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死神※

“道”和“佛” 区别在哪里?求高人指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0 23: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与道表面上不同,其实一样,含义一样,都是叫世人斩三毒心,拖出苦海,和教化众生。之所以世人这么认为,是因为现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争烈得太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2 16: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讲清静无为;佛教讲与世无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2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小小的见解啊,不对勿喷。
修道教的人,第一自身条件要好,天资要聪慧,第二要有机缘看天意。这样才能有大的成就。
修佛教的人,无所谓什么条件,说的俗气点就是门槛低,好入门。
六世祖慧能不认识字,但是却创造了顿悟。
道教想要有所建树,河书,络图等等(就知道这点了,不好意思)典籍就要能看懂。
很片面,不好意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1 00:5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圣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是什么?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这譬喻是这样的: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疑惑思考时,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着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只老虎,旅人顿时了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在毫无办法之中,幸好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旅人便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离,可以想象牠是如何懊恼地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荫,终于救了宝贵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怒浪澎湃着,而且在那波涛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地啃啮着藤蔓。旅人拼命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而且每次摇动藤蔓,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树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记自己正处于危险万分的死怖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夺。

        释尊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所有人类的「人生之实相」。那么释尊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尊「无常之老虎」的法语,是在开示我们的人生真实之相。

1.孤独的心灵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旅人而在作人生之旅了。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间来呢?

        如若不知,岂不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

        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旅行之故。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互相倾吐心中一切,互相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终此一生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我们人生旅途中,家族、亲属、朋友等的死亡。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那时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我们可曾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呢?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而言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尊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但由于我们以为这是非常恐怖而且不吉祥的事,所以平时不想去思考它。

        而且如果我们因为佛教的正视死亡、谈论死亡,而感到阴森森,并且厌恶的话,就是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死必然会来到,这种逃避的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唯有与死正面对决,而获得解决,才能得到绝对的安心与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想从死逃开,一有病就到医院,或以药物来跟死亡搏斗,但仍然是逃不掉的界限。

2.无力的松树

        松树:接着我们攀上崖顶的松树,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拥有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历史上有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银、财产、名誉、地位等,含笑地迎接死亡吗?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因此想要微笑地面对死亡是不可能的。

3.人生是梦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认为「还有十年、还有二十年可活着」,但你认为到底人寿几何?想想便知:已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如幻般地消逝了。而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

        老鼠:不断交互咬啮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互相在缩短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过年、节日、假日也都一刻不休地在啮着我们的生命。因此最后藤蔓必定被啮断,这便是「死」。

4.后生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里。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此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一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显现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这三条毒龙即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之可怕的心。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杀、盗、淫、妄的意恶之罪。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翁姑、朋友、他人「愿他快死」等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的,持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否认自己不是这个旅人吗?

        释尊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 亦即此「后生一大事」,一刻一刻地逼近着。── 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要从正面跟死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安心与满足。

        能够打开佛教通往安心之门的唯有我们自己啊!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后会怎样 ?释尊以「生死一如」之语说明生与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谁,他的心中都盼望着明朗快乐的人生,但其人生中有无底的不安与黑暗蟠据着,这便是「死」。

        所有的人,都非一死不可!若老实地凝视这事实时,我们的人生便会陷入黑暗之中,因此平生尽量地忘怀于死,便是我们的心态。

        然而,即使我们能忘记死,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而正面跟死接手,获得死的解决时,也就能够真正得到明朗快乐的人生。

        首先,人死之后,将成为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

1.死后是有是无

        死后的世界是有是无,答案是在那一边呢?

        常有人说:「并没有所谓死后的世界,死了就没有了,死一次没有死二次的。」果真这是他的真心话吗?并非如此。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这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一样,动物园的老虎不会加害自己,因此不会觉得害怕。

        反之,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亡,则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

        「没有死后,因此死并不恐怖」,说这话的人,在迎接临终时,那倔强之气,便顿时一吹而散。

2.文人学者们临终之相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世界性的文学家歌德(Goethe)也在死前说:「啊!眼前一片黑暗,给我光明,给我光明。」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斗士,田山花袋氏在六十六岁死时,诗人岛崎藤村问他临终时的心情,他以微弱之声回答着:「想到一个人孤独而去,真感寂寞。」

        夏目漱石氏因胃溃疡,五十岁即与世长辞,其最后喃喃独语着:「啊!真苦,现在死,真难过。」

3.火车来迎

        《观无量寿经》云:「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释尊说行恶之人临终时,必有「火车来迎」。临终时,此心之黑暗扩大,看到黑暗的彼处有火焰的车显现而来时,认为「没有死后的世界」那种逞强的心,便会被吹散。并且真正与「狱火来迎」相遇的人,都会有凄厉惊人的惨叫声。

