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5 1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7 d1 n5 C7 [4 @0 X) r9 Z公元前506年,楚国进攻已经臣服吴国的蔡国。伍子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议阖闾,联合蔡国和唐国,一同攻楚。这两个国家,对楚国也早已是深恶痛绝。蔡国的君主蔡昭侯立即把自己和大夫的儿子,送到吴国作为“质子”,也就是人质,以示决心。阖闾随即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出动全军主力,共计三万人马,乘船沿淮河开进,目标直指蔡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
# S3 s3 f9 t3 u4 ^! M) Z% P( p9 ~* a; n) w) D2 Q+ v; }4 V# \
大军开到淮时,孙武下令,弃舟登岸,沿陆路开进。因为逆水行舟,速度很慢,而且众所周知,吴军擅长水战。孙武这样,可以造成战役突然性。这其中的“淮”地,有人认为在安徽凤台,有人说是河南潢川西北,总之在淮河岸边。# l* l/ h0 _* @6 g! G
% w+ k0 }% P q) L1 |
三千五百名精锐的吴军作为先头部队,昼夜兼程,越过楚国北部的大遂、直辕、冥厄三处险要关口,直抵汉水东岸。这三处险关不在别处,就在我的家乡,河南信阳南部。
% @# m' F, W/ b' {! g& G% h9 E( [5 a+ T& L+ ^
兵来将挡。楚国还是老规矩,令尹子常统兵御敌。双方的军队,隔着汉水对峙。子常的副将,是左司马沈尹戌。他建议,子常带领主力坚守汉水西岸,正面牵制吴军,他带领一支人马北上,到方城,就是今天的河南方城县一带,集结军队,迂回到吴军背后,烧掉他们的船,毁掉三关,切断他们的归路,然后两面夹击。
2 d. M6 O5 L1 c$ \% d5 Y8 ]3 [$ ?$ n1 I
, F& n+ D1 o% E+ c这是个相当专业的建议。它直指吴军的要害。不要忘了烛庸和盖余的命运。他们倒霉就倒霉在后路被断。吴军人少,楚国地大。一旦归路断绝,那就是标准的汪洋中的一条船,破船。倾覆只在早晚之间。 M; x" B3 a x4 w, I; q; `- d8 W. Y
) i3 Q. k3 I4 f( b子常并没有当场反对。可是等沈尹戌北上之后,他又动起了小心眼:如果这样打了胜仗,头功只能归沈尹戌,而不是他子常。这怎么能行。正好这时,一个叫史皇的大夫,大概摸透了子常的脾气,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跳出来,建议子常立即进兵。因为楚军人多势众不说,还在本土作战,有主场之利,表面看占据了绝对优势。
7 Z9 V/ {9 Q; ~3 ~6 `8 N! q- m, O
4 E2 H: f+ t/ M! d1 i子常果然是贪。贪财不说,还贪功贪利。他立即改变战役决心,率领主力渡过汉水,依托大别山和小别山列阵,准备与吴军决战。
0 ]" V9 a: S4 a/ E, s, l
+ y2 x% g$ n; w, N4 p" M, A阖闾要求硬碰硬,打出威风士气,但孙武不赞成。他带领人马且战且退,就是退着退着突然停下,出其不意地跟楚军干一仗,然后再退,一直退到柏举才停下。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现在依然有争议,主要有两个说法:湖北汉川说,湖北麻城说。
& L. a; e; `! v9 ?. t" }; }: @) b1 @7 e( e6 g' k
撤退期间,两军短暂交锋三次,楚军都没占到便宜。他们既疲劳又轻敌。孙武认为决战的时机已到,于是在当年的11月18日下令,全军列阵,准备交锋。
3 G7 Q A! P# y& U9 @% y5 \" ]# j( y$ ^4 F
阵势刚刚列好,阖闾的弟弟夫概已经迫不及待。他说:“子常这人,贪婪不仁,属下的将士没有愿意给他卖命的。不如立即进攻他的亲兵,然后全军主力发起攻击,一定能破敌!”阖闾不肯采纳这个建议,觉得过于冒险。
% \9 E9 _7 n' u* l
5 p G; b4 k j g3 r& a+ Z" X亲兵是怎么回事?很简单。当时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臣民组织起来的部队,就是他们的看家本钱。这样的亲兵,夫概也有。他回到自己的部队,对手下的将士说:“身为人臣,应当见义行动,不一定非要等待命令。咱们拼死一战,一定能攻破郢都!”说完,他擂响战鼓,带领自己手下的五千人马,突然直扑子常的中军。3 E! N" ~" A% c3 u9 u
q( ]- } f( k# Z( E1 q# X6 l2 c夫概的判断丝毫没错。子常遭此攻击,猝不及防,而周围的人马,并不积极救援。孙武一见,立即挥动令旗,吴军主力也加入攻击。* S9 n4 O$ T! }3 [
$ _( p' P9 i; T$ F# |) Y: C$ N$ k
一场血战,楚军大败。丧师辱国,子常不敢回去,匆匆向北逃往郑国,那个史皇当场阵亡。剩下的残兵败将,丢盔卸甲,转身南逃。机不可失,孙武随即指挥大军,紧追不舍。在湖北安陆县的清发河,追上了楚军。他们毫无斗志,正准备渡河。阖闾生怕敌人渡河溜掉,打算发起进攻,但这回夫概的意见却完全相反。他说:“困兽犹斗,何况军队?不如等他们渡到一半再攻击!”
