《酉阳杂俎》中,这则故事的原文是:
  
  
   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夜与从事登万岁楼。方酣,置杯不说,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杀其夫。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韩滉精细到如此地步。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韩滉是位大画家,其画的特点就是精细入微,以《五牛图》为例,画面上虽同为老牛,但每只牛的神情、动态各不相同,韩滉正是于细微处表现出画技的高超。作画如此精细,断案也就可想而知了。


《酉阳杂俎》无所不括,唐朝的鬼怪志异,轶趣遗闻,乃至烟花柳的旧故事,一如下面这则,不仅事件曲折,而且在叙事上也颇为奇特,用了在古时甚为少见的回忆录方式:
  
  
  薛平司徒常送太仆卿周皓,上诸色人吏中来有一老人,八十余,著绯。皓独问:“君属此司多少时?”老人言:“某本艺正伤折,天宝初,高将军郎君被人打,下颔骨脱,某为正之。高将军赏钱千万,兼特奏绯。”皓因颔遣之,唯薛觉皓颜色不足,伺客散,独留,从容谓周曰:“向卿问著绯老吏,似觉卿不悦,何也?”皓惊曰:“公用心如此精也。”乃去仆,邀薛宿,曰:“此事长,可缓言之。某年少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膻,无不获者。时靖恭坊有姬,字夜来,稚齿巧笑,歌舞绝伦,贵公子破产迎之。予时数辈富于财,更擅之。会一日,其母白皓曰:‘某日夜来生日,岂可寂寞乎?’皓与往还,竟求珍货,合钱数十万。乐工贺怀智、纪孩孩,皆一时绝手。扃方合,忽觉击门声,皓不许开。良久,折关而入。有少年紫裘,骑从数十,大诟其母。母与夜来泣拜。诸客将散,皓时气方刚,且恃扛鼎,顾从者敌。因前让其怙势,攘臂殴之,踣于拳下,遂突出。时都亭驿所有魏贞,有心义,好养私客,皓以情投之,贞乃藏于妻女间。时有司追捉急切,贞恐踪露,乃夜办装,腰其白金数挺,谓皓曰:‘汴州周简老,义士也。复与郎君当家,今可依之,且宜谦恭不怠。’周简老,盖太侠也,见魏贞书,甚喜。皓因拜之为叔,遂言状,简老命居一船中,戒无妄出,供与极厚。居岁余,忽听船上哭泣声,皓潜窥之,见一少妇,缟素甚美,与简老相慰。其夕,简老忽至皓处,问:‘君婚未?某有表妹,嫁与甲,甲卒,无子,今无所归,可事君子。’皓拜谢之,即夕其表妹归皓。有女二人,男一人,犹在舟中。简老忽语皓:‘事已息,君貌寝,必无人识者,可游江淮。’乃赠百余千。皓号哭而别,简老寻卒。皓官已达,简老表妹尚在,儿聚女嫁,将四十余年,人无所知者。适被老吏言之,不觉自愧。不知君子察人之微。”有人亲见薛司徒说之也。
  
