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532|回复: 23

谁死得最冤?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20: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O10范雎进谗杀白起1 x" Y7 t- }! _- \& u( O
; ?- ^! e& a" |+ s/ o: u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在大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白起参与指挥了两次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讨伐楚国的战争,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继孙子之后第二个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的大将,还挖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使东方六国心惊胆战。吓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 x3 D) [# q0 A* e7 q! O) q& o! ~
+ ?5 E2 B% N' b9 ?# ~4 [( B. H3 V! X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犯了小人之过——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不去为好。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愤怒的问到:“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应该死吗?”?白起死了,秦国一时将才接应不上来,起用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推迟了几十年。! `6 C5 n0 Q6 s
: t$ ]0 s4 o& Y1 K" ^
冤枉指数:9
* O: [% {. k) {) [1 a/ y' X2 d" `6 Y7 I
NO9伍子胥被杀8 r! ^5 t# [) T6 u# q' r9 \5 ^  v1 h

" x8 @2 f5 i+ B) m9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性的烈丈夫!”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服!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6 Y8 j( `- L# V4 S5 ]6 T

3 ?2 C# m0 a6 Q8 x  J' i,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 G% K4 {  \$ Q$ T7 I: W9 s; a& J; F9 U
NO8吕后诱杀韩信
7 y/ z; Z+ S# [
6 g: z, h2 F! b+ u6 q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比如举几个例子: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假王),镇压一下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我觉得凭着韩信那种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我相信他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9 H6 N$ l; f8 i9 R& T0 ^3 ]9 T
! X5 t$ v+ }2 E* e' V" i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咪咪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的目光。& E7 i( r& }* Y: i7 w

