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283|回复: 80

《遵生八箋》TXT已發表,在線未發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1 1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喵 于 2012-6-1 02:55 编辑

《遵生八笺》,养生专著。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二十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
《遵生八笺》,中国明代以供闲适消遣、养生玩物的著作。


《遵生八笺》
(明)高濂撰 
  
前     言
   
《遵生八箋》是明代著名養生學著作。書凡十九卷,目一卷,按內容分為八類,每類一箋,故名八箋。《遵生八箋》一書,正是從八個方面系

統全面地總結了我國古代養生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集明以前養生學大成的代表著作。
此次整理,採取明萬曆十九年高氏原刊雅尚齋影印本為底本,以其它各本詳加校勘。對原所作刪節部分,一依底本,不作改動,全部補入。
〖〗:影印本没有的文字,段落,除标明此处者,皆由王大淳校點,成都巴蜀書社1988版本補入。
【】:为小字体排版。
■:无法显示的字,【】为本人加注。

点击进入下载-遵生八笺.rar


PS:上面附件是TXT文檔,在線未發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矮人布鲁诺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遵生八箋序
  夫人生實難,有生必滅,亭毒虔鐂,遰相推霣。何晝弗晦?何流弗東?朝市喧囂,舟車雜沓,轉盼之間,悉為飛塵。若朝蘤之謝夕英,後

波之推前浪。無問韶姱醜姿,王侯廝養,同掩一丘,大期既臨,無一得免者。智士作達,委而任之,順自然之運,聽必至之期,靡貪靡怖,時

到即行。或縱娛樂,取快目前;或寶榮名,不朽身後,命曰曠達,亦庶幾賢於火宅煎憂,土灰泯沒者矣。然若曹必無可奈何,而姑為此託寄,

語雖近似,理則未然。不知命有可延之期,生有可尊之理,人患昧理而不能研討,知其理矣,又或修持而不能精堅,卒之命先朝露,骨委黃壚

,良可邑邑。
  夫藏寶於篋者,揮擲則易空,吝嗇則難盡,此人所共識也。人稟有限之氣神,受無窮之薄蝕,精耗於嗜欲,身疲於過勞,心煩於營求,智

昏於思慮。身坐幾席而神馳八荒,數在剎那而計營萬禩,攬其所必不任,覬其所必不可得。第動一念,則神耗於一念;第著一物,則精漏於一

物。終日營營擾擾,翕翕熠熠,塊然方寸,迄無刻寧。即雙睫甫交,魂夢馳走,四大稍定,丹府驛騷。形骸尚在,精華已離,猶然不省,方將

為身外無益之圖,勞擾未已也。譬之迅飆之振藁籜,沖波之泐頹沙,烈火之燎鴻毛,初陽之晞薤露,性命安得不傷,年齡安得不促乎!
  至人知慆淫之蕩精,故絕嗜寡欲以處清靜;知沉思之耗氣,故戒思少慮以宅恬愉;知疲勞之損形,故節慎起居以寧四大;知貪求之敗德,

故抑遠外物以甘蕭寥。畏侵耗如利刃,避傷損如寇仇,護元龢如嬰兒,寶靈明如拱璧,防漏敗如航海,嚴出入如圍城。而觀竅妙,明有無,媾

陰陽,煉神氣,成聖結丹,抱元守一,以至混沌如綿,虛空粉碎而後已,如是乃謂之尊生。自軒後柱下以來,維三光而後天地者,代有其人,

寧可盡目之為誕謾不經乎!
  虎林高深父,博學宏通,鑒裁玄朗。少嬰羸疾,有憂生之嗟,交游湖海,咨訪道術,多綜霞編雲笈,秘典禁方。家世藏書,資其淹博,雖

中郎至賞,束晢通微,殆無以過。乃念幻泡之無常,傷蜉蝣之短晷,悟攝生之有道,知人命之可長,剖晰玄機,提拈要訣,著為《遵生八箋》

。恬寂清虛,道乃來舍,故有清修妙論;陰陽寒暑,妙在節宣,故有四時調攝;養形以無勞為本,故有起居安樂;學道以治病為先,故有延年

卻病;消煩去悶,丹境怡愉,故有燕閑清賞;戒殺除羶,臟腑澄澈,故有飲饌服食;補髓還精,非服藥不效,故有靈秘丹藥;調神去殼,非脫

塵不超,故有塵外遐舉。繼之修身煉性,養氣怡神,以了道還元,長生度世,洵人外之奇書,玄中之寶篆也。
  或謂大道以虛無為宗,有身以染著為累,今觀高子所敘,居室運用,游具品物,寶玩古器,書畫香草花木之類,頗極煩冗。研而討之,馳

