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树荣教授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的进步,近年国学热的兴起,则表明我们民族振兴正走向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一根两支”,“根”就是“道”,一支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支是汉化的佛学,以道贯通。“道”文化的主要著作有《易经》、《黄带四经》、《道德经》、《庄子》四部经典。在马王堆帛书版《德道经》未出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是《道德经》,其实是“德”在“道”先。并且一同出土的还有《黄帝四经》,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仅有《黄帝内经》。
人们对“道”的认识有三种态度,“上士闻之,勤而行之”,这是一种。二是“中士闻之,若存若亡”。第三种态度是“下士闻之,大笑之”。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谈到对“道”的态度应是“不笑不足以为道”。人们对“道”的理解,现都是用“智解”,是调动知识的外求学习方法,并不是“慧解”的结果,用启动慧识得内求学习方法去学“道”。而这和人类的精神系统演化有关,大慧无智已经过去,人类现在处于大慧初智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到培根的“归纳法”,再到爱因斯坦、直演的“直觉法”,未来必然会演化到老子的“德慧智”法。
要对“道”有所修为,葛教授认为主要有这几项修炼。一是“U-修炼”,既回归整体就是道。“U-修炼”有三要素,第一要观察环境,观察、观察、再观察,这一切都是源于“闻道日损”;第二是自然呈现,也就是大道出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三就是实现。顺应自然,迅速行动,“无为而无不为”,归零后,人心死而道心活。“U-修炼”的本质就是要抛弃小我,由德归道。二是从“脑”到“心”的修炼,既黄老内求法。一是老子的“双可”归道法,通过“恭、熟、忘、合、灵”五字诀诵读《道德经》而入道。二是孔子的五步法。子曰“颂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颂诗,与古人谋”。如孔子学《文王操》,先而掌握弹奏之法,反复练习之后又提升技法,在此基础上用心领会创作者的意愿,最终孔子才感慨的说,这原来是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三是反躬自身增智法,既是对自身心理垃圾的清理。对此儒家提倡“坐忘反思,三省吾身”,道家则讲“悔过迁善”。佛教六时书的方式也是此意,基督教则讲忏悔。校正后天意识,不断清理心里尘垢垃圾,后天精神系统将源源不断获得五德能量滋养。四是青灯慧学法。烛光可以传达真善美资讯和能量,调节心灵。人们可以借光明而反躬自省,悔过迁善,凝神反思,而开慧益智。白光黑芯,而知白守黑。最终使人整理言行,理顺意识,整理善恶,存善去恶。
商人可分常商与道商。其中,常商又可分儒商和俗商。恪守信义而“有之以为利”称为儒商,而唯利是图的智能型的商人则只能说是俗商,代表人物如吕不韦。道商,则是慧智共运型,鼻祖则属范蠡。
道商的内涵是什么呢?学者熊春锦认为:“无之以为用”与“有之以为利”并举同重,聚和散,首善符德合道,是快乐的经商,使心身与事业同步增长。另一位学者李海波则认为:“道商,就是秉承道的思想和精神,遵循道的规律和力量,取得人生的大成。是以道启心,以心启智,以智启财,以财启众,众皆归道”。道体商用,以商显道。道商的境界是“我不求财财自来”。葛树荣教授认为,道商(DQ)应该包含三元素,既道悟、道情、道志。道悟既是对道的感悟能力,道情是对道的情怀,道志,是对道的意志和毅力。葛教授认为智商越高的人,往往会道商越低。道的境界层次分道、法、术,相对应的商则分文化、战略与运营。
道商的管理思维在企管中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成功。以海尔为例,张瑞敏早先在1999年和惠普总裁普莱特的论道中就说到:“海尔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发展时间不长。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道路,我想如果说这算是一个‘道’的话,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具体的讲,海尔与道则主要展现在海尔创新哲学与创新文化。海尔人认为,创新就是变化加上速度,变者生存。要不按常规出牌,以变制变,变中取胜。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昨天的成功模式只适用于昨天,只有发展思路与战略常变常新,才能功遂身退,而达到无为而治而不争。因此,总结海尔文化的精髓只有两点。一是病病,自以为非。二是自胜,战胜自我。
再以日本京陶创始人稻盛和夫为例。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里讲到了人生的意义,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心性、修炼灵魂。所谓人生,就是提高我们人性的过程”。同时,提高人性有三法:感恩、率真、止贪。稻盛和夫还提出了工作禅的理念,认为通过精进修身。所谓精进就是竭尽全力。一心扑在工作上,专心致志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这是提高自我身心修养,砥砺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稻盛和夫认为,工厂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修之身,其德乃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