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5 1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3 E# {# F* D; y2 a- H8 K姬光登位% A- ?- @9 j) Y+ r! @9 E# h' M5 |
: n! ], x, H" V; `% X
当时吴国的国王是姬僚,所谓的吴王僚。但他的叔伯兄弟公子光,心里一直惦记着王位。公子光有这样的念头,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e" @5 @! `7 Z$ d' u; Z5 g) }
, e# G" m! U/ B: H- u公子光的父亲诸樊曾经当过国王。他有四个兄弟,其中老四季札最为贤良。诸樊想让位,但季札无论如何也不接受。怎么办呢?诸樊就留下遗命,要求兄终弟及,这样早晚有一天会轮到季札。可老三死后,季札干脆躲了起来,结果成全了老三的儿子姬僚。姬光呢,自然不肯服气。真要是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那国王应该是他的,至少该他先来。
$ q' B( ?9 k+ Z7 N. n
& W& H9 _( v% \- c. Y. V季札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比如季札挂剑的故事。说的是他配着一口精美的宝剑出使晋国。路过徐国时,徐君爱不释手。季札因为还有外交任务,这剑相当于外交礼器,心虽许之,但并没有马上就给徐君。可是等他回来,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就把宝剑挂到他的墓前,算是实践心中的意愿。
* ]8 p5 e% b& I, g5 m, `1 p
- O7 B8 {- f9 E季札挂剑,当然算是美德。但推辞王位,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当然,没有证据表明他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责任不该由他来负,问题出在他父亲和大哥身上。政治不能讲温情。那只能误事,造成更大的损失。人们上了酒桌,经常要你推我让,假意谦虚一番,因为大家都知道,无论如何推辞,最后总会有个座位,大可假戏真做,表现一番美德,活跃活跃气氛。但王位不同,实在不能客气。政治有规则也未必能办好,没有规则只能办坏。历史不能倒推,我们这么说,不是因为后面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选择君主的首要标准不是贤,而是能。如果在早期,也许还行,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就像京剧《刺王僚》中那段花脸唱腔说的:列国之干戈厚,弑君不如宰鸡牛。此时君主一味的贤,国家早晚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实在不值得自豪。
% ^6 [9 y4 @9 `5 F. n& t& V) X) _) }/ X) [
不说季札,还说伍子胥。他到了吴国,通过公子光的引荐,见到了吴王僚。大家都知道江浙一带习惯养蚕。当时吴楚的边界地带,都有这个习惯。养蚕得有桑树,因为蚕靠桑叶活命。有一年,两国边境地区的女人,为了争夺桑叶发生斗殴,最终演变成国家战争。吴王僚于是命令公子光,领兵御敌。公子光旗开得胜,接连攻克两座城邑,然后凯旋班师。伍子胥当然不过瘾,就对吴王僚说:“楚国可以击败,现在正是时候。请大王命令公子光,继续进攻!”这话公子光可不爱听。他说:“伍子胥不过是想报私仇。现在根本不是跟楚国决战的时候!”% U) P$ L: x) ]+ Y, n4 m
7 C5 ^, o4 W* W, v
伍子胥凭借作为谋略家的敏感,慢慢察觉到了当时政治氛围中的微妙因素。他明白,公子光的注意力在国内,而非国际事务。对他来说,王位显然比楚国重要。再提类似的建议,会自讨没趣。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这人非常有意思,虎背熊腰,人高马大,打起架来不要命,但却有惧内之美德。跟人打得正高兴,小巧玲珑的老婆一声召唤,他立即转身,乖乖地跟她回家。小女子降服大男人,两人走在一起相映成趣,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伍子胥非常好奇,就问专诸怎么回事。专诸不以为然地说:“嗨,这有什么?我甘居一人之下,必能处万人之上!”人才,真是个人才。伍子胥心里连声赞叹,随即把他推荐给公子光,然后自己带着还是孩子的熊胜,到乡下种地谋生,等待时局变化。
! `* |3 J, F8 W/ Q! b6 F' l* s