  
  文中的司徒薛平,是唐朝著名将领薛仁贵的曾孙,与比他年长很多的太仆卿周皓有交情。周皓,史上无更多记载,只知道在其年少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后白居易有诗《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里面的周皓,似乎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其诗如下:“东道常为主,南亭别待宾。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本故事讲的是,薛平与周皓相聚,客人中有个八十多对的老人,身着绯色衣服。按照唐朝的规矩,官员三品以上的,穿紫色衣服;四、五品的,穿绯色衣服。当时,周皓随口一问:“您在单位工作多少年了?”
  那老人说:“我本来不在官家做事,而是个医生,主治骨头伤折,玄宗皇帝天宝初年,高力士的养子被人打伤,下颔骨脱臼,我为他正骨,看好病后,高力士赏我钱千万,并赏赐我穿绯色衣服。”
  周皓不动声色地点头,然后将老人打发走,当时在场的人们都没觉得有什么异样,只有薛平发现周皓有些不对劲,神色悄然有些变化。他知道,刚才那老人说的往事,是发生在天宝年间的一件特别著名的案子。等客人都走后,薛平将周皓一人留下,问周皓:
  “刚才你问那绯衣老吏,似乎神情有些不对劲,不知道为嘛?”
  周皓大惊:“你真是个细心人啊,连这都看到了!”
  薛平:“是的。说说吧。”
  周皓:“这事儿说来话上,等我慢慢道来。”说罢,退去周围的仆人,与薛平盘腿而坐,回忆起了一段天宝往事。故事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说,大致如下:
  年少时,周皓为人好游侠,有武功,喜美色,当时长安城里小姐最集中的地方是平康坊和靖恭坊,这两个地方为周皓所经常光顾,为了那些美艳歌妓,家里颇有钱财的周皓往往是一掷千金。当时,长安城里最著名的歌妓是靖恭坊夜来,各个贵公子们为了夜来,都快打破了头。夜来她妈,为人甚贪,在女儿生日那天,把消息发布了出去:你们不是都喜欢我闺女吗?今天她生日,看看你们有什么表现哦!于是,高级嫖客们纷纷给夜来买礼物,一比高低,最后周皓出价最高,拔得头筹,获得了在生日当天与夜来欢娱的资格。那一日生日宴会甚是排场,周皓把皇家著名乐师贺怀智、纪孩孩等人都请来了,要知道这贺怀智是专门给唐玄宗和杨贵妃弹琵琶的!可见当时为了夜来,周皓下了多大的本钱。但是,生日宴会刚开始不久,就出现麻烦了:著名宦官高力士的养子小高闻着味来了!一进门就说散了散了,在座的客人都吓得够戗,一个个溜走了,夜来母女也被吓哭了。当时周皓年轻气盛,觉得很没面子,凭着自己有一身武功,冲动之下把小高和其随从给打了,随后夺路而逃。可怜的小高,寻觅夜来不成,还弄得下巴脱臼,你说这事儿闹的。事情捅到高力士那里,后者大怒,下令全城戒严,搜捕周皓。幸好周皓平时喜欢交结豪杰,与都亭驿管理人员魏贞有交情,在后者的掩护,逃出了长安,被介绍到汴州老侠客周简老那里。在周简老那里隐姓埋名藏匿了一段时间,高力士在朝廷已经失宠,事情渐渐平息,后周简老将表妹嫁给了周皓官,并资助其游荡江淮。后来,周皓重新返回长安,渐渐做了大官,再没向任何人提及这段往事。
  岁月唏嘘,不堪回首。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古代是那么遥远,当时发生的事情一定带着古韵古味,与现代故事与生活内容比起来,一定有天壤之别。其实未必,以周皓的这段故事而言:正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前,在轻狂少年时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样的经历,跟现在的很多故事实际上是没什么区别的。亡命天涯路,在遥远的唐朝发生的故事,于是一下子亲切起来,一如发生在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的美食
  
  
  与后面的宋明相比,唐朝虽然还不是市民社会,但人们已经初步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特征之一就是唐朝贵族和士人嗜吃,按照《酉阳杂俎》本条所记载,当时的流行美食如下:
  
  
  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庾家棕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毕罗,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诈草獐皮索饼;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
  