  u2 e! z, F: C! M例子三:被贬后在皇宫和刘邦聊天,刘邦试探着问他:“韩信啊,你说句实话,你说我这样的去带兵打仗,凭我的才能到底能带多少兵啊?”说完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韩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儿上能鼓励一下。韩信脑袋一晃,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撑死也就带十万兵吧,再多了肯定乱套。”刘邦气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击了一下:“那你呢?”韩信想也没想:“我当然多多益善了。”刘邦更气了,说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气的话:“多多益善,那我为什么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驱策呢?”韩信这才知道把皇帝给气着了,赶紧给了个台阶下:“您善于统帅将领嘛,所以我带多少兵都是你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摆着是敷衍皇帝,刘邦无论如何也乐和不起来了。
8 e( A, f$ E: I$ n" N$ i  W
# c" A5 T4 N5 W7 |( v# y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觉得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
# f' y, n. c, h/ |. ^( j4 y. J0 N" i
冤枉指数:8.5
2 P/ @& C! W, [% C( T7 p% c6 A9 F! e7 V% W' }0 L8 T' B
NO7汉景帝杀晁错
5 N' ?/ k! S2 L8 g( J! T
; ~$ @( r. _9 U; Q; F7 x5 C$ }3 C( v; S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5 u3 M7 C6 a' s) I( C; v0 m" N* X8 s& h4 @( j4 s% K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TMD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 Q0 G" E5 B. ~4 o: ]# _2 A% K4 V& V/ n; B( O/ z3 v# O+ g: }
个人认为春秋到秦的时候,中国的风气非常的好,把诚信看得比命还重要(比如侯赢报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觉得欺骗了国王对不起国家,居然自杀了;还有比如燕公子光去拜访田光,跟他谈机密的事情,嘱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认为公子光这样说是侮辱自己的诚信,也自杀了。)。就是从汉朝以后,风气开始变坏,都是刘邦和他的这帮子孙造的孽。- J. a8 \9 k. c- o! j! @2 O
' Z' c( W: z8 I1 J2 m
冤枉指数:9
" I0 K# O' T1 S3 M, u/ H: Z( V; |+ L" l2 H- E
NO6司马昭杀邓艾
8 b, y: |" K# M8 w( A( I4 N  u5 i  W' H9 w" w5 R6 u  P8 x
司马昭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阴的人物之一,先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说他指使手下成济杀掉皇帝吧,皇帝摆开了架势要去进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队兵给杀了。瞎子也看出来了是司马昭指使的,可这小子楞是抱着皇帝的尸体大哭,还喊着要凌迟了成济给皇帝报仇。连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有个叫陈泰的说:“成济只是个侍卫,太小了吧。你哪怕把带队的贾充(司马昭的亲信,带队指挥成济杀了皇帝。)给杀了,也能稍微的蒙蔽一下天下人的耳目啊。”
+ q; w. N& v3 d8 }8 k0 {
* y! N2 _( N' P/ o) R  E, @司马昭假装没听见,继续痛哭。这样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好事儿,后来邓艾、钟会两路讨伐蜀汉,走之前,钟会的大哥钟愈就跟司马昭说:“我弟弟不知道深浅,一直把自己当作天下奇才,让他带兵恐怕会出乱子。”司马昭说不会,你放心吧。钟愈走后,司马翻身就对亲信说:“钟会的大哥说的不错,我对钟会真的不放心。”他手下问:“那你还让他去?”司马昭说:“这次去讨伐蜀汉有很多困难,很多大将都不敢去,如果没有胆量却强迫他们出发,那会毁了大军。钟会这个人有胆量,一定能成功,事成后我再收拾他。”
3 Z% D/ ]6 M' ]& c" M! t8 ]7 ^
5 g. }; ?3 r( t+ e4 q果然后来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上书说邓要谋反,请司马昭授权自己去讨伐邓。司马昭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针对钟会的部署,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火速进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卫灌潜入钟会军中联络反对钟会的将军,并且命令贾充火速进入汉中,断了钟会的后路。这样,可怜邓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成了司马昭拖延时间的一个棋子儿!!!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的不值,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J0 v% k% B: F, a  R$ w; t
- S$ C" p/ D7 V5 v  u6 o- i% J
后来有个大臣叫段灼的实在看不过去,给他儿子司马炎写了个奏章,说:说邓艾谋反太说不过去了,钟会的人马是他的四倍,就驻扎在离成都不远的山谷里,都控制着要道,就是个白痴也不会选择在那种形式下造反啊。而且邓都七十多岁了,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了,难道还想当皇帝吗?司马炎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大概就交代了说邓艾只是被自己小小的利用了一下,说他谋反根本就是扯淡。所以司马炎立刻就给邓艾恢复了名誉,可是人都死了,这种马后炮啥用都没有。& h' l% j2 j/ t& a4 w
  s4 y4 H: R4 \5 u8 ?
冤枉指数:8
1 e0 m, e7 L& ^& L; v9 ~) d
3 [3 ?% [' z0 m) d4 L9 YNO5宋文帝杀檀道济
/ r4 e/ o) \# M, |, l! ^! E" L% h; x* h- B
南朝时候的刘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凶猛的,北边一直打到山东和河北,西边攻克了关中地区,差一点儿就提前统一了全国,这有赖于两个出色的大将,西边是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北边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将檀道济。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比起王镇恶的死,檀道济更为冤枉。& F  a/ }2 Q& [8 z

, d& J* j9 A/ n( |檀道济的事迹不多说了,量筹唱沙巧退魏兵,树上开花从容撤军。不光勇猛非常,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还托付檀好好为儿子效力。他儿子刘义隆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文帝,客观的说,这家伙不是个糊涂人,而且在政务上还是个好手,把国家治理的不错。可惜的是他有点儿忌讳檀的勇猛和威名,这就给小人进谗创造了机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是中国式的阴谋,一个小人使劲儿的挑拨,理由也模模糊糊,皇帝呢就顺水推舟下诏命令檀自杀。- `5 c) ^+ z' a, H% P9 P* W

& ~6 |% s- h) c8 m$ X( P旨意到了檀那里,檀愤怒的头发上竖,折断手里的弓掷到了地上,大声的痛骂:“你们这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F$ [9 J2 w1 |1 Z! `
  s2 J) @' P; s: k8 _
N年以后,北魏的越来越强大,不断的向南吞噬宋的疆土,一次魏的大军甚至打过了长江!宋文帝吓得向东逃到了镇江的北固山上。看着山下的魏兵自由往来,文帝哆嗦着嘴唇说:“檀道济要是活着,绝对不会让魏兵如此的嚣张。”* K/ D4 n! Y% |( d

