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年)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天下为公"是他终身不渝之志,佛教与他也有甚深的因缘。
1、助宗仰是复兴栖霞山
宗仰上人(一八六一──一九二一年)近代高僧,通英、法、日、梵等文字,精诗、书、画、金石等,一八九二年,上人受上海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居士邀请至沪讲经弘法。一九O二年,上人因痛清政府腐败,出于慈悲济世之心,与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人在上海哈同公园等地交往,组织中华教育会,主编《苏报》,鼓吹革命而遭清廷通缉,逃往日本。当时中山先生也避难日本横滨,上人特前往晋谒,深受先生尊重,于是参与革命决策。是年秋,中山先生前往檀香山,上人倾囊助之。一九0八年,清帝与西后俱崩,党禁稍懈,上人自日返沪。中山先生与上人书信往来,患难相交,探讨国内外革命形势,中山先生爱国爱民之情和对上人的信赖与期望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一六年上人礼朝九华,途经毁于战火的栖霞古道场,应结茅舍侍奉香火的僧人之请,重修栖霞寺,工程浩大,中山先生率先"捐银币万元"。随先生革命的许多党政要人及富商,纷纷赞助,沪宁铁路局也于栖霞寺山麓设站,方便朝山之众。可以说,栖霞寺之复兴,深赖中山先生之伟力。
2、支持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运动
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现代高僧,浙江桐乡人。早年出家,师事宁波天童寺寄禅禅师和南京杨仁山居士等,参究佛学。中年于普陀山闭关治学,主张革新佛教制度,提倡人间佛教,被推崇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华学院,培养僧才,并办《海潮音》月刊。一九二八年,历游法、英、德、美诸国,讲演佛法。抗战时期,率团赴东南亚各国,争取对我国抗日的支持。
一九一二年,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太虚大师也抵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设办事处于毗卢寺内。大师特往总统府晋见中山先生。当时,临时政府新立不久,诸事繁多,先生仍令总统府秘书马君武接待,于协进会佛教改革运动得其赞可。
3、普陀山上的奇遇
一九一六年八月,中山先生视察途中,顺道到普陀山,与在此闭关的太虚大师相会,并为大师的《昧盒诗缘》题写书名。大师向先生奉诗一首:
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
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
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
佛教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
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
当时游览普陀山时,中山先生在佛顶山普济寺前,看见了极为罕见的奇景,遂作《游普陀志奇》一文,摘录如下:
"己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府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听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今人悠然意远矣。"
该文五十年代在普济寺展出,盖有孙中山"月白风清"章。一九六二年郭沫若访普陀时,鉴定印章是真品,该文复制件现在普陀山文物馆展馆展览。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进行民主革命期间,非常注意团结宗教信徒。他深切地体会到:在救国救民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国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倘得宗教以挟之,则民德自臻上理,人民愈相亲睦”。中山先生认为:“除了宗教上的意义外,还与民族、外交、国防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关,又是研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所不能绕行的隘口”。因此,中山先生无论是在进行民主革命期间,还是辛亥革命以后,对佛教都非常重视、关怀和积极支持。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活动期间,认识与结交了许多佛教界的知名人士和朋友。如虚云、宗仰上人、苏曼殊、太虚等,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从而使中山先生国民革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佛事活动也能正常进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筹划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通辑流亡国外,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横滨、河内、旧金山以及南非洲等地相继组织成立兴中分会。1905年在日本领导和主持兴中会开展工作。联合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所组织的华兴会和蔡元培创立的光复会,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宗仰上人(1861-1921年)在上海与吴敬恒、蔡元培、章太炎、蒋智由、邹容等人,组织“中华教育会”,宗仰为会长,主编《苏报》,配合中山先生鼓吹和宣传革命,与中山先生关系密切。次年,《苏报》发表推荐邹容《革命军》和驳斥改良主义政见的文章,遭清政府查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入狱,吴敬恒、蔡元培等逃亡国外。宗仰上人亦遭通辑,1903年逃亡至日本。谒见中山先生,两人一见,相谈甚契,中山先生还特地空出楼下的一间房屋,让其居住。与之促膝交谈,亲同手足。后中山先生离日赴檀香山,绌于资金,宗仰上人知道后,立即资助银洋200元,以作为革命经费。宗仰上人在日本还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参与革命谋划,资助留学生创办《江苏》杂志,同时也经常发表诗作宣传革命。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宗仰上人由日本返回上海创办上海爱国女校。与中山先生虽然天各一方,但仍信函往来不绝,在反对保皇派与反清斗争中相互呼应。中山先生在美国曾写信给宗仰上人,告诉他痛斥康、梁及与保皇派斗争的情况。信上说:“宗仰上人英鉴:横滨来函,已得拜读,弟刻在檀岛与保皇大战,四大岛中,已肃清其二,余二岛想不日可以就功,非将此毒铲除,断不能做事。但彼党狡诈异常,见今日革命风潮大盛事,彼在此地则曰借名保皇,实在革命;在美洲则自称保皇会为革命党,欺人实甚矣。旅外华人,真伪莫辨,多受其惑。此计比之直曰保皇如康怪者尤毒,梁酋之计狡矣!闻在全国各地敛财百余万,此财大半出自有心革命倒满之人。梁借革命之名,骗得此财,以行其保皇立宪,欲率中国四万万人永为满洲之奴隶,罪通天矣!可胜诛哉!弟等同志,向来专心致志于兴师一事,未暇谋及海外之运动,遂使保皇纵横如此,亦咎有所不能辞也。今当乘此余暇,尽力扫除此毒,以一民心,民心一财力可以无也。务望在沪同志,亦遥作声援,如有新书新报,务要设法多寄往美洲及檀香山分售,使人人知所适从,并当竭力大击保皇毒焰于各地也。匆匆草此,即候大安!弟中山谨启”。从信中可以看到中山先生与宗仰上人,患难相交,匡襄革命,厥功至伟的真挚感情与革命情怀。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归国任临时大总统。请宗仰上人出世,辅助国事,为国民革命建设事业继续服务。宗仰上人因为要潜心从事佛教事业,乃婉言谢绝孙中山的请求。1918年宗仰上人至南京栖霞山参观,见寺庙在洪杨战乱期间,被破坏倾圮,心中备感凄凉,遂应邀任栖霞寺主持,对栖霞寺作大规模的修复,面貌有很大改观,被尊为栖霞中兴始祖。宗仰在修复栖霞寺时,中山先生得知此事,立即捐银万元,以作为修复栖霞寺的资助。中山先生说:“佛学之理,使上智精研而无穷,佛之戒律,使下愚警觉而易入。世间世出,澈上澈下,义极圆满”。这不仅只是中山先生对宗仰上人情谊的珍惜,更是对佛教事业无微不至的关怀。