擾神思;聚而蓄之,障閡身心,其於本來虛空,了無一法之旨,亦甚戾矣,何遵生之為?余曰不然,人心之體,本來虛空,奈何物態紛拏,汩

沒已久,一旦欲掃而空之,無所栖泊。及至馳驟漂蕩而不知止,一切藥物補元,器玩娛志,心有所寄,庶不外馳,亦清凈之本也。及至豁然縣

解,躍然超脫,生平寄萬之物,并劃一空,名為舍筏,名為甩手,嗟乎,此惟知道者可與語此耳。抱樸子、陶都水得道至人,咸究心古今名物

,陰陽術數,醫卜方藥,一事不知,以為深恥,不聞障心而累道,何疑於深甫乎!
  昔蔡邕秘王充《論衡》以為至寶,今觀《論衡》,間有名言,未關至理,頗事搜獵,終屬冗猥。令中郎得見深甫八箋,當何以云。余恐寶

《論衡》者,雖得《八箋》,未必知寶也。
         萬曆辛卯孟夏之吉
              弢光居士屠隆緯真父撰
              瑞南道人高濂深甫隸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遵生八箋敘
  不佞束髮探壁中科斗,旌陽師八誡,神魂寄之。辛未,叨一第,官欽州,去家萬里而遙,島夷猖狂,歲坐烽火中,調兵食,即往來勾漏,

悠然會心,而有生之樂無幾矣。已而官爽鳩氏,載書乞南官,水廳無事,閉影息交,日取二藏書服習之,其於遵生旨稍稍窺一斑。庚辰春三月

,夢陶貞白,坐語良久,即上書,不待報,歸武林。斯時也,五柳依依,與張緒爭少年矣。壬午春,坐圜中百日,大悟遵生口訣,以省中風塵

起,未竟此緣,至今殊怏怏也。年來上武夷,過雁蕩,求出塵如管涔童子、靈威丈人者,冀旦莫遇之,而龍沙八百尚在渺茫間。庚寅秋杪,自

白岳歸,有天際真人之想,適瑞南高子詣余曰:子虛往而實歸矣。吾所集《遵生八箋》,皆生平所得實際語,子為我彈射之。余挑燈夜讀,如

入五都之市,畢陳眾寶,如睟盤示兒,種種咸在,洛陽紙貴自今始矣。余謝玄晏,烏能為子重,余癖嗜《抱樸子》,勤力著十萬言,今千載又

獲睹遵生大編,且得嘗禁臠焉。其一曰《清修妙論箋》,出入乎二氏,而耀寶珠以照濁世者也。其二曰《四時調攝箋》,貫徹乎陰陽,而運殺

機以全生機者也。其三曰《起居安樂箋》,蘧廬乎天地,而借幻境以養真詮者也。其四曰《延年卻病箋》,橐鑰乎三寶,以壽天命者也。其五

曰《飲饌服食箋》,化工乎群品,以完天倪者也。其六曰《燕閑清賞箋》,遨游乎百物,以葆天和者也。其七曰《靈秘丹藥箋》,借軒岐之梯

航,以渡無量眾生乎?其八曰《塵外遐舉箋》,樹箕潁之風聲,以昭儒家功令乎?瑞南子良苦心矣。余筮仕天涯,即五嶺八桂,盡入奚囊,歸

來無歲不出遊名山洞府,足跡殆遍,未得窺二酉以印證了了於胸中者,幸而得《八箋》咀嚼之,洋洋灑灑,然遵生之旨大備矣。試展《清修妙

論》,所以羽翼許師八誡者,功豈淺淺乎哉,他可知矣。余不敏,敢終身誦之,且乞壽之梓,以公天下具只眼者。高子曰:唯唯。
     萬曆辛卯歲仲夏之辛卯日貞陽道人仁和李時英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遵生八箋自敘
  自天地有生之始,以至我生,其機靈自我而不滅。吾人演生生之機,俾繼我後,亦靈自我而長存。是運天地不息之神靈,造化無疆之竅,

二人生我之功,吾人自任之重,義亦大矣。故尊生者,尊天地父母生我自古,後世繼我自今,匪徒自尊,直尊此道耳。不知生所當尊,是輕生

矣。輕生者,是天地父母罪人乎!何以生為哉?然天地生物,鈞窮通壽夭於無心,俾萬物各得其稟。君子俟命,聽富貴貧賤於賦畀,順所適以

安其生。彼生於富貴者,宜享榮茂之尊矣,而貧賤者,可忘閑寂之尊哉?故余《八箋》之作,無問窮通,貴在自得,所重知足,以生自尊。博

採三明妙論,律尊生之清修;備集四時怡養,規尊生之調攝;起居宜慎,節以安樂之條;卻病有方,導以延年之術;虞燕閑之溺邪僻,敘清賞

,端其身心;防飲饌之困膏腴,修服食,苦其口腹;永年以丹藥為寶,得靈秘者乃神,故集奇方於二藏;隱德以塵外為尊,惟遐舉者稱最,乃

祿師表於百人。八者出入玄筌,探索隱秘,且每事證古,似非妄作。大都始則規以嘉言,繼則享以安逸,終則成以善行。吾人明哲保身,息心

養性之道,孰過於此?謂非住世安生要徑哉?是誠出世長生之漸門也。果能心悟躬行,始終一念,深造道妙,得意忘言,俾妙論合得,調攝合

序,所居常安,無病可卻。謝清賞玩好,俾視空幻花;辟飲饌腥膻,而味餐法喜。丹藥懷以濟人,遐舉逸吾高尚。向之藉窺尊生門戶者,至則

登其徑奧矣。到此則心朗太虛,眼空天界,物吾無礙,身世兩忘。坐致岡陵永年,鮐龐住相。逍遙象外,游息人間,所謂出塵羅漢,住世真仙

,是即《八箋》,他日證果。諺云:得魚忘筌。文字其土苴哉?箋帙當為覆瓿矣。故知尊生之妙者,毋於此過求,亦毋以此為卑近也,乃可與

談道。
           湖上桃花漁高濂深甫瑞南道人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修妙論箋 上卷
  日抄玄經秘典聖賢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計二百條
  高子曰:攝生尚玄,非崇異也。三教法門,總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無所欠缺。為聖為賢,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吾人稟

