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晚曾是我们的“年夜饭”,没有了她,我们过不好年。如今她成了鸡肋,没有她,这年,还是照样过。我不看春晚,有些年头了。之所以不看,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娱乐的选择余地比过去大了,二是春晚没内涵,真的像本山大叔自嘲的那样:俗。
语言类节目的创新真是太少了,似乎那些主创人员都江郎才尽了,尽管花了很大的力气,但给人的感觉还是;似乎在应付,或者说在糊弄观众。
表现之一,就是乞灵于网络,什么“神马都是浮云”啊,“给力”啊,等等,似乎网络语言就可以“点铁成金”,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没内涵的东东,给人的感觉是:拼凑、乏力。在我看来,练练内功是关键,向壁虚构要不得!
表现之二,就是结构拼凑,缺少精品,像什么录制的那个节目,开头一段,很滑稽,不知道干什么,演员的学功也不怎么样。后面的有点意思,但硬伤已有,难成精品。
表现之三,就是演员语言贫乏,专业功底不怎么样。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很难想象会出文化精品,一句"我想死你们了",竟然说了好多年了,竟然不感到脸红,看来,春晚好混啊!
春晚,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的事儿,大了说,是民族的文化缺少根基,小点说,是一些人没有责任心。我们中国要腾飞,文化腾飞是应有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