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9 14: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7 H$ h; r# Y# _; z" p: z5 K三、《沈荣甫墓志铭》云:“初,(沈)荣甫之先君子(富),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桷)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
% ]9 A) }; _( }) V }4 M5 Z% R: P- }
王行为当时著名学者,两次受聘为沈氏家庭教师,为沈家亲属所作的应酬文字达十一篇之多,但涉及这个名闻天下的大富翁沈万三的却仅此一见,时间标示为“初”,称谓为荣甫之“先君子”,除此“追述”之外,无任何直接描写之文字。又,王行为沈万三之子、之孙都写了《墓志铭》,却没有为沈万三写《墓志铭》。考王行首次设馆于沈家为元末,可见,在王行莅馆之前,沈万三早已作古。, B% e9 l, e' H
% d2 h" T3 s' X% C: |2 n6 _1 S
四、据上文,沈万三与元代侍读学士袁桷有过交往,冯子振曾多次下榻于沈万三家中,并为他题了“积善”二大字。据《元史·袁桷传》,袁桷死于元泰定四年(1327),下距明朝开国(1368)四十一年。冯子振附于陈孚传后,未书卒年,陈孚卒于元大德七年(1303),下距明朝开国六十五年,从他的交游层面来推测,他主要的活动年代是元朝中期,即大德、延祐年间,即使后延,也很难延到明朝开国之后。
, G- u+ F0 L" @( A8 e- T
) j/ L2 }2 X' L- T五、《沈荣甫墓志铭》继续说:“及荣甫持家政,乃筑堂构宇,以冯书揭诸题间,既以承夫先志,又以勖其后人,是足以见其好善之心矣。”2 o! i: J7 o; `0 G8 j! J6 U
1 ]+ @, D( K& P, o& p8 ?& x
按:积善堂建于元末,有吴县著名高僧释妙声作《沈氏积善堂》诗可证。原诗云:
0 j( D+ E; C, k6 q
& ]6 E/ D4 l( n8 @7 a# w& ~翰林宾客散如云,积善于今喜有君。7 s2 ?+ e0 R; `' @1 L
% q5 t/ C5 w; r) [背郭堂成因旧扁,传家书在足前闻。/ U& _: ^) S8 H( L: x
( y# _3 D/ K5 b7 p5 }2 P屋头雨过乌尤好,池上风清鹤不群。
I; P+ A/ n/ ?2 d1 \) @2 \& z3 {, V4 f6 T. a$ H( F
我亦袁公门下客,题诗三叹感斯文。
" t+ k" Y. s8 t3 x9 z
& C6 [8 q8 {! Z6 u0 ], ^( Z释妙声诗文多作于元至正年间,所以其集入元诗选,积善堂落成之时,沈万三已死,其子荣父主持家政,所以释妙声才有“我亦袁公门下客,题诗三叹感斯文”之叹。
3 c1 j+ G$ f0 w8 R0 W% z {/ g$ o
六、我们虽不能断定沈万三绝对活不到八十多岁,亲眼看到大明帝国的建立,但是,明军在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下,进兵云南是洪武十四年(1381)的事,筑城、犒军之时,云南并不在明朝管辖之下,因此,在明朝初年就把沈万三充军云南,绝无可能。如果是在平定云南之后再把他充军该地,那么,沈万三当在百岁上下,他能够如此长寿吗?朱元璋再暴虐,能把一个百岁老人发配充军吗?