二五之精,成四大之體,富貴者,昧養生之理,不問衛生有方;貧窮者,急養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指神仙之術為虛誣,視禪林之說為怪誕

也。六欲七情,哀樂銷爍,日就形枯髮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樹皮,以活精神命脈。悲哉,愚亦甚矣!保養之道,可以長年,載之簡編,歷

歷可指,即《易》有《頤卦》,《書》有《無逸》,黃帝有《內經》,《論語》有《鄉黨》,居子心悟躬行,則養德養生,兼得之矣。豈皆外

道荒唐說也?余閱典籍,隨筆條記成編,箋曰《清修妙論》。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炷小與大耳。眾人大言我小語,眾人多煩我少記,眾人悸怖我不怒。

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長生不死之藥。”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福壽論》曰:“貧者多壽,富者多促。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無欲以勞其形、伐其性,故多壽。富者奢侈有餘,賊心害性,

所以折其壽也。乃天損有餘以補不足。然有貧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當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車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

屋宇之非分,貨易之非分,神能記之,使之災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又曰:“故世人幸而得之者,災也;分而得之者,吉也。人年五十,能補其過,悔其咎,布仁惠之恩,垂憫恤之念,奉德不欺,聖人知之

,賢人護之,天乃愛之,人乃悅之,鬼神敬之,富貴長守,壽命安康。是去攻劫之患,除水火之災,必可保生,以全上壽矣。”
  麻衣道者曰:“天地人等列三才,人得中道,可以學聖賢,可以為神仙。況人之數與天地萬物之數等。今之人,不修人道,貪愛嗜欲,其

數消減,只與物同也,所以有老病夭殤之患。鑒乎此,必知所以自重,而可以得天元之壽矣。”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之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則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於恩也。”
  《參贊書》日:“年高之時,陽氣既弱,覺陽事輒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滅;一度火滅,一度添油。若不制

而縱情,則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故《黃庭經》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黃帝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可壽百歲。”
  彭祖曰:“凡人不可無息,當漸漸除之,人身虛無,但有游氣,氣息得理,而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

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可壽千歲。”
  《呂覽》曰:“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

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仲長統《昌言》曰:“屈者以夫伸,蓄者以夫虛,內者以夫外也。氣宜宣而遏之,體宜調而養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次和者矣。夫善養

性者得其和。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稟授四體也。故氣長以關息,氣短者其氣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

而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養壽者,當致氣於關,是為要術。”
  崔瑊《箴》曰:“動不肆勤,靜不燕逸,有疾歸天,醫不能恤。太上防疾,其次萌芽,腠理不蠲,骨髓奈何?”
  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動作衰敝,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對曰:“上古之

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故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今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

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
  《亢倉子》曰:“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
  《唐書》有云:“多記損心,多語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無覺,久則為弊。”
  《續博物志》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髮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精者體

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應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往拜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致詞:室內姬粗醜。二叟前致詞:

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詞:暮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壽長久。”
  柳公度年八十九,或問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
  溫公《解禪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顏回甘陋巷,孟軻安自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孝

悌通神明,忠信行蠻貊,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不壞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

大聖,是名佛菩薩。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茅季偉詩云:“欺誑得錢君莫羡,得了卻是輸他便。來往報答甚分明,只是換頭不識面。多置田莊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雕牆峻宇無

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造作田莊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盡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裏喜。眾生心兀兀,常住無明窟,心裏為欺謾,口

中佯念佛。”是皆真實不虛話也。聞此則少者當戒,況老人乎!
  薛子曰:“養得胸中無一物,其大浩然無涯。有欲則邪得而入之,無欲則邪無自而入。且無欲則所行自簡,又覺胸中寬平快樂,靜中有無

限妙理。”
  又曰:“常沉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為老人養壽之要。”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一毫念慮雜妄,便當克去。志固難持,氣固難養。主敬可以持志,少欲可以養氣。”
  “人若不以理制心,其失無涯。故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此君子不可一念起差,至大之

惡,由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德行義,守道養真,當不言而躬行,不露而潛修,外此一聽於天。若計較成仙作祖,邀名延譽,則日夕憂思,況未必遂,徒自勞擾,

是為不知天命。”
  “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須有包含,則有餘味,發露太盡,恐亦難繼.故慎言語,養德