  
  也就是说,当时长安著名的美食有:
  A.萧家的馄饨。后人推测馄饨从饺子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道美食,是隋唐时代的事,但例证不多。而本条记载是极好的证明。长安萧家的馄饨,味道鲜美,汤汁肥而不腻,去掉汤汁,可以煮茶。
  B.庾家的粽子,白莹如玉,估计是江米小枣的。
  C.韩约做的“樱桃毕罗”(毕罗由西域传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带馅的烧饼),熟后樱桃颜色不改变。这里多说两句。韩约是谁?唐朝中期最著名的政变“甘露之变”的关键人物。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冬,被宦官仇士良欺凌而忍无可忍的皇帝唐文宗李昂,欲联络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與以及左金吾将军韩约等人诛杀仇士良,计划是:叫韩约谎称金吾院内的石榴树上突降甘露,请仇士良等诸宦官去参观,乘机将其扑杀。本来计划挺好的,几位宰相也参加了。但是,由于韩约见到仇士良后太过紧张,在大冬天汗流不断,导致仇士良怀疑,随后迅速撤离并劫持了皇帝,率神策军反扑,导致皇帝和大臣的这次计划彻底失败,随后宦官仇士良将参与事变的宰相和相关大臣全部诛杀,长安朝士以及家属上千人死难。当然,韩约也没跑了。可以说,“甘露之变”是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令人惋惜和扼腕的事变。直接导致事变失败的人物,就是见了宦官紧张得哆嗦的左金吾将军韩约!别看这韩将军心理素质差,但做起美食来可有一套,除了善做“樱桃毕罗”外,他还能做冷胡突鲙(带有鱼肉的片汤)、醴鱼臆(甜味鱼胸)、连蒸诈草獐皮索饼(一种獐肉饼)。服了。
  D.将军曲良翰善于烤驴鬃驼峰。烤驼峰也是从西域传来的,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很多美味都带有胡人色彩。在烤前,将驼峰切成薄片,加以各种香辣作料,熟后味道鲜美。
  唐朝人爱吃,跟在士人阶层流行“烧尾宴”有一定关系。唐时,朝廷官员如得到皇帝提拔,就要宴请皇帝;当然,如果科考进士及第,也要宴请亲朋好友。这种饭局被称作“烧尾宴”。因为按照唐朝人的理解:得到提拔或中进士,相当于鲤鱼跳龙门,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鱼跳过龙门后,天上会有火焰将其尾巴烧掉,使之改变新颜。”在整个唐朝,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出现在唐中宗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当时,官员韦巨源得到提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他在长安宴请了皇帝唐中宗,在那次宴会上一共出现了上百道菜,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金乳酥、水晶龙凤糕、金银夹花平截、长生粥、见风消、贵粉红、御黄王母饭、玉露团、八方寒食饼……
  据说,当时中宗皇帝吃完后,回宫两天没吃饭,对韦巨源家的佳肴念念不忘,还有提拔韦巨源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咫:奇异天象
  
   [篇名小解]:“天咫”,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在“楚语”中有以下句:“是知天咫,安知民则?”八寸为一咫,在这里,“咫”指的是“少”的意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以“天咫”为门类名,在其门类下,集中讲述了唐朝时有关天文天象的怪异故事。
  
  
  
  
  