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对佛教界组织新兴佛教团体,极力支持,对所要求的事情也都尽心尽力,努力办到。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李证刚(1881-1952年)与欧阳渐、桂柏华、黎端甫等七人,发起组织全国性的佛教会。由欧阳渐执笔撰写发起的缘起及章程,呈报南京临时政府,请求给以批准立案。中山先生阅读后,立即复信准予成立“中国佛教会”。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提出了保护人们信仰宗教自由的原则。他在给李证刚的复信中说:“敬复者,顷读公函暨《佛教会大纲》及其余二件,均悉。贵会拟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之和平及众生完全之幸福为宗旨。道衰久矣,得诸君子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曷胜瞻仰赞叹。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与政治;而在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民国约法》第五条载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二条第七项载明:‘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条文虽简,而含义甚宏,是贵会所要求者,皆当体斯,一律奉行,此文教育部存案,要求条件亦一并附发。复问道安!孙文谨肃”。同时,中山先生还下令教育部准予佛教会立案。
孙中山先生的复信,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他批准了佛教会的申请,把呈文交由教育部立案,目的是为了使佛教会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和资格,使之合法化。这是从佛教会的长远利益的高度而精心考虑的。同时,也阐明了国民政府对宗教信仰的政策和态度。他坦诚地指出:“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宗教信仰者绝不得干与政治,才能得到国家的尽力保护。”中山先生对待佛教之旨意,可谓观点明确,语言恳切,感情真挚,是多么地合乎民情、顺乎民意啊!同年,太虚大师与杨仁山等人,在金山寺创办“中国佛教促进会”,中山先生得知此情,专门派人会见太虚,对太虚等拟成立佛教促进会,加以鼓励和表示支持。
中山先生对佛教的重视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受到广大佛教徒的敬仰和爱戴。1912年5月,中山先生由南京至广州,受到广州佛教徒的热烈欢迎。他们以广东佛教总会的名义,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大会。孙中山先生和随从人员出席了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自由、平等、博爱”六个大字,勉励他们遵守“民国立法”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宗教活动。还和出席欢迎大会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至今这张照片还悬挂在广州六榕寺大厅内,供人瞻仰。民国五年(1916年8月),中山先生由胡汉民、邓孟硕等人陪同,从上海至舟山视察军舰,顺道游览普陀山的佛顶山、法雨寺、梵音洞等名胜古迹。在佛顶山还看到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景,作《游普陀山志奇》文。这一珍贵的墨宝原悬挂在普陀山普济寺客厅,毁于“十年浩劫”。现存有此墨宝翻拍之照片供人观赏。出于对中山先生的爱戴,凡是中山先生所经过的地方,那里的佛教徒都以中山先生遗留下的实物作为供奉。或用其它形式作为纪念,以表达人们的思念和崇敬心情。如南京中山陵建成以后,由于孙中山先生生前对佛教极为重视,为了纪念他,1932年由林森、太虚大师等朝野著名人士发起在南京中山陵园兴建了一座“藏经楼”。由南京政府拨出经费,影印佛经《龙藏》15部,除供陵园收藏以外,并分赠国内各大图书馆珍藏。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学是哲学之母.
宗教 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
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
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 .
研究佛学 . 可补科学之偏 。 ”
<< --- 孙 中 山 --- >>
孙中山毛泽东爱因斯坦等名人论佛学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 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 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编成语录, 辑录于后, 以饷读者。(本辑收录了卡尔·马克思、恩格思、尼采、罗素、爱因斯坦、尼赫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鲁迅、杨振宁、沈家祯、朱光潜等名人对于佛教认真、客观的评价。)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 民气益衰, 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 视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 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 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 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 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但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 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 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 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 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 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