之大;節飲食,養生之大。”
  “積德積善,不知其善,有時而得用;棄禮背義,不知其惡,有時而蒙害。故莊敬日強,輕肆日偷。”
  “聖人不怨天,不尤人,心地多少灑落自在。常人才與人不合即尤人,才不得於事即怨天,其心忿忮勞擾,無一時之寧泰,是豈安命順時

之道?”
  “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必能動人。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求其合。覺人之詐,不形於言,有無限餘味。”
  “佛言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隨寓而安,聖賢也,何有苦樂逆

順之異哉?苦樂逆順,固外也,以吾道處之,則無不可。”
  “世人所以不達道者,正以浮幻相纏,役役無了時也。苟能具天眼,勘破世故,則虛名薄利,皆為吾累。古之人所以適其適,而不適人之

所共適者,為己重也。”
  “人生世間,要見識高遠。見識高遠,則不為淺近眩惑。日觀世事之盛衰,夜觀氣運之消長。由其盛衰也,吾以出處應之;由其消長也,

吾以進退隨之,則禍可避而害可禳。不然,奔役惛懜,幾何不為時勢所害?”
  “世間陷阱,在在有之,要人醒醒耳。眼一少昧,足一少偏,心一少惑,則墮落阱中,安能出哉?身在阱中,心悔前日之非,晚矣!此君

子貴乎知微。”
  “敬者德之聚也。敬則眾善畢集,不敬則怠惰放僻隨至,而德敗矣。持敬而無間斷,則誠矣。未能誠者,由敬而入,敬以存心,其體湛然

,自無雜慮。況莊敬亦是保養身心元氣的工夫。”
  “衣垢不湔,器缺不補,對人猶有慚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補,對天豈無愧心?”
  “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雷震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懼。”
  “破爪傷膚,壞梳摘髮,色為之變;聚珍瘞身,列艷靡骨,心為之安。”
  “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道德者,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化於未明之謂神,止於未為之謂明,禁於已著之謂察,亂而後制之謂瞽。故於事物之擾,不可不先此三者。”
  “為家以正倫理、別內外為本,以尊祖睦族為先,以勉學修身為次,以樹藝牧畜為常。守以節儉,行以慈讓,足己而濟人,習禮而畏法。

可以寡過,可以靜攝,而無擾擾於前矣。”
  “吾人不可以不知命,矧老人乎?人之所志無窮,而所得有限者,命也。命不與人謀也久矣,安之故常有餘,違之則常不足。惟介以植內

,和以應外,聽其自來,是安命也”。
  “心本可靜,事觸則動。動之吉為君子,動之凶為小人。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是不為外物動也。”
  “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若慎守。”
  “易損而難覆者,精也;易躁而難靜者,神也。惟養元氣充滿,則精神融和,遇損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
  “造道者可謂之富,失學者可謂之貧,聽天者可謂之達,無恥者可謂之窮。”
  《書》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拂,即

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當容人,不可為人容;當制欲,不可為欲制。
  東坡曰:“蝸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此言深可為不知進退者戒也。夫人事之役役,計謀之敝敝,人皆以人

事可以致富貴,計謀可以立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輟,有造物以宰之。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適與造物侔也。況為之而不成者多乎

?造物無言也,人不可以惑其聽;造物無形也,人不可以瀆其公。世之人役役敝敝於百年之間,無頃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也?不足為造物

撓,深足為造物笑。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殞身。”
  “惟心與天一,故理之所得者獨明,而能開人心之迷。心與地一,故水之所汲者獨靈,而能滌人心之陋。故以一杯之水,而能療醫所不治

之疾,罔不瘳者,豈由水之靈哉?實資於道之用也。不知者為妄誕。”
  “人心思火則體熱,思水則體寒。怒則髮豎,驚則汗滴,懼則肉顫,愧則面赤,悲則淚出,慌則心跳,氣則麻痹。言酸則垂涎,言臭則吐

唾。言喜則笑,言哀則哭。笑則貌妍,哭則貌媸。又若日有所見,夜必夢擾;日有所思,夜必譫語。夢交則泄精,氣怒則發狂。此皆因心而生

者也,人可於靈君使令一刻不在絳宮以統百屬乎?”
  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忍,二字

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有味乎言哉!
  又曰:“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蓋心如水也,久而不撓,則澄徹見底,是謂靈明。故心

靜可以固元氣,萬病不生,百歲可活。若一念撓渾,則神馳於外,氣散於內,榮衛昏亂,百病相攻,壽元自損。”
  嵇中散曰:“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栖於情,憂喜不修於

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

其臟腑,醴醪煮其腸胃,馨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內外受

敵,身非木石,何能久乎?
  又曰:“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不顧,非貪而後抑也。外

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守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寧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自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

朝陽,和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亡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羡門比壽,王喬爭年。”
  《貞白書》曰:“質像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何

以能致為仙?是修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譬之為陶,當埏埴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即敗,燒而未熟,不久尚壞。火

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有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萬法皆通,無礙無滯

。欲合則乘雲駕霧,欲離則尸解質化,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各隨所業,修道講學,以躋仙路,永保長年。”
  “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只知愛身,不知愛神。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神去人即死,車敗馬即奔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冬溫夏涼,不失時序之和,所以適身也。若重衣厚褥,體不甚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肥甘,以

