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9 14: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M) ~% P" u$ n; E# ~5 F$ z
三、《沈荣甫墓志铭》云:“初,(沈)荣甫之先君子(富),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桷)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 Q( J: R9 e0 V) }: e7 V; S
# ~8 m* ]" a7 a3 x" g" L
王行为当时著名学者,两次受聘为沈氏家庭教师,为沈家亲属所作的应酬文字达十一篇之多,但涉及这个名闻天下的大富翁沈万三的却仅此一见,时间标示为“初”,称谓为荣甫之“先君子”,除此“追述”之外,无任何直接描写之文字。又,王行为沈万三之子、之孙都写了《墓志铭》,却没有为沈万三写《墓志铭》。考王行首次设馆于沈家为元末,可见,在王行莅馆之前,沈万三早已作古。
T1 t8 N8 T. M. S1 I. w x3 i5 s5 `5 x" a
四、据上文,沈万三与元代侍读学士袁桷有过交往,冯子振曾多次下榻于沈万三家中,并为他题了“积善”二大字。据《元史·袁桷传》,袁桷死于元泰定四年(1327),下距明朝开国(1368)四十一年。冯子振附于陈孚传后,未书卒年,陈孚卒于元大德七年(1303),下距明朝开国六十五年,从他的交游层面来推测,他主要的活动年代是元朝中期,即大德、延祐年间,即使后延,也很难延到明朝开国之后。
5 H' O" I5 U; ?$ }: t* i2 x4 L
! p4 u/ U/ K; G8 U0 K; t3 P: Z/ H五、《沈荣甫墓志铭》继续说:“及荣甫持家政,乃筑堂构宇,以冯书揭诸题间,既以承夫先志,又以勖其后人,是足以见其好善之心矣。”; w6 `' K5 w+ D3 ?; a1 X
. Z5 z4 B- u* J n2 V) |! C% R
按:积善堂建于元末,有吴县著名高僧释妙声作《沈氏积善堂》诗可证。原诗云:
) v5 A! h) T @+ q+ w! O" N- P5 w7 {9 s. ^4 V4 z5 G
翰林宾客散如云,积善于今喜有君。
8 x5 ]9 i. G2 G: w0 U5 ?) i& O6 p6 Q; {. x1 n
背郭堂成因旧扁,传家书在足前闻。% X' B* z2 l3 B0 o
8 B/ H& k- S( I) ?' y. C屋头雨过乌尤好,池上风清鹤不群。
. i% w; x$ p+ I. o" k
5 Y+ R+ X8 L; o, N% z' g, `3 X我亦袁公门下客,题诗三叹感斯文。8 n9 G2 z, t0 V) F* p
' E% P; Z- k3 r& ?+ J8 z释妙声诗文多作于元至正年间,所以其集入元诗选,积善堂落成之时,沈万三已死,其子荣父主持家政,所以释妙声才有“我亦袁公门下客,题诗三叹感斯文”之叹。
: a$ j5 U/ I/ X
, y1 Y7 P+ H- D2 x( O1 ^六、我们虽不能断定沈万三绝对活不到八十多岁,亲眼看到大明帝国的建立,但是,明军在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下,进兵云南是洪武十四年(1381)的事,筑城、犒军之时,云南并不在明朝管辖之下,因此,在明朝初年就把沈万三充军云南,绝无可能。如果是在平定云南之后再把他充军该地,那么,沈万三当在百岁上下,他能够如此长寿吗?朱元璋再暴虐,能把一个百岁老人发配充军吗?: C7 d9 a* J: i4 T0 H& w
, A! {3 _! k3 E. l, l( P4 q+ u
可见,《明史》及明代野史大多是民间传说,以讹传讹;或者是误把沈万三子孙的所作所为,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了。
: D! B9 p9 X# }% H0 y: B
) `" R4 W! w! Y0 q& m/ A- K沈万三虽是元朝人,却未见元人记载。入明以后,有关沈万三的传说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条是出自与沈万三本人有直接接触的人之手,现存的洪武年间官方或半官方文献,也从未提及沈富其人。洪武十二年(1379)卢熊纂刊的《苏州府志》多达五十卷,其中竟然也没有涉及沈万三及其家族。" D4 m4 X' J$ R; c# q( K0 F
+ a, l' H( M! E* G& N'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元明之际,元人著述散佚毁弃的相当多,生活于元代的沈富不过是个“多田翁”,既无出仕的政绩,又不足以跻身“儒林”,默默无闻自在情理之中。到明朝建立前后,沈家子孙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人因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不仅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和举荐制度中崭露头角,而且同当时的文人有广泛的交往,因此,沈家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尽管沈万三早已去世,沈氏在洪武年间也已分成四家,但是人们提到江南首富沈家时,还是习惯于用沈万三来概括。
1 f0 T; K+ R2 ~& N% l' `5 J, X. G8 N- V& m/ P+ ]0 \% e
“聚宝盆”的传说3 {& P5 p% Q5 J7 f
& z4 `9 i( M& \' b2 H4 U
沈万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 e/ O8 Q9 v; y
- B$ ]' q2 y) C r4 W2 B
