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这里,善良的人们可能在着急:碽妃那么早早地离开人间,留下了少不更事的小朱棣,他怎么生存?从历史实际与史料的只言片语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碽妃死时,儿子朱棣十分年幼,嫡母马皇后仁慈,收养了朱棣,故而朱棣后来自称是嫡出,一般外人还真不知其真假了;更有“无疾而终”的碽妃在临终时看到年幼的朱棣,她不忍心就此走了!于是碽妃“易箦前,以己之画像一帧,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详,命以成祖就国后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于是成祖始知己之来历,乃投袂奋起,而靖难之变作矣”。(王謇《瓠庐杂缀》,转引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杂缀》,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P120). u7 X0 E$ ^: o4 K, f4 B4 |% d
8 h! @" J/ \! P' p. R( w" g' G8 A8 X
从王謇《瓠庐杂缀》转述的这段史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碽妃临死前对朱棣的奶妈是有所交代的,换个角度来讲,朱棣奶妈受于托孤之任;第二,遵循朱棣生母之命,奶妈是在朱棣被封为燕王后告知其身世之谜的,因此说,奶妈对朱棣起了极大的影响;第三,朱棣起兵“靖难”跟他的奶妈“告密”有关,与其自身的身世存在着前后的因果链。9 ?" U o e+ Q% `" b$ F
. d3 d6 U, u3 X# K! c4 O
不论这三者是否完全正确,但它们在无形中都汇聚到了一个焦点问题上——朱棣奶妈。
O) M. z3 n# l/ ` j; }# X t' u& A
开创大明朝皇帝老爷优渥奶妈之先例5 t4 p$ F; M) P5 ]# D- h, Z
4 E1 I9 c$ k) s9 N2 X1 D7 Y考《明太宗实录》可知,明成祖朱棣确实有个奶妈,她姓冯,丈夫叫王忠。在永乐朝他们风光透顶,可惜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篡夺帝位后朱棣的本事就大到了能将死人复活并使其沐浴到奶儿子的皇恩不成?
- m9 R. @/ K: z4 D
# f" X* P* ~/ j& i B答案:非也!不过朱棣对已经死去的奶妈确实是好,甚至连一同在阴曹地府的“奶爹”也享受到了浩荡之皇恩。有何为证?请看《明太宗实录》等相关史料的记载:* G( _: e+ u5 _% N# Z( l
. u/ n9 U2 }% m" o& O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命使奉金册金宝,立徐氏为皇后,正位中宫,共承宗庙,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明太宗实录》卷14;[明]谈迁:《国榷·惠宗建文四年》卷12,第1册,P887)就在新皇帝册立新“国母”徐氏诏告天下后的第10天即建文四年十一月癸卯,“(朱棣)遣太监郑和祭乳母冯氏”。(《明太宗实录》卷14)- `, O& g' l1 R+ G4 c: W8 f. X
/ V4 K$ T( [- A, ]5 d
由此可见,在篡位新皇帝朱棣心目中对奶妈的纪念与新“国母”的册立几乎快要到了同日而语的地步。事情到此并没有打住,“永乐三年,(朱棣)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贤顺夫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佞幸·乳母异恩》卷21)明朝国史记载更为详细一点:永乐三年夏四月辛巳,“(朱棣)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贤顺夫人,遣赵王高燧以珠冠香笏真衣致祭”。(《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七年三月戊辰,“(朱棣又)遣官祭乳母保圣贤顺夫人冯氏”。(《明太宗实录》卷89)6 P5 m! D/ `7 P; n# n' J
. y# ^8 D h- @/ P$ s原先是由太监祭祀,现在提升到了皇子“以珠冠香笏真衣致祭”,并将逝去的奶妈追封为“保圣贤顺夫人”。过了一段时间,永乐皇帝似乎又想念起了奶妈,于是又遣官致祭。8 R$ h6 r; P! N
3 ]+ G6 e( J. u$ w一再祭祀与追封奶妈后过了几年,奶儿子朱棣觉得还是没做到位,永乐十四年秋七月庚寅朔,“(永乐帝)享太庙,命皇太子行礼,赠乳母保圣贤顺夫人冯氏之夫镇抚王忠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谥恭靖,遣官祭之”。(《明太宗实录》卷178)“永乐十四年,保圣贤顺夫人冯氏,夫王忠赠左都督,谥恭靖”。([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皇明异典述四·夫妻赠谥异典》条,中华书局1958年12月1版,第1册,P442)* D$ d& p- y0 j) J: T, |) b
