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63|回复: 3

[转帖]从1.弟子规 2.地藏经着手明晰生活思想行为的规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8 1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悟。
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
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
做得胜如前,依然空懡罗。
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
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
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
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
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易解: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肠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易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份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发愿清净为诸众生利,行境清净勤修胜窍诀,
须臾也不弛散于凡庸,三门善根他利为精要,
调伏自相续发殊胜心,尔等即称法入于道行。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易解: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易解: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易解: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易解: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注:复者实践也,约定的事情要合乎义理才能实践。)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易解: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易解: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论语·颜回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易解: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易解: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易解: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易解: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易解:受人恩惠要时时想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易解: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易解: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易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易解: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蒙养证)     朱 子 童 蒙 须 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试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解:旷废,音:同瓜)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摺。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着豪。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
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解:缺少、亏损,音:同缺)。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解:烧,音:同弱)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
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古人的教诲完备周详,虽然我们身处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可以从每一则教诲中读出其规范的义理,守住原则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中,就能落实儿童的养正基础教育,真正造福于我们的孩子们。
参考资料:《五种遗规》(陈弘谋编辑)


古 代 小 学 教 育
    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细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他的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佛法的名词。现在能说这个名词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名相所含的精义,能够说得出来的人就不多了。
    什么叫根本智呢?根本智这个意思,就是真实的智慧,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这是用植物来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叶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养,实在讲就是真心、真诚。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养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诸位要晓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给打断,保持他的正念,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无念,无念才是正念,现代很少人懂得,古时候人知道。换句话说,无念就是心地的真诚、清净。
    所以在小学童蒙教学,老师只教句读,把这些中国的古籍,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经典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为什么称之为经典呢?教科书里头字字句句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称它作经,古时候教科书是经典。譬如宋朝以后,朱熹新编一套教科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四书》,《四书》是朱熹编的,编得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示范的,这个教科书就很圆满了。
    我看这本书,我很怀疑朱夫子这个灵感,是不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因为他编《四书》这个形式、模式,非常像《华严》。《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在教科书里头才是最完美的。《四书》就是有这个模式,《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举出孔夫子跟孟夫子来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落实到生活上,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如同《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一样。这个教科书我们不能不佩服。
    童子的时候就教他读,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童年的记忆力最好,让他熟记。而过去教学的方法,的确合乎现在科学的理念。老师教学生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聪明的,一天能够念三百字到五百字,这个念就是他一定要能够背诵。他每天能够背诵三百字到五百字的,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赋。如果能够一天背到七百字的,这是上根。但是还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几十个字,不能超过一百个字的。所以从前老师教书是算行数的。
    古时候的书,你不能说它不合科学。你看我们看古书,古时候木刻的刻版书,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换句话说,五行就是一百个字。根性劣的,老师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诵,念多久能背诵才算数呢?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够背得下来。譬如说一般比较根性劣一点的,一百个字他念十遍就能够背得下来,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能够三百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来;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他十遍都可以背下来。教他背。如果十遍背不下来的,字数减少,减少到他十遍能够背得下来,以这个为标准。
    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利的人、聪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点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这个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这个方法妙绝了,使他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这些教训统统记在心里。因为这个时候,他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诵。
    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仿佛现在讲的大学。太学里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里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所以读书乐!上太学有许多老师,当然每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并不很多,十个、八个,用现在话讲都是小班制。老师带着学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个地方讲到那个地方,一面走着一面就是研究探讨,不需要带书,参考书都不要。老师背过的,说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那里还要带书,还要带什么参考书,都不必要。一面旅游就一面讲解,因为典籍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所以在旅游当中,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他那里会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这叫真正的学问,真实的智慧,这才能解决问题。
    今天科技发达,我们在美国遇到许许多多读博士学位的。我有一年在旧金山讲经,那时候甘贵穗居士告诉我,听众当中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她说你在旧金山开博士班。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为什么还那么迷信,还走入这些邪教?(当时在美国有些受高等教育的人,无法辨别正邪,被一些打着宗教名义的人骗取钱财。)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他没有接受过根本的教育,他所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这就回过头来,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完全是现实的生活。首先给你讲伦理的道理,也就是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什么身分、什么关系,你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这是教育。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你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再进一步,这才讲到所谓玄学,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他懂得做人了。人有价值、有意义,这是教育。人跟禽兽(人是动物之一)分别在那里?人懂得宇宙人生的道理,人接受过教育,这种教育在古时候叫小学教育。
    今天社会这么乱,大家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于是变成什么呢?只有利害,利害当中当然就发生冲突,你想社会安定,那怎么可能呢?孟子讲得很好,那真是现代社会的现象,「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这个国家社会是一个乱象,决定不是一个安定的现象。所以中国教育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共存共荣,是「道、德、仁、义、礼」。如果不讲求这个,要想讲到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决定不可能的。
……
    今天我们要谈社会间的小学,现在台湾有一些同修,提倡「儿童读经运动」,他们把这个构想送来给我看,那时候我在新加坡。我看了之后很欢喜,我把它的名称上加了两个字-孝、廉,「儿童孝廉读经运动」。为什么?这两个字能挽救这个社会,提倡孝道,人能够懂得孝道,他做事情就会尽忠职守,会尽分尽力;懂得廉洁就不会贪污。今天这个社会上,我们普遍看到,各个阶层包括我们佛教里头,不负责任,完全为着自私自利,这怎么得了!这是病根的所在,我们提倡这两个字来挽救。
……
    由此可知,所有经教不是教别的,就是教给我们知道这个恩德。像我刚才所讲的「童蒙养正」,教你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什么关系?恩德的关系。人与动植物、大自然的关系,也是恩德的关系。我们每天吃的,土地里头长出来的--植物;我们穿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大地,大地于我们有恩。动植物来供养我们生活所需,怎么会没有恩德!……
    诸位你再看看,不要看别的东西,单单看儒家的《四书》--朱夫子所编的,你们细心想想,是不是这十二个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不了知恩报恩,离不开作师、作范,所以这十二个字,把世出、世间的学术都包括尽了。这一种教育都要从小来培养,童蒙养正。
本文恭选自《净空法师全集》  
--------------------------------------------------------------------------------

