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y- ^$ v+ I1 p$ e K3 j
1 Y3 |6 P* n5 A/ Z5 i3 _% b; K' k
2 B7 X( n0 W! ? v( {; g- P8 T
. B& F# b" t4 i: E& d % B4 W8 K1 `3 S* p9 `( E M
8 q( D* `: n- I! ^# F( H 罗什寺塔上空的瑞相7 u& p. P A# U) r$ k
' L) I7 @+ a7 g# r1 s
+ P% Y. x: D& L5 U
# C* a5 d- {& w8 U" ^ 鸠摩罗什塔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塔内藏有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该寺历史上屡现灵异,特别是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期间,“罗什舌塔”塔顶总有放光瑞相,几乎年年如此。(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圆寂之前,他向弟子发出誓言:“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火化后,形骸已碎,唯有舌头依然如生,保持原样,现在鸠摩罗什的不烂之舌就供奉在这座塔下,所以此塔名“罗什舌塔”。此塔建于公元488年,在唐宋明清时都有修缮,现在的这座塔是1927年之后重建的,为八角十三级砖塔,高33米,内藏鸠摩罗什舌舍利一粒,碎身舍利五粒,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大藏经一部,鸠摩罗什塑像一尊,并有鸠摩罗什翻译的石刻《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等。). P" T9 ?0 s; u! ?
; B, w2 G4 W$ r' m% D2 s . ?# r# G9 g* u' z
4 L5 c' B, \& c! Q/ ?: P. k% y: E 2009年6月20日中午13时,也就是鸠摩罗什寺举行第二届水陆法会的第五天,罗什舌塔再次放光显瑞,出现了奇特的五彩光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令在场的信众深深感觉到罗什祖师古道场强大的加持力与水陆法会的不可思议。2008年举行首届水陆法会时,也是在第五天,即6月8日中午12:30至14:40,鸠摩罗什寺上空出现五彩祥云,旋绕在大雄宝殿与罗什舌舍利塔的上空,时而呈莲花形,时而呈龙凤形,时而闭目入室,时而展翅腾飞……持续长达二个多小时,在场的几百名信众皆亲眼目睹了这一瑞相,无不为之赞叹(见上图)。(以上文图转载自鸠摩罗什寺网站,链接地址http://www.jmlss.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3)7 F8 \+ B8 i7 g7 m$ Y `* z) p0 C. ^
/ Z7 w w% ]& H- ?8 M2 G% F
2 C# R. S$ `2 G# _' W2 A: t
( F. ]9 e0 u9 n1 J, z) m 鸠摩罗什(西元344-413年)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又因多次破色戒而屡遭非议。做为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F* m6 `- { ?
" q7 ]3 b/ U( [! L$ B/ M$ E
9 [7 c3 D) a, s/ V! Y2 y' V9 x B( v; A# K# L) N8 c
鸠摩罗什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他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2 v2 j4 ~9 c7 T+ j) h% P
0 w' }) W# c: S8 c! B + v- w" f% j9 u6 A' y+ b
: f, O- W: R6 b' W; }! M/ f
◎ 龟兹古国智慧子 ◎; g" Q" o" u" x
/ E& g8 p' M. ?2 a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5 i0 U- ]* C8 w# J" [$ M: U( @8 @8 `3 A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征。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罗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 V# _% n5 H0 I; E# {0 ~8 m
* A+ O$ v: y4 _
