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91|回复: 3

经络研究与展望(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7 19: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研究与展望(3)

四、经络研究是中医学全面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现代中医学架构
  由于经络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中医学现代转化的条件,我们便有了通过经络将其他中医学范畴联为一体的可能。如通过气血经络运行和脏腑经络相关等规律,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中医生理学、病理学基础;通过药物归经建立信息化的中医药理学基础;通过经络状态的模式识别与干预,建立信息化的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基础,那么可称之为信息医学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即可诞生。有了这个架构,便可进一步广泛吸纳古典文献中的素材,同时结合西医结构分析积累的资料,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发展新生的信息医学,而随着信息医学的发展,面对古典中医文献和西医成果,还会不断产生新的见解。这样,一个开放的、良性互动的、生龙活虎的中医学术局面便出现了。
  我们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融合可以理解与识别的资料,而我们的后继者则会运用更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融合我们今天尚无法理解与识别的信息资源。千百年来积累的浩瀚文献将不再是文物和抽象的宝贵财富,而变成活生生的具有现代价值的宝藏。如果已有的古典资源一时不能转化为现代中医学内容,以传统方式存在也会受到尊重。
  (二)经络研究与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研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学问,关注整体性与相互联系,属于横断性与综合性科学体系。虽然其现代形态诞生于西方科学体系之中,但其思想源远流长,不仅与西方,而且与东方的科学传统密切相关。中医学就是富含系统思想的科学。但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较为单纯的整体论体系,缺少还原因素,实证化程度不高,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还不能充分直接体现出内在的科学内涵;系统论则不仅是对还原论的超越,而且也是对整体论的超越,它体现了两者的综合趋势。但目前的发展状态尚未实现完美的结合,存在内在的分裂,在理念上注重整体论,在方法上偏重还原论。面对简单的系统,还原方法还能使用,但对于复杂系统,尤其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其局限性便表现出来。目前世界上在系统科学领域有三大学派,各有特点。欧洲学派以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为代表,主要贡献是“系统自组织理论”;美国学派以圣·塔菲研究所为代表,主要贡献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国学派以钱学森为代表,主要贡献是“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探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总体而言,三个学派均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但比起各自的雄心壮志尚有很大差距。欧洲学派曾满怀信心地要把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生物、经济、社会等复杂现象领域,但近20年来,除了在某些局部问题上有所收获外,他们的努力是不成功的。美国学派面向生命、经济、组织管理、全球危机处理、军备竞赛、可持续发展等当今世界的所有重大问题,开展空前规模的跨学科研究,试图建立关于复杂系统的一元化理论,但同样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国学派从提出建立系统学到现在20个年头已经逝去,但真正的系统学何时问世仍难回答。
  系统科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复杂性,关注焦点是涌现性。对于无生命的物理化学系统,结构简单,涌现水平低,可用还原论方法研究。一旦进入生命、社会、思维等复杂性程度高的系统研究领域,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方法便不奏效了,出路在于超越还原论,创立全新的方法论去描述复杂巨系统才具有高级涌现性。一个系统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涌现性是各组分之和以外多出来的东西,它从何而来?这便是揭示系统复杂性的关键问题所在。鉴于物质、能量的守恒性,涌现性不能从这两个方面寻找答案,需求助信息原理,因为信息不守恒。整体的涌现性是对部分整合而生的信息增量,或者说是通过对多样性、差异性的整合而形成的结构特性、组织特性。结构或组织的生灭转换虽然不能使物质和能量增减,却能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事物复杂性,这正是整体涌现性的本质所在。不难看出信息研究是揭开涌现性之谜的主要方向,经络恰恰是机体的信息网络,与多种结构、组织有关,能够综合反映机能状态的变化,因此是系统科学研究,尤其是涌现性的绝好模型。这样一来,最古老的中医命题便与科学前沿的最核心问题联系在一起了。系统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揭示经络本质,而经络探索也将推动系统科学的进步。我们有理由预期,这种深刻的互相作用将催生一场科学革命,实现科学范式的巨大转变。
  (三)经络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前,是没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这些概念的。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个与他们的医学体系不同的医学体系,为示区别,称之为中医;反过来,中国人也是为示区别称西方的医学为西医。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彼此为对方起名字,而且自觉地把对方所起之名用于学术和临床实践,尤其是中医一方。如果说医学的中西之分尚是平等的学术之别,仅表示其源流的差异,但后来的现代与传统之分就打上了岐视的烙印。随着西方医学的强大,他们自视为现代医学的代表,强调西方文化中心论,渐渐否定文化的多元性,只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将自身文化视为先进,其他文化视为落后,自然而然,西医就等同于现代医学,是先进医学的唯一代表,是价值优先的医学体系,其他医学只是传统医学,仅有考古与补充两种价值。中国由于近代落伍,导致文化主体地位丧失,中医也随之成为历史文物,尚有活力的部分虽顽强生存,但从属地位则难以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兴起于机械化时代的西医从深层感到了不适应,正急切地寻求转化,但却收效不大;中医虽说一时尚未找到合适接口,但却从总体上如沐春风,看到了再生的希望。这一切都说明科学是多源与多流的,因此没有固定的范式,也没有唯一的现代化途径,西医不等于现代医学,它仅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也有传统医学部分;中医也不等于传统医学,它虽然有传统医学部分,同时也有现代医学部分。
