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10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来到鹿野苑第一次讲佛法给乔陈如五个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后来又讲了无数次。5 ?$ C& E( o( t1 J
四谛为;苦集灭道。
( `" o$ s" h2 y5 ^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2 z# q0 Q h& z3 @+ V三苦,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
; Z! `, r) p/ t* L8 x八苦为;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和五盛阴苦。, B7 j7 c% M" h3 O" p6 h7 X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 l5 n# N9 P0 v( J7 J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e3 c. x5 ]8 h& I# f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7 z9 |/ N7 E# j, K) _% g
阿弥陀佛!学明白四谛十二因缘,就能证得声闻缘觉,明白了理论,有助于实践,理通行则无障!祝你精进勤学,随处吉祥!- Q2 e0 R4 H/ _! Q9 r
苦谛:了解人生是苦的:如失恋痛苦,如求不得痛苦,死了记忆消失痛苦,遇到不顺心的事痛苦等等2 ~6 B, @# @. ]- {, w5 W- U
集谛:了解这些苦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苦,而是人的思想对其做判断导致了痛苦。
2 L; b6 |$ P( [% y" |+ S; E灭谛:知道痛苦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通过修行断灭思想对事物的判断。! u' _ m- t, ^: x/ t
道谛:这样修行之后,人就回归无生无灭的真性,就是大自在的本来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