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5 13: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俊似乎是在等着唐泽的回答,可唐泽一直呆着不动。他望着那副壁画以及
眼前一排排先人的牌位,一言不发。他忽然想到那是丝竹镇两大家族历代祖宗的
牌位。丝竹镇共有两个大姓,一是唐姓,另一个是铁姓。
相传唐明皇年间,有两位名唤唐举和铁远的结义兄弟,在家乡犯下杀人重罪
,背井离乡,毅然带上家眷自遥远的云南迁至东北的一片荒寂土地。那时的东北
也算是个人口繁盛之地,可命运决定唐举和铁远只能远离喧嚣,选择了一片几乎
为人遗忘的莽林地带。这地方林木攀延繁盛,位于沧海与石崖之间,多为当地盗
贼出没。二兄弟身怀武功,品性刚蛮,正好派上用场,不久便在血刃中成了莽林
群贼的首领,成立了恶镇四方的龙头会,从此繁衍生息,才有了今日的丝竹镇。
换句话说,丝竹镇人追根求源是盗贼的后裔。所以很长一段年代里,当地人
最大的遗憾和耻辱是他们中间从未有过一位像样的文人名士出现。
终于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位云游的僧人来到这片莽林地,即刻被那片片连绵
苍茫而不失俊逸的林木吸引,随口叹道:有地如此,吾身有栖矣!从此安身莽林
,与村民们一起伐林躬耕,早晚清修悟佛,传经布道。僧人还擅长音律,闲暇之
余常为村民们演奏萧笛,韵如天乐的管音使莽林人第一次知道世间竟还有比财物
更为美丽的东西,于是争相效仿,以致于莽林人不久便成了方圆百里内最善萧笛
和最具雅致的群体,丝竹镇由此得名。
但雅致归雅致,雅致终是不能消化野蛮,路经丝竹镇的人们还是会频繁地遭
遇强盗。不同以往的是,这时遭遇的强盗往往会腰里悬挂个竹萧或者竹笛,有人
甚至还见到左手擎笛,右手握刀,以笛音为号的强盗集体蹦出来行凶,形成当地
独树一帜的强盗文化。
而无论如何,渴望文人的村民们还是把这位能文善字的高僧奉若神明,集资
在莽林东北方位最高处修建了一座简陋的庙宇供僧人清修,同时也把各自的娃娃
们送往寺里求僧人授文传字,期望着某日这儿能出现个状元郎,于是寺庙又俨然
成了村上学堂。后来那僧人在寺门牌匾上挥毫题就的“文达寺”三字,便是这一
期许的体证。
丝竹镇确实出了状元,是那高僧首批教导的学生之一,名叫唐元。唐元高中
后衣锦还乡,对文达寺大兴土木,先前破落简陋的文达寺焕然一新,成为丝竹镇
史上最为堂皇耀眼的居所建筑。
可是就在新寺落成的那天,僧人忽然去无踪迹,没有只言片语,只留下一柄
做工精妙的戒刀。传说人们在僧人念经的佛堂里发现这柄刀时,它正刀尖向下竖
立悬空在巨大的佛像面前,兀自旋转着,通体金光。人们还发现在刀身之上,有
着一颗类似水滴的液体,宝石一样地闪烁着夺目却凄凉的光芒。
人们猜想着僧人离去的原因,没人能够猜透。有人甚至幻想说是上天怜见了
莽林人的诚心,派下神僧来解去我们的愚昧。也有人说神僧来了多年,丝竹镇还
是强盗横行,神僧怒了,也许是累了,舍弃我们这帮愚民返身天宫了。
人们也猜想着戒刀的来由,可是也没一个人能够猜透,人们只好叫它佛刀,
还有什么会比佛刀更能诠释这种神奇呢。不过神僧为何要留下柄佛刀?人们参不
透其中寓意。还是后来状元唐元发现刀上那颗闪动的水滴,形状酷似人眼,神色
悲悯而凄凉,顿然大悟:这是神僧在暗示我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这水滴实为
佛之眼瞳也。于是将佛刀定名佛瞳,并吩咐让刀留在原地,任何人不得擅自拿取
。但在三日后的夜晚,有人发现在文达寺的屋顶上空有一道白光冲天而去,佛瞳
和神僧一样,从此在丝竹镇上消失。当然也有传言说佛瞳后来又有过再现,只不
过它属于神物,可以随意流动,行无踪迹而已。
状元唐元为纪念神僧,在丝竹镇建下一处祠堂,将神僧画像和牌位高高供上
,下面分列着唐铁两家祖先的牌位,一起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
祠堂落成那日,屋檐窗角忽然飞来了许多洁白无暇的麻雀,姿态明媚,啼音
婉转,雪片一样飘飞于整个院落,十分欢跃。唐元和所有人一样,对这一吉兆欣
喜异常,遂和当年神僧一样挥毫泼墨,题下“白雀祠”三个大字,神韵横飞。
唐元的高中使得唐姓家族在丝竹镇地位飞升,唐姓成员当上族长以后,在镇
上大兴学堂,大宣儒义,期望着丝竹人能彻底摆脱匪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