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30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气之清者谓之「神」,「神」指的是人人本自具有的神性,不是指外在的神明。神就是本性中奇妙的造化,也可以说造化之精纯神妙者。如此来说,一棵树、一株草里也有自己的神,不然怎么行它特有的造化呢!而人身里有没有神呢?当然有的,不然怎么行佛性的造化呢!
造化为什么称为神?好比一个胚胎变成婴儿的造化过程,想细的想想,那造化可真是神了咧!简直是妙不可言!万物都靠阴阳二气的奇妙造化而生生不息,那造化有神妙不可言喻之处,所以我们称为「神」!因此你有没有神?当然有!这神在自己身上我们就称为「性」。性清静了才称为神,性动浊了虽然还没死,也活像个鬼了!
人的神性有其自然原始的造化特质,这个特质在未受贪嗔情识污染之前称为「清」。但人的心意纷纷,却使它扰乱了,使它的神性偏离了应有的造化轨道,因此称为「浊」。就像我们的心受到某件事情罣碍的时候,身中那份清明太和的气机感受马上就不见了。所以人们的神由清变浊,是谁使然?是心识所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感到神昏气暗,睡到十点都不会饱,头脑很重,常常迟到,这都是因为神性渐渐由清转浊的缘故。一个人气如果很清,精神会很好,一到该起床的时间就睡不着,整日神采奕奕。人的气一浊就昏昏沉沉,怎么睡都睡不饱,做什么都没精神,整日无精打采。
老君说「人神好清」,为什么说人神是好清的呢?因为它在清静的气机中最容易展开它的神性,又只要它的造化神性一展开,就能去浊留清,就能使自己的气愈来愈清纯,这便是神性的特质,故曰「人神好清」。
然而这个良善的功能被谁破坏呢?「而心扰之」,是被我们的妄心给破坏了。至于心如何牵扰去浊留清的神性?如何使你的神性变得昏昏浊浊、变得与鬼日近,这是怎么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下一句…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人心好静」是指人的本心,在还未受后天情识污染之前,身中气机只是尽情的生灭起伏时,并未攀附任何爱恨情仇等意义上去,也无烦恼痛苦等罣碍,故曰:「人心好静」。但这个静被什么东西给破坏了?老子说:「而欲牵之」,被攀附在气上的「欲」给破坏了!
老子说是欲牵扰了心,而心又牵扰了神。这个「欲」使我们神性中的奇妙造化散失了大半,阴气代谢不掉,阳气不能保存,久了就显得神昏气暗。若是一个人的元神具足,造化的动力充足,身中的阴阳代谢畅旺,久了自然神清气爽。但这个造化功能被什么东西给破坏了呢?被「欲」给拘累了。你会看到嗜欲越深的人,元神奔散越快,浊的气愈来愈重,整个人显得重浊昏沉。
什么是「欲」呢?「心」上加一个「欲」,简单的说,就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要」!「要」、「不要」都算欲!那是一种「我很想要」、「我没有要到会难过…」等欲望;当然也包含着种种「不要」的意念在内。
你说「要」、「不要」都算欲,那么对明天的行程做一个计划表,这也算欲吗?不算的,因为你在计划之间,没有欲望来袭时的那种强烈冲动,也没有欲罢不能的烦恼牵绊,这种念头通通叫「无念」!对带好恶情绪的念叫「无念」,不叫欲!这个观念一定要辨别清楚,经典才看得懂,也才不会在研究圣贤心法时,堕入顽空之病。
当我想要一个东西,想到心里会难过、会冲动、会有情绪,那么胸中心头一窍(黄庭)内的气血就开始动荡,好像群魔便乱舞了,因此周身的神气便开始飘散。至于内心在罣碍时,为什么神气会飘散呢?这也是本性中自有的功能,这点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体验看看,确实是如此的。
比如一个人连续三天生闷气,你就会发现整个人的精力会不足,气色也会走了样!或是当你盛怒之后,整个人会觉得非常疲累,有时连腰都会酸,背都会痛。可见人们的欲心一动,就立即能耗散我们身中这一股浩然之正气。时间再久一点,你会变得晚上睡不着,白天却起不来,这就是你那安定的精、气、神已经散失大半的证明了。在你身中造化的主轴就是气,气散失了,造化必然迟滞,你的精神必然失调。