   修理月球的人
  
   “天咫”中开篇讲述了一则跟月亮有关的灵异故事: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偿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故事讲的是唐朝大和年间,郑仁本他表弟和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当时河南境内的嵩山植被茂盛,俩哥们儿挑萝越涧,迷失于幽深的谷地。这时候天色将晚,两人很是害怕,正在转悠时,看见有人一身洁白,于草丛中鼾睡,于是上前问路,反复几次那人均不理睬。后来,实在没办法了,那人才起来说:“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传说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户!”说着,那混身洁白的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什么的;又有玉屑饭,赠送给那迷路的二人:“你们吃了它,虽然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哦。”说罢,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随即消失不见了。
  不要以为这是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里,那神秘的修月人道出了一则很重要的信息,即: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最初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17世纪初的事。当时,意大利人伽利略制造了人类第一架现代天文望远镜。在观测中,他第一次发现了月球地表的起伏不平,有环形山,有洼地,有平原(即月海),在晚上我们看到月亮,它的暗处是洼地和平原;而明亮处,则是月球表面突出的地方。《酉阳杂俎》一书写于9世纪,段成式是怎么科学而准确地知道月球表面的起伏不平的呢?而且,还肯定地指出:月亮的明亮处,是太阳照在其凸显部分的结果。
  我们实在无法猜测其中的奥秘。难道段成式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月球飞机?无论如何,嵩山幽境的那个白衣人在段成式的书中神奇地出现了,然后又神秘地消失了。他打开包裹,向我们展示了用来修理月球的斧子和凿子,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如果敞开我们的想像力,依“玉斧修月”的传说追溯,是不是可以认定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前,还有过一次史前文明?而“玉斧修月”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事实而变成了神话?这所有的一切,真是玄机重重。
  说到“玉斧修月”,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传说之一了。在古代民间传说中,有“八万二千户修月”这么一说,后来又有了“修月斧”、“修月户”、“修月手”等称谓。北宋王安石有《题扇》诗:“玉斧修成宝月圆,月边仍有女乘鸾。”苏轼则在《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中则这样写道:“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及至南宋词人王沂孙,有《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专职休问,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只是在王沂孙这里,“玉斧修月”已比作收复故国了。
  至于古代传说月亮由“七宝合成”,则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了。所谓七宝,指佛家七种宝物,按照《无量寿经》中记载:“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吴的故事
  
  
  
  “天咫”中的这则故事流传已久: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古人吴刚好学仙,但办了错事,具体什么事就不知道了,总之触怒了天帝,罚之于月中砍桂树,直至砍倒。但每砍一斧,那树痕即复合,所以那哥们儿天天抡着大斧子在那玩命,这故事也够悲凉的。所以说那天帝太缺德了,他就是玉皇大帝吧。在《西游记》里,他不可办过这样的事嘛,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那郡守因误推贡桌,让刚刚降临于此欲享受贡品的玉帝来个倒栽葱,到嘴的水果也被狗给叼走了,于是降旨龙王不得在该郡下雨,并在那披香殿里发誓,鸡啄食完米山,狗舔食完面山,灯烧断锁断,方可下雨。这可为难了悟空,那米山面山被八戒吃下,却有冒出来,总不得手。
  人们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直在做一见没有希望的事。月中的吴刚就是如此。还好,月中有个蛤蟆天天陪伴着吴刚。关于这只蛤蟆,“天咫”中也提到了,并称在长庆年间,有人于八月十五,于林中见一金背蛤蟆,疑是月中那只。此事还说得有鼻子有眼,按照段成式的原话:“工部员外郎周封尝说此事。”关于这只蛤蟆的传说,来自吴刚的另一个版本:在《山海经》中,有炎帝的孙子叫伯陵的,不是个好鸟,趁吴刚外出学仙,把吴刚的老婆的肚子搞大了,最后还弄出仨儿子。后吴刚回家,洞悉奸情,做掉了伯陵。按理说,这没什么,毕竟伯陵无理在先,而且搞出三个儿子来。但那炎帝,公报私仇,把人家吴刚流放到月球,后面的传说就一样了,也是叫老吴没有希望地砍树。后来,吴刚的老婆想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飞往月球,自己因作孽挺深的,没飞起来,只有他的三个儿子到了月球上,其中一个化作蛤蟆,一个化作小白兔,第三个变成什么了不太清楚,他们就永远地陪伴着寂寞悲伤的吴刚。当然,关于吴刚为什么被罚砍树,还有第三个版本,就是因为她跟广寒宫的主人嫦娥偷情的事败露,被玉帝治罪。
  无论如何,老吴的故事是悲惨的,是凄凉的。以至后来有个伟人,写过一首《蝶恋花》,在词中还提到了老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当然,在这里老吴成了酿造桂花酒的能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路
  
  
  
