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干地支合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共有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我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甲骨上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说明我国至少在商朝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用干支纪月,其法为:遇甲或已年份,正月是丙寅;遇已或庚年份,正月为戊寅;遇丙或辛年份,正月为庚寅;丁或壬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年份,正月是甲寅。依照正月对应干支,其余月份即可推出。相比于常用的干支纪年,干支纪月法一直未普遍实行,多是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具体来讲,就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如此每六十年就是一周期(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已丑’,第三年则为‘丙寅’,以此类推),民间称为“六十年转甲子”。例如如,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那么六十年后的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周而复始。后来,由于此法纪年重复太多,到了汉武帝时便开始用皇帝年号纪年了。干支纪时法在我国古代一直在使用。古人还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配,成为了“十二生肖年”。如此凡是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以此类推。
干支是我国特有的时间记录系统,尽管在古代是人人皆知,但究起根源,却仍然是个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