    人之所以为人,以其生存于父子、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夫妇、长幼、朋友之中,其心术、威仪、衣服、饮食无不各有符合自然法则的规范。对于这些做人的规则,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在童蒙阶段的培养,因为「修之则吉,悖之则凶」,而且「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中国童蒙养正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我们现代年轻的父母多注重子女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练,而忽略了孩子的根本教育。但有没有这基础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且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两个新分配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甲和乙,学业成绩是同样的优秀。但试用期过后,单位只留下了甲,却没有给乙转正的机会。为什么呢?
我们看一看甲乙的表现:
    甲到办公室后,微笑而有分寸地与同事和领导打招呼,在工作中言语有礼,称呼冠师,尊敬每一个同事。工作之中常常热心帮助大家,大到电脑故障的解决,小到提重物,擦桌扫地,样样干得。同事们也因此都乐于在工作中教导和提示这个新来的小伙子……
    乙呢?不论是到达还是离开办公室对谁也不打招呼。对于单位的长辈直呼其名,态度随便。周遭同事需要帮忙时,他往往是视而不见。就连午餐也是大家都点好菜后,他才来,还有人未吃完时,就无故提早退席。常常令大家感到另类、不易交流、不好合作。
    甲乙的差别实际上就在于有没有接受过基本的、点滴的、做人的教育。乙的职场生涯从一开端就跌跤了。
    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在幼童阶段进行的德行培养、做人教育和生活学习,其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远比此例所表述的要重大且深广得多。古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育儿教育,通过生活学习实践,扎扎实实地实现变化气质、养正心性,在此基础之上的才艺和知识的研习才能真正起到改善民生,造福社会的目的。在此我们推荐《朱子童蒙须知》,请为人父母者从了解到实证,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受益。