" K* f6 F! v3 U  @冤枉指数:8.50 l8 z; e% F/ ]5 o: @. Y

; Q) Q" C+ A$ q0 ]7 vNO4杨广杀高颖
; l9 d" Y# t- x! ~- j: b
0 e# f* b! w% Z( H我们知道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他治理的天下是四面平八面光,好的不得了,历史上记载,他国库里存的粮食到了唐太宗的时候还没有吃完!!!而且自己还相当的怕老婆,跟结发妻子独孤皇后俩人恩恩爱爱,他老婆都过意不去了,说皇帝自古以来都是三宫六院的,你一个妃子都没有也不好,让天下人看了好象我不贤惠似的。就做主给他物色了几个妃子。
9 \9 q: A* b: J' C3 G& t& p2 R$ Z, z3 s: i7 Q! s
文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很多,其中最有威望最得力的干将就是司徒高颖。这个人文武双全,打年轻的时候就跟随文帝,很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而且居中调度,帮助文帝统一了天下。他德高望重,被百姓赞美称颂,连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很尊敬他。可是文帝死后,儿子杨广上了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开始玩命儿的糟蹋他老爹留下来的家产。高颖当朝,极力的劝阻他少干荒唐事儿,杨广惧怕高颖的威望,还不敢太胡来,但是心里很恨高颖。当时杨广手下有个叫杨素和宇文化及的,俩人儿都很恨高颖,嫌他挡在前面不允许自己接近皇帝,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就开始搜罗罪证,诬陷高颖。终于最后抓住了个什么把柄,我也没太记清楚(不能怪我,史书上写的就不清楚),不清不楚的把高给杀了。
" x( P/ Q( H& ~4 u: S' H
+ Z& X4 _1 O8 f8 q: ]' n高颖一死,杨广去掉了最大的一个心病,开始为所欲为,手下杨素和宇文化及也开始篡夺了朝政。不过杨广这个人很有意思,猜疑心特别重,跟任何人都不交心,他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今天宠你,也许明天心血来潮就找个理由作了你。所以杨素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舒服,有一次杨素病了,家里人说找个大夫看看吧,杨素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啊,现在我死了,你们还能得到加封和赏赐。要是不识相的硬邦邦的活着,不知道哪天就被灭了族。”于是玩命的纵情欢乐,楞是把自己给折腾死了。这也算是诬陷高颖的报应吧。
6 K3 S8 n8 u* H/ Z2 _
3 S. Z- s1 W; @/ p( ]/ L5 ?) v冤枉指数:7
4 E+ z) ~6 d" c& v& g
2 I9 U$ O9 A9 n" TNO3唐庄宗; k7 T; k" B/ ?) Z' z# a

4 l$ K; \& d! p6 {6 d8 T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甚至比他老爹都有本事。李克用死后,留下了不少干儿子,个个威望隆重,战功赫赫,有人就担心李存勖统帅不了这些人,劝他杀掉一些,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存勖不答应,他知道要统帅这帮人,首先要让他们心服!于是自己在投降的士兵里挑选了五百个骑兵,让他们骑白马使用银枪,号称银枪校节督。充当自己的卫兵,每当碰到硬骨头的时候,李自己就带着这些兵对他的干兄弟门说:“你们在这好好呆着吧,看我给你们打个样儿看看!”亲自冲上去把对方解决。结果手下的这些人越来越怕也越来越服。
! U) N  t- l) A1 R* M5 }& I& G6 H+ ?
' y  U6 X2 q, k同时李还注意提拔年轻人才,充实自己的班子,这个时候他选上了年轻干练的郭崇韬。郭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一个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人才。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服他,后来他一次次的立功,人们越来越佩服他,称他为唐的后起之秀。后唐立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躺在功劳本上享受,但是这个时候有郭崇韬担任尚书仆射,尽力维持着,大局还好。后来,庄宗命令郭带着太子去讨伐四川,一路上,郭尽心尽力,用智慧和谋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并且日夜的教导太子好好学习。太子呢,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性格有点儿叛逆,对郭的唠叨和管束很不耐烦。结果太子手下有个嫉妒郭的大臣就开始吹风,说:“太子啊,你看郭这个人太讨厌了,咱们杀了他吧,这样就没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儿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你帮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讨厌这个家伙。”
2 q8 }9 U7 N; Z/ ]* ]
9 c" a- B. T3 ]0 Q0 y% T6 I于是一个暗杀阴谋就这样儿戏般的开始了,这个进谗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假传太子的命令,让郭近来议事。郭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边那个进谗的人。就上去磕头,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人抽出袖子里的大锤当头就是一下子,把郭当场给砸死了。, Y5 O8 N9 m- z8 r1 I