  在下面的这个故事中,段成式提到了他的同行——中唐时代的另一位幻想小说家李公佐,此人的《南柯太守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梦境小说的第一代表作。即将讲述到的故事,出自《酉阳杂俎》“诺皋记”门(该门类多记载恐怖诡异的事件),涉及到了李公佐的一个部下:
  
  
  李公佐大历中在庐州,有书吏王庚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骑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导骑后一人,紫衣,仪卫如节使。后有车一乘,方渡水,御者前白:“车軥索断。”紫衣者言:“捡簿。”遂见数吏捡簿,曰:“合取庐州某里张某妻脊筋。”乃书吏之姨也。顷刻吏回,持两条白物,各长数尺,乃渡水而去。至家,姨尚无恙,经宿忽患背疼,半日而卒。
  
  
  说的是李公佐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为官庐州,其手下有一小吏名叫王庚。一日,王庚因事请假回家,夜行官道,突遇一队人马,大声呵斥行人回避,王庚遂躲在一棵大树后窥视,心里嘀咕:这个地方,哪来的显赫官员?正想着,只见前面的人马分来,后面出现一个身着紫衣的人,乘于马上,看不清楚面目。他左右的仪仗和侍卫很是威严。这支队伍很长,后面还有一车辆,正在渡过一处浅流。此时,忽有侍卫跑到紫衣人身前说:“车軥(马车行驶时用来夹马头)上的绳索断了,车辆难以过河。”紫衣人听后,徐徐道:“取生死簿来。”侍从取出生死簿,呈至紫衣人面前,后者翻看了一下,说:“庐州有张某,取其妻背上之筋。”躲在树后的王庚大惊,因为他们说的那张某之妻,正是他家大姨。惊恐间,却见那紫衣人的侍从已经回来了,手里拿着两条长达数尺的条状白物,一如人筋。紫衣人说:“拿去把车軥上断的绳索换下来。”
  在王庚的注视下,那人马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后面渡水而过的车辆也跟了上来。王庚闭上眼睛,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再睁看眼睛时,他发现自己已经瘫在大树背后了。他挣扎着爬起来,擦了擦眼睛,再向那幽暗的官道望去,发现一个人也没有。难道刚才出现了幻觉?在恍惚与惊恐间,王庚行至家中,看到他大姨正在,并无异常情况发生。一家人吃饭时,王庚未敢把他离奇的遭遇讲出来,但在当天晚上他大姨忽喊背疼,转天便死去了。
  这则故事的恐怖,甚至只来自对话中流露出的平静:
  侍从:“车軥索断。”
  紫衣人:“捡簿。”
  紫衣人:“合取庐州某里张某妻脊筋。”
  显然,李公佐手下的小吏王庚在回家时不慎踏上了传说中人鬼并行的阴阳路。
  王庚所撞见的故事到此结束了,但王庚的上司李公佐的故事还未结束。在这则故事中,透露出一条极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幻想小说家,李公佐是甘肃人,被认为去世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但其出生时代一直是个谜。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至公元779年),甚至有人肯定地称其生于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而依段成式在本故事中的记载,在大历年间,李公佐已经在庐州为官了。由此判断,他肯定生于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之前。当然,李公佐在庐州为官,还没到市长级别的,也就是市长手下的一个幕僚。李公佐的一生似乎一直在两个点之间徘徊:一是漫游。长沙、南昌、苏州、杭州、南京,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路上,他寻访着稀奇古怪的故事和传说,这是他所喜欢的;二是做他人的幕僚。李本是进士出身,如果善于经营,应该是有所发展的,但作为一个幻想小说家,他显然不精通为官之道,所以一生仕途不顺。虽然一度曾游历长安,但在他生命的更多的时间里,只是在他人的幕府中工作,在业余时间写些志怪传奇故事:在庐州之外,他还做过江南西道(洪州,即南昌)观察使的判官,以及江淮从事一职。在唐武宗时代,李公佐虽然终于做到了扬州录事参军,但很快唐宣宗即位,因莫名地受牵于“牛李党争”,最后被罢官,尔后不知所终,消失在唐朝历史的深处。跟段成式一样,在那个时代他也怀有一个奇幻小说家的孤独。