种善因得善果         

                                                         净空法师

诸位同修,今天有一位同修提出一个问题,说佛门四众弟子,尤其是出家众,怎样正确认识孝道,如何去力行?
   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不但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问题,也是世间做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来做一个简单的讨论。首先我们从这一个字下手,‘孝''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两字合起来,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道理。这在中国古代制作文字的原则里面,称之为会意。中国文字的制作有六个原则,这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文字就是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义。父子,一般人认为这是两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在孝道里面,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一体这就是孝的意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这个孝就没有了,就不孝了。从这个意思再去引伸,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体,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佛性。大乘经上佛说得很多,‘佛性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就空间上讲,没有内外;就时间上讲,无有始终。这才是自己真正生命的本体。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说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在中国文字里面,这个孝字将它圆圆满满的表达出来。由此可知,孝道实实在在是博大精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
   《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孝道的圆满。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无条件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孝道的实践。为什么?因为它同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所以你能够认识孝道,等于说你能够认识自性。认识之后,我们从那里做起?如果说从那里做起,这个话太难讲了。为什么呢?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是一个整体,你说你要从那里做起?正如同一个圆一样,圆没有始终,没有说从那里开始,没有说从那里终止。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孝的精神理念相应了,这就是世间孝道,这就是力行孝道。
   但是芸芸众生无始以来,就迷失了自性;换句话说,迷失了孝道。佛菩萨以种种善巧方便,教导众生。迷了以后,理性失掉了,也就是佛法上说,将般若智慧变成情识。迷的时候,就把般若智慧转变成情识;觉悟之后,就把情识又恢复成般若智慧。般若跟烦恼,转变就是迷悟。凡夫迷得太久了,情执太深,所以世尊教他修孝道,从那里修起?从孝养父母。这个对于凡夫来讲,可以接受,而且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是正确的。
   怎样孝养父母呢?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细心去照顾,粗心大意就不孝,一定要了解父母生活的习惯、爱好,以及身体健康的状况,你才能照顾的周到。换句话说,他的身体需要那些养分,需要多少分量,在生活上、起居上妥善的照顾,养父母之身,使父母的身体健康长寿。这就算是尽了孝道吗?没有!如何才能尽孝?人有这个身体之外,还有情绪、还有爱好,父母所喜欢的、所厌恶的是什么,你要懂得,你才能培养父母的欢心。大乘经中佛常常教人,常生欢喜心,远离一切忧愁烦恼。他欢喜的是什么?他忧虑的是什么?他欢喜的,儿女、儿孙孝顺,儿孙和睦他欢喜。兄弟姐妹能够互相合作,共同的创业,共同的守成,同一条心,这个父母欢喜。
   由此可知,如果兄弟不合,父母忧虑,令父母忧虑的,不孝!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这是尽孝。兄弟姐妹是一家人,这里面还有外来的,参与你这个家庭的,儿媳是外来的,女婿是外来的。这不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有很多生活理念,跟我们一家人不相同的。如果妯娌、女婿当中不合,父母也担忧。他担忧、牵肠挂肚的事情可多了,你能不能体会到?如何能将外来参与这个家庭的,那也算是一家人,能够建立共识,也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合作,那你父母就欢喜了。这还不能算是圆满的尽孝。这个事,事情之多,叙说不尽,诸位要从这当中去体会。闻一知十,你才能悟入这个道理。