! }# X7 N, p4 S# {* I d$ c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奶妈一般被人视作为“下人”,或作特殊的劳动力,尤其是在“九五之尊”的皇帝眼里,她不仅不入流,而且简直就与草芥相差无几。可大明第三位皇帝朱棣就是另类,祭祀过世的奶妈与册立“国母”几乎相提并论,并不断地予以升级,先是将“下人”奶妈追封为“夫人”,后又将奶爹追封为“左都督”。3 D O" }+ O6 m7 i3 c3 d1 F
Y5 @) t" D0 L( F. Q) Q7 J
“夫人”和“左都督”是些什么概念?据谈迁的《国榷》所载,洪武四年三月乙巳定命妇封号:“一品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明]谈迁《国榷·太祖洪武四年》卷4,第1册,P442)“夫人”为一品,朱棣将奶妈冯氏追封为“夫人”,也就是将其归入为人臣命妇中的最高等次;冯氏之夫王忠虽然也已作古,可奶儿子朱棣将他追封为“左都督”。据《明史·职官志》所载,左都督为军职中最高职,亦为“一品”。(《明史·职官五》卷76)9 v6 \8 a3 X* G- V
& c$ K$ _) W3 J/ F由此说来冯氏夫妇在永乐朝被朱棣追尊的品秩均为朝廷“一品”,是皇帝以下人臣的最高品秩,殊荣至极。虽然这是死后的追赠,名义上的风光,但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名义上的事啊。因此说,冯氏夫妇被追封为“一品”秩,其本身就表明奶妈在永乐皇帝朱棣心目中的地位实为不一般!
8 g7 v+ A/ C' o* @9 ^0 s% K d3 S
2 h" ~2 S8 A2 F- ?+ c' G P+ t对于明成祖朱棣的非常之举,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曾说:“有明自永乐中封乳母为保圣贤顺夫人,列宗之遂为成例。”([清]顾炎武《日知录·乳母》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1版,上册,P9)* I" v$ I, u+ f
$ y! ` t* k+ ]* z+ G$ f换言之,朱棣的这等行为,开创了大明朝皇帝老爷特别厚待下人奶妈的先例。
4 Q2 ?5 K# n% w& z u6 H/ e+ _( K) \6 z8 c# q4 w" h: U5 |8 m
明中后期文人学者沈德符在考察了有明一代奶妈受宠的史实后曾这样说道:“(明)仁宗初登极,为翊圣恭惠夫人置守塚十二户,盖即上保母也,已为异典矣。既又封保母杨氏为卫圣夫人,则上乳母用翊圣例。未几又追封杨氏故夫蒋廷珪为保昌侯谥庄靖,此本朝所未有之典,而列圣亦更无援此以私保母者。古来惟元魏有保太后,元文宗亦封乳母夫为营都王,此夷狄不足讶。本朝恩虽厚,犹为有节也。”接着沈德符又说:“永乐三年,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贤顺夫人,此封保母之始。翊圣、卫圣二妪遂因之,此后因以为例。宣德元年,封乳母李氏奉圣夫人,李夫吕斌、张夫傅胜,俱赠都督佥事。自是而后,不可胜纪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佞幸·乳母异恩》卷21)/ ^: w1 `% u, C9 M+ q, N' y
3 }) K7 T, n r% i. o从沈德符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第一,明朝以前正统汉族政权的皇帝们优渥他们的奶妈之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只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帝王才会这么做;第二,大明朝皇帝恩遇奶妈是永乐皇帝开了先例,因此有人认为朱棣身体内不仅流淌着来自母亲碽妃的蒙古血液,甚至怀疑其父亲也非朱元璋而是蒙古人,由此说来,这似乎还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下文详述);第三,尽管明仁宗厚待奶妈的程度超过他的老子朱棣,尤其他追赠奶妈杨氏的亡夫蒋廷珪为保昌侯,侯的地位明显高于一品“左都督”,但后来的大明列帝并没有援引明仁宗的这样先例规格来厚待奶妈。明仁宗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表达他的“仁孝”,事实上明仁宗在大明列帝中算得上是个名副其实的“仁孝”之君,他厚待长辈和有乳育之恩的奶妈纯属正常,倒是他的老子朱棣为什么要开创恩遇奶妈的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