9 I y4 L6 W6 T7 y- ~0 [0 e" _) G5 n; W `2 e' {$ O
夫概的这个意见,孙武一定会完全赞同。因为这就是《兵法》上所谓的“半渡而击”。果然,吴军依计而行,再度获胜,然后继续追击。这一次追上楚军时,他们刚刚做好饭,还没来得及吃;脑袋当然比胃重要。一见敌军的旗帜,他们哪里还顾得上吃,拔腿就跑;吴军呢,正好省去了埋锅造饭的麻烦,从容不迫地吃好饭,然后追上楚军,又把他们打了个稀里哗啦。沈尹戌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回师增援,结果与吴军遭遇,兵败自杀。
/ p6 c5 t0 K! p+ W5 G- M, g$ P
沈尹戌的死,几乎是柏举之战中楚军最大的损失。他是楚军最具将略的高级将领,水平远远超过子常。可惜,他的官儿比子常小,只能服从外行领导内行的大局,屈居其下,结果身死国辱。就这样,吴军五战五捷,最后攻破郢都,赶得楚国国王惊慌失措,东奔西逃,狼狈不堪。
& T7 A% ~& s* l, [" N# ?4 N4 v1 J
此时的楚王是昭王,就是平王跟秦国公主生的儿子。十年之前,平王已经呜呼哀哉,一命归西。这对于伍子胥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费尽心机攻入敌国,而仇人已经没于黄土,他满身的力气和激情都无处倾泻。怎么办呢?他挖开平王的墓,拖出那具生前恶臭死后更臭的尸体,挥鞭便打,边打边骂。
6 g/ ^( b7 }, s2 l3 ]& r3 H" U7 m) G7 w: _
鞭尸三百是史书上的说法。这所谓的三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坐实呢?是不是惯常用的虚数?恐怕还真不是。这个数字,可能正好能从侧面印证当时的防腐技术水平。马王堆汉墓的防腐技术,大家已经知道,楚国或许也有类似技术,或有程度差别而已。
7 `) V9 n" N1 c7 F7 e8 U9 i( \) t; K) K6 t- f2 |$ A8 z9 G
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的确难以想象,伍子胥能有那么多的激情,可以狂抽三百鞭。这事在当时,也大大超出申包胥的精神承受能力。他派人给伍子胥传信,指责他说:“您复仇的方式,太过分了吧。人巧固然能暂时胜天,但说到底还是天胜人。过去您是平王的臣子,北向侍奉过他。现在竟然这样侮辱死人,难道就不怕天公降怒吗?”伍子胥说:“我现在的情况,好比已经日暮时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才要倒行逆施!”' c' g4 G. y# X, x; w
6 }9 H7 K5 O: h
请注意,伍子胥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成语:倒行逆施。只是现在的含义,已经与本意大相径庭。
7 l2 e- z! V' T
: ^# u" v$ g) V伍子胥借助吴国之力,践行了灭楚的豪言,申包胥身单力薄,又如何实现复楚的壮志?他的办法跟伍子胥一样:申请外援,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去。伍子胥的巨人是东边的楚,申包胥的巨人则是西边的秦。因为昭王是秦国的外甥。1 v- ^7 u& i- |% \
4 i% l) D* v0 N" G$ \$ [6 M
楚国无道有目共睹,尽人皆知,所以秦国不想蹚这道浑水。秦哀公推脱道:“您先去驿馆歇息,我们商量商量再说!”申包胥说:“我们的国君正在远方逃难,尚无安身之所。我们作臣下的,怎么敢贪图安逸呢?”说完,站在秦国的朝堂之外,放声痛哭。
: X& g; r' v2 U& s3 m2 s |( ?: P, u7 P/ p* i6 ?& ?; p
史书上说,申包胥整整哭了七天七夜,其间水米未进。秦哀公大为感动,说:“楚国虽然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难道还不应该复国吗?”说完,立即答应派兵。
) Z5 ~$ u6 N9 g' z! s/ i, o7 ?- J& K0 L
