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781|回复: 6

中国鼎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4 14: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据传说,黄帝时曾铸造了三个大铜鼎,《史记·封禅书》中:“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 C8 {' _* t! t5 K下面是个人搜集整理的鼎的文物图片! T$ A& b" z% T

0 `: T6 R9 D0 s& m1 e9 H% e! A' q1 n夏·菱纹鼎高20cm;口径15.3c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藏品 & i* P/ [/ @2 ~

' a3 b* Y- W( h: L7 O4 n) K( s
) i% c1 \# \( |兽面纹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铜礼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兽面纹扁足鼎的纹饰极为精美,它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 I% S: O0 c8 [& Z; e' G
+ f, \- p7 O) J0 t5 F$ B
西周兽面纹方鼎通高36,长33厘米。形体方正,高大,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高36,长33厘米。双立耳,方腹,四柱足 。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 占,均以非常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
! `" }! B4 r; u: B0 ]
( Z) t8 F# ~$ F6 B3 l! x故宫博物院藏“商兽面纹鼎”商代前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24.9cm,宽18.8cm,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微敛、折沿、大立耳、浅腹。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编; }: n, h: v& \# _" P/ l  ?

# \' z6 m" U( Y0 U& j' z上海博物馆藏“商兽面纹鼎” 商代晚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器形不失稳重之感,纹饰精致典雅。
% \$ ]0 I6 a& a: f& V% l) N
7 J! \) H# G4 o: r商晚期司母辛方鼎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口呈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v5 G+ b4 G, @* e; E& y
 1 e9 L; u/ |, _9 Y7 v0 U% o% i: U
妇好鼎 商朝晚期(武丁世)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通高22.8、口径19.6釐米,重4.4公斤。     妇好方鼎3 B4 Q/ d+ p' l# n$ n
耳外侈,平沿方唇,浅腹圆底,三条柱足。腹饰兽面纹三组,形象似虎,耳两侧出身尾,有短足,足上端饰云纹,下饰三角纹。鸟形足形制特别,圆眼钩喙,短翅长尾,作站立状。有铭文二字。 0 R3 e  p1 k; Y9 h6 r- J4 @
/ ]. X: m! K$ Z

8 Q8 }0 Z1 \. A' K圆涡纹鼎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口径20.5厘米,高28.2厘米,重2.79千克商代器。此器方唇圆口,两直耳稍外侈,圆腹微鼓,三素足较粗壮,口下有七个泡状圆涡纹和七条变形龙纹组成的纹饰带。
6 T' k# ]. y* ~" q5 O; G* t: ]6 `& ~' g: f7 M( S
大禾人面方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
0 h0 Z$ w; j) {9 O  S) E
% P& ?7 m: d: _德方鼎是一件铸造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  德方鼎腹,足部变得细长, 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S: e1 e2 [2 h5 A
+ \. F3 X% k. ?9 C( H% ?
西周厚趠方鼎此件藏品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通高21.3厘米,口部纵长13.3厘米,口部横长17.5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   西周厚趠方鼎图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1 H3 J" ~5 R/ Q

8 Z) {7 N/ r2 J; G) V2 p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青铜时代第一大鼎——后母戊方鼎(原司母戊鼎)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内部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司母戊方鼎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代表着和平、发展、昌盛
# f7 Q: G1 d* f0 s& Z( l9 O/ D# p0 Q7 N( l7 |" ^; c- B
成王尊鼎,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浅腹柱足式。器口沿为方唇折沿,两窄沿上分别饰有立耳,立耳分别雕塑成伏砒状。器主体为长方槽形,腹浅,内壁上饰有铭文“成王尊”三字。腹下有四柱足,柱足细而长。大概铸于周康王时期。令国人遗憾的是它早已流失到了海外,现藏于美国的纳尔逊美术馆。( |7 i6 u, i6 X( }, |3 t2 G

/ \+ t; m# \7 ?1 B3 \/ o; U; f太保方鼎,西周早期,炊器通高57.6厘米,口长35.8厘米,西周成王时期。鼎高57.8厘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太保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建国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2 N, }4 k& k# o% H9 S2 b& p' T

) w- X1 V; ]' n- M! K+ j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点八厘米,口径七十八点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三公斤,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0 @7 R8 p/ S% M
先传一部分,后面还有,图片明天整理完再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wywy321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2-24 2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挺长知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0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d: C- t: ]) d麦方鼎 昭王 传清光绪年间浙江永嘉出土,高 16.4、口宽 14.5、口长 17.8cm 浙江省博物馆
# [# f7 h+ o+ O) I( U: d* `# x( V! K2 A' v- V5 M! c
七年趞曹鼎西周中期(恭王世)通高28、口径38.5釐米,重10.22公斤。上有铭文56字。   晚清吴大澄收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k4 Q" g0 s9 `- j7 y
7 ?/ a( j0 S, ?; ~% m7 J1 T8 [
西周恭王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1],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写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该器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5 f4 b" P7 S5 v! P  R) o
西周大克鼎此件文物为西周孝王时期的青铜器。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f+ ?: Q/ o# k$ v4 T9 a7 F7 D1 o
# m. U3 D0 T* e6 A7 i
西周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d+ y4 [' G6 u  Z4 y% A
& R: Q: ~' R, i( ^7 N/ ?
西周大鼎通高:39.7cm,宽:38.7cm,重:12.5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圆腹,有二立耳,三蹄足。器口下饰二道弦纹。鼎内壁有铭文8行82字西周时期饪食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8 J! ]: o8 S9 B5 S+ e" Z' N! D. D; A7 w4 z1 @+ ~. ^! u
西周多友鼎& @3 g: d- n3 \4 G0 C
此件藏品多友鼎为西周晚期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 e% m. d% v; Y8 g9 j1 L" B! |& j. L) p) f; V# B5 F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  毛公鼎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收藏于中央博物馆.2 I# _/ j5 g" q. q9 B6 i" M

$ A: y2 O7 }: K) R5 e* u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  王子午鼎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作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作平顶微弧, 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 ~3 q4 ]+ S# X  j( Z! j5 I+ P- {3 s9 y. x) r
梁十九年鼎(亡智鼎)战国晚期   通高18.3、口径17.5厘米,重4.1公斤,容积3075毫升   扁圆体,附耳向外曲张,三条矮蹄足,浅腹圜底,盖隆起,上有三个凫形钮。腰上有一粗弦纹   铭文字数,口下刻铭文35字 0 p; h, y7 w% s  z/ p
/ F% }: R1 V" Z* W  w) R0 T
阳信家鼎高19.5cm;口径18.5cm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品 高19.5厘米,口径18.5厘米 西汉中期。鼎作扁球体,弧面盖上有三个环状钮,钮上有圆锥体柱。口略敛,鼓腹,圜底,长方形附耳,蹄足。腹有一道扁凸的弦纹。盖、器各刻有铭文,记器主、器名、容量、重量、制作年月、产地等内容,对研究西汉度量衡制度,官营手工业等有重要意义。器主阳信家应属皇家眷属或朝廷重臣。
8 j8 }# S; `: l0 C% U7 t0 K( u2 ]+ F4 ]

1 s( u. V$ S5 E------------------------------------------------------------------------------------------------------------------------------------------------------------ z. |- e% l; U
  本文搜集夏朝至汉亡目前已出土的古鼎中的大部分(少部分由于保密规定没有图片,没予介绍),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6 u7 {( j5 [
总之,鼎经历了几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别是它曾具有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中华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为中国人所尊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1: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古华夏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2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2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不错还有介绍,LZ辛苦了,赞一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鬼顽达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6-22 2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2-23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