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辰快乐》所以传遍全球,主因当然是易上口,但若非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打遍天下」,此歌无法传至全球每一角落。据《坚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资料,《祝你生辰快乐》、《骊歌》(AuldLangSyne,原义为「时间流逝」;syne音为sign,不少人唱为zine,误)及《他是个快乐的老好人》(ForHe'saJollyGoodFellow),为三首最多人唱的英文歌。
◇ 生日祝福歌曲◇
《生日歌》原名《祝你生辰快乐》(HappyBirthdaytoYou),可说是「文明世界」人人会唱的「小调」,唯知道其出处者可能不会太多。
此曲本为幼稚园学生与教师互道早安的儿歌,最早见于一八九三年出版的《幼稚园儿歌的故事》(MildredHill:《SongStoriesoftheKindergarten》,一八九六年再版改名《SongStories》),原名〈各位早安〉(〈GoodMorningtoAll〉)。作者为肯塔基州路易斯镇(Louisville)的希尔姊妹Mildred和Patty,前者作曲后者填词。米尔德莉(1859-1916)为钢琴演奏家兼在教堂司(风)琴,对黑人灵歌甚有研究;佩蒂(1868-1946)是儿童教育学博士,为路易斯镇实验幼稚园校长,以先进教学法推广幼儿教育名于时(因此被邀参与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教育展览」);她于一九○六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九年任该校幼童教育学院院长。
希尔姊妹的《各位早安》于一八九三年十月十六日注册版权,但一九二四年三月四日高尔民(R.H.Coleman)未经作者同意把它的歌词「goodmorning,dearchildren」改为「happybirthday,dear(人名)」,此后《生日歌》成为庆生会「必唱歌」;一九三一年百老?歌剧《TheBandWagon》用上此曲,一九三四希尔姊妹中的老三积丝嘉为版权兴讼并获胜,自此之后,「商业性演唱生日歌」便得向希尔姊妹支付版税—每唱一次便要付一次钱,不少精打细算的歌剧班主不胜负担,改由演员读出高尔民未注册版权的歌词……。《祝你生辰快乐》版权其后多次转手,数额都在数百万美元之间;其版权费收入在二十世纪末期每年俱在百万美元左右。目前其版权为时代华纳所有(至二○三○年届满)。
《祝你生辰快乐》所以传遍全球,主因当然是易上口,但若非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打遍天下」,此歌无法传至全球每一角落。据《坚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资料,《祝你生辰快乐》、《骊歌》(AuldLangSyne,原义为「时间流逝」;syne音为sign,不少人唱为zine,误)及《他是个快乐的老好人》(ForHe'saJollyGoodFellow),为三首最多人唱的英文歌。
《祝你生辰快乐》人人唱,唯以一九六二年五月玛莉莲.梦露在甘乃迪总统生日会上所唱者最为脍炙人口。《骊歌》是苏格兰民谣,为大诗人罗拔潘(R.Burns,1759-1796)根据「老翁所唱」(罗拔潘的传记说,寄居其家的老妇比蒂.大卫逊,熟知民间故事与歌谣,未知「老翁」是否「老妇」之误)记谱录词,一七九一年诗人把手抄稿寄给大英博物馆,附信说「这首古老的歌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仅知此前未见诸任何手稿或印刷体……,适合在不同气氛下咏唱」。《骊歌》成为年终「弃旧迎新」歌,在苏格兰有悠久历史,在世界各地流行,则始于一九二九年电视播出后;一九四○年的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Bridge)以之为男女主角(罗拔.泰莱和慧云李)生离之歌,从此深入民间,风靡全球……。现在广泛「利用」之地竟然是台湾—毕业典礼和丧礼都弹此调!据说日本有些店子在打烊时播此歌,只是笔者尚无此「奇遇」。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韩国在十九世纪初期,便以配上爱国歌词的《骊歌》为国歌,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日治时期被禁;一九三七年侨居西班牙的世界知名朝鲜音乐家AhnEak-tae谱又称《爱国歌》(AeguKga)的新国歌以取代《骊歌》,为流亡于上海的朝鲜临时政府(1919-1945)接纳;二战结束朝鲜独立之后三年的一九四八年正式被政府定为国歌,自此《骊歌》在官式场合绝唱。 《骊歌》现在仍流行于西方或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地区,香港便有不少人唱此歌除旧岁迎新岁。
另一首最多人唱的《他是个快乐的老好人》,亦有送旧迎新的意涵,多于离职、退休宴会及酒吧聚会中「合唱」,惟于华人地区似乎无法深入民间,港人熟悉此歌,是受西方电影电视经常出现的潜移默化;此歌的「出处」似不可考,仅知是美国民谣而已。
老人过六十大寿是虚岁还是实岁
民间传统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代按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民间传统习俗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祝寿称为“大庆”。60岁之后的每年称作“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按虚岁,即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