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658|回复: 4

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2 0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 y) O& J( I) |) T
( X" y" B3 _; P7 Y) `5 @; ~; c' g) o
上古者 * V: R0 x, W% }/ Z4 o* m0 c) X$ Q

4 r/ ~/ e! `/ w! l' E, r% [
/ l! N2 S: q' f' a2 j& i武丁王及其妻妇好(武丁生前,妇好主动参与战事,倾力协助武丁,武丁死后,妇好承继其战功,更加发扬光大,商朝的中兴,其功不可没)
! U0 n3 l7 K$ I( A
0 C% D" m- l& I. W中古者
& Z* ~3 ~" ^1 f! J
" `6 k( V1 ~( }0 [+ F
& N1 ]$ G: q; U8 G0 H( y5 X+ Y3 E武帝刘彻及卫青、霍去病,摒弃耻辱的和亲政策,前后七征匈奴,使得胡马不敢度阴山、匈奴妇女无颜色,终血汉初以来国耻,确保了后世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安定,祭出空前盛势之中国,“汉族”由此成名。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战突厥、却吐番,开创华夏盛势景象,至今国人归故里称“汉人”,出海外称“唐人”,以之争逞民族精神。 3 ]) ?8 Y' ?* y0 c3 u+ b" ]: J

* v% Q. A  N7 f2 S
$ _: p: g; N  |/ I4 \' y6 F北宋抗金名将岳武穆,呼应太行山数十万抗金义军,数破金军,而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虽身死风波亭,其爱国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打造出亿万“武穆”式的民族英雄。 1 j) h) R& `+ _- [7 @1 R

/ H6 Q; \" e# X; P: S5 u: _% ^# M
' ]0 G: [) \7 v& P4 H+ N; {近古者 ' m" U+ R1 g0 o" X  M. E4 R
; G  L- j3 \& B* D+ `7 j2 E, P
8 m; I* O. s  r1 a5 F, C
明成祖朱棣,在朱棣郑和君臣时代,以大明之盛而有七海之航,大明天威远播四海,横扫亚非大陆,声威远在元朝之上,而致无人敢侧目大明远洋海军(一路扫荡东南亚海盗流寇及沿途不臣服之国,绝非现在所宣扬的和平贸易往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外交之旅)。朱棣以夺嫡之嫌窃居君位,然终其一生中,曾五次亲征北元,最后竟累死于征伐途中,在明朝的沉重打击之下,强大的北元后分裂为瓦拉和鞑靼,最终元气大伤,丧失了威胁华夏中土的能量。此等明主,他不夺嫡,我也会逼他夺嫡。
: \: G2 L8 x7 O  D: D) E
4 h: i) ~; {4 U' m, i
( q# p. {/ b7 e  e9 Y平倭大将戚继光,出身抗倭世家,承武士门风,痛恨明军腐败,遂另起炉灶,招募沿海为倭寇所患之流民,独手创建“戚家军”(其后世子孙亦承其志,终世投身于抗倭斗争中)。广筑海长城,创鸳鸯阵法,外则主动出击倭寇盘据的海外离岛,内则清洗严惩勾结倭寇的奸商,书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并留下兵书传之后世。在戚继光及其家门子弟和部将的倾力打击下,为害明朝多年的日本南朝流亡倭寇之乱,最终得以消弥,确保了大明海疆和百姓福祉的安定。 # y8 {  m, B6 S: U' q
7 T* C% P% T% f5 P# m4 b
& D( Y6 G# l" p8 r# u
辽远总督袁崇焕
5 V1 g+ |5 B( f2 [, S- k7 y+ I
9 A4 n5 A* r0 y6 _' I! a; f0 ?, U# |# X2 [1 y9 i: b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国藩也是,但是属于镇压民众的刽子手,对内镇压是能手,对外抗敌则是软蛋),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且把胸中韬略激荡沉寂于眼前死水微澜,只将接天碧波万顷升腾为笔下书愤淋离,只留下《岳阳楼记》余世,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 F0 @! s2 Z( |/ Q: I4 \2 I* R0 V4 A2 S; R& m, {1 ^
; @3 Y5 t0 X( w$ V; A1 s* Q5 h
须知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向来是太监担任监军随行,基本上讲就是天天在一帮阉党的裤裆下面钻来钻去,凡事都要唯太监马首,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动辄就是上纲上线扣帽子杀头贬官,而崇祯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刚愎自用,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杀就是贬,没有一个能顺眼的人,基本上换了几波人,以致人人自危、无人敢言,崇祯一生中只相信的就是身边的一帮内待太监,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死报国的毅力,象范仲淹那般孤傲,袁崇焕绝对坚持不到第二天日出,只能是有头睡觉、没头起床。
: c9 `6 J# k4 O0 \
  T. Z2 a6 y% k& a4 N
% T+ G, Y4 L4 |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果敢从国外引入新式武器),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以明之积弱,与汉唐之强盛相比,袁崇焕能有如此功绩,远非卫青等人堪比。
. s+ I  f# n; W# k+ W+ S  r8 R$ P+ q2 E8 L! ^
* V6 C0 f. ]1 b) Z( `; X
虽终陷于范文程反间计得逞,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只要范文程阵前一句话:你们只要看看袁崇焕是何等下场?便致诸明军大将下旗称臣,倾刻间三军俯首。
# b' [* a7 x/ D4 [$ f! ]
% I& L4 `" b% ]7 X! [* J6 F  u
8 Z  Y# f4 i2 Q. O4 o" r% x  ?( X公元1643年,李闯攻入北京,朱由检急命崇焕手下大将吴三桂入京勤王。然吴三桂坐拥八万关宁军(为明军之最精锐武装),却按兵不动,只等明朝灭亡(并非为吴三桂平反)。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前,身边只余一名太监陪同。要怪,只能怪崇祯自己。
5 ]$ I0 [/ }4 n: P, H+ t/ s; r- [/ P6 |! A: [! \; T
( J: [7 z  w6 n3 G, A4 ~
当年李自成屡战屡败,只余百人而遁入车厢峡中时,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下,闻陕西、河南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而官吏仍横征暴敛,以“辽饷”为最重(即征讨辽东之军费,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在征辽上)。于是李闯大喜过望,一拍大腿之下大喊“机会来了”。此后数月,李闯军一路收容饥民扩军,由百人迅速扩充至五十万余,最终成了气候。最终当李闯军攻入北京城,打开崇祯皇帝的银库时,李自成惊呆了,天天在喊穷的崇祯皇帝,根本不穷,征来的“辽饷”都躺在了仓库里,直堆到了天上。
: r- A. S) x( \! G
- P4 R3 k7 A' L$ W, V7 T) N/ y
- }3 ^8 M$ M9 O' `2 n. d0 P5 X“崇祯跌倒,自成吃饱”。如果这些银库里的银子都用在了征辽上,恐怕袁崇焕早就横扫关外,一直打到韩国釜山了。须知袁崇焕是省吃俭用、到处筹措,才积攒了少许银两,跟葡萄牙换来了13门佛郎机巨炮的,如果崇祯扫扫仓库底,恐怕都能让袁崇焕屁股流油了,何必到处去化缘,只需买来百十门佛郎机,管叫不识热兵器厉害的努尔哈赤蛮子全军履没。而正是这13门辽远城墙上的巨炮,让努尔哈赤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军事家底,几乎全部拼光了。实际上传到皇太极手中的,已经是个烂摊子,重新白手起家的皇太极无奈,最终选择了重用范文程等汉族文官,于是就有了硬的不成软的来,就有了近乎弱智的“反间计”的再度出现。
+ J: L% K# O' I' _- }+ W/ g5 O; o- }+ v- `3 b4 f* F6 F+ ^. h