   譬如我们在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父母操心;品性不好,父母操心;对老师不恭敬,对同学不友爱,都是令父母操心、担忧的。不肯认真学习,都是令父母伤心的。这是求学的阶段,你要是真正孝顺父母,能令父母生欢喜心,你一定是认真努力,尊师重道,友爱同学,发奋读书,这是尽孝。为什么这样拼命用功读书,尽孝道!换句话说,孝道在推动你。学业完成了,踏进社会,在社会上必定有领导、有被领导的,你初学一定是被领导。对于领导你的上司、长官,你要服从,你要尊敬。对你的长官、上司不尊敬、不服从,你的父母又担忧。同事当中要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对待你管辖的部属,你对他们要有仁慈的心。五伦十义里讲的,我们对领导人要忠心,对下面的干部要仁慈、要教导,这是尽孝。
   这个孝有没有做得圆满呢?差得远!如何令孝道圆满?父母,我们细心调养他的生活起居,家庭、学校、事业能做到如理如法,让父母生欢喜心。为什么还不圆满?我们明了人有这一生还有来世,这一生我们对父母能够尽到的,我们统统做到了,来生怎么办?你能照顾的到吗?所以佛告诉我们,必须劝父母学佛,这是大孝!父母要不接受呢?给诸位说,父母没有不接受的,不可能不接受。为什么他会接受?因为你会尽孝。你为什么能尽孝呢?佛教你的,圣贤人教导你的,你懂得尽孝,你了解尽孝的意义,无限的深广,所以你才肯去做。作父母的看看别人家的子女不懂得,不孝父母,你能够尽孝,谁教你尽孝?佛教你尽孝,佛好!他就能够学佛,你把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帮助父母认识,帮助父母理解,你父母当然就愿意学佛。
   佛法博大精深,无有边际,不是我们一生能够学得了的。尤其父母年岁都大了,过去没有学佛、没有接触过佛法,现在开始学佛,时间不多,我们一定要劝导他,选择最殊胜的法门。这个法门对他来讲,简单、容易、妥当,决定有成就,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能够帮助父母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个孝就尽得圆满。使你的父母永脱轮回,永远得无量寿,真的无量,不是有量的无量,这个孝才算是尽到圆满。不能帮助父母了生死、出三界,你的孝道就不圆满。纵然你积德行善,帮助你父母生天,生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孝道都不圆满。为什么呢?天福虽然长,还是享得尽。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一个数量,依旧会到头,八万大劫之后怎么办?还要搞六道轮回,那怎么能算究竟?所以孝这一字,你才晓得含义是无量无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含在其中,我们对这个字要认识清楚。然后才晓得儒家的教学,就是一个孝字。
   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也是这个孝字。在佛法里面讲,孝道要做到究竟圆满,是自己成佛;你证到等觉菩萨的地位,你的孝道也没圆满,为什么?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是圆满的、是究竟的,你证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父母对你期望是究竟圆满,你还欠缺一分,你的孝道就不圆满。所以我们可以讲,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们,他们没有希求任何的报酬,完全是尽义务,不辞辛劳,教化一切众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他没有名闻利养,这推动他的力量就是孝道,因为他明了孝道,实践孝道,他要尽孝道,这力量太大太大,推动他自行化他,达到究竟圆满。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再回过头来,你问的是出家人,出家人怎样行孝道。大乘经里面,自古以来,佛门的大德都公认《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换句话说,出家人、学佛的人要修孝道,就要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学起。你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孝敬的道理,你细心去观察,菩萨修孝道的方法,你可以依据这个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修持当中,这就对了。
   《地藏经》上给我们显示的是大菩提心,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刚才讲了,佛有善巧方便,知道一切众生亲情很重。‘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个要度父母,父母也是众生,跟自己关系最密切,先度他,先帮助他。如刚才所说的,如果父母过去生中习气很重、成见很深、嗜欲很浓(嗜好、欲望很浓),这个很难转变。这些实在讲,都是极容易造作罪业的因由。像经上所讲的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的亲人,这个女孩子孝顺!前面所说的她都做到了,可是她的亲人,她的母亲成见很深、习气很重,依旧造作种种恶业。恶业当中,特别是轻慢三宝。诸位要晓得,轻慢三宝这个罪业就很重很重。如果再说毁谤三宝,那个罪业就更重,这是世间人不知道的。
   世间人以为佛教是迷信,极力破除迷信,认为这是正当的,认为他们所做所为是正确的,那里知道这是罪业!他要知道这是罪业,他怎么会做?这就是对于佛法不认识!对于事实真相欠缺明了。那些是正法、那些是邪法、那些是应当做的、那些是不应当做的,他不知道!五欲六尘的享受是不应当做的,世间人认为这是应当的,‘人生在世不享受,那不就可惜了!''他们认定的人生就这一生,他不知道人生有过去、有未来,所以这些事实真相,特别是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要让他明了。
