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 \' w+ Q. Y
) r7 o5 B3 N3 Q1 w* e2 c$ X恭亲王奕忻 l K+ U% c# C& I4 ^+ C( s
. w4 F1 }( {0 m" W& X0 A
; R8 l% o4 i% O4 }7 ? b9 o# J
% k) c) `. a3 M/ w6 i! I1 t, G% f
恭亲王的性格是绵里藏针的,在阴柔的外表下,却是一种果决,这在其打倒肃顺等“八人帮”及解散阿思本舰队时展露无遗。当他在慈禧身后,高举旗帜、高喊万岁时,慈禧如果真能对他彻底放心,慈禧就不会成其为慈禧了……. z) R% a" P' P" X7 A7 R' D
$ \+ A/ T5 _2 M
1875年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Chicago Daily Tribune)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中国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7 {- p, Q2 V$ u+ [: W, `3 u
# G k. t8 |5 L4 B0 x/ T: Y0 h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称虽然醇亲王之子(即光绪皇帝载湉)已被选为接班人,但同治皇后阿鲁特却身怀有孕,如果她能诞育一位皇子,则帝位之争必将趋于激烈。报道说,传言皇后已经自尽,但无法得到证实。
% R5 [. a) L3 e0 u$ X
; L+ [5 t! Y5 n( @) H3 e此时,距离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正好一个月,尽管大清国竭力给国民和世界营造一个印象:大清国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越来越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下,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1月31日,这两家大报的头版上就同样刊登了一则短消息:“传言说,因皇位继承问题,北京已经爆发骚乱。”/ d% P1 |5 z7 L s: C) O
0 K) m9 v6 m( s) p* Y
有关红墙内阴谋的种种揣测,在西方蔓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年43岁的恭亲王奕,再度站到了风口浪尖。
8 c9 i, Y5 _& X2 @6 y" A
- B1 u; R; Y& B! w; Z“可怜天子出天花”
: y; Z8 V; m8 V# n7 D3 T8 m) B. K, R+ N% O2 |2 R# {/ N* g
同治皇帝的夭折,吸引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因为中国绝对无可否认的大国(并非强国)地位。2 X8 }) P+ x( w
1 b7 U1 b% Q ]0 [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得到同治死亡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中国》(England and China)的文章。文章认为,同治皇帝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中国人口在亿),远远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事情,中英两国无可争议地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4 W. U9 j( \0 P$ o* t! E( C5 C6 j( Q$ H
9 e8 f9 B2 |& q0 N& A* I5 s
如今,这个与英国一般伟大的国家失去了他们的领袖,世界当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官方公布同治的死因为天花后,一时之间,天花(smallpox)和种痘(vaccination)的基本知识就成为西方各报争先报道的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需求。! G- |( I: ^( a; V8 m5 _
2 C# N3 Y0 F' k2 H( J, Y
天花之外,有很多非官方的史书,认为同治皇帝少年风流,私生活不够检点,沾染了严重的性病。这些疾病与天花协力,摧毁了这个少年天子。而史家们争论不休的,就是谁该对同治皇帝的放荡负责。在这些责任人中,公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 l" [5 B5 `; @! T, Y" h& R: g
; O1 n/ I5 V2 o3 S4 d慈禧太后被攻击的理由,是因为她过度干预了儿子的房帏秘事。传言她并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以至于同治皇帝不敢与皇后同房,却也不愿按照慈禧的心意,去临幸她所钟意的慧妃(富察氏),于是,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便开始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而为了防止被官员们撞上,他还不敢去高级娱乐场所,尽选择那些低档的、官员们不常去的地方,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 q$ s3 A7 ]6 Y) x( F
2 n/ b H/ w% P9 R8 C+ `, H$ U4 }恭亲王被攻击,则因为正是他儿子载澂,充当了皇帝寻花问柳的伙伴。而恭亲王又以从儿子那里逼问得来的实情,作为向皇帝进谏规劝的砝码,导致与皇帝关系紧张,双方关系搞僵,恭亲王不久被同治皇帝以“无人臣礼”为由,予以“双开”(取消亲王爵位、撤去一切职务),引发轩然大波。
9 g1 Z/ J F u9 I/ I# M9 {
! V2 p/ f' \1 F+ E$ f, w4 w) C7 e' d接班人选; w5 N+ c$ D1 s- U% R% j* V, K% s
( C/ m0 {/ @4 ^/ e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同治皇帝终于病倒了。在他病重无法办公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行批答奏章,李鸿藻很谨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该部议”等废话。一周后,在亲王们的请求下,同治皇帝同意,除了汉文奏章让李鸿藻代批外,恭亲王代批满文奏章。慈禧太后则召集军机和御前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谈了一个小时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无法亲自批阅文件,要大家想想办法。恭亲王带头表示,自然还是要请太后出来掌舵。慈禧指示“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次日,同治在病榻前召见恭亲王,亲自交办该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并叮嘱恭亲王“照常好生办事”,“语简而厉”。随后,就发布上谕,由太后批阅裁定折件,恭亲王到手才5天的文件审批权,就又消失了。
* S( O% p; {8 Z$ Q; Q4 e
- L Y% i* ^9 G. u( i% s7 n/ T比文件审批权更重要的,当然是接班人的问题。
0 z/ Q! d& G% ` K M2 e4 r( ^
' _. _( e5 | }! p; H t7 z# a同治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而在野史中,却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4 _; K% ^% Z7 C$ b* e8 c
/ R7 {7 Z; U+ T6 Y. C- X; F
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阿鲁特身怀有孕。果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史家经常引用的一段“野史”,说是慈禧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0 ^8 h# H3 H O& _0 i' m9 y1 P( S
; D& Q8 H, \6 i* b( Q恭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已不久,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也。”
& @6 v! I5 P! l" ~- A$ W) S5 ^4 z# r7 i8 G
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恭亲王的意见,但慈禧却坚决反对:“现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 g' Y, A# N7 W$ u* x
, C& W( b8 p( O2 r$ d1 w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史都称不上,其来自两个英国人写的《慈禧外纪》(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而这本初版于1910年、畅销世界数十年的“历史巨著”,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伪书”----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小说而已。两位作者创作同治皇后怀孕的灵感,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中国御史们一样“风闻报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