% M/ W$ `# a* L) s事后太子都有点儿害怕,那个凶手说:“这事儿简单,咱们罗织点儿罪名就好了。”于是编了一大堆瞎话,写了个本子给了庄宗。庄宗一开始看到了很吃惊,喃喃的说:“我跟郭认识的时间太长了,郭不会造反吧。”手下的一个戏子过来说:“咳,杀了就杀了,这有什么啊。现在太子就在四川,可不能逼急了他,不如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吧。”庄宗也真是混蛋,拿起笔来批了个好字,还赏赐了“平叛”的有关人员。
) G2 W% I. ^3 C. G, C
7 m( z1 R) C% ~1 ~4 S5 I8 E这个事件在朝野造成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大臣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庄宗真的是糊涂了。他的那些干兄弟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太子由于没有了郭的辅佐,很快从四川被赶了出来,狼狈的逃回了京城,庄宗知道冤枉了郭,非常后悔,声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一天夜里,庄宗的干哥哥李嗣源带兵冲进了皇宫……
+ I" M; K* \, H. [
+ `8 Y8 G4 I  U. Z$ v  l冤枉指数:9.5 % i( g6 u( i. R6 U7 B
NO2宋高宗杀岳飞
. I3 V6 v3 Z' a4 y: D+ V( M* a9 ^) [% A
岳飞死的吧,可能还不算冤枉,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小子你伐金就伐金吧,伐金的人多了。可是你不该提出“迎回二帝”这样的口号,结果口号一喊,把宋高宗给整了个不尴不尬,哦,我这儿费劲八力的指挥着伐金,把两个皇帝给接回来,那我往哪儿摆啊。( [4 x7 {2 D$ k/ W
$ R* ~! h2 y- K4 l6 P  x) K
实际上,本来高宗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和喜爱的,岳飞呢,本人没有什么背景,也不是出身世家。仅仅是因为作战勇猛被宗泽赏识,曾经对高宗提了那么一下。高宗就注意了这个人才,着意培养,短短几年,就提拔到了与韩世忠同级别的大将。后来岳飞在襄阳屯田,有人进谗说岳飞的权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书信包了一包给岳飞,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后再有类似的信都原封不动寄给你。岳飞特别的感激皇帝,于是对皇帝保证说: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攻克黄龙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后立刻吐血。
6 s3 C* Z2 h& d3 X; i
- w: d! B! d: n" a* S终于,历史安排了一个倒霉蛋儿出来为皇帝承担责任了,这个人就是秦侩。这小子也知道岳飞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战战惊惊的说到:“岳飞提的口号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个太阳啊。”高宗心里一震。! N" ~0 s) f$ r& s( ]! G* T
( |5 T+ ~# d) t) i# T
岳飞终于死了,这个直肠子到死也没弄明白奥妙在哪里。他向皇帝讨说法,皇帝没办法,给了三个字“莫须有”。
8 h7 @1 D7 V" K" F" L( Q! C& X$ C  ~9 J. d8 ~% z
冤枉指数:6.55 P8 _# ~% R) p7 W9 B$ A& j
1 }$ D" R8 W4 n. a/ a% Z& E: X+ b( D
NO1崇祯杀袁崇焕
* ~+ X$ E0 w! k7 B1 g- t0 u% s; W8 C3 [! ?7 v
袁崇焕在关外的宁远(今天的锦州附近)附近,死死的遏止了清兵进关的要道,使明朝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的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在宁远城下受挫,袁崇焕象堵在喉咙里的骨头,吞不下,吐不出。还生生的噎死了太祖皇帝努尔哈赤!6 R1 p2 G+ b6 Y/ L' P: M