致結聚之患;美色妖冶,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艷曲,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故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

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消筋肉,血氣枯槁,經絡壅閉,內裏空虛,招來眾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氣日衰,邪

氣日盛故耳。”
  《太上日用經》曰:“飲食餐完,禁口端坐,莫起邪念,世事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視物,耳不聽聲,息心內守,調息綿綿,呼吸自在,

似有如無。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中津生,靈真附體,得至長生,與天齊壽。”
  《道林攝生論》曰:“老人養壽之道,不令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久勞,皆損壽也。時令小勞,不致疲倦,不可強為不堪之事。食畢,少

行百步,以手摩腹百過,消食暢氣。食欲少而數,恐多則難化。先飢而食,先渴而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勿令汗多。不欲多唾,唾不令遠

。勿令臥熟撲扇,勿食生冷過多。勿多奔走,勿露臥空階,而冒大寒、大熱、大風、大露。勿傷五味: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

傷心,甘多傷腎。此數者,老人猶當加意。”
  “老人攝生,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予

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忍喜以全陽氣。然後將草木藥餌以救虧缺,後煉金丹以定無窮。他若自己修為,要當居貧須要安貧,居富切莫矜富。

居貧富之中,恒須守道,勿以貧富改志易性。識達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藥勿離於手,善言勿

離於口,亂想勿生於心。勿令心生不足,好惡常令歡喜。勿得求全於人,勿得怨天尤命。常當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

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神散,多欲則智亂,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喪,多笑則臟

傷,多愁則心憍,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述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惟無多

無少,幾於道矣。”
  《要記》曰:“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暮無大醉;終身之忌,暮常護氣。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

肉。大飽傷肺,大飢傷氣。勿當屋樑脊下睡臥,臥勿頭向北。勿點燈燭照臥,六神不安。大汗勿脫衣,多得偏風,半身不遂。臥處勿令有孔隙

,風入傷人。最寒勿令火爐安向頭旁,令人頭重目赤鼻乾。冬日凍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燒白髮,并吉。勿食父

母本生所屬禽獸之肉,令人魂魄飛揚。勿忍溺并怒拋,以致膝冷成痹。勿忍後并強努,以致氣痔腰疼。入廟宇必恭敬,勿姿意注目。見怪勿得

驚恐,以怪為怪。數者是亦養生之大者,當究心焉。”
  《關尹子》曰:“人之平日,忽焉目見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結而然;病目忽見非常之物,皆心有所歉而然。苟於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

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彼識既昏,誰能不信?應曰:如捕蛇人而不畏蛇,彼雖夢蛇,而心亦不怖。道無鬼神,獨

往獨來。”
  又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服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少言者,不為人所忌;少行者,

不為人所短;少智者,不為人所勞;少能者,不為人所役。壯者當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矧高年之人,於此可不更加珍重,以保全天年?”
  “長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氣養精,因精養神,神不離身,乃得常健。”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又曰: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先其本,則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壽豈

不永?故攝生有三:曰養神,曰惜氣,曰防疾。忘情去智,恬澹虛無,離事全真,內外清凈,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

矣,是曰養神。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參同斯契,虛實相通,名曰大通,則氣自定矣,是曰惜氣。

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動作不可為勉強,則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又曰:“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外貪快樂,姿情好尚,務外則虛內矣。所謂養內者,使五臟安和,三焦守位,飲食得宜,世務

不涉,是可長壽。”
  《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為最,而不知預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自謹畏,病疾何由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

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喜怒過度則傷肝,悲愁過度則傷肺。又如風

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傷於內。晝感則傷於榮,夜感則傷於衛。經行內外,勞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氣外散,五邪入內,使人肌肉內消

,神氣短少,飲食漸減,行步無力,雖欲久生,恐無能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院集》曰:“游心虛靜,結志玄微,委慮無欲,歸計無為。凝神滅想,氣和體舒,達延生命,壽與天齊。”
  又云:“檢情攝念,息業養神。悟妄歸真,觀空見性。常習靜明,不為魔動,心我兩忘,神氣自滿。”
  又云:“止念令靜,觀理令明。念靜理明,不死可能。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氣和體柔,長生可求。”此皆至妙要論。
  “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臆之設,猶宮室焉;支體之位,猶郊境焉;骨節之分,猶百川焉;腠理之間,猶四衢焉。神猶君也,血猶臣

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愛民安國,愛氣全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故上士施醫於未病之先,防守於未敗之日

。故攝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真經空念,不能挽其衰

朽矣。”
  又曰:“冬則朝勿飢,夏則夜勿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後。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穢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好

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神魂歡,作一惡則心氣亂。人能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神形安靜,災病不生,仙

祿注名,鬼簿落籍。壽福安寧,由此兆始。”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之數七,丈夫之數八。”女子過七七四十九數,則任脈虛,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以漸枯槁,華色失榮。丈

