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13 12: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厚德载物 于 2011-12-13 22:06 编辑
佛氏立教重在出世,仅是普度有缘众生成佛,所以高僧大德大多隐居深山,而对无缘众生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干涉,让其在因果循环规律下自作自息。正是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老子云: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个破环礼教的急先锋,但从孔子问礼老子,又是个知礼守礼之人,又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五者流贯而下,也可说成:“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再流下就变为礼流而为法,法流而为兵 ,解救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复归于无为,而无为即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即是佛氏之德。所以只能“守礼归于义,奉义归于仁,行仁归于德,合德归于道。”可见道德仁义礼五者缺一不可。如某圣人所云:“《老子》一书,当分两部分看,他说致虚守静,归根复命一类话,是出世法,庄、列、关尹诸人,是走的这条路。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类话,是世间法。孔子以仁治国,墨子以爱治国,申韩以法治国等等,皆是以正治国。孙、吴、司马稷苴,是以奇用兵,这都是走的世间法这条路。《老子》一书,是把世间法和出世法,一以贯之,两无偏重。所以,提出老子,可以总括周秦学术的全体。老子的“无为”,许多人都误解了。《老子》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他以为:要想有为,当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大概每句中,上半句是无为,下半句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要想勇,当从慈做起。要想广,当从俭做起。要想成大器,当从不敢为天下先做起。慈与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能勇,能广,能成大器,就是有为。老子洞明盈虚消长之理,阴阳动静,互相为用,凡事当从相反方面下手,如作文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写字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般。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我无为,能使民化民正,能使民富民朴,是有为。弱胜强,柔胜刚,弱柔是无为,胜强胜刚,是有为。老子书中,这类话很多,都是“无为则无不为”的实证。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我不加主观愿望的意思。当为的就为,当不为的就不为,如果当为的不为,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这叫做有为,算不得无为。老子洞明万事万物变化的轨道,有得于心,故老子谈论道德。孔子见老子后,明白此理,就用以研究人,故孔子谈论仁。孟子继孔子之后,故谈论仁必带一义字。荀子继孟子之后,注重礼学。韩非学于荀卿,知礼字不足以范围人,故专讲刑名。这都是时会所趋,不得不然。世人见道德流为刑名,就归咎于老子,说申韩之刻薄寡恩,来源于老子。殊不知中间还有道德流为仁义一层,由仁义才流为刑名的。谈论仁义的无罪,谈论道德的有罪,我真要为老子叫屈”。一笑飘然去,霜风透骨寒。八年革命党,半月秘书官。稷下竽方滥,邯郸梦已残。西湖山色好,莫让老僧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