清代著名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聚宝盆》载:沈万山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天,梦见一百多个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见一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上去卖。万三联想到昨夜的梦,动了恻隐之心,就拿钱买下,放生于池中。当天晚上,青蛙们呱呱地叫了个通宵,吵得他睡不着觉。早晨起床后准备去驱赶,只见它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他很觉得奇怪,于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有一天,万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只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从此之后,沈万山开始富甲天下。
" e' F+ W% X- b- N) u- q1 g
0 n$ l) d' R1 Q+ |( K7 B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想杀掉他,亏了马皇后劝谏,才把他流放于岭南。抄没家产的时候,得到了这个瓦盆,拿给识古器的人一看,说这就是聚宝盆。0 G7 M5 C* q, e: \3 G
' J. ?2 O. g+ l, {
在沈万山的财富神话中,聚宝盆最为著名。这只聚宝盆后来怎么样了呢?谢肇浙《五杂俎》卷三载:“金陵南门名曰聚宝,相传为洪武初沈万三所筑也。人言其家有聚宝盆,沈遂声言:以盆埋城门之下,以镇王气。故以名门云。”这就是现在的南京中华门。
7 Z' C' R2 R/ h+ F
( W* m% j$ _9 A, b' p' R" n+ e张岱《明纪史阙》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诛而赦之后,沈万山才交出聚宝盆,然后埋于城下的。 y9 D0 E) D* [# ?
$ D }, K2 m' c( X' x6 D3 T此外,还有乌鸦石、马蹄金等很多神话似的传说,不一而足。孔迩《云蕉馆纪谈》记:“沈万山,苏州吴县人也。家贫无产,以渔为生。一日饭毕,就水洗碗,碗忽坠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觉左右前后,累累如石弹,乃尽取之。识者曰: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因以富。或曰:夏日仰卧渔船上,见北斗翻身,遂以布襕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罗担七条而至,谓曰:汝为我守之。言讫忽不见。启视,皆马蹄金也,以此致富。”0 ~6 B2 X( t/ d+ ?: G9 N# r8 l0 y
9 d' S# Y+ y7 \3 b这些传说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间的财富幻想,也显示了人们对沈万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当然不是沈万山富有的根源。
8 C% i3 i9 D% A3 [2 g
, V) E4 D3 P* w2 t/ h何以富甲天下?, a* @7 H) J7 V8 s" ?4 S$ T
]4 @0 w% v" p沈万三发财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x9 L1 u' p/ U4 J/ F5 J
$ @. N. f, b, M+ @( e
一是垦殖说。3 }* P# W5 J- A! r! m" ^' G
) b! |4 a7 l/ q9 m, Z+ d6 w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坦斋文集》内,有沈万三侄儿的《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云:“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 A. i2 Q4 D( m
. {8 t- N6 Z2 D+ Y! P! b刘三吾这篇墓志铭已说明,沈汉杰死于洪武四年(1371),过了二十年之后,应沈玠之请而作,撰写时间当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主要材料得自沈玠提供的行状,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
' t( [3 C Q8 U" W/ X+ k
4 t, {6 O5 c4 R0 S' r刊印于光绪年间的《周庄镇志》卷三的《沈伯熙墓志铭》也说:“大父祐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沈万三)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7 {0 H$ I3 D& i8 \( \; q3 L, D
! y' U+ {4 j9 d6 C2 x! d
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 l( k) A1 n. i# C7 d: d, q
6 t) Z, G1 [' z. n根据这些资料,专家们推测: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纳佃户、出租田地、雇用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掌管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江南经济发达,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可见,沈万三家族主要是靠垦殖起家,辅以农产品交易,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富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