! j: F3 h# v0 S1 f. V我们说伍子胥是谋略家,不仅仅因为他后面的治国方略。从这件小事,也能看得出来。按照道理,直接效忠吴王僚,风险小,可靠程度高。可他的政治投资,却选择了姬光。他为什么要这样?正统观念多是后人强加的,掘墓鞭尸的伍子胥肯定不会有。而且即便有正统观念,也很难说姬光就比姬僚有更多的政治资本。8 }, {. c& }: l7 d& c; b& A
1 t5 x7 B- y, i8 W z史料中找不到证据,可以证明姬光的贤能超过姬僚——姬僚唯一明显的毛病,大概是口腹之欲过于强烈——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有两个。一是伍子胥发现了姬光身上的特殊素质,不但适合当一把手,还有称霸的能力,能灭楚报仇;二是拥戴姬光一旦成功,他自己的政治资本将会水涨船高,发言权和影响力,肯定远胜于在姬僚跟前,更有利于复仇。" ]8 ^5 Y4 l8 R, j
7 m, D2 r# S( c这也是伍子胥作为谋略家的职业素养。当然在这里,也许可以换个字眼,叫野心家。反正他推荐了适合做杀手的专诸,随即后退半步,静观待变。拿现在的话说,专诸类似社会上的烂仔小混混,冒充黑社会的那种。杀手这活儿,只有他们敢干能干会干,伍子胥不适合。行文至此,我们也许会有疑问:伍子胥这样做,不是坐山观虎斗吗?太狡猾,太不够意思了吧?换了别人,这个疑问能够成立,但在伍子胥身上不行。为什么?他有更大的目标:复仇。他不能输。他输不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哪怕是忍受狡猾不忠的骂名,也值得,也更能看出他的血性和隐忍。所谓忍辱负重。特殊的事情自然需要特殊的手段。这样的大事,正人君子还真不能胜任。更适合他们的土壤,是安静宽敞的书房。这不是价值判断,而是社会分工。
, I; J$ `! C/ N1 \9 |4 I. @, Q& ^0 ~* _0 ?
姬光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那一年,昏庸好色的楚平王下了地狱,他跟秦国公主生的儿子轸,被立为楚昭王。有个词叫“礼不伐丧”,不伐丧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公法”。吴王僚对遵守这个游戏规则毫无兴趣,决心趁机会捞一把,就派烛庸、盖余两位公子,带兵伐楚,结果却被截断后路。就是那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到了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回头的余地。
I' {8 x' v- O- p" _) z+ s9 x
9 Z0 C3 n: z! ?# J9 v主力出击,国内空虚。在道义上更有继位优势的季札,碰巧又出使他国,不在国内。机不可失,姬光决定动手。那一天,他在家里张灯结彩,大摆筵席,要请姬僚吃饭。姬僚这人倒不是棒槌。竞争对手之间,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灵感应。姬僚因此做了精心的准备:从王宫到姬光门前,都排有披挂整齐的士兵;姬光门口直到宴会大厅的台阶两边,都站有姬僚的亲信;姬僚左右还有两个卫士,昂首挺立,目光警惕,手持长戈,全副武装。% ]6 _) Z* t) L, ~( m3 G$ L, I8 c
, Z9 \& m! p: _/ T, n国王出动,特级警卫倒也没什么。不过到兄弟家吃顿饭还得这样,说明这个国家问题甚大,今天不乱明天必乱。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杯酒下去,把大家的警惕心浇灭得差不多了,姬光借口脚有病,不舒服,要出去舒展片刻,然后起身告退。你不能当着国君的面,摆弄自己的臭脚丫子呀,那严重违反礼仪规范。姬僚点头同意,姬光随即躲进了地下室。
1 }' p6 Q4 I& g0 y0 }' V' m& n, ~7 Q+ W, N
正在这时,专诸献上一盘美味,是肥美的鲜鱼。等他端着鱼走过来,姬僚看看闻闻,确实是色香味俱佳。这也难怪,为了刺杀姬僚,专诸特意到太湖沿岸恶补了三个月的厨艺。要搁现在,他一定能拿到特级厨师的资格证书。因为姬僚这人特别好吃,尤其喜欢吃鱼。0 H5 U9 `( [: N) l/ l2 ]
T4 N& F/ b: R7 @& W6 b往往都是这样,你的爱好即是软肋和弱点,是别人攻击的突破口。) r9 O4 A2 R9 Z, \1 s$ v' s. e
% ?2 c( E, L3 n( U
却说姬僚,心里正美呢,专诸突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宝剑,猛扑过来。锋利的宝剑带着巨大的惯性刺入姬僚体内,他顿时一命呜呼。周围卫士不敢怠慢,一顿乱刀,将专诸砍得血肉模糊不成人形。这时伏兵四出,姬僚的铁杆儿前仆后继,倒在血泊中。姬光随即站出来一声高呼:姬僚已死,投降者可保性命,官复原职!