好比一个人要得到健康,最起码就是血液循环要流畅,如果你的血管变小了,血液的流动只剩下百分之六十,请问这个代谢效率还可以维持你的健康吗?我想能维持不死就不错了!我们身中的浩然正气也是一样,气散失了、变少了,整个神性的代谢造化功能也迟滞了,去浊留清的功能也降低了,清的留不住,浊的必然增加,所以就愈来愈无精打采,愈来愈昏昏沉沉,这是自然的道理。
有这种情况的人一定常常迟到,上班情绪也会不太好,杂念很多,烦恼很多,因为气一不足就飘荡,气飘荡也等于心情在飘荡,所以心情常常不太好,心情不好又会产生很多渴求,很多「要」与「不要」,就这样走入恶性的循环而无法自拔。这些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事,其实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若你怀疑这点,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你的身、心间的交互关系两三天,就可以明白了。这种观察自我内在身心总总变化的学问,就是古圣先贤所谓的「内观」。观察你被周围事物刺激的时候,你身体的气血怎么变化?而气血变化时,心情是否跟着变化?观察一段时间,你自然会楔入主题的。
例如:明天你上班,骑车或坐车到公司的路程中,仔细的观察自己心情变化有多少回,而每一回的心情变化,身内的气血是否跟着起伏,仔细的观察,你会发现无数个当下,气血变化竟是这么的丰富,且与心情间的关系是这么的直接!这点要留待您仔细的观察一阵子,以能明白这个真相的!
总之,心会扰乱人的气血、精神,这绝不是个理论而已,而是非常确切在你身中发生的事实。好比听到一句话你觉得不入耳、不服气,那当下胸口的气血发生了什么变化?不服气时必有一个感觉在胸中变化,那个感受让人不舒服,不然你怎么知道你不服气?这不是你在头脑里面想着「不服气」三个字而已,事实上这三个字你并未想象,然而你内在有一个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正在发生,是那个感觉代表你的不服气,是那个感觉让你不舒服。所有的情绪都是这样,情绪并非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最重要的是一种动荡的感觉。
很多人听经典,听了几年都听不懂,就是分不清楚「思想」与「感受」的差别,结果离开经典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愈来愈远。就像这个「欲」字,它所述说的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而不是一个思想而已。这个内在的真相,只有在自身中实际检验的人,才能得到确切的把握。
为什么人的心会扰乱我们的神呢?前面说,天地是大道所生的,日月是大道所运行的,万物是大道所长养的,男女是大道所生化的…,那么请问大道是什么?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道就是「阴阳」;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天地是谁生的?是阴阳生的;万物是谁生的?也是阴阳生的;日月是谁来运行的?还是阴阳;而你是谁所生化出来的?还是阴阳!这天底下的任何万物,大到天地,小到一粒质子、一个分子,都是阴阳所造化出来的,当然包含你!
愈来愈有意思了,你的生命既然是阴阳所生化出来的,那么你的「心」是由什么所组成的呢?还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离了阴阳道不成,甚至连你的心、你的性、你的命,也都是阴阳所组成的。
今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正是因为阴阳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你的舌头能够尝味道,也是因为阴阳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今天我们的心能够思考、能感觉,所凭借的是什么呢?也正是阴阳中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
说得再简单一点,你的心就是气,你那内心中的所有情绪、贪嗔痴爱的变化,即是心头一丁点气机的起伏变化而已。那么存在你那心中的「欲」,不也是心头一丁点机气的起伏变化所造成的吗!