   因果报应的这些事理,古人说得很多,但是现在人:‘那是古人说的,那是过了时候的学说'',他就否定,他就不肯接受。所以关于因果报应这些事实,尽量找眼前的。眼前报纸上登的、新闻广播报导的,他不能不信,摆在眼前这是事实。许许多多人亲眼看见、亲耳所闻的,容易让他生信。所以你们学讲《了凡四训》、《阴骘文》、《感应篇》,古人这些资料提供作参考,最好的讲法是你能够收集眼前的资料,这个令人相信的程度就提高了。眼前找不到这个资料,再去找古人的。所以第一手的资料,现在发生的,特别是当地发生的,更亲切。当地没有,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发生的,现在资讯很发达,立刻就传过来,也能采信。从这个地方建立对业报的信心,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举比喻、举例子,都是越近越好。这些在《讲演术》跟《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都教导。
   出家,我曾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一个行业,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行业,为什么?真正舍己为人,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任何报酬,完全牺牲奉献,做教学的工作。对自己是学习,对别人是教化。由此可知,我们选择这个行业,你必定对这行业有相当认识,你欢喜、你发心。选择这个行业,就一定要认真的去学习,学戒、学定、学慧,如果我们学习不认真,就是不孝。为什么?不认真,你就没有成就;你没有成就,怎么对得起你的父母。选择这个行业是离开家庭,对父母的生活起居不能照顾,也没有办法令父母远离忧虑,常生欢喜心,你都做不到。唯一你在修学上有成就,你父母见到了、听到了,生欢喜心。你真正有成就了,你的父母会得到照顾,谁去照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这些护法神照顾,这不是假的是真的。
   为什么他得到诸佛护念,他得到护法善神的保佑?因为他的儿子孝顺,孝的力量推动他,认真努力修学,从事教化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讲,以这个功德回向给父母,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的道理。我们认真努力修学,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尽孝,这个意义就不同凡响。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在佛门里面,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修学,就是不孝!我这种行持能对得起父母吗?能报答父母吗?父母无论是在,或者已经不在了,都一样,比世间的意义更深、更广。
   父母不在,无论在那一道,你果然是认真修学,修学有成就,他就得利益。你们看《地藏经》上婆罗门女,她的母亲造作恶业堕地狱,她怎么样救她?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教她念佛,念佛这法门是最快速、最稳当的。她为了要救她的母亲,她念佛就认真,真正是如大势至菩萨所教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她做到了,一天一夜就得到一心不乱。你要问:‘为什么她能这么认真、这样精勤,她得到这功夫?''因为她救母亲的心切。如果不是母亲堕在地狱受这些苦难,她也没有这么真诚恳切的心,换句话,虽念佛也不能得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她之所以能够发奋、能够精勤、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得一心不乱,是她母亲的力量。
   你读《地藏经》,这个道理要懂得。母亲堕恶道受苦难,这压力压著她,她认真努力,她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菩萨,就不是凡夫。所以她在定中见到地狱,地狱的鬼王看见她来了,就合掌恭敬,问她:‘菩萨,你到这地方来,有什么事情?''婆罗门女就说:‘我的母亲造作罪业,应当是堕在这里'',鬼王就问她:‘你母亲叫什么名字?''她就说出。他说:‘她有个孝女,给她修大功德,三天前已经生天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彼此两方面帮忙,母亲堕恶道,逼迫她一定要发奋努力认真,她自己念佛成功了,这是她母亲的力量。她成功了,她母亲变成菩萨之母,并不是菩萨之母就特别优待,而是因为她叫她儿女成菩萨,她这个功德大了,所以七分功德她得一分,是这么得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合情合理。母亲不遭这个灾_NAN,念佛也就不认真了,那里能有这种效果呢?如果我们今天要是晓得,我们的父母将来要是不能往生,也搞六道轮回,我们怎样救援他?自己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有能力度你的家亲眷属。你为什么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是因为你有一个救护家亲眷属的念头,这就是力量。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把道业修好,这是孝的力量在推动的。
