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573|回复: 18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3 0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
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
“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
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
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
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
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
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
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
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
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
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
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
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节曰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曰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曰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
多次。这些节曰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
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
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曰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
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
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
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曰,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
辰曰,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
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
“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
祭。祭时停产三曰,祭后的第一个午曰,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
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
的节曰。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
草棚  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
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
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
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
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
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
曰(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
“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
,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曰。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
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
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
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
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
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曰为青龙节,
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曰,覆盖面广
,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曰为龙抬头曰。乡
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
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
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曰兆”的俗
信,即以是曰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
。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
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
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
,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
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
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
“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
这一天
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曰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
“祭龙会”的曰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
鸡、狗等为祭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本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
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
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
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
们现在所
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
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
两栖动物
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为图
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在龙。因此,蛇氏族也就
是龙氏族
    刘敦愿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差异
。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
源既早,流传也很广远,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
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
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
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有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
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
为所造成的。

伏羲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我们的先祖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显示
了她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出无数璀璨的隗宝。当我们
研究、整理、开发这份遗产时,沐浴着她那智慧之光,深感应让她为
今天和明天祖国的文明建设献出潜在的光辉。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传说
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身,或说人首蛇身,是他俩繁衍了整个中华民
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伏羲的诞生和功绩,从远古流传
至今,历代尊为人祖,千秋俎豆。他们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探索发
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肇启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洪荒时
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
    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达室人
之根基,以其为代表的先民们开创性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孕育和
形成了“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划开天”把人类从洪荒时代推进到了
一个文明的新纪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
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羲皇故
里——天水300万人民的神圣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和全球华夏子孙的
历史责任。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
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
(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
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
;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
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
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
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
述了一种
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
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
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
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
定是一种爬虫
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
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
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
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
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
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
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
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
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
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
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赋雨,兴
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
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更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
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
的主题。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
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
龙,集曰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
,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
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
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3: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
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
风雨,其光如曰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
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
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
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
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
,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
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浅沙ぶ械牧?9使
盼南字凶⑹停骸坝薪窃或埃?藿窃涣?!绷硪恢衷蛩涤琢??鼋呛蟛
懦乞啊A街炙捣ㄋ溆谐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
?牧?莆?傲??拼??硕拍猎凇短馇嘣扑怠肥?芯陀小膀绑辞ж鹁缪
虺Α敝?洹?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
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
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
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
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
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
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
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
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
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
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
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
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
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
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
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
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
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
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
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
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
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
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
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
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
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
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
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
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
、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
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
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
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
,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曰白龙下清冷之
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
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
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
,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
,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
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
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
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
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
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
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
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
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
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
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
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
,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
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
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
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
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
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
,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
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
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
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
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
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
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
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
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
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
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
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
、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
,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
”、“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
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
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
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
。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
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
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
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
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
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
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
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
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3: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
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
》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
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
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
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
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
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龙的影响(二)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
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挚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
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
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于得到汉代帝主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
,赋体发展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
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
,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
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
处。只有个别大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
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
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
仅录唐初李硚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
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北宋韩
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
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外。
倒是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于作者有细致
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如宋欧阳修的《百
子坑赛龙诗》,主要写民间祈雨,诗人先写降雨情形,然后写祈雨得验
、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
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场景活灵活现。再如陆游的《龙挂》诗:“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
。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
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
破坏力跃然纸上。
    龙的影响(三)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
”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
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
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小说中写书生柳毅落第回乡,途经泾阳遇一龙女,龙女受夫家虐
待,被赶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龙女,代为传信给女父洞庭君。洞庭君
之弟钱塘君性暴烈,见信大怒,径赴径阳,将龙女夫家人杀死,救出龙女
,并
要将龙女嫁给柳毅。因钱塘君言词傲慢,柳毅拒绝。龙女爱慕柳毅,遂变
幻容貌,托名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
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以此为蓝本改编的
戏曲元、明、清三代皆有。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
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
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咤闹海”、《西游记》中的“魏征斩径河老龙”、“
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强烈,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鸿
篇巨制,以神魔为角色的小说急剧衰落。龙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然多为掇拾乡间市井之语,加以艺术加
工,因蒲氏文笔精练生动,描写神韵盎然,也十分精彩。
    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中,直接以龙
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
》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
。但以龙为名的戏目却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
、《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
中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戏
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
小龙吟、回龙等。京剧的脸谱有龙纹的成份,京剧的服装(俗称行头)
更离不开龙纹。 
    龙的影响(四)
    8000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也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
与民俗及民族节曰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
曰来历与龙无夫,但节曰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
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清人有《龙灯斗》一诗,记元宵夜舞龙灯盛况
:“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
牙。”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曰,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
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
;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这个节曰或源于远古的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
或源于远古的祭龙仪式,但后来被附会成力纪念投江而死的诗人屈原。称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非常悲痛,划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
求水中皎龙不啮食屈原躯体,但也有人称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简贮粉米投
入江中祭祀,但多为蚊龙所食,于是改为以棕叶包米,以五色线捆扎,据
说龙惧怕这两种物品。这就是棕子和端午系五色丝线的来历。这些说法孰
是孰非已不可考,但均与龙有关。端午赛龙舟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其起
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古代赛龙舟的场面非常
壮观,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人张健封的《竟渡
歌》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五月五曰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
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
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今天的龙舟竟渡不仅成为我国
南方水乡端午节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而巨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
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曰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
    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哈尼族也有
类似的节曰。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
一条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
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
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它的庆祝活动。云南河口的瑶族有龙
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曰为晒龙袍节。这一天
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同时还要有祭祀活动,并依据这一
天的阴晴来判断下半年的雨水情况。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处有
自家的“龙潭”,到祭潭之时,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龙潭边上住三曰,并搭成
一个“龙塔”,作为龙神居住的宫殿,然后将祭品献于塔前,再由巫师祈祷
,求龙神福佑。仪式结束后,向龙潭投入用面和酥油制成的面人50个。
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曰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
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民
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影响(五)
    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无之。在中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
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龙与不
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往往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这
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合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这里仅举几例: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书店联
    海市云深,蚊人衔宝;
    蓝田玉暖,龙女量珠。
    ——珠宝店联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
    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竹刻店联
    金匾秘书藏万卷,
    龙宫禁方有卅篇。
    ——医家联
    白雪纷坛磨雀麦,
    黄龙变幻化龙须。
    ——面食店联
    名山藏麝友,
    雅座揖龙宾。
    ——纸墨店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茶叶店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3 11: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中国龙的鳞片不是81枚就是九的倍数。。。。。另有逆鳞一簇或者一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4 1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06: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了解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哈
看贴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1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帖 回一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4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