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生物钟很固执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人体内的生物钟相当“固执”,总是坚持每天24小时的作息时间表。如果把一个人放到每天时间不足或超过24小时的环境中,由于生物钟很难自动调节,他就会因为失眠等问题导致白天无精打采,影响工作效率。
这项发表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报告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出资完成的。由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不是“天长”就是“日短”,生物钟紊乱问题已经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宇航员在航天飞机上工作时,他们每天只有23.5个小时,而如果有朝一日人类登上火星,那里的一天则要长达24.5小时以上。如果宇航员不能调整“太空时差”,他就会经常感到疲倦,这在对每一项操作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的太空中是十分危险的。这份研究报告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生物钟问题的兴趣。
什么是生物钟
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20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波动循环和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循环。20多年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周期为33天。此后,科学家又发现人在一天之中也存在着器官敏感程度、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并把它称为“生物节律”。20世纪中叶,有的科学家开始把这种生物节律比作钟表,“生物钟”概念被正式提了出础?/font>
生物钟到底在哪里
既然生物体存在着这种周期性的生理变化,那么它们体内有没有一个专门负责这种变化的器官或组织呢?换句话说,生物的生物钟到底在哪里呢?
由于生物钟与日光照射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们最初认为生物钟与大脑和视神经有关,并推测它的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它由一簇神经细胞组成,与视网膜神经相连。但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钟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网络。例如雄性动物睾丸里就有明显的周期基因。另外一个实验还发现人的膝后也有“生物钟”,如果用强光照射膝盖后方部位,就能影响人体的作息规律。日本神户大学的冈村均教授通过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也发现,哺乳动物的皮肤组织里存在着大量生物钟基因。他还把位于大脑中的生物钟称为“母钟”,把皮肤等组织细胞里的生物钟称为“子钟”,两者互相连动,工作机制也完全一样。
随着人类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的突破,对生物钟的研究也已经进入分子水平。日本科学家在分析了果蝇的大约1.4万个已经完成碱基对测序的基因后发现,其中超过1000个基因与生物钟有关。
如何遵守生物钟
生物钟是每个人的生理节律。每个人只有遵照这个规律作息,才能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否则就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给疾病侵袭造成可乘之机,可谓是“顺我者昌,逆我者倒霉”了。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一天24小时中生物钟的大致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一般来说,每天6时—7时、10时—11时、18时—21时是三个适合学习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里脑细胞活力强,记忆中枢敏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6时—9时还是进行日光浴的最佳时间,这时的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最有利于美容。保健专家还提醒我们,子夜零时至1时人体内释放的生长激素最多,新陈代谢快,皮肤细胞的增殖速度是醒时的8倍多,所以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美容睡眠期”,喜欢熬夜的人可要小心了。从运动角度看,16时—18时是理想时间,这时人的体力和耐力都达到峰值,听觉、视觉等感官也最敏锐,另外,此时日光中有益的紫外线光束增多,是一天中进行日光浴的第二最佳时间段。
虽然对生物钟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是关于它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例如生物钟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周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它又是如何作用于生物体的?这些谜团只有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能逐步解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