我的恩师 马祖曾说:「心即是气」、「心的变化即是气的变化」等至理名言。若未深切的反观,忽然听到这话,大家都想不懂!然而仔细的反观自己的身心变化,这道理是非常明白易懂的。
阴阳里面的感知功能称为「心」,阴阳里的造奇妙化称为「神」。神当然也是阴阳所组成的!「而心扰之」,心可以扰乱神,为什么心可以扰乱你的神?因为心是阴阳做的,神也是阴阳做的,因此它们彼此间是相互影响的。心一动,阴阳就动了!神当然也动了!
为什么你的心足以破坏你身中那奇妙的造化,因为身中的造化就是阴阳的造化,心一动把阴阳给牵动了,那奇妙的造化当下立即就破坏了!那阴阳本有的造化性质若是没有遭到破坏,或是重新显现出来,佛经中都称为「见性」!见性就是显现出那阴阳原始的造化形性质来,造化之性完美无缺的意思。
人类应有的造化,在本性中早己具有,人们返本还原的造化,也在本性中早已具有,能够唤醒这个本自具有的造化机制的人,我们就称他为「见性」的人。见了性就是全了天赋的造化,如此才能往佛的路上迈进,所以佛家说:「见性成佛」。
然而本性被「心」给扰乱了,而心则是是被「欲」给牵累了!心不先清明,则性无以显现,所以佛家说:「明心而后才见性;见性而后成佛」,「明心」就是把那心中的「欲」都认清、都拔除,扰乱性的因素拔除之后,才能见性,这是圣贤一贯的修行脉络,这便是修行的次第。由此也可见老子所提倡的修行理论,与释迦牟尼佛所提倡的,实际上完全一致。
很多人听到这里常常有个疑惑,难道人的心不能有什么思考吗?可以的,思考、计划事情的本身不叫做动心,也不会破坏本性的造化;只有胸中气血有「欲牵之」的时候,才称为动心,才会破坏本性中的造化。这一定要分辨清楚才行。
「欲」就是夹杂情绪的冲动,譬如:我想要一台车,我朝朝暮暮想着一台车,得不到时心里就好烦,好冲动!这就是「欲」。如果只是脑中想着「我想要一台车」这并没有欲;但是我要一台车,想到没有要到不行,我觉得没有这台车子很没有面子,为此我觉得很难过…这样样便是「欲牵之」的当下了。反过来说,当我有一台名贵的车,所以在别人面前我感觉倍感尊荣,得意洋洋,这样也是「欲牵之」的当下了。
我所要表达的是「欲」是一种情绪,是胸中的一种冲动,是一种不能自已、不能释怀的感觉…那个胸中的感觉才叫「欲念」。然而那股感觉的真相,只是一股气的变化,一种能量的变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感受的变化。
「欲」是一种好恶的感觉,对着无意义的气血活动,竟攀附了好恶的意义,这就是「欲」。这种感受会演变成我们的情绪,情绪常常牵动,我们就会感到疲累,因为它牵扰了我们的神性,损失了我们的元气,更会不断牵扰我们的心思,造成更多的情绪。因此我们不要老是误以为烦恼的元凶是脑中的想法,其实真正的元凶是胸中的「感受」。
当你要一个东西、渴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反观你的身体必有一些冲动,那个冲动致使你必须要、你很想要…,那个感觉在你渴求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会出现,那个感觉才称为「欲」。
反之当我内心产生抗拒、不悦、厌烦、忧伤…的时候,身中也必有一股股感受冲动正在升起,是它使我久久不能自已,那个冲动也称为「欲」。这「贪嗔」两者的形态虽有一点差别,但都离不开气的消长形态而已。
仔细的反观自身,您终究会发现,所谓的「欲」就是一种能量的冲动,而所谓能量的冲动,就是气在胸中的一丁点变化而已。而那气的变化本无意义、本无烦恼,但那气的变化的当下,却被你误判为具有贪嗔意义的冲动,你不是因此堕入抗拒不已,就是堕入贪爱不已,这才是罪与烦恼的根源。您若能在自身中经验到这个事实,将「欲」与「气机的真相」比对出个究竟来,烦恼的当下即刻获得解脱。
因此想要寻求解脱的人,必需要开始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什么叫欲?为什么我说欲是攀附在气上?为什么心跟气有关?你要常常观察身心的关系,例如你疲惫的时候,你要观察身体的什么地方使你有这种感觉?你饿了的时候就观察,那个想吃的渴望在哪里发生?除了胃部有感觉以外,其它什么地方有冲动的感觉?身体用什么形式传达给你这么渴求食物的欲望?