  关于李公佐的故事,就是这些了。他的朋友不是很多,交好的,白居易的弟弟、《李娃传》和《三梦记》(叙事结构非常奇异的一部小说)的作者白行简算一个(据说著名的《李娃传》就是在李公佐的鼓励下,最后由白行简完成的)。而李公佐本人所著,除了《南柯太守传》外,现在可以看到的还有《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古岳读经》。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谢小娥传》。在唐朝时,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已对这个主题为报仇的故事有所扩展,明末朝畅销书作家凌濛初更是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记演绎了该故事:“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盗墓惊魂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诡异恐怖的盗墓故事,比如下面一则,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刘晏是唐朝中期人,官至宰相,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财能手。安史之乱后,唐朝百废待兴,幸有刘晏梳理、掌握大唐财政,才使得帝国有回升气象,但最终唐德宗信任奸佞,构陷刘晏,终被赐死。
  刘晏幕府中有个判官——也就相当于助理,叫李邈,其庄园在陕西高陵县。刘晏身死,殃及池鱼,李邈也被罢官,退隐庄园。回到庄上的第一件事,李邈就是查账,不愧在刘晏幕府中做事。查着查着,发现了问题,有个庄客X,似乎已经欠了好几年的租子没交了。李邈把仆人叫来相问,仆人说这个庄客X已经寄居庄上好几年了,但行为奇特,好像没怎么见他经营过农田、果园,而是昼伏夜出,干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没有证据,虽然已经欠了多年的租子,但态度还好,说只要主人一到,定会马上还上。
  李邈于是前自去仓库查看,果然见仓库充盈,一一核对,X该交的租子都交上了,李邈感到很奇怪,于是叫来X仔细相问。
  X说:“我做您的庄客已经有几年了,但实话跟您说吧,我暗地里一直从事盗墓工作,所以有些余财,听说您回来了,于是给您补上。”
  “盗墓?”李邈好奇地问。
  “是的。”X说。
  李邈说:“关中帝王贵族的陵寝甚多,盗墓之事亦猖獗,没想到我这庄上也有盗墓者。我听说干你们这行的经历都很离奇,你不妨给我讲讲。放心吧,我会给你保密的。”
  X说:“没关系,反正我现在洗手不干了。”
  “为嘛?”李邈问。
  X说:“还是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说起吧。那座古墓是我的一个弟兄发现的,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墓穴,离咱庄子有十多里地,隐匿在荒山深处的一片松林中,墓身特别高大,墓侧有石碑,断倒在草丛中,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经磨灭。当时,我带了好几个人去,挖掘了数十丈后,才遇到一扇石门,很是坚固,是用铁汁封上的。由于从事这行久了,很多盗墓技巧我了如指掌,这难不倒我,我叫人用粪汁浇灌,对墓门进行腐蚀,好几天后终于将墓门打开,我有几个弟兄刚进去,就被里面设置的暗箭射杀了。当时正是黄昏,墓中飞箭如雨,当住了我们的路。我身边的人都很害怕,想退出来,被我制止,这只不过是墓主当时设置的机关,是可以破解的,随后我叫人往里面投掷石块。每一次投掷,都有一束飞箭射出,共投了十余块大石头,暗箭才射完,于是我们举着火把,依次进入古墓。顺着幽暗的甬道走了不远,发现了第二重门,刚把门弄开,我身边又有两个兄弟倒在血泊中,在幽暗中,我看到那门后有数十个巨大的兵士,身着锦衣,圆睁双目,舞动着利剑,当住了去路。因为恐惧,我身边幸存的两个弟兄已经扔了火把和手中的刀枪,跪在地上求饶了。