        法国著名的无神论者华帝尔(Voltaire),临终时痛苦的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呀!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叫着死去。

        又日本岐阜县的M青年也因为看到伯父害怕于「狱火来迎」的临终之相,而努力追求佛法。

        平生否定死后,更且污蔑诽谤佛法的M青年之伯父,终于患上了不治之病,其临终时是在深夜三时顷:「火来啦!火来啦!很热!很热!把我藏起来!把我藏起来!」惨叫而死。

        M青年从来把「狱火来迎」想成是童话故事,可是在如实目睹可怕的狱火来现之事实后,很清楚的明白佛语之不虚和后生这件大事的可怕。此后他完全变了,开始认真地追求佛法。因为人是有死后的呀!

4.地狱之苦

        那么死了之后,会成为什么呢?

        释尊说「一切众生,必堕地狱」。即是开示所有的人都有「后生一大事。」

        「后生一大事」是指所有的人「若不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则将来必堕地狱,承受极大苦恼」这件大事而言。印光大师说:「不生西方,必堕地狱。」

        唐朝善导大师说:

一入地狱受长苦  始忆人间善知识

        受了地狱之苦,才后悔在人世间时未从善知识之处听闻佛法,但为时已晚。

        然而地狱之长苦,是哪种程度之苦呢?

        曾有弟子请示此事,释尊反问着:「早上、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枪所刺,骨肉碎裂,那样的苦,汝等以为如何?」弟子回答:「仅仅受一支枪所刺,其苦已难想象。」此时释尊拾起一粒小石头置于掌上而譬喻说:「每日受三百支枪所刺之苦,若譬喻为如此之小石,则真正受地狱之苦,便犹如喜马拉雅雪山之大了。」

        这是怎样也无法想象的大痛苦。

        死的话,必堕地狱,火焰的车是其前兆。

5.自造自堕

        但,即使地狱的苦,与火车来迎,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产生之故,自古以来,即有此偈传诵着:

虽无工匠  制造火车
自己制造  自己乘往

        唯有后生这件大事的解决,才是付出人生的全部,也非完成不可的事情。

        释尊四十五年间的说法,历代净土高僧的一生,也都是为了开示我们有后生这件大事而不惜劳苦。

        关于后生这件大事的解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今生现在被阿弥陀佛之本愿所救,成为绝对之安心与满足,此外别无。这即是「念佛往生」。

        故「念佛往生」,即是人生生存的唯一目的!

切莫轻忽  火车逼来
念佛之外  别无逃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之目的?1.人为何而生存着

        人为了什么而生下来?为了什么而生存着?为了什么再怎样苦也非忍耐活下去不可?

        我的一生就这样地过,这样地结束可以吗?

        只要是人,不管谁都或多或少,曾经有过这种疑问。实际上唯有深怀这种疑问,才是真正具有宗教性格、具有学佛的根机。同时唯有这种疑问,才是付出一生的代价,无论如何也非了解、非解决不可的「人生根本问题」。

        以哲学来说就是「人生究极之目的」。

        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存有它的目的。

        如「笔」是为了写字;「表」是为了看时间;「杯子」是为了装水;「眼镜」是为了看,「车子」是为了乘坐等等。

        任何东西都各自含有其目的而存在着。

        那么「人」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存在的呢?

        被称为「万物之灵」的理性动物之「人」,若不知人生之目的而活着,无异于「没有理性」,「放弃人格」,可说失去生存的意义。

        若将人生比喻为旅行,那么我们就是旅行者,每一个旅行者都有其目的,不知人生之目的,就像不知目标的旅人。

        如果人生没有目的,那么生存也就毫无意义。

        坏损的笔与表、破裂的杯子与眼镜等,既不能使用,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被丢入垃圾筒。

        再怎样高贵的名车,对于不知使用方法与目的的人来讲,只不过是一堆废铁而已。唯有知其目的与使用方法,才会体验到名车的可贵。

        不知正确的目的与方法,则不知人生存在的难得与价值。

        大部份的人,表面上乐观含笑的过日子,有一天当内心深处突然有「人生空虚」之感,这正是因为他不知「人生究极之目的」的缘故。

        但一般人都错认为「自己拥有生存之目的」。

        男人以为努力工作,养家活口是他的目的;

        女人以为照顾家庭,抚育儿女是她的目的;