  中医与西医的本征不同,前者为信息医学,后者为结构医学,但在方法论方面却有可比性,可互相借鉴。西医由传统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是通过机械化途径,即建立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然后逐步发展出完整的以结构为基础的医学体系,这与其本身特征是一致的。现代西医与传统西医的差别是建立了控制条件下可量化的实证方法,这种方法大大强化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中医同样可以采纳这样的方法,因为中西医的差别从根本上说不是实证与非实证,实验与观察的区别,而是结构与信息,还原与整体的区别。实证与非实证、实验与观察是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的划分标准,分清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就是前面不遗余力区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原因。实证是实验的基础,不能实证也就无法实验,无法实验就突破不了观察的局限性和非实证的模糊性。因此,传统科学现代转化的关键在于实证基础的建立,这也是西医给中医的最大启示。那么中医传统理论的构架是什么,从那里入手,才能实证呢?笔者认为,应该对传统理论的体用不分,理法合一的构建原则进行调整,加以分离,这样更能清晰地把握其特点,促进现代转化。首先将本体论与方法论分离,气血、经络、脏腑为本体论内容,阴阳五行为方法论内容,不相混合;然后将生理、病理与诊断、治疗分开,界限明了。这样,原来模糊一片的东西渐渐明朗起来,中医体系便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柔而变刚。实现现代转化的关键在于找到本体概念的实证方法,中医理论的三个核心本体概念气血、经络、脏腑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而经络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一个。首先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特色独具的鲜明概念,与西医毫无混淆之可能,气血、脏腑则会与西医产生一定程度的含混;其次,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中心环节,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第三它是中医理论中唯一被精确描述的概念,起至循行乃至取穴针刺,在《黄帝内经》中均有精确描述,到了宋代更是制造出清晰完整的铜人教具。20世纪80年代,祝总骧等人运用高振声和低阻抗测定法系统地在人体体表测出与经典经络图基本一致的实验经脉线,完成了十四经脉的体表二维定位,这就为经络实证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又有大量经络定性工作陆续开展,如低流阻通道研究、经脉循行线理化因子分布与动态变化研究等等,许多实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不仅在人体屡试不爽,而且在多种动物得到印证。有了定位、定性的基础,再加上定量研究,那么完整的经络实证体系就可以建立了。然而与西医的结构实证方法不同,经络实证偏向于信息实证,反映了机体的复杂联系,因此会与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定量研究方面,会涉及系统的复杂性等问题,在这些领域势必呈现出明显的飞跃。由此可见,中医现代化决不是简单地用已有的传统中医学、现代西医学和线性范畴的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一番诠释所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会引发科学的超越式发展,在推动整体科学进步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要。换言之,中医现代化将引爆科学革命,并融于这场革命之中,而这个突破口正是经络的研究。
五、经络研究与健康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强化、消费增加,因而大大拉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其中的主体是医药产业。产业化主要表现为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而最核心的因素是标准化,它是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依据,要旨在于可实证检验。西医药早已实现了现代转化,能够不断根据学术进展创立和替换相关的可实证标准,支持产业化发展。中医药却因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现代转化,无法拿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证标准,不得不出现两种分化模式;一是适应西医的结构实证标准,削足适履,生产西化中药;另一则是继续按照传统作坊方式生产中医药用品。力量对比显而易见,现状与前景自然无法乐观。现在国内兴起通过中药西制实现产业化的潮流,从单纯眼前经济利益考虑似有情可原,但从长远经济利益和中医药整体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而计,则非常短视,而且危机深重。用不了多久,中医药领地势必土崩瓦解,西医药则失去一个有力的替代物,因而,它自身的持久发展也将出现问题。如此看来,人类健康的保障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根本的出路,在于迅速从中医药本体出发,建立可现代实证的标准体系,直接指导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走中医药中制之路,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如何才能拿出这个标准?答案仍在经络。
  经络的实证包括定位、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与西医结构实证(组织、细胞、分子)不同的是,经络需进行信息化实证,这样才能真正反映机体的状态,提供可靠的真实数据。这就为研发诊断与治疗设备提供了直接检测数据,也为中药和保健食品的功效和安全评价以及定量化研究创造了条件。一句话,中医药产业化道路是信息化道路,在整个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之际,它生逢其时,大有作为,在可望及的未来,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的机会。
六、结束语
  50多年来,我国的经络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突破性进展。大家都在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经络现象作为复杂系统的典型,已经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以其独有的特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生命科学中正待开拓的新领域,一切有志于经络研究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前,在一些重大的研究项目中,多学科协作已是大势所趋。经络的研究项目在实施中已经初步显示了多学科协同攻关的效果。我国经络学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特的现代科学。经络研究的理念是系统化,方法是信息化。经络研究的价值将引发三大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和文化革命。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研究,加快经络研究的步伐,就一定能够阐明经络的实质,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为未来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翔龙,程莘农等.金针之魂.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陈军德,秦博编著.经络实质揭析.内蒙古科学出版社.2002.22-24.
[3]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胡翔龙.我国经络研究的现状、对策和前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发表于 2007-7-9 0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翔龙,程莘农等.金针之魂.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陈军德,秦博编著.经络实质揭析.内蒙古科学出版社.2002.22-24.
[3]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胡翔龙.我国经络研究的现状、对策和前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这个都转过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2: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LZ太负责了,说明他不是瞎说的,有人可找,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4: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出处可依  LZ果然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