夫過八八六十四數,則五臟皆衰,筋骨解弛,血脈短促,精氣耗散,天道閉塞,日就憔悴,肌肉無華。故上壽之人,年過常數,皆由衣食充足

,藥餌扶護,孝子賢孫,承歡愛養,調其朝夕,適其寒溫,上順天心,下契人理,順天之道,壽命無疆。
  岱翁曰:“嘗見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竟同少年,亂投湯藥,妄行針灸,以攻其病,務欲速愈。殊不知上壽之人,血氣已衰,精神已散

,至於視聽聰明不及,手足舉動,肢體不隨,心志沉昏,頭目玄暈,氣脈妄行,則宿疾時發,或秘或散,或冷或熱,此皆老人常態。不慎治之

,急投峻藥取效,或吐或汗,或解或利,老弱之人,不能禁架。汗則陽氣泄,吐則胃氣逆,瀉則元氣脫,立致不虞,此老病大忌。更不可用市

中買藥,并他人聞說病源,不知藥味,送來服餌,及虎狼之藥,切宜仔細。若身有宿疾,或時發動,則隨其疾狀,用溫平順氣、開胃補虛中和

湯藥,調停飲食,或隨食物變饌治之,最為要法。”
  “養壽之道,與仙佛二教最是捷徑,故清凈明了四字最好。內覺身心空,外覺萬物空,破諸妄相,無可執著,是曰清凈明了。”
  故《說心法》曰:“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絕,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已滅,豁然如空。古事過去空,今事眼前空

,未來決定空。一切塵勞,是大虛妄,不可執而為有,自障吾心,結成煩惱。”
  《金經大乘法》云:“身便是幻,幻時所化,又是幻中之幻。世即是夢,夢時所見,又是夢中之夢。輾轉虛妄,如聲外有響,形外有影,

形聲影響,起於一真。影外影為三等妄,夢中夢是兩重虛。”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人生一世中,其夢無數,夢中一一稱我,夢中之我,豈非空乎?要知夢既是空,身亦如夢

,何以迷著?”
  “諦思身之未生,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之既化,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前身後,兩不可知,安得於中偏執為我,愛戀憂怖

,終日戚戚?”
  “物之生成謂之造,物之變滅謂之化,性之分別謂之識,一切含識謂之相。相續有情,名隨因報,流轉無窮。有能遺物離人,超出造化之

外,卓然獨存,其惟大覺聖人乎?”
  “萬物自萬物,二儀中虛空自無礙;萬念自萬念,一心中虛空自無礙。”
  “無數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無數之情,自古差別而不平;無數之事,自古煩惱而不定;無數之有,自古成壞而不久。往者無跡,來者

無極。若悟一一皆空,即當心如太虛,洞然無礙,有何介懷,更生色相?”
  “天地萬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人世萬事,因妄情交結而成。念起念止皆自心,念起則一切煩惱起,念止則一切煩惱止。何不見心,以息

此念?念起即覺,如川欲泄,簣土可塞,襄陵勢絕。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勢滅。覺念止念,宜速而切。”
  晁文元曰:“修行之法,兩熟居先。智斷之理熟,則事事皆空,豈空留礙;力制之功熟,則念念不起,自然安閑。智斷即觀,力制即止也

。”
  “萬漚起而復破,水性常存;千燈明而復滅,火性原在。忘情之心,不住於相,如湯消冰,冰湯俱盡,無可分別。觸境之心,未能不動,

如谷應聲,即應即止,無復有餘。”
  “不茹葷飲酒,是祭祀齋,非心齋也。汝能一志,無以耳聽以心聽,無以心聽以氣聽。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去穢累也;掊擊

其志,絕思慮也。無思無慮,則心專於道;無嗜無欲,則樂於道;無穢無累,則合於道。心無二想,名曰一志。”
  《太上九行》曰:“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於動,是名上三行。行無名,行清凈,行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

讓,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動之心,真心也。歸心不動,方是自心。此是止息之義,故其文以自心為息。”又曰:“息者氣也,自者從也,

氣從心起,故心住則息住,心行則息行。”所以禪道二宗,以息心為最切要。
  《楞嚴圓覺注》曰:“心息相依,息調心靜,入勝定地,似尤簡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入三菩提,此最權輿。神氣相合,氣和神清,

清和久久,自然長生。”
  晁公曰:“夢覺之初,諸念未念,方寸之室虛白生,此清境可愛。昧爽之初,群動未動,方丈之室虛白生,此靜又更可愛。此時進道,表

裏相應,真可樂也。五鼓之後,睡覺而坐,自覺神清氣清,耳中音清,其妙無比。”
  又曰:“垢漸去而鑒漸明,魄漸銷而月漸滿。攻竹木,先節幹則枝葉易去,迎刃而解。日損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懲忿窒欲,老人最

要一事。”
  “了知起滅意,決定生死根,不復隨緣轉,是名不動尊。在造化中,身不由己;在情境中,心亦如此。悟妄識真,緣妄入理,率以為常,

至於歿齒。”
  “十魔軍最要提防:一欲,二憂愁,三飢渴,四觸愛,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養虛稱,十自高慢人。”
  圭峰曰:“隨時隨處,息業養神。”,曇倫云:“行住坐臥,離念凈心。人可以利濟通達者,常力行之;患難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