5 m, h1 X: q! q$ D1 Y+ f: U, C. u- H- R
可见,《明史》及明代野史大多是民间传说,以讹传讹;或者是误把沈万三子孙的所作所为,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了。! k+ d0 M+ e0 W8 i0 i9 j P. L' h
) Z' J2 H6 q$ Z% Y6 C l
沈万三虽是元朝人,却未见元人记载。入明以后,有关沈万三的传说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条是出自与沈万三本人有直接接触的人之手,现存的洪武年间官方或半官方文献,也从未提及沈富其人。洪武十二年(1379)卢熊纂刊的《苏州府志》多达五十卷,其中竟然也没有涉及沈万三及其家族。* w) O; W8 ~; ?7 x" M" B
5 e5 S+ L: j& i& M' I9 G8 P9 o# R$ e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元明之际,元人著述散佚毁弃的相当多,生活于元代的沈富不过是个“多田翁”,既无出仕的政绩,又不足以跻身“儒林”,默默无闻自在情理之中。到明朝建立前后,沈家子孙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人因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不仅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和举荐制度中崭露头角,而且同当时的文人有广泛的交往,因此,沈家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尽管沈万三早已去世,沈氏在洪武年间也已分成四家,但是人们提到江南首富沈家时,还是习惯于用沈万三来概括。
# t1 {2 D, ?; ]1 w: k# |9 e
& s5 p/ ~. B. Y1 D5 c/ w( d“聚宝盆”的传说 c2 m. o/ ^! x$ c7 }5 W: k' L: N
% {$ c$ O5 ]8 O# l沈万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
" h& S `8 J+ \! R0 ]: H
- T5 ^$ M& x( j! V+ X清代著名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聚宝盆》载:沈万山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天,梦见一百多个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见一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上去卖。万三联想到昨夜的梦,动了恻隐之心,就拿钱买下,放生于池中。当天晚上,青蛙们呱呱地叫了个通宵,吵得他睡不着觉。早晨起床后准备去驱赶,只见它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他很觉得奇怪,于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有一天,万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只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从此之后,沈万山开始富甲天下。
5 A' t/ w6 N, T3 s( W' I% I+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想杀掉他,亏了马皇后劝谏,才把他流放于岭南。抄没家产的时候,得到了这个瓦盆,拿给识古器的人一看,说这就是聚宝盆。
: }- e g/ v1 W4 L% o$ J, j( L- Z3 q, i( B; ~) A, h0 g, q
在沈万山的财富神话中,聚宝盆最为著名。这只聚宝盆后来怎么样了呢?谢肇浙《五杂俎》卷三载:“金陵南门名曰聚宝,相传为洪武初沈万三所筑也。人言其家有聚宝盆,沈遂声言:以盆埋城门之下,以镇王气。故以名门云。”这就是现在的南京中华门。
( m( `, } Y2 i( _1 g. l+ D0 k% e0 j9 R0 J. @
张岱《明纪史阙》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诛而赦之后,沈万山才交出聚宝盆,然后埋于城下的。
: r3 t; d8 K* f! B m0 A6 e
! J* R. e4 _0 S" \" W9 x) n( |8 O, B5 r此外,还有乌鸦石、马蹄金等很多神话似的传说,不一而足。孔迩《云蕉馆纪谈》记:“沈万山,苏州吴县人也。家贫无产,以渔为生。一日饭毕,就水洗碗,碗忽坠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觉左右前后,累累如石弹,乃尽取之。识者曰: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因以富。或曰:夏日仰卧渔船上,见北斗翻身,遂以布襕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罗担七条而至,谓曰:汝为我守之。言讫忽不见。启视,皆马蹄金也,以此致富。”
8 ~9 i/ G& T; R$ ~0 f* o! [4 S% D
6 e& p, I2 B0 ^这些传说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间的财富幻想,也显示了人们对沈万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当然不是沈万山富有的根源。. r X7 G7 U# F. G
0 h! z, [; n: c何以富甲天下?0 y5 J7 K- l/ @' f) I; X$ l
: `1 B. R3 T6 ~9 Y. |3 O9 U; x* i1 N沈万三发财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5 C' {/ W% r0 x/ E% e, N: r% U9 r- a" ?6 ?, X
一是垦殖说。
- ]& E+ G$ w3 \' @0 S6 w. S
N& J; n) {, [+ I8 Q9 }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坦斋文集》内,有沈万三侄儿的《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云:“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
# @1 m$ |: B6 l0 x2 y
* }5 w0 [4 v7 _刘三吾这篇墓志铭已说明,沈汉杰死于洪武四年(1371),过了二十年之后,应沈玠之请而作,撰写时间当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主要材料得自沈玠提供的行状,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
+ c. }5 y& k. S
0 b3 C' n$ ~; }9 k6 } y+ d! B刊印于光绪年间的《周庄镇志》卷三的《沈伯熙墓志铭》也说:“大父祐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沈万三)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
) B! T9 G5 O8 b( V4 m# V
8 @: ]$ z+ o- Z, e8 t `( d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I' J; T9 {1 i2 e) I
6 G' [, O) W" t/ C
根据这些资料,专家们推测: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纳佃户、出租田地、雇用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掌管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江南经济发达,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可见,沈万三家族主要是靠垦殖起家,辅以农产品交易,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富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