% B' l6 X! I! k6 R2 N  o+ \' m; o: v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袁崇焕。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
. R. F* \0 ?  s+ n: j  }7 F( z" S+ ^. c

& ?, E4 j$ i& Q史传:明朝法度严明,有“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重罪的刑罚不够重,比如“凌迟”一刑。古之法度,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360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即六六三十六个洞之说。。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8 W1 y6 s) h' N' |& N( Q: s  [2 v  B& b$ m- v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 _" `* z/ _  e- a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 J5 q8 ]2 W& S7 B, d* K

2 Q! Q% o5 ^% U7 P% i
; @, U& b- P1 m$ a8 j在中国几千年的谋略兵法中,“空城计最无奈,反间计则最可耻,也最弱智”,但恰恰反间计却屡屡得逞。在反间计得逞后的一年多里,崇祯皇帝命厂卫严审袁崇焕,但是前后查了一年多,在明朝刑罚手段空前发达的条件下,虽百般重刑之下,各种刑罚手段用尽,袁崇焕却矢口不认其罪,东厂的一帮狗子们拿他也没有办法,上报皇帝定夺,崇祯到了还是一个“凌迟处死莫须有”。袁崇焕只余下的的头颅传到山海关,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袁之部将都看到了。
! l& ^9 J0 ^- A/ y
0 T$ a+ X* s5 ]. p
! y; D, t" u- o* R/ |7 M; h在诸多明军中,袁崇焕身后留下的辽远边军,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此点从吴三桂的关宁军从辽东一直打到缅甸即可见证。当年八万关宁军从辽东打到云南时,只余下了四万人,南明皇室逃入缅甸寻求庇护,清廷交涉但缅王不从,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吴三桂最终亲率四万关宁军,穿越茫茫缅北原始丛林,沿途疾病、饥饿、蛇虫鼠蚁之下,只余衣衫不整的两万人最终走出了原始丛林。
, j* l6 M3 \+ f2 ]3 l1 W
9 F7 v; G2 O: x5 b7 h9 i( G2 Q2 c. \$ ~7 l
而正是这仅存的两万人,面对缅甸举国动员的几十万大军,面对从未见过的象军,关宁军一击之下即全歼缅军,迫使缅甸臣服并交出南明皇室,吴三桂报仇心切,随即用弓弦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而数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十万中国远征军再度进军缅甸,来回两次穿越缅北原始丛林后,十万人只余下两万人,且大部辗转撤到了印度。但是正是袁崇焕身后的这支军队,后来却成为了满清入关的前驱之师。
, m5 f9 C6 O! E, l1 e" A7 B' T- |9 u. l