        单身贵族,以自由惬意为目的。

        同时人生欲望无穷:金钱、名利、地位等等,种类很多,也错误地以追求这些为他的人生价值。

2.人生目的之条件

        以佛法来讲,所谓「人生之目的」的条件是「只要达成,虽死亦可」。

        为了某种目的而来到特定的场所时,必须是直到达成目的,否则不会离开。

        去市场购物的人,不买到东西不回家,一旦买到了,则什么时候回家都可以。

        又,如同进入饭店,还没吃饱,不会满足地离开,一旦吃饱,随时出来都很满足。

        亦如到驾训班学开车,必须是一直学到考取驾照,否则不会半途而废。

        像这样将目的与场所来比照人生的话,带着某种目的,而投生来到「人道」的我们,目的若是达成,便应有何时离开「人道」都可以的心境,亦即「目的达成,何时死去都满足」的心情。

        释尊说:

若人生百岁  不知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虽然活了一百岁那样长寿,若没达成人生目的,还不如虽生一日,而已达成目的的人,亦即若能完成人生之目的,虽生一日亦可。

        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达成人生之目的,虽然到了晚上经过这么短的时间便死去,也能心满意足。

        那么人类所追求的,有那些能合乎这条件呢?

        钱财、名利、地位,这些如果达成的话,人可以死吗?能含笑满足地离开人间吗?其实这些一样也不能使我们满足。不仅如此,而且是「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释尊形容一般人临终的心情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3.释尊「诞生偈」

        「人生究极之目的」:宣说佛法的释迦牟尼佛在其诞生时,已经彻底地显示了。

        佛教是宣说「人生之目的」的宗教,这由释尊的「诞生偈」就可以看出来。

        释尊在约二千六百年前的 四月八日,于当时北印度的蓝毘尼园诞生。

        生下来时,东西南北各走七步,并且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宣说: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这在《修行本起经》及其它经典都有记载,也就是有名的「诞生偈」。

        此偈可作多种解释,但其本意是在显示「人生之目的」。

        「唯我独尊」的「唯我」,并非只是指「释尊」一人而已,而是指「人道的每一个人」;「独尊」是显示「只有一件尊贵的使命」。

        所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真义是:

        「天上天下虽然广阔无垠,但唯有我们人类拥有唯一的神圣使命,崇高的目的」。

        这句「诞生偈」正是有关「人生究极之目的」的大宣言。

        那么佛教所说「受生人道之目的」是什么呢?「向着四方,各走七步」,就已暗示出来了。

        六步加上一步便是七步,「六步」是指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六个世界,即是「六道」。而「七步」是从痛苦的轮回,迷界的六道跨出一步,以完成解脱轮回,自由自在,不生不灭的生命。

        「六道」是:
地狱道:历经难以计算的漫长时间,遍受无法形容的大苦。
饿鬼道:接受五百世不闻水浆之名的饥渴之苦。
畜牲道:弱肉强食,最后被刀割煎煮之苦。
人间道:人类的世界,五阴炽盛,八苦交煎。
修罗道:瞋恨心强,常争斗的世界。
天 道:寿命很久,纯粹享乐;但临命终时,五衰相现,其苦甚于地狱。

        我们的生命是从无始旷劫的古昔,一直迷于六道的苦界,未曾解脱。

        释尊常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现在的人道是苦,死后的地狱更激烈。

        所以释尊要我们尽早发「出离迷界」的心,寻求觉悟永恒的生命。这便是「出离心」,我们要有此发心。

4.几兆年一次的绝好机缘

        能够听闻佛法只有「人道」,所以人道是脱离一切苦恼的场所与绝好机缘。

        但是释尊也说:「人身难得」,能够生到人间界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杂阿含经》中,释尊以一段有名的「盲龟浮木」的譬喻来说明这困难性。其意是:

        「大海之底有一只瞎了双眼的乌龟,寿命无量岁,每一百年才有机会将头浮出海面一次;海中有一片浮木,木的中央有一孔,是否盲龟能够遇到这浮木之孔呢?这是几亿年几兆年也非常难的事,但在三恶道中,要转生人道,比这还难。」

        《涅槃经》也说:

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
受生人界者,如爪上土。

        无论从时间上或数量上而言,都确实是「人身难得」。

        就这一点,在一千年前,日本有一位高僧──源信上人,开示了一段法语,很贴切的说明得生人身的庆喜:

离三恶道  生于人间  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  不劣于畜牲
吾家虽贫  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  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  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  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  应该庆喜

        古德也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正是警惕我们,一旦堕入三恶道,则虽经过几亿年几兆年也未必能再度得生于「人道」。

        像这样已经生到「人道」来的「人类」,拥有这么大好机缘,怎么可以过着「不知为了什么而活着?」「生存很空虚!」「我的人生怎样都可以!」的灰色日子呢!