   所以在佛门与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六和敬,个人自己进修,一定要持戒修定,修清净心,严持戒律,要守规矩,决定不犯过失,要听从老师的教诲。老师过来人,他有经验,我们决定不能自恃聪明,那你就错了。我这一点点成就,真正得力的,就是我不仗自己的聪明智慧,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我有这么一点点长处。如果我跟老师学,我的意见也可以很多,但是我把我的那些意见,我的那些想法、看法,完全放下,全部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意见,完全照办,老师欢喜。我们在这里修什么?纵然自己的意见比老师见的还要殊胜,我们能忍,修忍辱波罗密,不要发表自己的主张,修忍辱波罗密,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虽有见解、虽有知见,并不是完全成熟,你能够忍,忍就得定,定就开真智慧,不是世智辩聪能够比的。老师看到你很聪明,的确你也有很多的悟处,他就把你压住,打掉你,这不是老师嫉妒,老师成就你,为什么?你没有定力,你没有耐心,虽有聪明智慧,这聪明智慧是有限度的,发展是有饱和点的,你不能成就大智慧,你没有耐心,你没有定力。所以往往我们古来的祖师大德教戒学人,我们看出来了,这真叫大慈大悲。
   看到你是一个可以造就之才,你有善根、福德,他全心全力在旁边辅导你,他所用的方法、手段都是正确的。但是你没有这个慧眼、这个功夫,你往往把他这种手段看错了,认为他是别有用心,压制你,不让你出头,你就错怪老师、误会老师,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定要知道,真正善知识可以说他一生当中,就是想找传人,能够传他法的,续佛慧命,那是一生最大的乐事。古谚语里也说,做老师的心目当中,‘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他怎么会压制人?那有这种道理?但是很可惜,老师这种非常的手段,殊胜的善巧方便,被人误会了,这个人就没有福了,往往舍弃老师,别的地方去学习。这个有,也是很常见的,人之常情!老师看到这样子,笑笑,这人不能成就。虽然他有善根、有福德,没有耐心、没有定力,智慧还是不足。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
   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教诲,终生感激,念念不忘这大恩大德,我们才有这一点成就。以什么来报答呢?弘法利生。像老师一样认真的教学,续佛慧命。老师把佛法传给我们,我们也要传下去;不能把佛法传下去,我们怎么能对得起老师?认真的修学、认真的教学、认真的辅导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尽孝道,都是一个孝心在推动。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来对待,这是尽孝。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体、一自体,你在这里面有分别、有执著、有好恶,不孝!孝字就没有了。我们这样做,众生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他迷,他不了解事实真相。
   了解的人对不了解的人,应当有同情心,像经上讲的:‘应当有怜愍心'',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也要以种种善巧方便,今天讲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来诱导他,让他逐渐逐渐觉悟,明了了,这是行孝道。到最后归根结柢,还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讲的最简单、最具体的—《无量寿经》,要把《无量寿经》念熟。《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教诲统统做到,你往生就有把握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孝道才圆满。
   我们自己要往生,我们希望一切众生各个人都能往生。我们晓得求往生的人很多,不能往生的人也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呢?有障碍!障碍就是自私自利,烦恼障。成见很深的,所知障。破烦恼障秘诀就是决定不贪生,决定不怕死。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境界所动摇。顺境也好,顺境不贪爱享受。逆境也不躲避一些灾_NAN,不需要躲避。顺逆都随缘,你才能真正做到不贪生、不怕死。死是什么?换境界,离开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好事!不是坏事!这要懂得。这些是事实真相,于是我们的孝道才能圆满。
   出家要照顾自己,也要照顾同参道友,也要照顾道场,全心全力作出家人的好榜样、作道场的好榜样,这是我们行孝、尽孝!能够把这种精神、这个形象发扬光大,利益社会、利益这个世间,我们的孝道才真正做的踏实。以这个功德回向众生、回向净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自己现前必然是法喜充满。日常生活当中必定是不辞辛劳,认真努力,发奋修学,这才是出家人的尽孝。所以儒家、佛家没有别的,就是一个孝字。这个孝字是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佛法称总持叫‘陀罗尼'',这是究竟圆满的陀罗尼。希望我们细心去体会,认真努力去实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达到圆满。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地藏菩萨在佛教中的特殊重要性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8-5-13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共同构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四大支柱。四大菩萨,各有特色,各有殊胜之处;特别是地藏菩萨,其愿力之广,孝心之深,更是人天共钦,诸佛赞叹。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地藏菩萨的特殊重要性。