申包胥哭秦廷,借来兵车五百乘。秦兵联合楚军,跟吴国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长期客场作战,态势显然对吴军不利。大家一定还记得夫概吧,那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这时,他再度表现出了自己的主见,败仗之后悄悄回国,自立为王。前方未定而后院起火,这仗还怎么打?阖闾赶紧向后转,回去将夫概击败,重新夺回政权。6 F0 B! d: F# c6 j9 J7 p; b; [
, f: V) a, S# W) i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友,但此时的诉求,却针锋相对。一个要灭楚,一个兴楚,他们两个,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 O( b$ r7 ^0 U$ \- f: l
9 m2 X% {$ V5 N# h$ N& y8 ^6 Q7 V都正确。都没错。1 h7 N! S% v& m8 X
! y2 U3 U6 K, ^) c4 k+ C这绝非玩弄辞藻,只是立场不同,结论自然迥异。伍子胥灭楚是尽孝,履行人子的职责,天经地义;申包胥复国是尽忠,承担人臣的本分,理所当然。那么,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呢?没有。也不可能有。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超脱于人的利益之外。既为利益,便会有你我之争。如果真要朝大的方向说,比如全人类甚或宇宙,那么人类的所有征伐死伤,都无所谓。因为物质不灭,他们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一样。
( D/ Q$ z% G. h/ a. G, L9 c3 J( L7 t
吴楚这次争霸,整整打了十个多月。吴军出动三万人马,楚军共有十二万人参战。这个规模在春秋时期是空前的,其战果之辉煌,也足以彪炳史册。三万人马深入敌国腹地,经过长期作战最终取胜,实在难以想象。楚军虽然最终击退了吴军,但吴军损失不大,而且战火一直在楚国燃烧,楚国上下弄得鸡飞狗跳,战争创伤甚是巨大。后来吴国又多次击败楚军,楚国为躲避兵锋,只好向西迁都,到了鄀,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东南。
* p, J' W4 K' j7 M! R9 `7 H7 t7 l- z) ]* ~
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辅佐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国,势力大振,在各诸侯国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就是他也被称为“春秋五霸”的根本原因。
2 o9 H* Y, \/ F% c, @% N8 E) ?" P8 i% j- d; }: y
惊魂甫定的楚国安顿下来后,楚昭王还是有个心事,于是召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商量说:“子胥不死,又不回来,咱们楚国总是不安。不如把他请回来。”于是派出使者,对伍子胥说:“从前我的父亲无辜杀了您的父亲,那时我还年轻,并不知情。如今您以这样的方式报答寡人,寡人也不敢埋怨。咱们已经扯平,您为何不回到您的祖坟旁边呢?我国虽然小,但愿意跟您共同执掌;我们的百姓虽然少,但愿意跟您共同驱使。”伍子胥说:“以这种方式求名,名声肯定显赫;用这种方式求利,利益必然丰厚。我先为父报仇,然后还要求利,这不是贤明者干的事。父亲冤死,儿子还要食它的爵禄,也有失父子之义!”# o# d, ~" D% o$ @
9 a- e# j+ W5 }; k& R
楚昭王邀请伍子胥回国,是陷阱吗?肯定不是。春秋时期,人们做事多少还要讲点规则,讲点“国际”影响。因为当时的中国,虽然晋楚吴先后崛起,但都算不上超级大国。“国际”政治格局,还是典型的多极化,更何况上面还有个名义上的周天子。楚昭王请伍子胥回国,只想平息事态,绝非秋后算账。
0 E$ ~$ U2 f% z5 V- x2 t D9 G9 r* B( |8 N) X! S