        出生到「人道」之目的,释尊已经作了这么明确的开示与强调,亦即「依靠佛法,出离六道轮回。」

        此生很短,而后生无穷的长,假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寻求永恒不生不灭的生命,正是「人生之目的」。

        那么如何依靠佛法,从六道跨出一步,出离六道轮回呢?这是佛法所要说的重要课题。

        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分为二门:圣道门、净土门。在这五浊恶世,又是末法的时代,人劣才闇,圣道难修,净土易行。不管僧俗、贤愚、善恶、男女、老幼,只要信顺任凭弥陀悲愿的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则永远蒙受佛光摄取。亦即弥陀本愿,不论你是善是恶,只看你是信是疑。一旦信愿念佛,则不管善恶,都蒙受佛光摄取。生在弥陀摄取光明中,死入弥陀无量光明土;得无量之寿命与自在之身心;永离轮回,无诸苦恼,岂不快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受弥陀救度
佛的本怀是要众生在今生就直接脱离六道之生死轮回。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须是不贪恋财色、名利等世间欲乐(有出离心),了解世间虚假、人生无常。所有万物,一切是非、好坏、成败、得失、苦乐、祸福等只是宿世之因与今世之缘暂时的和合,其本身没有一个自体,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永远不灭。有了这个观念,才具有学佛的正见,这也就是所谓的「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但这对世间人来讲,实在很难,几乎无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门来讲无法也得设法做到,否则岂非永永远远都在轮回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虽然如此,佛又不忍众生永受轮回之苦;即使烦恼重,不能在今生脱出三界,但至少来生不要堕入三恶道受苦,起码也能再生为人或升天;既不受苦,同时还必须能够遇到佛法,有学佛的缘;因此详说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这里。所以来生为人或升天只是个跳板,博个再有学佛的因缘,这是极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升天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报,因为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间法,尚有污染,非解脱道。

        但话要谈回来,世上有谁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虚假不实、嫉妒谄媚,贪财好色、自私自利惯了的众生,业深障重,烦恼强盛。单单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净,何况十善!经中说:「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又说:「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又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试问我们大家,有谁不是这样(我即是其中一人),这其实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后果是如何呢?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又说:「一切众生,必堕地狱」。所以唐朝之善导大师悲叹的说: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意思是说:大部份的人,其行为是「罪恶凡夫」,其命运「永在恶道,无出离之缘。」如此的众生(我们大家),实在是无法形容的可悲可怜,无可奈何的可哀可叹,故佛说:

一切众生,都是可怜悯者。

    能发出离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学佛者」。但其它绝大多数的「常沉恶道,永在轮回」的众生怎么办?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阿弥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承受常没常流转之苦,而感同身受的说: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因而发了「不论何人,都必定救度」的本愿。为我们经过五劫的时间发了四十八愿,又为我们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累积菩萨行,然后完成任何人都能往生的净土与力量。弥陀的愿为我们而发,弥陀的行为我们而修,弥陀的功德都是为我们,都是我们的。只知作恶,不会修行,无愿无行的众生,因有弥陀的成佛,便白白的拥有了解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还来娑婆度众生的功德。

        但我们若对此事未闻未知未信受,则依然是个造业凡夫,轮回受苦;若有闻知信受弥陀本愿,称念弥陀名号,则决定往生。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众生;未生极乐,即是极乐的菩萨。弥陀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弥陀的功德纳入我心,弥陀的光明摄护我身;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我与弥陀共起卧,共出入,成为──

我苦恼弥陀苦恼,我安乐弥陀安乐。

之佛凡一体之身,虽是凡夫,却位同菩萨。佛法虽多,唯有弥陀本愿是拔苦与乐的妙法,是转凡成圣的神丹,故极恶深重凡夫,获得弥陀金刚的本愿,便蒙诸佛金口的赞叹说:

则我善亲友,次如弥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学佛,学佛的目的在于今生离开轮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弥陀愿力的救度,才能离苦得乐,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即是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佛说「人生是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大意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
一、救与被救的约定

        第十八愿,其实就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一个约定。

        怎么叫「约定」呢?「约」就是预约,「定」就是决定。这两个字是从因到果贯穿在一起的。所谓预约,就是在因中,也就是事先。事先说好,应当如何兑现,到结果的时候就如何兑现,这叫「约定」。

        「约」也是「约束」,既然有约,就被这个约所束缚,不能随便更改,必须兑现。

        「约」不是单方面的,总是要有双方,或者是多方(自己跟自己约什么呢)。在第十八愿当中,就有相约的双方。哪双方呢?一方就是祂──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另一方就是我们──广大的十方众生。这两方。

        这两方约定什么事情呢?不是我们世间讲的金钱利益啦、恋爱婚姻啦。法藏菩萨与我们相约说:「十方众生,你造罪造业,不能出离,我发愿为你修行成佛,以我成佛的功德来救你!但你必须念我成佛时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这样才能得救。」