0 J- C1 R+ `& c2 q# r
; z S! D1 @0 }! E! C对于军士们来说,谁当国王不是一样?总之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都是吃粮当兵,犯不上为姬僚送命。大家一阵高呼,随即放下武器。姬光这人,很有幽默感。季札回来后,姬光还要让位。季札当然不干,于是姬光顺水推舟坐稳王位,就是所谓的“吴王阖闾”。有一种说法,把秦穆公和宋襄公开除出了“春秋五霸”,因为秦国地处西陲,影响力小,宋襄公只不过闹了顿笑话;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才应该顶替他们俩的位置。
0 u4 y5 B. i9 @ ~) q9 n5 l3 m5 c& s) ?& z
这就是“鱼肠剑”的故事。《吴越春秋》中说,著名铸剑师欧冶子平生铸了五口名剑,三口大,两口小。第四号作品,就叫“鱼肠剑”,是可以贴身携带的小剑。有人认为,那口剑剑身上有鱼腹样的花纹,凸凹不平,所以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为它小巧玲珑,专诸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姬僚,所以才叫“鱼肠剑”。6 \0 o& D4 U8 N7 |- ~6 F
% d9 L2 M3 P" j* o9 T
剑的体积和名称都不重要。完全发挥了功效,才是第一重要。姬光随即起用伍子胥为行人,这是个主管觐见的官职,天天在国王身边,可以参与核心决策。伍子胥建议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阖闾言听计从,委托伍子胥修建了阖闾大城,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修好城池,建好仓库,伍子胥又编组军队,练习骑射,积极备战。干吗呢?国家要称霸,个人想复仇。' {' ]; N/ F9 v1 i2 H4 r
7 A# y( ^9 Y* z. [+ W
名将崛起* U$ z4 _4 }0 N9 v
9 \. u1 f/ _3 E1 I& T) k
姬僚虽然一命归西,但他的儿子庆忌还在卫国活蹦乱跳。如果就是个普通的公子哥儿也没什么,要命的是,这家伙是勇士。武艺高强,天下闻名。如果他联合诸侯前来讨伐,如何是好?阖闾虽然登了大宝,但还是卧不安席,食不知味,于是又找到伍子胥说:“您推荐的专诸,帮了我的大忙。可是庆忌正在联络各国诸侯,如何是好?”伍子胥说:“我这个人不忠,品行不好。已经跟您一起谋杀了王僚,现在又要算计他的儿子,苍天在上,恐怕不允许吧?”阖闾说:“武王灭了商纣,后来周公又奉命杀了他的儿子武庚,也没听见人们有什么怨言呀。即便有议论,也不会议论你,有什么关系呢?”
% m1 i8 \' J( K: A: P. L: i" r1 T# ]
膝行乞食,耕种于野。拿现在的时髦话说,伍子胥曾经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与三教九流接触,因此认识很多奇人。他说:“有个瘦小的人,应该能行。”阖闾说:“庆忌号称吴国第一勇士,有万夫不当之勇。那个瘦小的人,能是他的对手吗?你把他的情况,详细说说看!”
: h! ?9 L4 e3 Q# G+ t
6 v5 z# d# s9 @+ H7 G4 J0 g要离确实相貌出众。因为身材矮小,而且形象极度雷人。身长没有五尺,腰围不过一束,风简直都能吹倒。史书上的原话是“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则伏”。不过这个人,却能不动一拳而降服著名的勇士椒丘。椒丘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在出使吴国的路上,跟水神搏斗过。路过淮河渡口时,他想在河里饮马。管理渡口的官吏说:“别别,千万别!这河里有水神,一看见马,就会抢走吃掉!”椒丘不以为然,说:“在壮士面前,什么神敢于作怪!”一定要饮马,结果马被抢走,沉入水里无影无踪。椒丘大怒,脱下衣服抄起宝剑,跳进河里要跟水神决战。他跟水神搏斗了几天几夜,最终瞎了一只眼睛。$ C" i E$ E- i: ~) H7 [
/ a# D9 O3 I) p0 v9 H1 y5 C椒丘赶到吴国,正好碰上朋友家里办丧事。他大模大样地坐在酒席上,对士大夫出言不逊,骄横不可一世。大家虽然都很生气,但却没有办法。这时,身材瘦小相貌惊人的要离开了口。他说:“真正的勇士,与太阳搏斗,不等日晷移动;与鬼神搏斗,脚后跟都不挪;跟人搏斗,无声无息,从不大嚷大叫。活着出去,死了回来,不受对手的侮辱。您跟水神搏斗,马丢了,马夫也死了,还弄瞎了一只眼睛。身体已经残废还要称雄,正是勇士的耻辱。您不当场战死,却贪生回来,还有什么好骄傲的呢?”7 G4 {4 c/ c [. E" G3 r