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x/ l" b @3 S8 u' d; u c
4 Y. ~5 s, {: w. s; A: T3 Q 不久,鸠摩罗什的母亲想出家,但丈夫不允许,后来又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弗沙提婆。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是苦本,就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罗炎坚持不答应,于是她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她的丈夫,只好忍痛答应。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坚决不吃任何食物,于是即刻命人剃除头发,方才进食。隔天,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小乘初果)。
2 A" j' K# y2 g( T$ C( e) e8 L' Z$ |! x! M" b$ r0 y' E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
& s: S& S I" n) q3 y
8 P5 v3 v' A" o
3 c, d- z; `% Z! E! Y* J7 n
6 C" Q1 B% [8 p9 j8 ?8 c◎ 参学弘化菩萨心 ◎3 a- ~( I* z5 m1 k( m3 Q6 b! O2 r
- W) o: j. ?( ^ W' J _4 H1 V 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深怕丰厚的利养,影响修行的道业,所以带著儿子走避他国。此时,鸠摩罗什年方九岁,他随著母亲渡过辛头河到罽宾国(今巴基斯坦),遇见了名德法师盘头达多(即罽宾王的堂弟),鸠摩罗什依止他学《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共四百万言。盘头达多每每称赞鸠摩罗什的神慧俊才,罽宾国王听到了赞誉,即延请鸠摩罗什进宫,同时召集许多外道论师一同问难鸠摩罗什,结果外道全被折服。因此,罽宾国王更加敬重鸠摩罗什,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 o z' P- `+ e* T3 k) g f- A
# P% X# u( v& G: u$ v
当鸠摩罗什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鸠摩罗什的高名远播,有许多国家争相延聘,但鸠摩罗什都丝毫不动心。当时,罗什的母亲带领著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非常惊异地告诉罗什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无数众生。」: h* p* n4 y. j
# Z5 v% Y% g; T: T2 k5 V5 j 不久,他们母子到达沙勒国,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竟然轻而易举地把佛钵放在头顶上。此刻,他心中暗自忖道:「佛钵的形体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的重量太大,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立即掉下来。他的母亲问什么缘故,他回答:「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 n- j5 I4 {: f, i5 P1 }* V# N: u% ^% C, j0 Z/ J ^+ y
鸠摩罗什跟随著母亲,在各地参学、弘化,不仅在佛法方面更上层楼,而且名满天下。$ E, N7 f3 n! H: u3 D
# ]" B# Z0 P) V5 G" k4 G j3 ?. [
龟兹王还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鸠摩罗什母子回国教化。龟兹国原属小乘的教法,鸠摩罗什广开大乘法筵,听闻者莫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此时,鸠摩罗什正值二十岁,于是在王宫受戒,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 N, R6 X+ E" N% e! g
2 K) `4 b5 z0 x: Z. ^' }; E8 G 不久,鸠摩罗什的母亲决心到天竺修行。她辞别龟兹王说:「你的国运不久就会衰微了。」她只身前往天竺,勇猛精进,证得阿那含三果。/ F# i7 Z9 [; f0 ?' _) W# O
