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李自成发给吴三桂的招降文书:
7 j0 d/ Y3 {$ W6 G7 i! {$ H0 R* X# [尊敬吴兄:
0 Z* H, [7 a) N' \- `1 Z 大顺政权,所过州县,对百姓秋毫无犯。盖自成本一布衣,因昏君荒淫无道,闭塞视听,奸臣乱政,以至于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故臣不得不反。因臣只为天下百姓所想,绝非谋权篡位,请三桂兄斟酌。
; K4 [* G- p S) j 昔有黄巢反唐,朱元璋反元?何者?生计所迫也。且袁崇焕乃一忠臣,尚遭酷刑?此大明江山安能久也?如今北方有满清虎视眈眈,西方有贫民数万,南方饿殍遍野,东方一片狼藉。如三桂兄为保全忠节名义,起兵伐我,尚有一二;若三桂兄执意投敌,引清兵虎狼之师入关,岂非落个千秋骂名?满清虎狼之心。因吾自思量,个人安危事小,民族之事大也。
- X ~" r `0 J, B- U# j; o+ h 臣之起兵以来,所过州县,明精兵无心恋战。臣之惑深也。然臣攻破京城之门后,豁然开朗:大明江山,气数已尽也!朝中文武百官,乃至地方官员皆求自保也。此国将不国,百姓自流离失所。臣举大义之旗,一呼百应,戮力同德,岂不快哉?至于忠节名义,实乃虚名。因皇者,天下民心之所向也。若天下民心不存,何来忠节名义之说也?
1 @" h2 ]7 m7 U7 m9 j; s2 Q 余偏安山海关一隅,满清之师忌而退。若余顾全大局,臣可命十万精兵驻守山海关外百里之地,朝发夕至,以绝清之望!
% H& P3 L& h1 D) g5 e- K6 t& h5 K 因臣之举兵,为万民所拥戴。臣之心可昭日月,若朗朗乾坤,臣何惧哉?: e" K" w) e! K, v
4 @: h! d; ~1 ^- {3 Y
老师点评:$ v7 |: n- U& ?8 v/ a
李自成是一个驿站的马夫,因为明朝让他失业,所以他起兵造反,最后把明朝皇帝逼上了绝路。可惜他进城以后,没有安抚好朝内大臣,又骄傲自大,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在举棋不定之际,又被李自成部下夺走爱妾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 q4 M8 y, W8 a: `# D. j5 r
所以后人评价李自成没有做好吴三桂的思想工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明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至于谁来收拾残局?无非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或者是关外的满清铁骑。这个时候,可以说吴三桂是决定性的一步棋子。谁下好了这步棋子,谁就赢得最终胜利。吴三桂所屯兵的山海关,历来是兵家相争之要地,易守难攻。李自成相比满清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与吴三桂同为汉族血统,同为大明子弟。这样他们更容易结成统一战线。李自成的失败,在于他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正确的思想纲领,缺乏正确的治国方针,更缺乏对当时风云变幻之际时局的正确把握。# B1 n+ b+ a4 m' Z# l9 Y, B$ u
5 ~" N+ a5 m" r# N; h, w 后人猜想:如果李自成当时派使者送去这样一封劝降书,那么效果肯定大不一样。那么中国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 u( Z; \4 y5 E- w- i: X首先:
+ j* T/ t' P2 s2 T1,这封信始终强调自己的地位:在信中用“臣”来称呼自己,表明自己绝非有满清的称帝之心,而只是被逼无奈造反。
& Q2 \' T0 I) x9 ~2,多次表明他夺得皇位,是因为明朝皇帝的昏庸和政治的黑暗,而自己不是"乱臣贼子“!你吴三桂不是有“精忠报国”的思想吗?你不是一直都感恩于大明朝廷吗?可是如今明朝大势已去了,就算我李自成不反,迟早别人也会反的。若你吴三桂归降我,你就不是和“乱臣贼子”同流合污,而是和我一起推翻了明朝的黑暗统治,不但不是乱臣,反而是造福于黎明的忠臣!+ l3 O7 g2 p( U% a- r+ s$ D; s
这样的话,吴三桂在当时一定会盘算,我若归附了他,并不相悖于我的原则?我不妨考虑一下。
7 r4 D2 A1 M# {; Z3,接着,信又一次提到明朝地方武装的脆弱!“ 臣之起兵以来,所过州县,明精兵无心恋战”各个地方的武装力量都已经同明朝离心离德了!只有你吴三桂身在外地不知道而已!我如何消除你吴三桂的后顾之忧呢?首先,你不需要担心你“名节不报”,其次,你也不用担心你“对不起明朝皇帝”,为什么?“若天下民心不存,何来忠节名义之说也?”皇上,是天下百姓的民心所向,如今老百姓心中已经没有这个皇帝了!* | C% f6 H6 b* h g- h
4,最后,肯定了吴三桂的价值,“余偏安山海关一隅,满清之师忌而退。”你一个人驻扎在山海关这个地方,劳苦功高啊!你我一起把矛头指向外敌!也就是说“自家兄弟不打自家兄弟”。你我都是汉族人,我是被逼无奈,才起兵的,想不到,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好比一座危楼,只等别人来推到了,而我李自成恰好做了这个推到危楼的人。如果你投靠满清,你就对得起明朝了吗?你可否想到将来会背上骂名呢?
( a9 ~4 i+ u7 S* I, ^4 c5,臣的举兵仪式,合情合理。换做是你,你也会这么做的。' \" S: s6 r0 g* Q' N5 W) b
所以有了以上几点,吴三桂很可能倒向大顺政权这边。" k, _; ^' t y B- }
然而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是因为它来不得半点假设。我从这封信得出的结论是:说话的艺术在于掌握主动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