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6 10: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 [' {! u8 |, k8 o7 V. r1 T由于仕途无望,名气逐渐低落,画卖不出去,唐伯虎晚年生活拮据,他在《与文徵明书》中写道:“反视室中,瓶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 v' @1 f/ S6 s1 S
9 ]$ T# I: w* k6 ?+ p
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贫病交加,在桃花庵溘然长逝,年仅五十四岁。临终前,他取绢一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伯虎绝笔》:% w3 O/ k) W! C1 N
( B# [$ D* v; e' T2 l4 A9 x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 ]. k- ?- s1 ]+ L1 y5 j% a
# z" Q2 x" T9 D2 L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 W/ U. G) {3 s0 k4 s8 s! M# D) S, `2 `
其旷达若此!# {# a5 v6 `0 w1 ^3 @
: [+ X! K6 K7 A" h8 M! n“秋香”之谜, b7 Q9 F9 S* S' `
5 \& @, U& S, t% P) P2 d. }; E
尽管唐伯虎之诗、之书、之画堪称“三绝”,但最为后人所知的还是他“点秋香”的故事。+ `' N2 S2 g6 L/ e4 ]: b
, \4 o+ m1 p6 P' n, l. F0 u据现代著名学者赵景深在《三笑姻缘的演变》中考证,该故事起源于元代戏曲和明人笔记,其中王同轨《耳谈》的记述,与“唐伯虎点秋香”情节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却不是唐伯虎。
% _0 ~* T: I+ \( {8 X A O& y
4 O" c1 v8 b+ u9 k$ y6 m其大意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友人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访得秋香踪迹后,便乔装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了,便谎称要回家觅女娶亲。老爷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于是陈公子便如愿以偿地点了秋香。
- h! g' ~! d, F6 `/ V
$ r) d( J8 v4 D唐伯虎也有一段仅只“一笑”的故事,见于朱季美的笔记《桐下听然》。其大意说:华学士鸿山泊舟吴门,见邻舟一人自酌自饮,科头,时时拍案叫骂,问之,原来是唐伯虎。华学士肃整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甚洽,对饮而醉,“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作《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
0 N% r# V5 i% p/ a& Z* A$ k
q7 m. g# Q8 W, B只有隔帘一笑,也有诗,酒,却没有姻缘。7 g2 |) Y$ W- J: m
; a3 ]* t0 D6 h6 ?后来,《蕉窗杂录》、《泾林杂记》等书把它编成有头有尾的故事,唐伯虎开始卖身为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点秋香”故事基本定型。& z" z' f, Z, K- m
' h0 \/ M, g1 u8 B8 P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据现代学者孟森考证: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艺名。她本来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由于父母双亡,沦落至金陵为妓。
5 s7 l) u0 i8 S( o1 @* F% |) m2 b$ L$ \& M3 z# A- [# W$ x- v
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 o2 \* {, o( {2 _/ Y& x& f% v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 M- ^ w4 w0 x7 H
. U" `$ }* n% t8 D1 R4 ^( v7 b
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Z; U5 [+ V/ \# E n
5 u- t2 F0 Y4 ]可见,即使唐伯虎有可能同秋香相遇,也不会有相亲相爱的机缘。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过秋香扇面,为她题过一首七绝:
2 z. c8 b- P( e+ M! W- ]/ V. \ R# Y4 Y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q4 s8 ^; ?$ @( R" K4 r/ Q" r- ?5 c: T4 Y
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 V6 I9 T3 N+ J( m5 R; p7 f6 g
8 \3 r+ u& @1 h- y2 g把秋香比做薛涛,可见她也是个“女中才子”。她的画在当时就很有名气。明《画史》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g* c1 ~! K' I% x" m9 p
; w* Q6 b; v8 G2 U
《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向沈周学画。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绘画老师。他在《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中写道:“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见,秋香走出风月场后,曾以绘画闻名于当时。
o5 U, S( p# t! R+ Q+ ~( G! k6 z3 Y4 H3 i, g" J
至于那位华太师,也是有的。他是无锡人华察。据《明史》记载,他字子潜,号鸿山,生于公元1497年,卒于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进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学士入阁,后来告老回乡时,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3 o8 c' ]+ Z1 q. O2 @' I1 u n- e4 n! \% I
并非“风流才子”说) ~/ L' E9 Y/ w
: `3 }' ^# A; S3 |" ]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桩公案是,他是否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 R0 ?' i" d" ^: E
% D' {3 W+ u: ~4 D( a此说出自明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该书记载:唐寅进京会试蒙不白之冤后开始浪迹江湖,曾意气风发地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 v! I! W( T8 [. U# ^* |# ]3 @& d; T- X5 i0 M4 e7 l
对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许多人提出了异议。理由是:
8 o7 V" o# v7 d2 A' }1 i0 E7 F' m% Z Y3 y x3 ]6 e% X; G- Q
其一,有关唐伯虎的风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比如秋香,我们已专题讨论过,秋香大唐伯虎二十岁,华太师小唐伯虎二十七岁,这是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无关。又如,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宝箱的有“杜十娘”,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赵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妈的第九个孩子,但好事之徒却把她附会成唐伯虎的第九个妻子,于是便有了“九美图”之说。一夫“九美”,能不风流吗?+ z( I/ i3 n+ ?0 R! R& F
8 H1 I+ @+ {, i7 R2 m其二,阎秀卿虽为明代人,但史料中没发现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对唐伯虎的记述没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从现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篆文印章来看,朱底白文,约五点五厘米见方,与唐伯虎所作画幅、印章相比,显得过大。特别是印章边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属戎青刻”的字样,又有文徵明的“题六如居士诗”四首,还有清代金石家汪启淑,画家巢林、西唐等人赞辞、题识,有故弄玄虚之嫌,显然是民间好事者的伪作。* U+ n* n) N; G* Z0 O
5 G( B7 y2 m2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虽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决不会伤害朋友。如果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将置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于何地?特别是祝枝山,年长唐伯虎十岁,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风流怪诞甚或过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几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沦中奋起;唐伯虎经济拮据时,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给他无私的援助。站在这样有恩有爱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吗?
* X* F9 o, `; Z* z6 s# p$ W4 E/ }( p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时期,不过是他十六岁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年。那时他还小,父母在堂,夫妇恩爱,功名还未成就,既不敢高标傲世,也不能风月无边。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儿、妹相继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岁“秋闱”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顶峰,但时日苦短,接连要赶到北京参加明春的会试,实在是无暇风流。而一旦会试之后,即被搜捕入狱。出狱后,仕途断绝,颜面扫地,妻子出堂,门庭冷落,仅以卖画为生,惨淡经营,渐入困境,诗作中再也看不见满纸云霞,看不见达意潇洒,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没钱”之类,有感伤语,有失意语,有警世语,有自慰语,有旷达语,但绝无自傲语。特别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诗曰:
* r% Z; {6 ~& k- T- \4 B2 ~' f" u$ h) I* @- |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y- o+ g4 R( h" X2 a
3 q+ b$ N* U G& A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M2 z! j% r7 b7 f" t- ~! h
3 c# G3 G6 X+ A* m" h. V
……2 X0 Y5 H2 e- f# j
$ U5 ]* ^' M- t }- @
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
9 {. w' v+ z+ D& K9 ]
- @0 k9 b; w5 U% c$ g谋定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贫士吟》)- d7 p% ?6 X8 _+ @% E" b: K5 h. M4 k
1 b% K- X `; u/ t% y0 T4 V" s9 u
“落魄迂疏”,可悲可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能附丽于何时、何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