- D* B) X$ j* ]/ f" R4 u7 n 当她要到天竺时,曾经对鸠摩罗什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中国),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要怎么办呢?」
$ J% k9 @# O7 G, \- f' t# j& W f* u2 u2 x% U
鸠摩罗什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会受到火炉汤镬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的怨恨。」& V9 Y& {. ?( H, E
7 H* e+ C; |1 R4 E4 J! k
6 ^0 u, R3 A. s- T- E8 c! A; m3 M/ I, r) C
◎ 大乘小乘互为师 ◎$ u5 N/ x& n3 M' `
! z: `& b$ y# e7 r8 G( y 鸠摩罗什继续留在龟兹国,不久,在佛寺的旧厢房发现《放光经》。他展开经卷读诵,突然只见空白的木牒,他知道是魔暗中作怪,而诵经的决心更加坚固。于是魔力失效,经文的字迹立即浮现,他便诵读学习《放光经》。 . W6 R9 D; B4 R3 f% N
. f& E8 j9 V f2 B. v
但是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你是有智慧的人,怎么需要读《放光经》呢?」1 T9 |5 R0 J) h2 n' l/ r( v+ J
. i* @9 G% T5 j8 [; n/ ? 鸠摩罗什说:「你是小魔,应该迅速离去!我的心意,如同大地,不可丝毫被转动。」
* b/ y2 J3 n j) J/ K. B; `; z% r# r8 {
鸠摩罗什在龟兹国,读诵许多大乘的经论,两年的光阴,已能通达大乘教法的奥秘。5 C, l/ k; H! a9 N7 H
L0 l+ s3 I" E1 u7 }! |: `
龟兹王为鸠摩罗什建造金制狮子座,上面铺著锦绣坐褥,恭请鸠摩罗什升座说法。但鸠摩罗什说:「我在罽宾国的师父尚未体悟大乘的妙义,我想亲自前往为他解说,所以我不能久留此地。」
) q5 L6 I, Y- q/ V% D% R5 F/ B' S& r5 B! v
不久,鸠摩罗什的师父盘头达多,不远千里来到龟兹国。& O, c2 o( n0 M. Z g) W
) [, S0 H' G5 K5 @' T; B! ] 龟兹王问盘头达多:「您为何从遥远的地方光临本国?」
9 M; ~8 j! }- U3 Y$ W; Z8 q. F! }" S4 l7 n! M
盘头达多说:「一来听说我的弟子鸠摩罗什有非凡的体悟,二来听说大王极力弘扬佛法,所以冒着跋涉山川的艰辛,专程赶来贵国。」( t% g$ k, x8 b$ P4 ~& y! E5 W
0 k+ o/ |( i) x" i; I 鸠摩罗什听到师父光临的消息,非常地喜悦,终于能够实现原先的愿望。/ n2 X1 o8 i2 d8 o/ A
" f% b. \" C' S. D 鸠摩罗什先为师父讲说《德女问经》,因为从前师徒二人都不相信该经的因缘、空、假的道理。所以,先阐扬本经,为破迷启悟。+ i& b: U/ M5 j4 l- u1 k
* E0 k# y t3 k; @( _5 d
盘头达多问鸠摩罗什:「你崇尚大乘的经典,是否曾见到什么妙义?」! A" d" B1 }5 V
8 R0 I' e2 [2 h
鸠摩罗什回答:「大乘的道理比较深奥,阐明我空、法空的真正空义;小乘偏于局部的真理,有许多缺失。」
5 P+ a8 n' b& Z( h4 r
2 C0 R2 C, c2 s, B W5 c( ~ 盘头达多说:「你认为一切法皆空,非常可怕啊!哪有舍离『有法』而爱好『空义』的呢?从前有一个狂妄的人,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别出心裁,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狂人还嫌太粗,织匠勃然大怒,便指着空中说:『这是最细的棉丝!』狂人疑惑地问:『为什么我看不见呢?』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就像我这么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是别人呢?』狂人听后喜悦万分,便付钱给织匠。现在你所说的空法,就像那则故事一样。」' v+ e6 a v% z+ j" W8 ]$ `
: D, a1 F7 ` m# B% ^1 a 鸠摩罗什苦口婆心,将大乘妙义连类比喻、娓娓道来,师徒之间往来辩论一个多月,终于说服了盘头达多。+ u$ A& T+ ^; \9 ~
0 y/ L& \3 j0 j. F" c& ]. E, R/ c 盘头达多赞叹著说:「师父未能通达,徒弟反而启发师父的心志,这话在今天得到证实。」于是,盘头达多便向鸠摩罗什顶礼,说:「和尚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师父。」
) @) Z8 C2 p. v( H& M$ }# ~# ]8 I2 B- l1 a h6 `- V
大乘小乘互为师徒,传为佳话!
