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北洋枪械、火炮资料+ j/ Y3 h# r/ K/ y
2 _! d: f* m( {! l$ b 马梯尼枪, t2 p& w& P% y* \
- {7 z" o# j7 r3 H. X+ n5 v 
5 ]6 p; }; B" M. G4 W; {0 t7 i: P
+ |$ k3 P% u0 o9 f. r* U 马梯尼枪,全名亨利马梯尼枪,因采用亨利发明的来复枪专利和马梯尼发明的升降式闭锁枪机专利而得名。1871年被英国正式采用,每制造一支要支付八先令专利费用。该枪是当时世界上一种优良的后膛步枪。
4 t! L; a; B2 |' B
" Z* V* A3 m- e6 N- b) } 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2个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也有制造.9 m! [# o1 v; K8 q5 S
* H1 R/ z4 _- C& c + y( P, v2 t: V; w, V- i; }
9 a7 ^" h9 B" I6 z# Y A- a2 `
抬 枪' z v+ o3 T, y6 E
- d1 B$ X6 w) G8 L
抬枪英文称为Jingall、Gingall 、Wall Gun。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 E* d) x7 p2 m& b. k9 ~+ e
. M: x4 \2 S) l$ p0 A g3 v
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l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在甲午战争中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甲午战后因为抬枪过于笨重且射击精度颇差而逐渐推出了中国军队。
3 K" g6 j+ d) ~/ [$ K, e* q8 U7 d& ~9 A5 V0 B# P* S" {' W" d

/ ]9 C2 {5 U# Z6 t! ^
! H1 v, ]3 G- d3 s, s 4 g( V& [% ]* ^% w3 Z6 f, B( ~
# a* a& u: y# l, E" a+ {% c
抬枪使用方法& Q2 ?# w3 d7 a L/ h, j1 V
& E; l: z1 w5 e3 L 重型抬枪(抬炮)的使用方法
& n& f: V7 w) ?6 f/ `: Z8 H4 a# G7 m# {3 a& a. ]/ K
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l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陕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
; l9 ^' s. @, B: o: m. A
2 X2 j6 V2 t* C. R: x 
7 I% q/ M0 M! S7 e
6 D! f) t6 l2 |/ N8 w2 O 清政府向雷明顿厂购枪的合同, S u0 V: S! `9 f4 W2 Q
, M8 k, u; R* @& f 
( v+ K1 M8 q% R$ V$ s9 ?8 D* g4 Z( Y' s# a
神机炮) _8 O' k) d* J2 ~' @# B
) f+ A; q6 m6 X: g R7 v 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四门神机连珠炮(Nordenfeldt Gun),由美国人诺登飞于1878年发明。和格林炮一样实际上是一种机枪或机关炮,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 用手转动一个把手, 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
6 A4 n: l& R d( h( j. s0 O% h
* `8 J) l" k9 o* n `0 J 5 A6 |: a V2 k& z
1 J/ l8 h k- C5 e7 M 在1883年左右由金陵机器局引进生产,其它各厂随后也有生产。该炮在中法战争时为中国军队立下过汗马功劳,清廷对此炮特别青睐,北洋水师的“经远”、“来远”等舰也装备了此炮。2 r7 j [; p- p7 e
' h) ^% N0 Z2 @ K* \

5 [9 i% M& J% R! n( A
- R l+ S- f2 Y7 [$ [% V7 O 9 ?: J; Q& U3 h7 o; y/ w; [
/ Q, E) p) x- z) h$ u, c
陆军型神机炮2 Q, `, B! q* b5 `- d
1 n1 E* a5 _1 A# j) f

5 {) f M' a9 d8 V8 X# B) q: C/ s( A8 N
赛电枪
8 I6 |+ h4 ~/ `/ j
8 x" s1 P/ q/ I% y+ j [( f# } ~!!: I& i d" T/ M; t
: Z) S% e3 o: \8 H1 y$ _9 d. ~: P 
! U7 C7 h- d! N3 \/ ^* Y
' i0 J6 `, m, X' o c 格林连珠炮! x4 G6 ], t+ }8 K. a/ \: x; q7 O
T6 D' o* j: a* V' A8 ]3 C 致远”舰装备的海军型格林炮,照片中可以感受火炮护盾的厚度.格林炮/十门连珠格林炮(Gatling Gun)又译作加特林机关枪,由美国人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1903)在1862年发明,用手把摇动6-10个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火力十分猛烈。(格林炮实际上应该称作格林枪,应为在英语中Gun是枪炮的统称,又因为此种武器威力强大所以在进入中国后被译作格林炮)。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美国军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在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各地兵工厂随后也进行了生产,中法战争中该炮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大规模装备了格林炮,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舰也安装了此炮
( H1 X0 H* y% r8 m' @0 o. ^; p/ p+ t. I' c( t

( q1 w4 O% d: T: J
. h0 Q* ^0 ?' N8 ` E4 |& w" Z/ Y 清军陆军装备的格林炮
* C7 R; S# N% A" `4 j0 s6 }6 Y; L4 p+ `/ g6 z
# V/ u6 p" Z2 D
* e9 P6 T; K* t! I 哈乞开斯五管回转炮. L5 j1 d+ U9 T0 Q# X/ z: x
7 J7 S e4 V& j/ n, o! Y( B0 t 哈乞开斯5管回转炮,由法国哈乞开斯公司制造,有37mm、47mm等几种型号。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等军舰装备了此炮,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也装备了该炮的陆军型.5 x$ u$ c+ M1 h6 y
^" q! v( M+ c, k 主要参数:炮重:209kg(37mm) 578kg(47mm),射速:60发/1分钟(37mm)5发/6秒钟(47mm),射程:2778米(37mm)2020米(47mm).
. K0 }+ ?3 }0 v/ H* M0 i3 F9 p! n" z+ Y9 u$ w