想上厕所的时候就观察,那个使我我迫不及待一定要去的感觉从哪儿散发出来?你一定觉得膀胱有一点胀,但只有这样吗?你要自己找答案,这个答案我给你是没有用的,你必须亲身去经验。
当你昏昏沉沉快睡去的时候,那个昏沉感在哪里?从哪里发生?你躺在床上在身体上一区区的找,你先动动手,手很睏吗?不会!你动动头,头很睏吗?你说对啊,头很睏,在哪里?左边还是右边?比较看看,这是我多年前常做的事,当你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心情,你就动动这边动动那边,常常往自身上观察,这就是内观你的本体的开始。
清静经在第七章中,老子就会讲到内观的重要,及内观的方法了。内观就是观察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受变化,与起心动念之间的关系。这学问你所凭借的就是你的感觉、感受。去感觉你是如何将本无意义的气机变化分出好恶的?这点你得先看出一个眉目,起码你要知道「欲」在身中究竟是长什么样子,再进入清静经的下一章才能切入主轴。因为下一章说:「能遣其欲,而心自静」,能够遣除他的欲,心自然静下来了。你如果连「欲」攀附在那儿都分不清楚的话,就无从体验起了。
也许你会说,欲望是什么?我还要你讲吗?我从小活到这么大,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欲吗!这话可别说得太满,那可未必尽然!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自己身中欲望的真相呢!当你仔细的观察,你会发现就连这个最简单的欲念:「我好想拥有那个东西哦!」你未必知道发出这个念头之前,胸中到底先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会说:「就只是我想要呀!」是吗?那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他还在脑袋里不断的对自己说「不行」!但是最后还是去犯错了!这是他想要吗?其实它不想要,但是「理智」战不过「冲动」!最后主宰它的,往往是胸中「冲动」的那一丁点感觉而已。
再例如说:「那人讲话,听了真烦!」碰到这种情况,先不要去分析他为什么令我很烦,也不需要着找一些好听的道理来转疑自己心中的那个不快。因为这样总是在「时时勤拂拭」,没完没了的!不如干脆直接观察那个「烦」在我身上的什么位置发生呢?你想都不用想就会说「在心里」!但心在哪里呢?摸摸看!用手去触摸那个不快的感觉,你就能摸到「胸口」了!
而此刻胸口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的难过呢?是什么感觉令你「好烦」!你会说里面好烦,但这样等于没有说出答案,里面到底是什么感觉让你觉得烦呢?这些是你的功课,你要在自己身中体会观察,才能知道「欲」是什么?
欲在身中是什么真相?经过不断的观察,你终究会发现,「欲」一动的当下,也就是胸中气机在暗潮汹涌的当下,这是同一剎那的事。你的胸中有一股气在萦绕的时候,你的思维便会随着这一股气而开始飘动不已。除了少数的智者能够跳脱这个气血波动的控制之外,绝大多数的众生都会跟着气血的起伏而翩然起舞,而不能自已。
对于众生来说,胸中的气一动就代表欲在动,欲在动就代表心在动,心一动则不仅只有行为会偏差,连内在的「神性」也一并被牵动,神性一动则周身的先天造化完全被扰乱了,这就是众生无法走向天堂之路的原因所在。
这个「欲」字在你身中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思考而已,好比「我很喜欢这个人」,这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思考,不是头脑说“喜欢吧!”你就会喜欢的;但是当喜欢的感觉缠住你的时候,纵然你脑袋不断的说“不喜欢!”但你的内心依然喜欢得不得了!