        这样约好之后,法藏菩萨就去修行了,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漫长时间的难行苦行,祂已经在十劫前成佛,叫阿弥陀佛。祂成了佛之后,就来兑现当初与我们的约定,说:「十方众生,我已经成佛了,我来救你;请称念我名吧,你只要念我名号,就可以得救了。」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得救、念佛往生,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难事,不过是阿弥陀佛来兑现祂的预约,把祂早就许给我们的给我们,我们接受罢了。

不平等条约

        第十八愿可以讲是一个「完全不平等条约」。怎么不平等呢?法藏菩萨祂一个人,辛苦都是祂的,难行苦行,所有的责任都归法藏菩萨一人承担,而把往生成佛的好处让给我们十方众生免费享受。所以,这个可以讲是从古到今、贯彻法界都找不到的最不平等的条约。这个只有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这样做。

        我们十方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修好的名号,称念就往生,我们完全是权利这一方。我们念佛也谈不上是自己的修行,我们不过是享受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的六字名号,祂修好六字名号给我们称念。就好像妈妈做好了米饭给孩子吃,孩子就享受啦。

慈悲的约束

        不过,讲到约束的时候,念佛也是一个约束,这个是慈悲的约束:阿弥陀佛约束我们,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中这三句是归我们众生做的,这是对我们的要求和约束。如果我们不信、我们不愿往生、我们不念佛,那利益就得不到。所以,这是对我们的约束。

        那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啦。

人人皆有往生权

        法藏菩萨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每一位都有往生的权利,连小蚂蚁,牠都有往生权。所谓「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连阿鼻地狱的苦众生,法藏菩萨都要救他往生,还有谁没有往生的权利?你说谁不够资格往生?谁没有权利念佛?

        「你还念佛?你有资格念佛吗?你都没有吃素,你有资格念佛?」这个话是大错而特错!谁都有资格念佛,谁都有权利念佛,谁都有资格、有权利往生。这个是真正的平等慈悲的法门,不舍弃一个众生。

        现在讲人权,人人平等,可是,这个权那个权,如果遇到强权不讲理,也就被侵夺掉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平等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权利,所以,极乐世界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二十六页)里讲:极乐依报庄严,属于法界之凡圣──极乐世界的所有权,属于十方一切众生,圣人有份,凡夫也有份。有你的一份,你应当来享受,你有这个权利啊!

        你能够往生的这个权利,不是我能给你的,我没这个权力;圣者阿罗汉也没有!诸大菩萨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个往生权,是阿弥陀佛亲自送给你的,以祂六字名号的果地功德,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权利,所以,大家要牢牢地捍卫。要怎么捍卫呢?信心!不能被别人动摇了信心,说:「某某人,你虽念佛,心不清净,哪有资格往生?」你信了他的,就自己「自局其分」,自己退堕了。

凡夫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

        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是祂的事,是祂的任务。因为在第十八愿里面,祂亲自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如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你看,我们的往生不是 祂的事吗?

        各位,我们在心中讲:「我要往生啊!我怎么往生?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呢?」不用你担心,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了,「你不能往生,我法藏不成佛」嘛!你不能往生,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自己在这边想:「哎呀,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呀?」你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你没有办法。是不是?所以,往生这件事,它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事情。

        有人讲:「我以前不知道佛教,不知道因果轮回,不知道念佛往生,也就胡里胡涂过日子了。现在知道六道轮回了,又想往生,人家说这样难、那样难,不能往生。哎呀!搅得我心里面一团浑水。真的,现在怎么越学佛越苦恼呢?」不知道的时候,就胡里胡涂过了,现在知道了六道轮回之苦,又找不到办法解脱,内心恐惧,该怎么办呢?

        各位啊!往生是法藏菩萨的责任。我们十方众生在六道里边轮回,在大黑暗当中,哪里知道往生不往生这件事情?根本不知道,对不对?法藏菩萨用第十八愿,把我们的心搅动了,「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你要来!你要来!」 祂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们动心了,我们想去了。

        那怎么去?「乃至十念」!

        这样一定往生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我们的往生,完全是法藏菩萨的事情。祂叫我们往生,祂就有办法让我们往生。我们顺应祂的誓愿,我们就决定往生。

        有人讲:「做父母的,有的时候很下贱,只要儿女愿意接受父母的爱心照护,父母什么事都愿意为儿女付出,而儿女还往往不领情。」

        这句话用在阿弥陀佛身上实在是很贴切。《无量寿经》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为了让众生答应念佛往生,什么事情祂都愿意做!