. q& l5 f0 u" v+ G, O
真是当头一记闷棍。椒丘恼羞成怒,当晚就要跟要离PK。要离告诉家人,椒丘会上门寻仇,因此别关大门,他自己的卧房门也开着。深夜里,椒丘果然手持宝剑找上门来。他见大门洞开,卧房门也没关,就悄无声息地摸了进去。进去一看,要离披头散发地躺在床上,毫无防备。椒丘一把将他揪住,用宝剑逼住他的胸口,说:“你有三条该死的罪过。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第一该死;大门不关,第二该死;毫不防备,第三该死!”要离神色自若地说:“我并没有三条该死的罪过,倒是你有三条不够勇士的耻辱。我当众羞辱你,你不敢当场回应,却来报复,是不够勇士的第一耻辱;进我家大门不敢吭声,进我卧室也悄无声息,是不够勇士的第二耻辱;你先拔出剑,揪住我之后才敢开口,是不够勇士的第三耻辱。你根本算不上勇士,却来威吓我,难道不脸红吗?”椒丘闻听扔下宝剑长叹一声,说:“普天之下,除了您要离,谁敢轻视我的勇猛?您才是天下第一勇士,我不配!”& n* v f/ h T( H' Y+ b
8 G$ J* \! w$ f B
阖闾闻听大喜,随即宴请要离。然而见面一看,却大失所望。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跟画面相比,语言的效力到底失于苍白。所以电视剧横行,而文学凋落,有辱斯文。阖闾半天不说话,未置可否。这个负面态度,倒产生了正面效果。类似那句话,劝将不如激将。要离自尊受伤,当下主动请缨。阖闾说:“庆忌的勇猛天下闻名。筋骨结实,万夫不当,能追上奔跑的野兽,抓住空中的飞鸟。我曾经追他追到江边,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弯弓射他,箭又被他一把抓住。你怎么能是他的对手呢?”要离说:“没有关系,只要您按照我的计谋行事,我就能取得他的信任,最终杀掉他。”
2 b1 `3 g0 \4 u/ K1 u3 k6 U' D
, C/ N' i/ r- A& n' r既然如此,那就不管有枣没枣,先打它一竹竿吧。要离拿竹剑跟阖闾比武,伤了阖闾的手指。阖闾下令砍断他的右臂,又杀掉他的妻子孩子,放火在闹市烧毁。动静闹得很大,等要离逃到卫国找到庆忌,消息也早已传来,他因此顺利地取得了庆忌的信任。庆忌召集一批士卒,日夜操练,准备返回吴国,消灭阖闾,为父报仇。 i* p8 P. y( e. p( B
+ d0 u4 n# |2 Z7 `8 N4 b4 D
三个月之后,精兵练成,庆忌随即带领他们向吴国进发。船开到江心,风大浪急。要离力气小,又失去了右手,就到上风的地方,用矛钩住庆忌的冠,借着风势刺中了他。庆忌回头伸手抓了三次,这才抓住要离,像拎小鸡那样把他的脑袋摁入水中,然后再提起来放到腿上,说:“真是个好样的,敢来刺杀我!”左右赶过来要杀掉要离,庆忌说:“怎能一天杀掉两个勇士呢?让他回吴国去吧,彰显他的忠勇!”
4 s8 y1 C9 N5 _. J' `4 Y# `$ l- m% Z
庆忌已死,要离于是回国复命。船行到江陵,他突然神情忧郁,不肯前行。左右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杀妻灭子侍奉君王,是为不仁;为新君主而杀死老君主的儿子,是为不义;看重自己的生命,既不高贵,也不合道义。我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说完,一头栽进江里。
, d' y; I! C& R
1 E$ P( Z6 ~. L4 b7 g要离死了没有?这时还没有,因为故事还没讲完。随从赶紧把他捞上来,说:“您何必寻死呢?回去还有高官厚禄等着啊。”要离当然不肯,自断手足,气绝身亡。5 @, J/ y+ A" m1 m: N5 Z
7 k- \9 Z/ I- L$ j, \3 Y
要离其人其事,司马迁没有写进《史记》的《刺客列传》。但可以肯定,这个人存在,事情也不是虚构的。《战国策》中就有旁证:“要离刺庆忌,苍鹰击于殿上。”从那以后,他的名字遍布正史野史,以及各种诗书。后代的文人墨客咏叹不断。比如陆游,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蒋士铨更是将要离和专诸并列:要离碧血专诸骨,义士相望恨略同。然而掩卷细思,我始终不明白,要离怎么就当得起如此的浩叹。作为故事,相当精彩;作为刺客,相当专业;作为勇士,相当独到;但是作为妻父,又怎么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