1 ?) W8 F! ~. t8 ]' y& w) {战场上解决不了的人,可以战场外解决。于是范文程出了个主意,让皇太极从蒙古借路,从科尔沁南下,进攻北京。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行动,清军抛弃辎重,轻兵急进。这个时候的北京政府慌了神,正商议迁都的时候,袁崇焕从关外杀回来了,举朝欢腾。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袁崇焕在城外首仗打败了皇太极,现在两军正在城北对阵扎营。接着,北京城里开始有流言,说袁要和清军和谈,后来流言越来越神,说是袁私自把山海关防线打开了个口,放清军进关。皇帝的疑心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皇太极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5 l# K! o* M* h  D  x: z$ P% x
; s6 U, E" z5 m# x* l3 ?/ s
这时候一个太监赶回来了,他是从清军的俘虏营里回来的,说晚上睡觉听到了帐外的清军将领在庆祝,说袁崇焕马上要投降大清了,还要把崇祯作为礼物送给皇太极呢。崇祯一听就火往上撞,一点儿都没有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是怎么样从设防严密的清军大营里出来的。3 K7 j* J$ U7 P/ {! t& D$ d

1 \: z4 ]3 }9 D9 \/ c) I% b' W后来的事情发展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崇祯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袁,还发动百姓去撕咬袁的躯体。百姓们不知所以,上去纷纷割袁身上的肉,活活把袁给弄死了。这样对待功臣,让所有忠于大明的将领齿冷。后来洪承畴在松山大战中被抓后,在清军中发现了投降过来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开始厉声痛骂:“国家有什么地方亏负了你?”。祖大寿丝毫不以为侮,厉声回击:“袁督帅又有什么地方亏负了国家!”洪无语良久,后归降。
3 ?3 m0 D0 X( J
9 {3 H1 q: a. v冤枉指数:10
发表于 2007-7-11 20: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没什么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这些所谓”含冤莫白“的将领多半犯了一个大忌:功高盖主!这才是皇帝不得不杀他们的原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2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要当良臣而不是去当忠臣~~~~~懂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2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的地方处于主观看法~
8 p: v% _$ H. X& u% Y$ d但是写的不错6 B: J( r" Q0 K# r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22: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杰 于 2007-7-11 21:50 发表 7 z! v( u2 O1 L: u1 e; f- I
所以要当良臣而不是去当忠臣~~~~~懂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 R. j# K8 ~* S9 d' e4 M
我觉得搂住这句话很有道理.
  f) r- C6 @) c. }$ W  M忠-不一定得信.定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23: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NO1崇祯杀袁崇焕
- |. [% ]# c( H& G
2 g% R$ T4 z9 l$ g, p, I我最景仰的英雄袁崇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月中天 于 2007-7-11 21:50 发表 2 c- ~. t! ]: c6 c
所以要当良臣而不是去当忠臣~~~~~懂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4 ?, g' N1 Y  _1 J" [1 j
良臣方是王道  忠臣只能给后人留下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2: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昌徐麟 于 2007-7-11 23:22 发表
; H7 `" z8 D7 \$ j  G+ i) Y2 y6 zNO1崇祯杀袁崇焕* q7 t! q" B$ |" F; Y

" a5 ^" K6 R- V( w2 @3 Z我最景仰的英雄袁崇焕
; ^5 e# j2 ~; r! Q; y1 N
& O- s; J# L' G! ]5 a, \
为什么呢?  他犯了好多错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所谓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就是良臣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取而代之,而忠臣只会一味死忠而已......比如“NO2宋高宗杀岳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2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涅槃荷花 于 2007-7-12 12:47 发表 # u% Z. ~7 G3 N0 W2 I( q+ W
楼主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所谓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就是良臣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取而代之,而忠臣只会一味死忠而已......比如“NO2宋高宗杀岳飞”......

0 \. X/ [5 A" q; m0 d) G
- D" {) J. b6 x9 i9 t2 ?
, Q, H* G3 G& z; J还有忠臣只会愚忠,统治者错了,也不会谏言,而良臣谏言,帮助统治者治理天下,如魏征就是个很好的良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1 00:4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