        「你要往生?好啊!我把六字名号的功德给你!」

        「你念佛想得长寿?我也加持你,让你得长寿。」

        「你念佛想没有病?我也加持,让你病好。」

        「你念佛想儿女孝顺?可以!」

        「你念佛还想做生意发财?」虽然阿弥陀佛的本心是让我们去极乐世界,但你还有在这个世界想发财的心,祂也要满你愿!平生都要给你好处。

        「哎呀,我临终的时候怕呀,怕业障来找我,怕冤家债主来找我啊!」

        「没关系!我有光明来保护你!」

        「哎呀,我有贪瞋烦恼啊?」

        「没关系,贪瞋烦恼通通由我来打扫!」

        众生贪瞋烦恼,污秽不净,阿弥陀佛说:「没关系,我给你洗、给你擦,通通不用你管。只要你念佛来往生,一切都由我承包。」

        所以,阿弥陀佛对我们真的叫「恒顺众生」啦!我们平常讲「恒顺众生」四个字啊,只有阿弥陀佛做到了。只要你愿意念佛来往生,你怎么讲祂都答应。祂只有一个恳求 ──「你愿意念佛来往生就好!」

        阿弥陀佛万事恒顺我们,祂只求我们顺祂一件事 ──念佛往生,好让我们得到最大利益;但我们卑劣的凡夫偏偏喜欢向阿弥陀佛求在这个世间万事如意,一件又一件,求了还要求,就是不答应阿弥陀佛念佛去往生,把阿弥陀佛的热心丢到冷水里。想想凡夫是多么没良心,又多么愚痴没智慧!

        往生虽然是阿弥陀佛平等赐给我们的权利,没有任何条件,但如果你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那等于是自己放弃了往生的权利。自己放弃了往生权利,那只有死路一条──再度轮回。

唯一的救主──设我得佛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第一句「设我得佛」,是显示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唯一的救主」。阿弥陀佛自己也说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济贫穷免诸难。
利益众生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祂要成「救世的法王」。

        「设我得佛」──「假如我法藏要成佛的话。」「我」就是唯一性,「我一个人要承担十方众生的救度,我一人来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说是「唯一的救主」。

        「我」也是主动性。因为这四十八愿是法藏菩萨主动所发起的,不经任何的乞求拜托,每一愿开头都说「设我得佛」,主动发愿成佛,来承担救度我们的责任。

被救的对象──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即是法藏菩萨发誓成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是「被救的对象」。救主唯是一位,被救的对象是无量无边。

救度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阿弥陀佛是怎样来救度我们,而我们又是怎样被救呢?就是下面的三句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信、愿、行──信愿念佛。

        这三句可以从佛与众生两方面来理解。比如说:我们在岛上,情况危急,有人开船来救我们。

        船长站在船头大声喊:「我来救你们,请相信我!」这就是「至心信乐」。

        「这里很危险,跟我到达安全的彼岸吧!」就是「欲生我国」。

        「那么,赶快上船吧!」就是「乃至十念」。

        我们听见船长说他要救我们,心中欢喜,知道有生路了,这就是「至心信乐」。

        想随船长到达安全彼岸,离开险境,就是「愿生彼国」。

        轻松一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在船上不下来,就是「乃至十念」。

        险岛,代表娑婆世界。彼岸,代表极乐世界。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船长,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就是岛民,是乘客。

        听闻「念佛必得往生」,心中欢喜,就是「至心信乐」。如同初见船。

        想要随佛往生极乐,就是「欲生我国」。如同想上船。

        专念佛名,一生不变,就是「乃至十念」。如同稳坐船。

救度的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既然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决定能度过生死大海,安全到达极乐彼岸,所以下面就保证我们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的众生,你只要念佛,愿生我的净土,如果你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法藏菩萨以祂成佛的正觉,来保证我们:念佛决定往生。

往生保证书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有保证的,我们有保证书 ──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往生保证书。

        有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担心不能往生;拿着阿弥陀佛签名的保证书,还觉得不保险,这不是太冤枉吗?还要去找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找这个找那个,这不是太愚痴吗?拿着阿弥陀佛签字的保证书 ──「称念我名,决定往生!南无阿弥陀佛(签名)」,去问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您看阿弥陀佛签名的这个保证书能管用吗?我念您的名号,您再给我在上面补签一个吧。这样我才放心,往生更保险。」观音菩萨敢吗?观音菩萨会吗?你叫观音菩萨怎么回答你?没法回答!因为你太愚痴!

急救的慈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下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有深刻含义的。从字面来看,是说五逆谤法的众生不救;实际上是说造罪凡夫要先救、急救。好像医院里的急救室,决定是救那个病重的。造罪凡夫烦恼病重,所以要先救、急救。这在后面,将再做详细解释。

二、念佛必生

        第十八愿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约定。怎么救?怎么被救?怎么约定 ──

        念佛必生!