0 l! O/ v4 D4 D f
( [! B6 W0 i$ U( v% Y3 C: A: | 哈乞开斯3磅(47mm)速射炮
7 g) t2 l0 _6 n+ K) R" I5 D4 q
& t: d' z1 j K i y9 T 哈乞开斯(hotchkiss)3磅速射炮(机关炮),法国哈乞开斯公司制造,北洋水师的“济远”等军舰装备了此炮。
: d' }3 g1 W0 F6 d# ?7 q( y& ~* ]% n3 ~1 u
1 v5 B; f; H7 }2 S" t
4 M& \0 W6 ^9 F; ^+ K( d6 O2 b' w
克虏伯210mm后膛炮2 C, y; X! N' R3 o
5 \8 v3 x$ \+ _+ L; I t “济远”舰装备的克虏伯210mm双联装舰炮,现陈列在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 F" p3 x6 b: @! j0 g
, `& v, Y% l9 u. p- j! V
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钢套箍炮,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北洋水师的“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舰均装备了此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济远”舰装备的2门210mm克虏伯炮的炮体与火炮上炮架于80年代由烟台打捞局从旅顺附近海面打捞出水,但火炮的下炮架及磨盘与因打捞而遭破坏的“济远”舰体一起永远消失在了大海深处,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令人痛心。现在这2门火炮保存在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左侧那门210mm克虏伯炮的炮尾炮套上有被重物砸过的旧伤,这处伤痕的位置与泰莱、丁汝昌在黄海海战后对“济远”的检查报告吻合
1 M! Y: T: n2 {1 F5 w8 B/ J( i" q6 @2 @
主要参数:口径:210mm(8.2吋),炮重:10吨(“致远”级军舰装备的210mm炮重12.5吨),身长:35倍口径(“致远”级装备的210炮为30倍口径),膛长:6720mm,弹重:109kg(一说140kg),射速(发/每分钟):1,初速(米/秒):579(一说为530米/秒),有效射程:8300米,动力:水压- ]! U; A7 V9 r' I3 M8 \
6 p1 H8 g" Q. E6 K7 J. ] 5 c* k4 k8 C. B9 G" N5 I) E, |
3 \$ D6 y; P# c: Y* {6 [ 克虏伯305mm后膛炮& k6 c& N: R8 k. k, [4 a! X$ @2 D
0 N/ Q9 v3 V9 S( h k ) o. `& a6 ?& A/ @4 P4 F
1 v/ X% |7 P! ` b7 ?7 K2 x, A7 x
江南制造局于1893年开始制造,至甲午战争爆发时为止共生产12门,北洋舰队中的“广字”舰可能装备了此炮
9 ]3 p2 c! C+ v* c" }/ K
( Z6 C1 b9 h! W6 h& R 
% _7 ~! x S. f6 U9 ?. o0 G+ Q, g/ T c" ^. _; I
江南制造局火炮车间中正在组装的舰用速射炮
* @. ^5 w% V3 V" s& H- h8 O7 a) y0 w. Q q( a# w- k
主要参数:口径(毫米):120,炮身长:16.4英尺,炮重(吨):炮身重2吨728磅,炮架重2.5吨来复线:22条,来复线长:14.4英尺,弹重(公斤):40磅,装药:无烟火药4磅半,或石子药12磅,初速:2080尺/秒,射速:10发/1分钟,射程:7200米
1 L6 ^! }; Z) ~/ b n6 P
9 l6 k; k; ?# y. p 2 f9 l0 c6 k' i4 i0 A" i2 Q
2 J9 N0 o- e4 i! @+ j 地阱炮
2 Y2 q# U7 F- f( d% p
. B o0 z- @1 V I( W6 @; L" A" O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地阱炮5 n* L r: k b4 e% [5 M
1 N, L/ [: _$ [! S' b$ b; o# p
北洋水师威海基地的刘公岛、日岛炮台装备了此种火炮,“其炮以水机升降,见敌则升炮击之,可以圆转自如,四面环击中。燃放之后,炮身即借弹药之坐力退压水机,徐徐而降,复还阱中" w6 S9 {! Y" n( ?* l. L9 D
1 j+ i/ }0 Z% n" ]. F) p7 P- C/ P

- g0 x3 ]8 U) F: t+ d" t& Q! c) C$ o% R$ @
75mm克虏伯行营炮
( j E/ y; s* j, f4 j1 t' ~& w) S4 u
75mm克虏伯行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888年制造,射程5000米,随炮配有弹药车,可装弹24发。使用的炮弹共有4种,分别是:“单层开花子”、“层叠开花子”、“子母弹”、“群子弹”。
3 _- E) d1 A4 [8 Q% e& x( W8 o' N7 H/ K: E
清军在平壤战役中丢弃的行营炮5 L1 m1 I0 x3 P: a$ l9 B
. m, q3 C/ B; N6 |8 Q1 H" t, p 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陆军都装备过此种火炮,后来中国的一些军工厂曾仿制过此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