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的定义是“并非物理上无法进出,而是根据目击者的证词或其他物理上的旁证(如雪地上
的足迹等),得出凶手应该没有进入或离去的空间”。
“视线的密室”的诡计构成:
1. 目击者的证词是谎言。
a. 目击者便是凶手
b. 目击者为了维护凶手而说谎
2. 凶手在目击者看不见的期间进出。
3. 早在行凶之前凶手便已经进入。
a. 行凶之后,凶手以其他方法离去
b. 行凶之后,凶手仍然隐藏起来
c.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想的更早,凶手在行凶之后便离去
4. 凶手在目击者看不见的位置行凶,然后离去
a. 使用遥远操控的装备行凶
b. 使用定时启动的装备行凶
c. 死者在密室以外被杀,事后凶手把尸体放进密室内
d. 死者在密室以外被击至重伤,然后自行无意或被迫至密室内
已知最早的总结来自【推理之门社区Tuili.Com】由kyceng(香港的路人甲)发表於2002-06
-16。
二阶堂黎人在《恶灵之馆》里谈论的密室,属于“房间密室”。
它的定义是“物理上无法进出的房间”,简单点说来,便是“上了锁的房间”。然而,
尽管密室是属于物理性的,但诡计的设计却仍然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机械性的设置、
物理性的伪装、心理上的错觉。
房间密室的诡计构成:
1. 使用上锁的方法作成。
a. 由被害者自己上锁
b. 由于惯性、弹性或偶然的缘故,物理上自动的上锁
c. 利用两支不同钥匙的相互掉换而作成看似密室的状况
d. 从外面上锁,然后在破门入内时再把钥匙放进室内
e. 从动作或说话的暗示作成看似上锁的状态,然后在破门入内时再真正的上锁
f. 利用线、磁铁或其他工具从外面上锁
g. 利用不同的锁相互掉换而作成看似密室的状况
2. 使用行凶的方法作成。
a. 伪装成被杀的自杀
b. 看似被杀的意外事件
c. 由被害者本人导致死亡
d. 利用窗户的间隙等,利用飞刀等工具从外面行凶
e. 从外面直接杀害室内的人
f. 利用室内的机械装置杀害室内的人
g. 利用其他动物或植物杀害室内的人
h. 让凶器从室内消失而作成看似凶手在密室内行凶的状况
3. 使用被害者或凶手进出的方法作成。
a. 凶手隐藏于室内,等待别人破门入内以后再离开
b.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推测的更早
c.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推测的更迟
d. 别人破门入内以后再把尸体移入室内
e. 凶手利用并非通常使用的进出口或秘道
f. 凶手经由特别的间隙(如位于高处的窗户)把尸体移入室内
已知最早的总结来自【推理之门社区Tuili.Com】由kyceng(香港的路人甲)发表於2002-06
-17。
约翰·狄克森·卡尔在《三口棺材》第十七章分析了他的密室。
在一个只有一个门,一扇窗户,以及坚固的墙壁的密室,没有诸如秘密走廊通往密室
、壁板间的缝隙宽到可伸进一只手掌、或是天花板上有被刀子戳过的栓孔等等让读者
无法接受的犯规诡计设计。完全是一个密室。而在里面发生了密室杀人,案发现场的
房间真的是完全紧闭的。可能的解释是:
一、这不是谋杀,只是一连串阴错阳差的巧合,导致一场像谋杀的意外。
代表:柯南·道尔的《驼背人》,加斯东·勒鲁的《黄屋奇案》
二、这是谋杀,但受害人是被迫杀他自己,或是误打误撞走入死亡陷阱。
a那可能是一间闹鬼的房间所致,也可能被诱引,较常见的则是从房间外头输入瓦斯
或毒气。不管是瓦斯或毒气,都会让受害人发狂、猛撞房间四壁,使得现场像是发生
过困兽之斗,而死因还是加诸于自己身上的刀伤。
b另一种从中延伸的变体范例,是受害人将树枝形灯架的尖钉穿进自己的脑袋,或是
用金属丝网把自己吊起来,甚至用双手把自己勒死。
(在日本心理恐怖片《催眠》中确实出现了把自己勒死的情形。对于神经性毒气麻痹
下的非正常行为似乎可以解释这一点)
三、这是谋杀,方法是透过房间内已装置好的机关,而且此机关难以察觉,它隐藏在
家具上头某个看似无害的地方。
a.话筒里面藏着手枪机械装置,一旦受害人拿起话筒,子弹就会发射,并贯穿他的脑
袋。
(撞针有问题而爆膛的手枪也属于这种情况)
b.手枪板机上面系着一条丝线,一旦水结冰凝固时,原先的水就会膨胀,如此随即拉
动丝线。
(利用金属、水等常见物品的热胀冷缩属性均可以看作这一类)
c.闹钟为例,当闹钟上紧发条时,子弹便会射出来,闹钟是受人欢迎的凶器。
(使用机械制动比如多米诺牌等装置的均属于这一类)
d.一种精巧的大型挂钟,它上端安放了可怕的铿锵铃声装置,一旦吵闹声响起,被害
人想要靠近去关掉它时,只要一触碰,便会掷出一把利刃。
e.有一种重物,可从天花板摆荡下来,只要坐在高背椅上,这个重物的威力毋庸置疑.