* w! n8 Q! C9 ?0 Y+ P) x- X9 w, f5 d- c z& Z
. C" U7 u# q' m
) J1 n% Y4 `9 y◎ 苻坚慕德征西域 ◎6 x+ h3 N' g3 }
! s0 Q0 @) F, e! \0 e p 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每年举行讲经说法,西域诸王都云集来闻法,并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边,让鸠摩罗什踏著登上法座。' e5 Z" I; _* T# w& o' R; l. n0 H: r
: o- f, h3 c4 c" E A6 q 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我国。前秦苻坚久仰大名,在心中早已有迎请的想法。
, B/ X) b3 c# a0 m
: E' v' I) M% a$ a 苻坚建元十三年,太史上奏:「在外国边野,出现一颗闪亮的明星,未来当有一位大德智人,将来到我国。」
4 o$ n5 K, K) T. N! _( u
]" z( Q+ M! v5 \6 r3 u3 Y4 x. f' p 苻坚说:「我听说西域有位鸠摩罗什,襄阳有释道安。那位外国的大德智人,一定是鸠摩罗什吧!」
+ G9 k( @4 x& ^
4 V' G8 y( o" R 鄯善国前部王和龟兹王弟,曾一同前来朝礼苻坚,说西域有丰富的珍珠宝贝,应派兵讨伐。前秦苻坚建元十七年二月,鄯善王等人又奏请讨伐西域。于是次年九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偕同鄯善王、车师王等,率领七万大军,讨伐龟兹及乌耆诸国。
6 F5 e- i7 m2 }2 u% h1 r: ]: s1 b% z& m' S
临行之前,苻坚在建章宫举行饯别宴,对吕光说:「帝王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那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只因为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我听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擅长阴阳之理,是后学的宗师。我非常想念他。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H( G% L( i! m. N; f- g
4 k" l( F+ J$ y9 J3 w 吕光的军队刚出发,鸠摩罗什告诉龟兹王白纯:「龟兹国运衰微了,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率军奋力抵抗,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龟兹王白纯也遭到杀身之祸。6 p7 d' U, L8 R; E7 g; C$ J! ]9 M
9 Z* e6 B( K- K# U2 H
7 k0 ~* [+ c% [+ e4 S( V
" k- w [0 z, \◎ 历尽风霜至东土 ◎
" {' f g2 f4 M! B4 ~1 P: L; D$ [% t8 o# Z8 N, h+ T+ e1 k
吕光锐气风发,平复龟兹国后,便另立白纯之弟白震为龟兹国王。吕光掳获鸠摩罗什,看他年纪尚小,不知他智慧高深,就把他当凡夫俗子来戏弄。吕光强迫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吕光又命令鸠摩罗什骑猛牛、乘恶马,想看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的恶意欺负,鸠摩罗什都忍辱负重,丝毫没有怒色。最后,吕光感到惭愧,才停止轻慢的行为。
G, j8 I: W2 f3 n9 N8 g2 o' Q$ j9 p0 l$ N4 R+ e& ]7 j
吕光率军返国,中途在山下扎营休息。鸠摩罗什说:「不可以在此地停留,否则全军将士必定狼狈不堪,应该把军队迁往高原上。」
! f4 }6 X* v6 ?7 d. h! a# s4 b% c5 ]" L$ |2 ], T6 u" p3 c0 ^& O9 Q
吕光不理睬鸠摩罗什的建议,依然故我。当天晚上,果然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积水有数丈深,将士死亡有数千人。此时,吕光方才暗自感受到鸠摩罗什的神异。9 @# m" s- C9 _+ i( Z2 h- b5 a( o