当时我也被吓了一跳,我曾挖掘过很多陵墓,遇到并破解过机关无数,但还没见过墓内有活人把守!惊恐间,我仔细观看,发现那一排锦衣兵士站在那里只是舞动利剑,并不行动,再仔细观看,发现它们并非活人,而是巨大的人形木偶。我估计是我们打开第二道大门时,触动了机关,导致那木偶运剑如飞,伤了我的弟兄。于是我把那俩哥儿从地上吆喝起来,一起以大棒击之,那木偶们手中的兵器才一一落地。穿过第二道门,我们三个人这才进入主墓室,幽暗中见四壁上绘有武士的画像,恍惚如真人一般,令人顿生畏惧。南壁上,有一口漆以彩色的棺材,用铁索悬挂于半空中,棺材下面的石台上,金银珠宝堆积如小山,在上方形成一圈诡异的光晕。有时候就是这样,珍宝越在眼前,你越不敢伸手去拿,我和我的几个弟兄都很害怕,可以说这是我从事盗墓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机关最恐怖,氛围最阴森的墓穴。有个兄弟自告奋勇欲上前取宝,快至石台时,被什么绊倒,还没等我们回过味来,就感到悬棺两角处忽然生风,有沙子猛泻下来,扑人眼面。风越来越疾,沙出如注,一会儿就到我们的膝盖处了,我们恐惧至极,艰难地拔腿往回跑,当我和一个兄弟刚从那第二道墓门侥幸逃出时,其门已经被狂泻不止的流沙堵塞!可怜我刚才被绊倒的那个兄弟,脱身不及,最后被活埋在里面。我和那唯一幸存的兄弟总算逃上地面,已经是后夜,松林间磷火点点,老枭长鸣,我们俩惊魂未定,在墓前洒酒叩头,发誓永不再做盗墓贼。”
  唐朝的夜晚。阴森的松林。久远的古墓。隐约的碑文。摇曳的荒草。坚固的石门。玄妙的开掘。如雨的弩箭。杀人的木偶。恐怖的悬棺。眩目的珠宝。无尽的黄沙……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充满想像,把人带回那个黑暗、恐怖、诡异的唐朝之夜。顺便说一句,在开启第一道被铁汁封堵的墓门时,盗墓者用呈酸性的粪液进行浇灌,引起化学反应,进行腐蚀,从而开启大门,可谓深得科学知识。
  在中国古代,盗墓寻宝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有两个高潮期,第一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六朝这段时期,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在三国时期,盗墓猖獗,曹操也加入这支大军,为此还设置了“摸金校尉”这样专门负责盗墓工作的职位。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头号盗墓贼——军阀温韬。温韬在坐镇关中时,把唐朝皇帝的陵墓盗了个遍。这位大哥不像一般盗墓贼一样,在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盗墓”,而是亲自带队于大白天浩浩荡荡地去“开墓”。按照《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也就是说,除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外,关中的唐朝十七个皇帝的陵墓,都被温韬扫荡了。
  当然,从文化和考古角度去看,盗墓是别具意义的: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河南汲县人不准挖盗战国时期的魏襄王古墓,发现了一堆写有文字古竹简,当时朝廷非常重视这一文化发现,晋武帝司马炎命令当时的重臣荀勗﹑和峤对古竹简进行研究,最后整理出《竹书纪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战国的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从自大白人间。而温韬盗掘唐天子陵墓后,使得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被后人有幸目睹——但著名的《兰亭集序》也许是个例外,是被温韬从李世民的昭陵里挖了出来而失落,还是依旧被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国盗墓史和考古史上大的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寺歌妓
  