  一、地藏菩萨是佛门中最重要的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门中最重要的菩萨,他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民众中,知道观音菩萨的人很多,知道地藏菩萨的人,相对较少,这与我们的宣传和介绍有很大的关系。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非常了不起,穷劫赞叹,犹不能尽。但地藏菩萨与他们相比,更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殊胜之处。首先,其愿无尽。我们知道,所有的大菩萨都有广大的誓愿,都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都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都是按照这个誓愿修六度万行,普度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

  但地藏菩萨的誓愿,更是广大无边,他在因地修行时无数次从内心深处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誓愿超出一切菩萨的誓愿。一切菩萨的誓愿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唯独地藏菩萨的誓愿是度尽众生方成佛。

  其实,地藏菩萨早已修行成道、证佛之果。他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他学生的学生都早已成佛,其数无量无边,老师岂有不成佛之理?但地藏菩萨悲心恳切,视一切众生为父母,这些父母尚未脱烦离苦,所以他不断地发愿,要度尽众生;他虽证佛果,不居佛位,以菩萨身,以大威神力,普门示现,往返六道,帮助众生。众生无尽,其愿无尽,时空无尽,其愿无尽。地藏大愿,超出一切诸大菩萨。

  其次,代佛宣化。地藏菩萨的责任特别重大。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入涅桀前,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说法时,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来集会。这说明,这次说法是特别地重要。释迦牟尼佛为母亲说法,肯定要挑最好的法来说,他说了什么法呢?地藏法。在法会开始,释迦牟尼佛赞叹地藏菩萨,舒金色臂,摩地藏菩萨顶,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之前,约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漫长的无佛时代,度脱众生的重任,凭十方诸佛当面,托付给地藏菩萨了。法会结束时,释迦牟尼佛殷切地叫着地藏菩萨的名字,再次嘱托说: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地藏菩萨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也就是说,在弥勒佛出世前这五十六亿多年的时间里,地藏菩萨代表佛化度众生。

  地藏菩萨代佛宣化,一切菩萨围绕协助,由此可见地藏菩萨是何等重要。
其三、法门殊胜。地藏菩萨的威神力不可思议,他示现十方,普度众生,在所有的世界里,地藏菩萨与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有特别的因缘。也就是说,地藏菩萨与我们地球上的一切众生,有特殊的缘分。

  在理上说,法法平等,法无高下,全看当机与否,当机者胜。地藏法最契合我们地球上一切众生的根基。地藏菩萨说我们生活中的事,谈生活中的因果报应,教我们断恶修善、改造命运的方法。特别是他的孝道思想,契合一切众生的根基。我们一切众生都有父母,他跟你谈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报父母恩,像拉家常一样。听起来亲切,做起来可行。地藏法最当机,所以最殊胜。

  二、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中最重要的经典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为什么说这部经最重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地藏经是十方诸佛必说之法,是菩萨六度万行的真正落实之处。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在涅檠前,为报母恩,演示孝道,为未来众生而说了这部经。他示现一生,把他证悟的道理说得详尽而又明白,三藏十二部,告诉你离苦得乐的方法,指出八万四千门径,在种种的妙法里面,他自己最后做给大家看的是知恩图报,孝敬父母。由此可见,孝顺父母是菩萨六度万行的真正落实之处,一切菩萨从这里做起,十方世界一切佛在涅粲前,都是演示孝道,报父母恩,宣说地藏经的道理。

  其次,说这部经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自始至终参加法会。这种盛况,在释迦牟尼佛49年的说法当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其他的法会,都是诸大菩萨等聚集一会,说到关键处,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放光现瑞,示现一下,然后隐去。而十方诸佛自始至终参加的法会,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可见法会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释迦牟尼佛要讲地藏法门,这是佛教的根本法门,要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佛教的根本经典;要宣讲孝道,这是世出世间的根本之道;要嘱托地藏菩萨代佛普度众生,这是无佛时代,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其三,地藏法门圆通万法。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无非是谈因说果,告诉人止恶修善的方法;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孝亲尊师,又是最根本的方法。从理上讲,一切经都是讲因说果,但《地藏经》最详细、最生动,最具体。从方法上讲,六度万行,种种法门,都能了脱生死。但从孝敬父母人手,最可行,最亲切,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能做到。从作用上说,一切经论,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引导你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而不迷。地藏经的道理,事上虽浅,理上最深。由孝顺自己的父母,扩大到孝顺他人的父母;由孝顺人类,扩大到孝顺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天下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自然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然会小心地侍候,无私地奉献,真诚而又彻底。真诚地孝顺父母,他就会在父母面前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他就会在父母面前讲奉献,他就舍得奉献,这就是布施;他就会在父母面前谦恭,甘心受苦,这就是忍辱;他就会努力向上,这就是精进;他就会做事有主张,从不慌乱,安详自若,这就是禅定;他就会广学知识,明事达理,这就是智慧。努力尽孝道,就是落实菩萨六度万行,就会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所以说,佛法就是一个“孝”字。佛家修学,从孝道开始,到孝道圆满就成佛了。净空法师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未破,离孝的圆满还欠一分,只有佛,才孝道圆满。所以说,地藏经浓缩了大乘佛教的精髓,圆通万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地藏大孝的行门。

  三、地藏精神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精神

  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他发愿帮助所有的众生,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类别,是尊贵还是卑贱,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一旦你需要帮助,他就不请自到地帮助你,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真正做到了先众生之忧而忧,后众生之乐而乐。他的大愿,他的慈悲,他的智慧,他的孝行,他的耐心,他的威神力,他的种种善巧方便,体现出一种至纯互善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全心全意地服务,不求回报地奉献。地藏精神的核心,就是大爱无私,彻底奉献。这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精神。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竞争激烈,造成了生存的环境紧张而又艰难,造成了很多人精神紧张而又空虚,很多人失去了那种平静、安详、自在的生活。人人都想活得轻松一些,但人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紧张的气氛推波助澜,不能自主。