% T5 {/ _9 {2 k+ U
鸠摩罗什又对吕光说:「这凶险死亡的地方,不宜久留,推算时运和定数,你应赶快率兵返国,中途一定可发现福地,适合居住。」
u) ~' R' X2 V0 \/ Y* m4 \7 A
# d- {4 {8 L7 f% U' h" E: u" ? 吕光听从鸠摩罗什的建议,迅速率军离开。当大军到达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时,闻知苻坚已被姚苌杀害,吕光遂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自立为帝,国号凉(史称后凉),建元为太安。
/ z. D; W5 d6 A% j0 |4 D+ {# P* K3 a
太安二年(西元 387 年)正月,姑臧的地方刮起大风。鸠摩罗什说:「不吉祥的大风,显示将有叛乱发生,但不必劳师动众,自然能平定!」2 E7 ^/ U6 s: x' k
6 e% I; W4 D4 s" @$ Y 果然,至吕光龙飞二年,张掖的临松、卢水胡、渠男成、蒙逊等人造反,公推建康太守段业为盟主。- |; P" h2 e5 W. Y# ]
0 c. B/ {' J: B+ l. A0 H+ G 吕光即派遣爱妾所生的儿子──秦州刺史太原公吕纂,率领精兵五万前往讨伐。当时人人认为段业等只是乌合之众,而吕纂拥有威声,势必能够平定乱事。吕光也满怀信心去拜访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说:「我观察此行,并不能获胜而归。」! {8 r7 \. f+ d3 p) v/ c, S$ A
) o& J5 ^7 D7 [1 r: T) Y; M( M
不久,吕纂在合梨被打败。后来,郭馨也起兵作乱,吕纂便率领大军返回,又被郭馨打败,全军覆没,吕纂只得弃甲归国。
2 @0 j# P; }$ o
: T# j v4 J+ R1 f$ B% Z2 q ) n! x* k6 W4 J% B$ {8 I
* Y2 m% V- w; V! b& u8 H$ ~. B
◎ 五色丝绳见吉凶 ◎" o. d$ j+ }' N! i) w: G
h# W0 I& f0 a- O; J4 k- ?' Q 吕光非常器重大臣张资,有一次张资卧病在床,吕光十分焦急,延请许多名医来为他治疗,但是医药罔效,突然有一位国外的修行人,名叫罗叉,自称能够令张资病愈。吕光信以为真,赏赐罗叉许多珍宝。1 O' Q$ m3 a$ G8 O/ W# f) ^5 }5 k7 A
/ S* y* \! a9 M 鸠摩罗什知道罗叉骗人,就前往告诉张资:「罗叉不能治愈你的病,只有徒劳无功罢了!人的运数虽然隐微不见,但可以某些现象来测知。」5 e" Y: ~, G, n2 [/ q0 U
5 M; D8 O+ r) H9 y- J+ z4 P
鸠摩罗什用五色丝结绳,然后燃烧成灰,再投进水中。如果灰末浮出水面,又聚合成丝绳的本珍,显示张资的病不能痊愈。刹那间只见绳灰浮聚在水面,又结合成原来丝绳的模样。+ x$ |6 v7 [6 i2 t# M! \# P
3 s. a. J" r+ s7 f- L2 L: G d! T 张资服药几天,便病故了。不久,吕光也死亡。吕光的太子吕绍便继承帝位,但过了几天,吕纂杀害吕绍而自立,建元咸宁。
/ V' t/ k {% I$ O# I7 z* S' }: c9 T6 L
% K5 o/ L# M( B" P, G/ S. |' J. Q( Q( _: _; z- h3 T
◎ 棋奕对答藏玄机 ◎# D+ R3 O9 Z( N" C
. ^* l2 h* W( u. P% P 吕纂咸宁二年,怪事连连。发现一只母猪生下小猪,一身三头。又夜里有飞龙从东厢的井中出现,而爬到大殿前蟠卧,等到天亮时就消失了,吕纂认为这是一种祥瑞,所以称大殿为龙翔殿。不久,又传来有黑龙在九宫门飞跃的消息,于是吕纂又把九宫门改为龙兴门。& H& q) ]7 N2 q& g& T, ^1 D4 h
9 a2 r9 s" b5 N
鸠摩罗什对吕纂说:「近日妖猪出现,是象征怪异的事将发生。潜龙出游,也不是吉祥。龙属于阴类,出入有定时,但是近时常常出现,象征灾害要来临。一定会发生部下篡位的事,你应克己修德来挽回天运。」但是吕纂却不采纳忠告。
) f2 g! B0 K* N( r6 u" [ T5 c# U6 S) U9 ~) [7 W2 L! n
