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据传说,黄帝时曾铸造了三个大铜鼎,《史记·封禅书》中:“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A) H8 u, u7 x
下面是个人搜集整理的鼎的文物图片- d6 O* ^8 N5 O
3 c& W3 q: i9 {
夏·菱纹鼎高20cm;口径15.3c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藏品
& Z/ e- O. S4 w8 w3 g) A) ]7 P, n% ~# f! Z. L/ H1 S
# G: R/ m5 H& H1 D3 W. o( H兽面纹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铜礼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兽面纹扁足鼎的纹饰极为精美,它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 P) [3 k9 T, E/ |+ o
+ w8 p0 X+ Z1 o. w0 W' l西周兽面纹方鼎通高36,长33厘米。形体方正,高大,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高36,长33厘米。双立耳,方腹,四柱足 。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 占,均以非常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 J Y: A' Y2 a
4 N _# Q/ d5 W+ J+ h+ }' C8 n
故宫博物院藏“商兽面纹鼎”商代前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24.9cm,宽18.8cm,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微敛、折沿、大立耳、浅腹。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编6 ~7 A8 l5 A3 p, @/ c# Q
( U5 Y3 _6 O1 F- I
上海博物馆藏“商兽面纹鼎” 商代晚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器形不失稳重之感,纹饰精致典雅。. d, O$ V D7 \8 @0 q7 F9 C
3 R" N, N+ D& l! }. g% m$ q# B商晚期司母辛方鼎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口呈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 ]3 H* f6 B0 I! M j" j2 } # f6 t0 s6 w) k- c9 \
妇好鼎 商朝晚期(武丁世)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通高22.8、口径19.6釐米,重4.4公斤。 妇好方鼎
+ n! ~, o. N; { F% G8 I8 ~5 {耳外侈,平沿方唇,浅腹圆底,三条柱足。腹饰兽面纹三组,形象似虎,耳两侧出身尾,有短足,足上端饰云纹,下饰三角纹。鸟形足形制特别,圆眼钩喙,短翅长尾,作站立状。有铭文二字。
" [8 s0 C6 W1 ?$ d x# `
) P4 b# w. k$ G6 }/ U: L3 J' K) e0 D& F% W5 B/ B; q
圆涡纹鼎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口径20.5厘米,高28.2厘米,重2.79千克商代器。此器方唇圆口,两直耳稍外侈,圆腹微鼓,三素足较粗壮,口下有七个泡状圆涡纹和七条变形龙纹组成的纹饰带。
5 d' g: G V! s' W3 i$ a
* ^" `- V; z# d9 }: o( X9 \大禾人面方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
, _) d- _) Z1 w% N% D
9 S7 p3 ~7 ?* H德方鼎是一件铸造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 德方鼎腹,足部变得细长, 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 T a; L( C4 O, E z' k2 Z: I' k+ _, S; j; A- v
西周厚趠方鼎此件藏品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通高21.3厘米,口部纵长13.3厘米,口部横长17.5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 西周厚趠方鼎图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i( P6 e5 L, Y% l5 M
% s* Y9 |$ ~8 [# ]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青铜时代第一大鼎——后母戊方鼎(原司母戊鼎)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内部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司母戊方鼎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代表着和平、发展、昌盛
. g$ S, ?8 ~7 @- K; j7 K
& j( T7 f( H7 V( w成王尊鼎,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浅腹柱足式。器口沿为方唇折沿,两窄沿上分别饰有立耳,立耳分别雕塑成伏砒状。器主体为长方槽形,腹浅,内壁上饰有铭文“成王尊”三字。腹下有四柱足,柱足细而长。大概铸于周康王时期。令国人遗憾的是它早已流失到了海外,现藏于美国的纳尔逊美术馆。
- N4 t3 U( M* G5 x* l; u6 ?; \) h" Q' Q/ o: z2 H% R; C$ h
太保方鼎,西周早期,炊器通高57.6厘米,口长35.8厘米,西周成王时期。鼎高57.8厘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太保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建国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J# ]. H) p3 U. n+ G
7 B& @4 p$ T. R P0 }+ }2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点八厘米,口径七十八点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三公斤,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8 m9 n+ _ D9 V5 Y3 h
先传一部分,后面还有,图片明天整理完再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