        在第十八愿当中,阿弥陀佛与我们约定:「你念我名号,我救你往生!」就这么简单。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的〈后序〉当中,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和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八个字。

        「十方众生」简说为「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解释为「必得往生」。

        更简略地讲,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必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9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我来自台湾,从小就在台湾土生土长,也是说闽南话。厦门这个地方,我很早就想过来看看,因为我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厦门这一带,今天能够回到祖先落地生根的故乡,可说悲欣交集,非常感动!

现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听懂闽南语,希望今天我们彼此就用闽南语以亲切、轻松、自在、活泼的方式来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佛法。

佛法浩瀚,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法门,由于法门太丰富了,一般人不易掌握了解,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之后,祖师们将之归纳为八大宗派,这八大教中,由古至今最能够普遍化、长期不衰、历久弥新的就是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也就是净土宗,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尽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的教理在说什么,但是都知道有「阿弥陀佛」这句话,遇到出家人,也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即使不懂佛理的教外人士,遇到学佛人或出家众,都会联想到「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普遍为佛教内外所有人所熟悉的。

然而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今天我就分别以事、理两方面来述说:

第一、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

第二、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

第三、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

第四、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

第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本愿成就的佛」。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是因为祂的本愿,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本愿,就没有这一尊伟大、能够救度我们的佛。当然,每一尊佛之所以成佛都各自有祂的本愿,只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有别于其它诸佛,是十方诸佛所没有,是超越于十方诸佛的本愿。所以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后,依祂的本愿所成就的大力就特别的殊胜广大、弘深。

「本愿」有「总愿」跟「别愿」之分;本愿的这个「本」 也有分「因本」──因地的本愿,以及「根本」──主要的本愿,这二种区别。我们在此就先从「本愿」两个字简要来说明一下。

每一尊佛要成佛之前都必须要先发「四弘誓愿」,所以佛门弟子每一天都会在佛前称念「忏悔文」,忏悔自己的业障,同时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称念四弘誓愿这一首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一切诸佛都同样要发的。所以「四弘誓愿」是属于「总愿」,通于每一位菩萨、每一尊佛。

至于「别愿」就各有不同,比如释迦牟尼佛发了五百个愿,药师佛有十二愿,阿弥陀佛则是四十八大愿等。

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说:「我建超世愿」,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祂当初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释迦牟尼佛在介绍阿弥陀佛的时候也说「发愿逾诸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是超逾十方诸佛的愿。

在《无量寿经》中介绍阿弥陀佛发愿的时间有多久呢?经言:「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弥陀佛详细地考虑、计划,要如何很简单、很容易地来救度十方众生?要如何才能使十方众生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阿弥陀佛经过了五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持续不断的周详思惟。

愿发了之后,如果不继续积功累德,修六度万行,广学无量法门的话,这个愿就等于是空愿,所以阿弥陀佛又经过多久的时间累积功德呢?经典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是经过了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那么漫长的时间,不间断的积功累德。

「兆」跟「载」这两个数目都是很大的;「兆」我们还可以想象得来,至于「载」,在中国数目之中,几乎没有比「载」再多的数目了;而「兆载」之外还有一个「永」,这个数目就更长了;「永」是永远的,超越时间性;「劫」是天文数字,也还可以算得出来,可是「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这「不可思议」四个字就算不出来了。因为所谓的「不可思议」是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想象。阿弥陀佛以这么长久的时间来累积菩萨无量德行,方使得祂的四十八大愿能够愿愿完成,愿愿如实的圆满具足。

阿弥陀佛为了完成这四十八大愿,是经过了那么漫长的时间,在这一漫长的时间里,其它的佛从因地修行,又从果地返回广度众生进入涅盘了,阿弥陀佛还在修行,还在为众生累积功德。为什么四十八大愿要经过那么久的时间去思惟?为什么要圆满四十八大愿必须要经过那么长久的时间呢?这是因为在这四十八愿当中有一个最重要关键的根本、主要的愿要彻底成就。

从因地来讲,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因本的愿,但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愿,就是第十八愿。为什么净土法门谈到阿弥陀佛的本愿都是指第十八愿呢?因为四十八愿当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四十八愿就谈不上可贵与殊胜了,只因为有了第十八愿才显现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可贵。

因为第十八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愿,而十方众生范围宽广无边,有所谓「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与六种凡夫法界(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四圣法界是已超凡入圣,不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圣者,其它六种法界则是仍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凡夫。这十种当中,除了佛法界以外,其它九法界有情通通都是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这个就是第十八愿救度的十方众生。

第十八愿是净土法门的根本,不仅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亦是十方诸佛的本怀,甚至也是十方诸佛所要劝说、称扬、护念的。《无量寿经》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释尊说要将这第十八愿的弥陀救度法门永远保留在宇宙当中,即使前一位佛涅盘了,下一位佛还没有降生人间,也都要使这个法门永远流传下去。