(利用势能装置的均属于这一类)
f.另有一种床,能释放致命的瓦斯
g.还有会神秘消失的毒针等。
(利用冰包裹的毒素制作的毒针等等均属于这一类)
h.电死人的机关。置于一排画像前的细绳,可以接上电;棋盘可以充电;甚至手套也
可以让人通电致死。
(z..混合花木制造毒素)
四、这是自杀,但刻意布置成像是谋杀。
典型的如某人用冰柱刺死自己,然后冰柱融化后由于上锁房间里找不到凶器,因此假
定是谋杀。
五、这是谋杀,但迷团是因错觉和乔装术所引起的。
譬如,房门有人监视的情形下,受害人被谋杀横尸于室内,但大家以为他还活着
。凶手装扮成受害人,或是从背后被误认为受害人,匆忙地走到门口现身。接着,他
一转身,卸下所有伪装,摇身一变,换回原本的样貌,并且立刻走出房间。由于他离
去时,曾走过别人身边,因而造成了错觉。无论如何,他的不在场证明已成立;因为
后来尸体被发现时,警方推定的案发时间,是发生在冒牌受害人进房之后。
六、这是谋杀,凶手虽是在房间外面下手的,不过看起来却像是在房间里犯下的。
这类犯罪可以归类通称为“长距离犯罪”或“冰柱犯罪”,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基本型
的变体。比如像子弹一般的冰柱从房间外面发射进来,还有盐块子弹、冻结血液所制
成的子弹。或利用毒蛇昆虫进行。
代表:Anna Katherine Green的《Initials Only》,Thomas Burke的《The Hands
of Mr Ottermole》、切斯特顿的《通道上的男人》、雅克·福翠尔的《十三号囚房
的难题》,Melville Davisson Post的《The Doomdorf Mystery》、柯南·道尔的
《斑点带子》
七、这是谋杀,受害人被推定的死亡时间,比真正案发时间早了许多。
例如受害人昏睡(服了麻醉药,但没有受伤)在上锁房间里。所以用力撞门,也叫不
醒他,这时凶手开始装出惊恐的模样,先强行打开门,接着一马当先冲进去,刺杀或
切断被害人的喉咙,同时让其它在场的人觉得他是看到了其实大家没看到的东西。
针对密室房门的构造手法的补充
1、将插于锁孔里的钥匙动些手脚。需要细绳。
2、不破坏锁和门栓的情形下,轻松移开房门的铰链。前提是铰链的装置在门外才行
。
3、在门栓上动手脚。需要细绳。
4、在可滑落的栓锁上动手脚。需要势能。
5、营造出一种错觉,简单却有效。凶手杀了人之后,从门外将房门上锁,并把钥匙
带在身上。凶手需第一个进入屋子。
6、从门外把门上锁,再利用细绳将钥匙送回房内。
针对密室关闭的窗户的构造手法的补充
1、事先安排假钉头、假钢制窗套
2、打破窗户,小心地扣住窗子的锁钩,离去时再换上一块新的窗玻璃,再以油灰填
塞接合;由于新的窗玻璃和旧有的非常相似,使得窗户像是由内部反锁。
(此外还应有安装机关装置关上窗户)
有栖川有栖在他的《魔镜》一书第七章中也对伪装不在现场
式的密室杀人作了概括。
“伪装不在现场”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四维密室'。它给人造成一种假象,
即罪犯看起来好像一直呆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里,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不可能到达
犯罪现场。罪犯不在现场之谜,对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密室。
第一种类型,'证人作伪证'型。也就是说,证人在作证,由于某种原因掩盖了事实真相
。这种场合,问题的焦点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证人作伪证的呢?也就是说,证人为什么
要撒谎呢?如果在推理小说中只是简单地解释为因为证人是罪犯的同谋故而撒谎,这
种作法肯定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如果作者对证人是同谋这一环节进行一下巧
妙构思,就可以成功地抓住读者的心了。
代表:克里斯蒂或板口安吾先生的作品
第二种类型,'证人产生错觉'型。究竟让证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错觉呢?时间、地点、
人物都可。可以是其中任一种,也可以是混合的。
a在时间上作伪证,证人所看见的钟表上是否被人做过手脚?证人是不是把具体日期搞
错了?是否把当天是星期几记混了?抑或把时间段弄岔了?甚至有些时候,还可以假设
证人把年份记混了。
b在地点上作伪证。
c在人物上作伪证,如罪犯使用了替身。双胞胎犯罪。
第三种类型,即'犯罪现场有误'型。
比如读者把犯罪现场误认为是武藏野的丛林,但实际上却是河内长野的山林。
第四种类型是'伪造证物'型。
典型的比如伪造照片。
第五种类型是'犯罪时间推测有误'型。
a将犯罪时间提前
b将犯罪时间推迟
或者分为
a医学计谋:采取一些手段,如将尸体加热或制冷,或对尸体胃里的物体进行物理处理
,使尸体处于一种特殊状态,以此来迷惑法医,使之对死亡时间作出错误判断;
b非医学计谋:制造事件显示早于或者晚于死亡事件的不在场证明。
第六种类型是'路线存在盲区’型。
比如利用铁路线犯罪,罪犯乘坐普通列车,然后改乘特快车。想要追上特快车,必须动
用其他的交通方式,如汽车、长途客车,甚至飞机。再比如利用降落伞滑翔翼快速降落。
第七种类型是'远距离杀人'型。
a机械性计谋,利用一种单纯的手段,例如定时发射的手枪、定时爆炸装置等。还有装
在胶囊里的毒药。
b心理性计谋,利用催眠术、利用对方有夜游症、利用误解使人误吞毒药。
第八种类型是'诱导式杀人'型。
如给对方以极大的精神打击使人最终走上绝路。
第九种类型是'在案发现场'型。
作者使读者把罪犯在案发现场的情况误认为罪犯不在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