名将下场$ e& a0 x" w1 {8 K* Y
- S( g9 I7 v8 f7 q. I3 I6 p7 {在关于吴国后来活动的史料中,孙武的名字突然消失。他何时离开,因何而离开,是个十足的历史悬案。于是,伍子胥相应增加了曝光次数。他与吴国的兴亡,息息相关。
* {8 d8 f, _8 P2 j+ H! x7 i# w; k* E2 a, {1 p
吴国的崛起,得益于晋国的扶持。晋国这样做,当然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有着非常实用的战略考虑:牵制楚国。这个招法奏效之后,楚国也如法炮制,扶持吴国南方的越国,让它时时感觉芒刺在背。在楚国的大力扶持下,越国像孩子一般茁壮成长,终于有一天,它跟吴国撕破面皮,开始了长达二十四年的争霸。( U9 x) m7 c3 M$ @/ h
. x: E# X' [0 D Q& i吴越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地点在木雋里,也就是今天的嘉兴西南。两国都是倾巢而出,而且国君亲赴前线。毫无疑问,吴强越弱,战局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吴方,所以阖闾心里并没有真正当回事。$ R0 R* `$ z. q& K0 j
0 I) C8 V$ V0 H8 b, y" {双方列好阵势,准备交战。这时,越军阵前突然走出一排士兵,他们手持利刃,一边前行一边高喊:“越国不幸,得罪于吴,致使两国交兵,生灵涂炭。我们愿意一死,向吴王谢罪!”说完,他们整整齐齐地挥刀自杀,然后又出来一排,从头开始。一时间呼声震天,刀光闪闪,血染疆场。
0 C- v2 n. \6 u3 t% S$ ^/ l) D
吴军饶是久经战阵,也没见过这等场面,谁也不知道越军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大家你挤我推,都想看个究竟,不知不觉阵形大乱。正在这时,对面突然战鼓四起,队形整齐的越军铺天盖地地涌来。吴军措手不及,被杀了个大败。
+ a5 Q* P9 Y- b/ a# L! F( f F4 n x H7 H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都是越王勾践的鬼点子。他找来一帮死刑犯,让他们在阵前自杀,分散吴军的注意力,然后突然袭击。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单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这个点子因为损,所以妙,效果良好。就连久经战阵的伍子胥,都没能及时发觉,采取预防措施。堂堂的霸主阖闾,也因为在战斗中受伤,而丢了性命。他的死法很有点搞笑的意味。据说是因为脚趾头受伤,不治而死。脚趾头远非关键部位,除了伤口感染,我想不出来还能有什么原因。
) i: c$ v }& h; e3 A' K
9 |3 `. c% W7 h" R# |7 F不管怎么说,阖闾在木隽里之战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临死之前,他把国家托付给太子夫差,一再强调,要为自己复仇。夫差即位之后,任用伯嚭和伍子胥,厉兵秣马,整军经武,时刻准备复仇。他安排一个人站在宫门旁边,每当他出入,那人都高声问道:“夫差,你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了吗?”夫差则低头拱手,恭恭敬敬地回答道:“不敢忘,不敢忘!”
' K$ C! F7 R( I6 |$ h% N; l7 a; n7 F5 d% l' @
消息传到越国,勾践寝食难安。怎么办呢?他决心先下手为强,以便争取主动。于是不顾大夫范蠡的强烈反对,尽起全国精锐,北上攻吴。勾践任命大夫石买为前敌总指挥,很多老人长者都不同意。他们说:“石买这家伙,人人跟他有怨,家家跟他有仇,贪婪卑鄙,见识浅薄。您重用他,必定会误国!”可是勾践不听,石买于是率领大军出征。路上,他动不动就滥发淫威,以小过而妄杀将士,想用这种方式树立权威,独专军权。结果军中人人自危,士气低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