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这三十六个字大家能够背的话就尽量把它背下来,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个法门的根本,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的生命。因为有第十八愿法藏比丘才能成为阿弥陀佛,因为有第十八愿,我们今生今世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

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请大家合掌,我们来虔诚恭敬地念一遍: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请放掌。

这三十六个字, 主要是阿弥陀佛自我发露,祂的成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世界,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样阿弥陀佛就必定使这一位众生当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有任何众生,阿弥陀佛不能够使他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祂就不成佛。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众生不能往生,表示祂的力量还不具足,还没有资格成佛,还要再修行,还要再累积功德一直到祂有足够力量能使所有众生只要称祂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才成佛。

这么讲起来,要成为其它的佛较容易,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了,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可是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之所以要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累菩萨无量的德行才能够成佛,乃在于因为祂要普遍的、简易的救度所有众生,所以必须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

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我们娑婆世界贪瞋痴特别强盛、罪业特别深重的凡夫也通通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既然是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包含善人跟恶人,也包含着阿鼻地狱的众生。这就表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分别的、是平等性的。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会修行还是不会修行,心清净还是不清净,通通都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只要众生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就必定使他往生。

那么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条件是怎样呢?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条件很简单,就是第十八愿所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样就可以往生。

「至心信乐」的「至心」就是虔诚的心、真实的心。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内心要真诚,不是嘴上讲要往生,但心里却不想往生,或是希望将来还要再来做人享福。这样就不是「至心」。所以这个「至心」包含「信乐」,包含「欲生极乐世界」,包含「乃至十念」。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真心,人和人在一起如果没有真心就是虚情假意,那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何况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脱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么重要的大事,怎么可以没有真实心呢?

简言之,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条件,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这两个字是贯穿「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愿生极乐就是「愿」,「乃至十念」的念佛就是「行」。所以「信乐」就是「信乐欲生」,加上「乃至十念」就是「信、愿、行」。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是信愿行具足。而「至心」是贯穿信、愿、行。

再详细一点说,,「至心」就是真心,我们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必须要真的相信,不是虽然听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可是自己不怎么相信,内心打一个问号,那就不是「至心」了。所以,信有极乐,信有弥陀,信有弥陀的救度,信有极乐是我们的归宿,这都必须是真正的相信。就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你要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来」;就我们来讲,就是「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去极乐世界是真心的,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要真心,而不是只跟人家念念回向偈而已。

「乃至十念」,就是从此之后,我们有一天的时间就念一天的佛,有两天的时间 就念两天的佛,有七天的时间就念七天的佛;如果七天寿命到了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若八日就念八天的佛,若八年或者八十年,就尽一辈子都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假借其它的法门来回向,当下往生的功德都是具足的。

第十八愿就是在说「信、愿、行」。「信」就是「至心信乐」,而「欲生我国」呢?就阿弥陀佛来说,阿弥陀佛都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拜托我们,叫我们要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佛心;对我们众生来说,就是「愿生彼国」,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随顺阿弥陀佛的呼救,这就是「愿」。「行」就是「乃至十念」,从今以后只要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那阿弥陀佛虽跟我们订下救度的条件,但这种救度的条件,其实几乎也可以说是没有条件的。因为只要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此后我们有多少的时间就念多少的佛,不管我们念佛的时候有没有烦恼,有没有妄想杂念,都不用管。阿弥陀佛给我们规定条件只是这样,所以虽然有条件,也可以说是没有条件。因为只要我们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对了,也不需要付出金钱,也没有什么损失。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简单的,我们只要会说话就会念佛,就是如说话一样来念佛而已,所以,念佛、愿生极乐,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简单容易的,既不用费金钱,也不会亏本,尤其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比较没有妄想杂念、比较没烦恼,这样的念佛使我们更轻松,是不是?

(众答:是)

如果烦恼来的时候,或者身苦病痛、心里很郁闷的时候,在念佛中,不知不觉心就会平静下来,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用这句佛号让我们念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不对?

(众答:是)

愿生极乐世界是一种心,向往、愿生的心,它本身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既不需要多付出时间、金钱,也不需要付出劳力,同时也不会亏本、不会损失,往生极乐只有百利而无一害。若用打赌的方式来讲:我虽然不太相信有极乐世界,不肯定有极乐世界,可是我还是愿生极乐,为什么?如果真的没有生死轮回、没有极乐世界,那也没有什么亏本损失嘛!但假若有生死轮回、有极乐世界,岂不是白白赚到了?而且赚到的是无法计算的,是宇宙的大善根、大福德通通赚到了。因为只要真的有极乐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必定脱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必定拥有跟佛一样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无量慈悲,跟阿弥陀佛一样具足四十八大愿,能够分身到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无量世界去广度众生,所以,这一个愿心岂不是大大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4 09:48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