有一天,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吕纂吃掉一颗鸠摩罗什的棋子,吕纂说:「杀胡奴头。」鸠摩罗什回答:「不能杀胡奴头,胡奴将杀人头。」鸠摩罗什的话,是有影射的意义,但是吕纂未能醒悟。
; Q2 _5 Q* |9 k0 d" G9 ]! @: Q) w! R6 E3 G+ W5 `& |* \
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一个儿子名叫吕超,吕超的小字叫胡奴,后来果然杀死吕纂,拥立兄长吕隆为帝。当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鸠摩罗什的预言。* V! }" A- G6 h2 @4 O( M7 Y
6 D* G1 K7 p7 o/ V5 D: U
+ I7 U1 B- H7 r1 @
6 Z3 c! F3 P& J$ ?, H i
◎ 译经事业群英会 ◎
8 C0 s% m% g" h9 ]4 c' C K% q5 G5 |" e& z! T# p8 G
姚苌杀死苻坚建立后秦,拥有关中之地,曾虚心请鸠摩罗什莅临,但是吕氏王族,恐怕神奇智慧的鸠摩罗什,一旦为姚苌所用,将会不利吕氏建立的凉国,于是不准鸠摩罗什东行。
- P9 i9 Y% J6 {" r. Q+ v' A+ |! T( c7 I6 O7 x, m- e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继位,又派遣使者到凉国敦请鸠摩罗什,但依然徒劳无功。
" f4 W+ d7 G6 P$ U2 S \+ y9 B9 n+ H8 D3 g# ?: b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 401 年)三月,在庙庭的逍遥园,青葱竟然变为香芷,这被公认为祥瑞,象征着大德智人将会到来。同年五月,姚兴派遣陇西硕德,西伐凉国吕隆,吕隆军队溃败,至九月吕隆上表归降,鸠摩罗什才能前往关中,此时,他已五十八岁了。4 @: ` \& w& t- j# A4 E2 t
6 V. `# D0 \7 s: v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 j; z6 V$ @$ V- \6 D
8 y: n. V* x% a+ k' J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 g& ?+ N: d3 N2 a, `
# r8 c& x3 y; Q; }' J& j& @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
G) q9 N; v, ~" X
9 w" d% j8 w6 x0 r4 i/ p% W 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译本。)0 L& w- V) H( m5 [ ?, g
" x; n( @4 k& ?) ?7 r * O L, ^ q% U# m( X0 R* I/ U
; Z0 G- K6 P- a5 E- f9 P◎ 承先启后大宗师 ◎
: V+ B0 k4 n6 k" J9 U6 f3 h; ~" X; k8 {1 x4 G* R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
8 v- o) n, e3 b2 g/ z3 I; }! A- v- b8 r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 V* l( Y4 [" p% |) U8 |7 Y! d0 _' K, A
鸠摩罗什非常喜好大乘教法,志在广演阐明妙理,但观察当时我国的情况,不禁叹息说:「我如果下笔作《大乘阿毗昙》,这绝不是迦丹子所能相比的。现在中国,具有深知远识的人很少,恐怕很难获得共鸣。我在此地,好像折断羽翼的飞鸟,将要作什么论著呢!」鸠摩罗什于是凄然作罢!
! F& D% q7 \6 s8 t# A; \' W5 ]- a9 R/ V! E1 y6 V) y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5 @6 A: y5 o, \- f, o; j* i; J! A) L! {9 M3 E- C4 T9 H+ z
: g: o3 h7 W; `# @) v- T
+ y" ^4 @( k: P! g3 j1 w- d
◎ 茶毗过后舌完好 ◎
% ]( b2 U; }/ e* j0 ?