因此「欲」是一种在内心冲动不已的感觉,而感觉的激荡起伏,其实就是一股气机在激荡,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股“能量”在变化而已。然而能量不论怎么变化,它本不代表任何意义的!而众生对方寸中那股能量变化的看法产生了问题,他们把某种形态的能量看成喜欢,又把某种形态的能量看成不喜欢,当六根接受到外物的讯息,而在内心产生些微能量变化的同时,众生们就不停的对无意义的气机,攀附上无限的贪嗔好恶(欲)的分别知见,并且愿意终身受那一丁点能量变化及错误知见的操控,这是天下众生早已根深蒂固的习性模式了!
然而心中会有陷入欲的时候,也有无欲的时候。我们所要治的是「欲」,而不是「无欲」的部分。因为没有欲的部分本来就不会牵扰人,也不会牵扰到我们的神性,它当然可以自由存在的。这个差异你一定得分清楚,才不会修了半天,欲没除掉反而修成一身的完空执着。稍加观察,你就能分出他们的不同,也才能了解这个主题对于你的日常生活影响有多大,危害到什么程度。
当然很多人觉得「欲」这个字还不简单,欲就是欲念、就是欲望,这样就可以一语带过,何必讲那么多!但这样的解释对于你的实修又有什么帮助?还有大家在修行的一开始,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样没有欲,怎么样使欲望消退,我说这样虽然好,但不够根本。因为想要有所进步,一开始你就要耐住性子慢慢反观,你得要先了解什么是欲,看出你的欲在胸中是什么真相?它在哪里?怎么发生?一天大概发作几次?大半属于哪种类型的欲?它每次来多久才散去?你多半用什么方法对治?能不能在当下得到解脱?有没有符合「如是观」及「无为」的经意,有没有究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些根本的问题,如果无法在自身中验证出个眉目来,想要看懂任何一部经文,讲实在话,你只能做白话翻译,至于真正的内涵,根本无法了解的。就像清静经中的「欲」字,指的是胸中的气机、胸中的冲动能量,而你说的「欲」,只是欲望两字,或是脑中的一个想法,丝毫没有交集,经读得再多,修得再久,也没丝毫效用的。
但这过程中,也许你会像一些学员一样,刚开始观察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欲望,觉得自己很完美!但是观了几个月后慢慢发现「我的欲望怎么这么多!都是那个张庆祥害的,教我什么观察,才让我变成这么多欲!这么丑陋!」我曾经接到几通这样指责的电话,说他没学黄庭禅以前本来是很好的,学了黄庭禅以后,怎么自己变这么丑陋!我说丑陋不是我造成的,你本来就这样,只是你以前没有仔细的自我观察而已。
修行就像在为自己治病一样,一开始要先找出自己的病,这是好事,绝不是坏事,隐藏自己的病情才是无可救药。看到自己不净的欲是如此的多,看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的鄙陋,这就象是找到病因一样,这才是踏上修行的第一步。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心中那些「要」与「不要」的冲动都算欲,「喜欢」与「讨厌」也都算欲,凡是有贪嗔好恶的对待感受都算!你说:「很讨厌!」你嘴巴说很讨厌,那不叫讨厌,讨厌是在心中充满一个感觉、一种抗拒,那个才叫讨厌、才叫欲。
大多数的人都很怕人家批评,而这也代表喜欢人家褒奖。但如果人家褒奖你,你又说没有啦!又开始扭捏,因为你会害羞,害羞时又有一种讨厌感浮上来,我讨厌被众目睽睽所注目,我们就是这样子,一天之中心情起起伏伏到底有几回!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信手拈来都是欲的影子,这对待之害是这么的无孔不入,人心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在被牵扰,我们的神性几乎没有完好的一刻!为什么说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因为清楚欲望是什么的人很少,而能藉由反观去认清的又更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