之事,此外功德也。修此勿責人報,勿希天佑,天若有靈,人若有知,理合何如哉!清心釋累,懲忿窒欲,求自然智,住無礙行,此內功德也

。修此勿期道勝,勿思瑞應,經若不誣,教若不虛,理合何如哉!”
  “齋戒沐浴,此外清凈也;息心玄妙,此內清凈也。”
  “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也。無是無不是,方為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為世間妄心也。無可無不可,方為出世真心。高一

步者,眼界常不分別,心界常得安和。”
  “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憂悲苦惱之窟宅,此八字無人無之。明悟之人,知彼我同,當於事過即空,不留妄想。”
  《三根六如論》曰:“對眼根之塵,如見夢時物,如變幻化像;對耳根之塵,如聞空中風,如聽禽獸語;對意根之塵,如湯釋冰雪,如冶

銷金鐵。”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隱然之憂,皆逆道心,於身心有損;翛然自得,怡然自適,恬然自息,皆順道心,於心為益。去彼取此,取之無

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經》曰:“色即是空。”非無色之空,恐人執色為礙耳。“空即是色。”非有色之色,恐人執空為礙耳。色空雙泯,心境一如無纖塵

可拂,方是了然曠達。
“恣口腹者,神仙目之為啄腐吞腥;佞富貴者,高士比之為吮癰舐痔。”
  《造化因心偈》曰:“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原無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貫休曰:“舉世遭心使,吾師獨使心。萬緣隨日盡,一句不言深。”
  “仕宦之間,暗觸禍機;衽席之上,密涉畏途;輪環之中,枉入諸趣。故世間有怨府畏途,禍胎鬼趣,積習宴安於其中,不自覺悟者,可

為賢乎?”
  “見彼如意極快之事,不當羡慕。世事皆有倚伏,如意處常有大不如意之變。事難縷述,理可盡思,以此對治,自然甘處。”
  “顏回如愚,王湛為痴,士有隱德,人何由知?權要之門,喧煩會合;道義之宅,閴寂荒涼。”
  齊己詩云:“心清鑒底瀟湘月,骨冷禪中太華秋。”陳陶詩云:“高僧示我真隱心,月在中峰葛洪井。”二詩讀之,令人氣格爽拔。
  陰澹語索襲曰:“先生棄眾人之所收,收眾人之所棄。宅不彌畝,而志忽九州;形居塵俗,而栖心天外。”
  《莊子》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孔旻曰:“怒氣劇炎火,焚燒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關尹子》曰:“無一心,五識并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

虛則實滿之,偕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故無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故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
  又曰:“運者車也,所以運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者,是意非心也。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往無

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譚子化書》曰:“爪髮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無害,髮可截而無痛,榮衛所不至也。則知我本無害,而筋骨為之害;我本無痛,而血肉

為之痛。所以喜怒非我作,哀樂非我動。我為形所昧,形為我所愛。達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又曰:“動而不知其動者,超乎動者也;靜而不知其靜者,超乎靜者也。超乎動,陽不可得而推;出乎靜,陰不可得而移。陰陽不能變,

而況萬物乎?故不為物所誘者,謂之至靜。”
  “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者,無為也;閑居而神擾,拱默而心馳者,有為也。無為則理,有為則亂。無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


  “陽之精曰魂與神,陰之神曰尸與魄。神勝則為善,尸強則為惡。制惡興善則理,忘善縱惡則亂。理久則尸滅而魄煉;亂久則神逝而魂消

。尸滅魄煉,神與形合而為仙;神逝魂消,則尸與魄同而為鬼,自然之道也。夫目以娛艷為華,心以聲名為貴,身好輕鮮之飾,口欲珍奇之味

,耳快美好之音,鼻悅馨香之氣。此六者,皆敗德傷性,伐其靈根者也。有之則宜遠,無之不可求,忘其所趣,任其自然。”
  “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求樂,則有所著。功名富貴,固無可樂,道德性命,亦無可樂。《莊子》所謂至樂無樂,可以進道。”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至誠之道,則與數參而無待於推數矣。”
  “人心本無思慮,只是將以往未來之事終日念想。故知事未嘗累人心,人心自累於事,不肯放耳。”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不自

矜,故長。惟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所謂曲則全,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容籌策,善行無關鍵而不可開。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二章經》云:“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是亦為道。”
  又曰:“佛教十惡,吾亦當戒。身惡三者:殺,盜,淫。口惡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惡三者:嫉,妒,恚。此十事不順聖道

,名曰大業。”
  有罵佛者,罵止,問:“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惡人害賢,猶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自身。”
  “佛經有二十難,在吾人,切身似有十四難,不可不勉。貧窮樂舍難;豪貴好善難;忍色忍欲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除人滅我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不輕貧賤難;見貨不貪難。”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色欲之患,甚於牢獄,牢獄有解脫之時,色交無合魂之禮。情欲所愛,豈憚馳驅?雖有虎口之禍,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