  
  公元713 年夏,太平公主李令月网络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想发动政变,废掉唐玄宗李隆基,学着武则天的样子弄个女皇当当。但她的对手毕竟不是武则天时代的一树软柿子,而是手腕比他更硬的李隆基,李三郎在年轻时颇有些世民的味道,哥们抢先下手,率另一名宰相郭震、将军王毛仲、内侍高力士、殿中监姜皎等人起事平乱,萧至忠、岑羲被杀,窦怀贞和太平公主自杀,崔湜被流放。从此以后,这无限江山稳当如磐,开元盛世由此到来。当时,追随皇帝平叛的各位骨干,均获得封赏,其中姜皎因功封楚国公,后升任太常卿,极受皇恩。本故事所涉及的正是此人。
  开元时代,歌舞升平,长安各种宴会多多,连寺院里也不例外。这则关于姜皎的故事,发生在当时长安最负盛名的禅定寺。禅定寺位于长安永阳坊,在唐朝时与弘福寺并称西京两大寺院。在《长安志》中,曾这样记载禅定寺:“天下伽兰之盛,莫与此寺为比。”该寺香火绵延唐朝,即使在唐朝晚期武宗灭佛时,该寺也未被毁掉(当时长安仅有四座寺院幸免于难)。
  有一天,姜皎去禅定寺参加一个夜宴。在饭局上,按照老规定,大家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在助兴表演节目的歌曲妓中,有一女,梳着流行的堕马髻,貌美绝伦,引得姜皎不时愣神儿,问身边的官员A:“此女是叫什么?”官员A摇摇头说不知道。又问官员B,后者也说以前没见过。姜皎感到好奇,禅定寺的局他总参加,跟那些歌舞妓混得也很熟了,怎么独不认得眼前这位美女呢?姜皎深为好奇。在观看那女子跳舞时,姜皎发现,该女子不时地凝视着他。又过了一会儿,姜皎突然发现,那女子不是有时凝视于他,而是自始至终凝视于他,尤其是在舞动长袖,转身回首时,那一瞥更是满带深情。姜皎望着那张脸,那是一张美丽而白皙的脸,白皙得仿佛没有血色。望着望着,不知道为什么,姜皎在某一个瞬间,竟然出了一身冷汗。正在胡思乱想时,那女子一路舞动着,捧得美酒献于案前,姜皎尴尬地笑了一下,接过来一饮而尽,但那女子却面无表情。姜皎打量着眼前这个有些奇怪的女子。他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是在跳舞时,还是向客人敬酒时,那白皙的女子从没露出过手来。这让姜皎感到纳闷儿,他又问身边的官员A:“这女子怎么从不露手?”还没等官员A答话,官员B说:“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有意思,没准这女子是个六指哦。”官员A说:“不会吧!”姜皎说:“那她怎么一直没露过手着,而且还总盯着我看……”官员A说:“呵呵,那散席后你可以把她带回家哦!”正在这时,那女子又上来敬酒,官员B有点忍不住了,站起身来……且看《酉阳杂俎》中的记载:
  
  
  姜楚公常游禅定寺,京兆办局甚盛。及饮酒,座上一妓绝色,献杯整鬟,未尝见手,众怪之。有客被酒戏曰:“勿六指乎?”乃强牵视。妓随牵而倒,乃枯骸也。姜竟及祸焉。
  
  
  故事阴森如此。
  不管是真是假,总之后来姜皎真的有祸及身了。当时,唐玄宗迷恋上了武惠妃,欲废除正宫王皇后,但又不敢草率而为。姜皎得知了皇帝的想法,在后来的一天,突然发昏,把消息走漏了,引得大臣皆知,一大批公开反对,皇帝大怒,一气之下将姜皎贬至荒蛮的广西钦州,路途遥远如此,姜皎还没到呢就死于中途了。
  禅定寺的一幕,是否正昭示了这个不祥的结局呢?
  姜皎活着的时候,颇具有才华,尤其好文艺,最善于画鹰,风格冷峻寒僻。杜甫有诗《姜楚公画角鹰歌》:“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
  姜皎生活在唐朝开元时期,其本人名声不大,但有一个名声大的外甥:李林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3 13: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