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1 {% K. j7 q& {' S7 i
* F. Q" m; v! R3 r5 a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6 ^. u+ t# p# M2 i" }$ n- ?0 W0 {8 n/ Y
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九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T' e6 ^* M2 R& q( K0 v
, n& p7 e& B2 |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2 \/ I, T3 b. p2 }- k9 `+ W3 t" `# o' e. v4 ?7 p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A9 `5 _( J" N& q$ I5 M9 g. o
7 C! N3 O/ }1 H2 F9 a% r; H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1 h f7 |% @# ^9 y: O1 q
8 d+ r9 C" x1 w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2 ?6 y/ l3 U+ y0 k `9 m5 s+ u8 A
! m( N. s* R; F: Q0 V- J9 q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4 O/ r& d) w; F6 Y
$ b. P2 e/ v7 _& z1 B1 k5 Y* `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2 |. H& f/ J. U8 N) i
: U. S( K( |- r+ q7 |# k( o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 G$ i4 C6 v* x$ M. F# @
2 X$ k$ g: M e0 O, T. _* `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6 H0 h, x7 F+ u0 Y+ V
" p* C5 D9 q, a2 |6 c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d7 M' `/ b; B/ l0 H5 _
4 E7 ]$ i0 W0 R) ?' v4 A6 y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v* w) w7 C% }) q
# \2 y: ?/ [" V1 K4 w2 g5 m* A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E& X% k% Y# ~
/ z' T; f+ I1 M8 g7 J' n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Z$ d: [* q% a! L6 d$ J+ }
" s, V0 c Q' w6 i. z Y: r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9 y+ X9 i0 E2 b2 l
: ~+ @ @" G3 m$ Y3 X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7 t4 B7 ]! s" M, U
' k- d) B, `( p( z8 H* B: _- `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 q8 b; F& D) I) ` a: ^7 u7 P9 `2 W4 c4 A7 j$ M* {- X0 p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1 S N, `- S* f8 s1 h7 ]9 v% |
/ g. z" D6 j- y+ c# P
其三,“其亡也忽焉”。
* V( G9 X: s6 C* r6 v7 ]0 R
4 ^' |8 }9 `5 [- X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8 P2 V/ N. `$ E. g
1 [7 n0 I- M1 e% \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0 l# a1 H: z2 m0 A1 d
4 \* Q) A$ |% C8 q& o Q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U9 |! g* r/ C; |. i
. n% _. s8 g; V% b! y) t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v) z/ v3 ?' E/ o. O
& U; ^/ x1 n% G* e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B$ I' w' t4 e9 z; r0 T
( C! _* ]2 V+ E8 d& m/ { 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c; N( V) R+ _- K- m# t5 Q/ J9 i# \( ~- @ e2 z, g$ i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G4 }3 y0 [! G o3 J* y1 t
8 H: E/ ~8 s5 d: h0 o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j1 r w) r+ _, |' P/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