/ m3 g" _+ F6 N% Y4 i4 s0 t) w% L 姚兴常常异想天开,对鸠摩罗什说:「大师!您聪明超群,悟性卓越,是天下第一。如果您逝世了,法种便断绝,没有人可继承。」于是,姚兴逼迫鸠摩罗什接受十名女子。
+ @" O: z# |' z8 V8 E% ]3 Y7 K# t% v2 {' c$ F7 m
鸠摩罗什苦不堪言,但为了译经大业,只得忍辱。从此之后,鸠摩罗什不住在佛寺僧房,另外迁往他处。每逢升座讲说经义,时常语重心长地说:「譬如臭泥中生长莲花,只须采撷莲花,不必沾取臭泥啊!」% D% E, z& E4 \ T b8 r
9 P, {2 J) d1 ~ 有人对于鸠摩罗什生起轻慢心,也妄想仿效(纳女)。鸠摩罗什便集合大众,来到盛满铁针的钵前,他面色凝然说:「如果各位能学我将这一钵的针吞下,就可公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那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大众看见这稀有的示现,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
1 D( R+ u9 f n/ J8 K3 Z
. ^# u# _% S( }+ u& w 鸠摩罗什在龟兹国,曾从卑摩罗叉律师学习。当卑摩罗叉入关中,鸠摩罗什非常欣悦,特地前往礼拜。卑摩罗叉不知鸠摩罗什被逼迫之事,就问:「你在汉地有殊胜的因缘,受法的弟子有多少人?」鸠摩罗什回答:「汉地的经律尚不完备,新经和诸论,大部分是由我传译,有三千徒众跟随我学法。但是,我……业障深重,没有依照师父的教诲!」8 S) j! M0 L+ t7 Z/ z8 }$ C% E
2 U" G: x1 v, O5 L* m 有一位杯渡比丘,在彭城随缘度众,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竟喟然叹息:「我与他戏别三百余年,未能相逢,恐怕要等到来生再聚。」+ Y8 V$ i5 Q# d; v; t" m6 m
! j! m' ~8 h/ q% k- X* x% a! h 鸠摩罗什心知世寿已尽,但还希望继续译经弘法,当他稍觉身体四大不调,便为自己持咒三遍,又请外国弟子共同诵念,然而回天乏术。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B. n6 r& E! B3 g/ o
9 d( g" ~# e1 r8 B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 413 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后,他的形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以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和缅怀!) _5 a" B% a9 a$ ~: [
( C1 Y% R8 N7 M- W
以上大部分文字节录自《一任袈裟万里游》,岫峨著。8 \7 |! l% O z4 W2 `8 }6 y2 C
& ~, ?1 S$ J _; F+ M
3 @9 H9 C+ ^! }: X0 z5 m
$ d! b3 w. P( u ◎鸠摩罗什“破戒”问题琐议◎! i' F; H$ K. o1 E' p
+ R `; } Q$ B5 ?' E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 关于鸠摩罗什“破戒”的记载,《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是相同的,只是词字略有差别。 , D9 `( G" M5 {
9 Y& x4 r. {4 z$ S7 `
按上述两篇所记,与鸠摩罗什“破戒”相关的有两次事件,兹引《高僧传》所载。 # T1 m- U8 Z7 W! q2 X5 w9 \
. z9 L h- c' `; [+ v 第一次是在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吕光破龟兹获鸠摩罗什后。【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 l% A; W% B' |$ z
) {; O! o1 m$ |- z 另一次是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圣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 X! e+ U$ O" X" n6 u$ \) Y4 o) R [. P' }
从这两篇记载看,鸠摩罗什“破戒”的情况是清楚的。第一次是“什被逼既至,随亏其节”,第二次是“逼令受之”。尽管有学者批评鸠摩罗什“定力不足”、“不如柳下惠”。但两次均非出于自愿,完全是被迫的。可是《晋书·艺术传》的一段记载,却改变了前面记载的“被迫”性质。《晋书·鸠摩罗什传》有下面一段文字:【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客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正是这段文字,使鸠摩罗什“破戒”问题,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也使对鸠摩罗什的人品、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这条文字记载,历来就有争议。(近年有女作家写穿越时空的爱情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把鸠摩罗什大师写成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痴情种,虽然文笔和故事情节设计不错,诱导不少80后90后因读小说而狂热爱上了大师或亲近了佛法——有的因此皈依了佛门,但依然是对大师的极不尊重——博主)
5 @ Q9 h; ?8 X k
~+ x8 S2 j0 |1 y" `0 O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 & @: n. P# f l W( n9 w
1 Z4 ?6 m3 M' G& x) Y . n2 Q+ @3 ~5 k% f5 Y
" W0 H1 c: [" P4 f5 o
, R) E4 E$ x* N! w8 t% i. Z6 O1 D # V) }& F K6 O! W7 ^1 ?
M) w1 n1 W8 Y1 |0 ]8 C2 Q4 f3 K4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