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鬼门憬妖 于 2011-3-3 09:39 编辑 3 V* J4 H& h0 K+ a% d t
0 s, v! E, |" ~, u
$ p$ P2 d$ _& f3 I/ T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行此葬式者居多。至今台湾省红头屿高山族的耶美人,仍在沿用悬棺和岸棺形式安葬亡人。悬棺遗迹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13个省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较多。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和曹营乡两地,其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古棘人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更是多达300余处。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对麻塘湾的两处10具悬棺进行首次发掘和清理。同时发现了葬地岩画,在国内引起轰动。消失的僰族为何悬棺而葬? 刀耕火种年代如何置棺高岸? 这些崖墓的主人是谁? 棘族人是怎样失踪的? 红色岩画在讲述什么故事? 这些谜雾,一直萦绕在旅游参观者脑际,有待考古专家的破释。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 L8 A& {9 d8 h3 Z2 z# m8 a" Z; i
有种种猜测,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 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个谜中之谜。斗换星移,天宇浩渺。那始终高悬于峭壁之上的褐色木棺,宛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感叹号,引来无数人绞尽脑汁地寻思:这些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几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了90度;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悬棺都置于水流湍急的江边的悬崖峭壁上或是几乎无法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
7 Y& ~2 x2 h- r7 M9 b& U# W悬棺之谜成为中外考古界关注的课题。据考察文字记录,古棘人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
% v1 B# W2 }/ ]# X/ m; q* x7 f
在距四川省宜宾市 135公里的断岩削壁上,悬挂着 340多年前僰族的岩葬墓群,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僰人悬棺。悬棺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共有 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唯一以悬棺遗迹对外开放的法人景区。位于宜宾市珙县洛表镇麻塘乡,与云南、贵州接壤,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珙县洛表镇麻塘坝一带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这就是著名的僰人悬棺遗迹。另有苏麻湾悬棺,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可顺水泛舟观悬棺。还有一些悬棺遗址零散的分布于宜宾地区各县境内。
6 G1 w5 S" C9 T' j' A
+ A, D6 n3 U; }3 k置悬棺的岩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具有浓浓的民族艺术风格。悬崖上还有一些像现代印章一样的红色图案,中间有古代汉字的篆文,这些红色历经数百年不褪色,他们代表什么,为什么不褪色?不知道,只有一些猜测而已。
- Z# E9 o9 ^0 s: x% l除此之外,还在悬棺附近发现了比自贡恐龙还要早的恐龙化石,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热点。还发现了深不可测的巨型溶洞,有一个据说可直接通到云南,曾有人走了4个小时,实在不敢走了就退了出来,另有一个数十米长的溶洞,据推测是当时僰人穴居的山洞,总之一切都很神秘,需要多多去探索。
' X4 C4 m% h# S: |% `2 E. b9 |; R: i; B' c7 S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至明代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一支少数民族—僰人, 春秋时曰“僰人野人”,汉代时称“滇僰、僰僮”,明朝则呼为“都掌族”。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演释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史诗,在明神宗万历元年的“僰汉大战•之后,神秘地销声匿迹了,只留下了绝壁上的累累尸棺…… . e6 q; K( ?) B. B0 R4 j; S8 _7 I/ }
追寻僰族绝灭的原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有引据《明史》、《叙州府志》记述,明朝庭曾多次动用重兵(天顺、成化年间多达18万人),对都掌人实施斩尽杀绝的围剿,以“根除后患”,侥幸逃脱劫难者便隐姓埋名,逐年被川南苗、彝等少数民族同化。但为什么明朝庭要对都掌人实施剿杀,却再没有史料记载…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谱写的。当两个文明交锋时,失败者的历史就会被删除,胜利者会编写颂扬自己而贬低被征服者的历史。”可能这也是僰族鲜有史载的原因吧…# {7 l( c* F. R# s& R: N; k/ g9 q, n0 }9 ~
对于悬棺的安置和岩画的绘制,历来诸多猜想:有说凿岩为路,棺、画制好后毁路的;有说先用石堆埋岩壁,完后去土的;有说搭厢架道的;也有说从岩顶吊放绳索的……据唐代《朝野佥载》记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临江高山,凿龛以羿之,山上悬索下柩,弥高以为老”,思之,对后一种“吊索”说法,倒还可信。川南古时林竹更茂,搭厢亦有可能。但是,大凡去过实地的人,又可指出各种说法的纰漏! 9 t( Q5 W1 r0 u5 X
悬棺之谜,成了考古“哥德巴赫猜想”。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