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9 15: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当时挖掘人的报告附下面:
王冶秋同志关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情况的汇报
我于六月二日至五日去长沙了解马王堆一号汉墓情况,现汇报如下:
这个墓是军区医院挖防空洞时发现的,由省博物馆进行清理,事先并未报告省委,更未报告国务院,新华社的内部报道不确。发掘中,才报告省委。省委很重视,常委几个同志都到现场,采取措施。因观众太多,白天无法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我听到消息后,即请考古所去了两人,后来又派两位搞化学保护的人去。自一月中旬动工,四月中旬结束。由于我当时认识不足,没有立即去现场了解情况,采取措施,现在看来,有少部分文物遭到损坏。
墓是外椁三层,内棺三层,上铺八十公分的木炭,再覆盖的白膏泥一公尺多,上面再夯土,从墓顶到墓底深达二十公尺多,系密封保存。因之,棺木、尸体、殉葬品发掘时都保存完好。殉葬器物上有"侯家丞"封泥及"侯家"字样。据《汉书》等记载:"侯"是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传四代即废。墓主人是女性,据长沙医学院鉴定,约五十至六十岁,估计可能为第一代侯"利仓"(《汉书》作"黎朱仓")侯的妻子。但墓内唯一的一颗印章可能系角质做的,出土时像豆腐一样软,照相已不清楚,出水后即干缩,现已看不清刻痕。尸体保存完好,皮下松,结缔组织有弹性,纤维清楚,股动脉颜色与新鲜尸体动脉相似,注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二千一百多年前尸体保存如此完整,对防腐、冷藏、密封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帝现在为了植皮保存皮肤可达六个月,已轰动世界医学界,这个尸体皮肤表层毛孔虽不可见,但以下皮层还基本保存。
外椁与棺之间放了大批殉葬品。内棺上放有长达两米、宽一米五帛画(幡?)一件,上绘天、人、地情况,是我国两千一百多年前唯一的一件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解放前战国墓中出土一件带字的"缯书"已为美帝盗去;另一件帛画,很小,当时未加科学处理,现已全部变黑)。现在出土的这幅帛画,已经上海博物馆老裱画技工裱好。棺中丝织品很多,墓主所穿衣服即达十四至十五层(保存不好,已无法复原)。外椁中保存有完整的竹笥(即箱子),竹笥中放有衣服,其中有罗衣,细如蝉翅,重四十八克(不到一两)。其他则有各样颜色、花纹的丝织品,出土时色彩鲜艳,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是前所未见的。
漆器近一百七十件,完整如新,并有墨书铭文"君酒""君奉食"("奉"字据商承祚考释认为是"幸"字)。"石"、"四斗"、"六升半升"等字样,漆盒中有完整的梳妆用的器物,还有盛于漆盘中的牛排、鸡骨、鱼骨等。
陶器有四十八件,有的盛有糍粑、酱菜、桃、梨、杨梅、瓜等,熏炉内放有香草。
竹木器有穿彩衣及彩绘木俑等一百二十余人,有完整的瑟(弦二十五根,柱全),竽、音律管、木简二百多根、笥、便面(扇子)等。
其他有稻谷、麦种、豆豉、鸡蛋、香草等。
总之,这一西汉早期墓葬,保存完整,出土千件左右文物,对研究西汉吕后、惠帝时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价值。我去时省博物馆已展出尸体及部分不重要文物,已经人山人海,并有许多谣传,说"两千年前的老太婆可以坐起,还会笑","中央就要拿走,迟了就看不见了"。因此参观更加拥挤,坏人更从中搞投机倒把活动,现黑市票已卖到四角(本来发到各单位,不要钱)。因此,向省委汇报后,与省委常委李振军同志等共同研究,拟采取如下措施:
1.尸体因天热及参观人太多,温度更高,细菌带进去容易腐烂,拟用照片代替,经宣传解释后(马上停止要闹事)再秘密转移到冷藏库保藏,并拟请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组织一个小组进一步进行研究。
2.目前参观人多,现有民警八十人无法维持秩序。经省委决定,除民警外,又组织街道、工厂等单位保卫人员二百人维持秩序,以免发生挤死人、踩死人以及文物遭受破坏等事件。
3.拟在七月中旬左右,由省博物馆、考古所、《文物》编辑部三家合编一个特刊,系简报性质。八至九月份再出版正式发掘报告,系大型图录性质。
4.补摄彩色照片(考古所带去的过期胶卷拍出后全不能用)已由外文局、《文物》编辑部去四个人拍摄。因文物已逐步变色,彩色片要求接近原物,这次带去的是进口胶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已去人拍彩色纪录片,但前期是湖南电影厂拍摄的,不采取两家合作办法。纪录片都不完整(省电影厂系用保定彩色胶片,新影厂带去的是进口片),成片后可否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湖南省电影厂合拍名义?
5.文物及尸体都不运京。现漆木器都在防空洞内保存,湿度大,保存较好。湖南天气潮湿,到北方后都将有重大变化,待经过化学处理加固、干燥后再考虑有一部分重复品可调京参加出土文物展览。
6.在目前进行保护、整理工作时期不发表消息,不接待外宾参观。待特刊印出后,再由新华社正式报道。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图博口王冶秋
一九七二年六月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