  为什么?人的私欲膨胀,贪图享受,只想获取,不愿奉献;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诚信,缺少了尊敬,缺少了关爱,缺少了帮助。所以,地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地藏精神,弘扬地藏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学习地藏精神,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尊敬父母,上慈下孝,家庭和睦,社会细胞就会健康;从尊敬领导和师长做起,社会风气就会和顺。如果人人以慈悲心关心他人,以孝顺心服务他人,以无私心帮助他人,社会就成为一个大家庭,人类就成为一家人;如果人人都能尊重一切生命、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世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人人都会安祥自在、幸福快乐。

  学习地藏精神,要认真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他人友好相处。再小的坏事,我们也不能去做。管好自己的身体行为,管好自己的语言行为,管好自己的心理行为。从微笑开始,从赞叹他人开始,从给老人让坐这些小事开始,从切切实实帮助他人开始,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提高人类道德,让大家都能过上安详自在的、高度文明的生活。
学习地藏精神,要以帮助、服务、奉献为己任。

  一个不依靠他人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我们穿的衣、吃的饭,来自农民;我们的种种用具,来自工人;我们能安居乐业,依靠国家的保护。所以,我们要知恩图报,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孝顺父母、知恩报恩、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人间极乐园。佛教赞叹地藏精神,社会更需要地藏精神。





转:念《地藏经》的感应

  两个多月前,本地有位网名叫Green chen的女孩子,找到我排八字,当时她正处在低谷时期。以前她在总部上班,前几个月公司派她出来做销售。几个月下来,业绩也没有,过得沉闷而压抑。从八字看,也看不出近期有什么转机。

      她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公司调她回去?我建议她念《地藏经》。她一听就接受了,原因是她嫂子曾经也这样建议过她,只是当时并没有在意。她嫂子原来的脸形太尖削寒薄,是那种比较福薄的面相。念《地藏经》之后不久,脸形就改变了,并长出了双下巴。这是明显的福报增长的表现,在生活中也确实如此。这几年做事顺顺利利,生活状态非常好了。(她今天再次过来,补充了一些细节:她嫂子念经的起因,是因为结婚三年都怀不上孩子,有人建议她念《地藏经》。她念了一段时间后,梦到菩萨告诉她,说送给她一个男孩。过几天就发现怀上了,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

      过了一个多星期,她再次过来了,告诉我说:“你介绍的那本经书,念了真是管用。”她上次回去之后,每天很认真地念一段。一遍还没念完,但感应却是出乎意料地好。前几天公司毫无预兆地将她调回去了,但她却主动辞职了。因为这期间,她向两家大公司投过简历,两家公司都将她录取了。这是最后一天在这边上班,以后过来就没那么方便了,故而特地过来辞行。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再次接到她的短信及电话,大略说起近期生活变化得非常顺利,及一些念经感应。过了几天,又亲自过来了一趟。她念到第七遍的时候,前后有过两个梦境。一次梦到地藏菩萨,是侧面站立的,金光闪闪的,背面是一片漆黑的大海。第二次梦到观世音菩萨,身边跟着两个小孩子,带着一朵大莲花,意思是让她站到莲花上面去,但梦中她还上不了那朵莲花。她说当时的场景是在天上,因为看到有很多云朵。

      这事虽然可以解释为梦由心生,但她的现实生活也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大幅度的改变。事业方面,她现在在一家做化妆品的大公司上班,负责一个产品系列,很受公司上司的赏识。公司预计不久就要上市,实力是比较雄厚的。还有可喜的是,在此期间,她找到感情的归宿了。这对她这样一位从小失去父母的女孩子来说,意义尤其重大。男孩是公务员,照片上的他,一脸阳光,很有福相的样子。男孩的父母也非常喜欢她,前几天婆婆还带着她们去挑选结婚的房子,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介绍很多人诵经,感应这么迅速而显著的,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特地记录下来。这么明显的感应,可能与她的信心与恭敬心有关,也与她的很传统的观念及自律的生活方式有关。本来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再洒点种子、下场雨,很快就春意盎然了。在恭敬心方面,她每次都是按到《地藏经》附页中介绍的注意事项,恭恭敬敬地请经与诵经。印光法师说:“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去求得。有一分的恭敬,那么就能消一分的罪业,增加一分的福慧;有十分的恭敬,则能消除十分的罪业,增加十分的福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2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楼主福德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3 07: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