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江东的白骨(鹘)桥,城区的老宁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多年前我迁居桥附近的新村,于是特别地关注起这座名字很怪的桥来。
桥位于中塘河的一条支流的出口处,紧邻延芳桥。它由6块3米多长的石板铺成,宽不足3米,古朴简陋,毫无雕饰。在它斑驳风蚀的桥栏石上隐约可见“白鹘桥”三个正楷阴刻大字。这才知道,原来“白骨桥”是白鹘桥。
相传清同治年间,江东这一带树林茂密、河道纵横,常有隼科飞禽鹘出没。这种乌多为灰褐色。一次 发现 一只白色的鹘,实属珍稀,就同白虎、白蛇一样,白鹘也被视为吉祥物,并且用它来命名一座小桥,这就是白鹘桥名称的来历了。
这个“鹘”字有两个读音: “鹘鸠”的“鹘”读音“古”;而“鹘”鸟的“鹘”读音“胡”。当时的人多不识,读半边字,于是就有了“白骨桥”的别名。至于这座桥的建造年代,按“同治年间”的说法,距今也有130多年了。
可是,就是这么一座连宁波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石板桥,却在宁波 历史 上有过它辉煌的一页。
据《鄞县通志》和《宁波市志》记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9月17日,侵占宁波的日军投降代表、“浙东联络部”部长草野昌藏在江东白鹘桥签投降书。侵踞4年5个月的日本侵略军撤出宁波。小小白鹘桥承担了作为侵略者可耻下场的 历史 见证者。
历史 不由得让人沉思:为什么这样庄严的受降仪式会选择这样一个僻静城郊的小桥来举行呢?我猜想也许跟桥名有关。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到处烧杀淫掠,所到之处哀鸿遍野、白骨累累,制造了多少白骨惨案!因此,特选择“白骨桥”作为受降地点。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白鹘桥下的中塘河支流被填没,于是小桥完全丧失了桥的功能,然后修了路,旁边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白鹘桥像一位光荣退休的老人,坦然仰视世界的变化,而且仍然慷慨地继续服务于行人。老人们也常常怀念这座小桥,他们说:“白鹘桥是有功之臣啊,应该给它立个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