得此門,出塵羅漢。”
  又曰:“人欲愛生,愛從憂生,憂從怖生。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仙經》云:“覺與陽合,寐與陰并。覺多則魂強,寐久則魄壯。魂強者生之人,魄壯者死之徒也。若餐元和,徹滋味,使神清氣爽,至

於晝夜常醒,是得長壽。”
  又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動,習動既久,胡能遽寧?既習動而播遷,可習靜而恬宴。故善習者,寂而有裕;不善習者,煩而無功。是以

將躁而制之以寧,將邪而閑之以正,將求而抑之以捨,將濁而澄之以清。於此習久,則物冥於外,神鑒於內,不思靜而心自靜矣。”
  《大道歌》曰:“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心中

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神御氣兮氣留形,不須藥物自長生。術則易知訣難遇,縱然遇了不專行。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個成。神若

出兮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產靈胎。”
  重陽師曰:“老人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緊要。”
  又曰:“斷緣者,斷塵俗事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足。恬簡自安,塵累日遠。《經》云:‘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或顯

德露能,或救人扶己,或遺問慶吊,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以希譽望,或酒食結朋,以圖厚報。此皆巧蘊心機,以干時利,既非順道,更防

養壽。凡此之類,悉令遠去。”
  《收心論》曰:“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

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真觀論》曰:“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乃係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

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可觀妙。”
  “人居塵世,難免營求。雖有營求之事,而無得失之心,即有得無得,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即少憂,

不積則無失。跡雖同人,心常異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是由想之一字上來。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妄想心空,誰為色主?《經》云:色

者想爾,想悉是空,何關於色?”
  “心如眼也,纖塵入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亂動。既有動病,難入定門。養性靜心,急除此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升經》曰:“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生神經》曰:“身神并一,則為真身。”入道之人,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

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不免凋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辨,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致早

終。若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神與道合。故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與之永久。”
  《坐忘樞要》曰:“人心當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於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惟滅動心

,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又曰:“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時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

道合,觸而不動。進至此地,罪垢滅盡,無復煩惱,始得安樂。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并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天傷

,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雖久學定,心身無

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
  《坐忘銘》曰:“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不求無諂無媚,不執可圓可方,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

懼公堂。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自長。觸則形弊神逸,想則夢離尸僵。氣漏形歸厚土,念漏神趨死鄉,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昌。轉物

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造化不知規準,鬼神莫測行藏。不飲不食不寐,是謂真人坐忘。”
  文逸《曹仙姑歌》云:“我為諸君說真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存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須教謹防失。宮

室虛閑神自居,靈腑煎熬枯血液。” 
  又曰:“朝喪暮損人不知,氣亂精神無所據,細細消磨漸漸衰,用竭元和神乃去。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神是性兮氣是命,

神不外馳氣自定。本來二物互相親,失卻將何為本柄?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又曰:“念中景象須除滅,夢裏精神牢執持。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

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在腎感合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總是神水潰。神水難言識者

稀,資生一切由真氣。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一味醍醐甘露漿,飢渴消除見真素。”
  又云:“不去奪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自然決裂滯何人,在我更教誰制御?掀天聲價又何如?倚馬文章何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成何濟。”
  又曰:“名與身兮果孰親?半生歲月太因循。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全空苦辛。可憐一個好基址,金屋玉堂無主人。”
  譚景升曰:“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是無物也。六祖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斯之謂歟?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凈以養道。名不繫簿籍,心不在勢利,此所以出人之彀,與天為徒。”
  又曰:“大道以無心為本,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凈為基。若施於身,必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

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拔則丹結。然後滅性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歲月其有窮乎?”
  郝太古曰:“道不負人,人自負道。日月不速,人算自速。勇猛剛強,不如低心下氣;游曆高遠,不如安靜養素;圖名逐利,不如窮居自

適;飽飫珍饈,不如粗糲充腹;羅綺盈箱,不如布袍遮體;說古談今,不如緘口忘言;逞伎誇能,不如抱元守一;趨炎附勢,不如貧窮自樂;

懷怨記仇,不如洗心悔過;較長量短,不如安心自怡。道氣綿綿,行之得仙,得意忘言,自超太玄。”
  釋興曰:“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明色非色。人為六根貪使,不能自神其神。人能眼不貪視美色,耳不貪聽淫聲,鼻不貪聞香馥,舌不

貪嗜珍饈,身不貪戀色欲,意不貪妄思慮,一心不動,六門嚴守,物物頭頭,左右護持,不傷真性,神聚氣全,與天長年。”
  栖云先生曰:“心隨境轉,境逐心生。若要心定,世人愛的我不愛,世人做的我不做,紅塵萬緣,勾引不動,自然心清意靜,陰陽不能陶

鑄。”
  《書》曰:“喜樂無極則傷心,心傷則意不存,而皮革焦枯。怒忿炎爍則傷肝,肝傷則血不榮,而筋萎破陰。臨食更忌暴嗔,令人神驚夢

逸。”
  “心之神發於目,久視則傷心。腎之精發於耳,久聽則傷腎。”
  《書》云:“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溉臟潤身,宣通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華採堅固,故曰:遠

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又曰:“息心以養氣,息機以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4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