, c. L2 R. ?) C李闯包围北京,崇祯命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回旨也答应了,但是实际动作十分消极,直到北京城破,关宁军还在路上散步,此后的历史人人皆知,吴三桂反反复复,先归大顺朝,后降满清,数十年后又掀起“三藩之乱”。后来野史戏说,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不是想为吴翻案。换了谁是吴三桂,看到其主帅忠君报国一生,却遭凌迟处死后余下的头颅,都会有想法:明朝,该亡了。
& B, e: @( w# P: d! r" k) P5 s6 S5 W7 z: K# g& U$ R9 X& v) V

. i% h" B# ?' A- d3 @. f* q) x吴三桂纵容绥靖李闯攻陷北京,坐视崇祯自生自灭,情理之中,也应该;后来引清军入关,则不应该,是卖国汉奸行为,但是这两者前后还是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前者,吴三桂为其主帅的冤死抱不平,坐视不理,属人之性情;但袁崇焕的反面典型,碰到吴三桂顾虑自身利益狭隘自??会象袁崇焕一样忠君爱国到任人宰割,顾及到自身利益,必然会降清投敌,而且大顺军及李闯王的失误,也是导致吴三桂降清的直??,将八万关宁军精锐拱手送给了满清。
4 Q4 p' e6 W7 c% A1 z0 F# c" _
% T0 p, R8 d( V; ]" F" J" r. @: }% ?, l
吴三桂是狼,但袁崇焕用人心切,自是十分赏识重用其才。从某种程度上讲,袁崇焕死后,真正能与满清抗衡的,也只有吴三桂,只有他的关宁军能与满清决死一战。袁崇焕生前,把吴三桂用在了报国忠君上,充分发挥了他的卓越才能,关宁军的声威大振要归功于袁崇焕的识人之才;而在其死后,已有前车之鉴,丧失了主帅导引正途、压制狼性欲动之下,吴三桂犹犹豫豫中在寻找机会,只是顾忌家人被崇祯全部扣在京中而不敢有所动作,但在他体内狼的本性逐渐开始显现,在抵御满清的动作上日渐消极,此点被范文臣尽收眼底,范文程明白;吴三桂绝对不会甘愿成为袁崇焕第二。 ' F2 H0 @' s9 t- X- i' R
/ n1 E2 N6 I! n( F- |9 R0 Z$ c5 a
8 J1 n0 o: u* }3 w3 l8 {1 k1 W. s
与皇太极相比,多尔衮只是坐享其成。皇太极吸取了努尔哈赤不重视汉族文官谋略的教训,大胆起用了范文臣等一大批汉奸文士,可以讲皇太极用对了一个人(范文臣),之后又害倒了一个人(死对头袁崇焕),同时也为日后策反拉拢吴三桂等明军将领埋下了伏笔。皇太极死后的明清对抗态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全倒向了满清,作为皇兄的多尔衮只是坐享其成、顺手牵羊而已。
/ [5 l9 K3 S; C) }2 [6 N4 S- W' ^/ `% ]& M
9 ^- t$ g9 ]/ }# o: h/ F' _
在袁崇焕诸多能征惯战的部将中,最终两极分化,少数人未降清而坚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成为了满清后来入关的前驱走狗。但是在辽远军中,无论降清与否,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爱戴的主帅--袁崇焕是汉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将中,有一人后来为袁崇焕修建了衣冠墓,并世代相传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几代人之后,其后人依旧在为袁崇焕守陵。袁崇焕的衣冠墓而今已隐没于市井小巷之内,香火廖落车马稀,少有人知道。 % \. q! f0 s" q9 D2 V2 ~7 P
  `* R4 O' c$ r( H9 w. X) z
% N2 w" N' G% N6 w; K. a% m4 Q8 y
前年中央台曾报道过袁崇焕部将的后代,为其世代守陵的故事,至今其家族传承,到了目前的一代人,已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然仍坚持不懈,经常为其扫墓敬香。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泪下。正是这个华夏民族的英雄,使得他的死对头,满清皇帝乾隆在看到其史实后,也不禁为之感慨,最终下旨为其平反,这段尘封百年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一幕千古冤案才得平反。
6 x+ `- Y. H: g8 {! f
+ |0 _! }* [& G/ m" j; c& o5 p4 A) n5 _7 N9 Y/ m
在睿智的历史老人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无知天真。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袁崇焕一个区区的辽远边将,以其孤弱之躯,为国家安宁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终身立志报国忠君却横遭血冤。
" [7 Q  ?! |/ [5 x  ]
. U6 F3 H$ O% ]  X) l
+ J. L2 k; _& G. O: B/ n- U商王武丁也好,卫青、霍去病也罢,换成了袁崇焕所生的年代,未必能做出那般伟业。岳飞也曾遭受千古奇冤,但岳飞死时,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至少他不会入地狱了,遭骂名的是秦桧。而袁崇焕却沉冤百年,只到统治者良心发现,否则便要沉冤万世了。 2 H  u$ q( h1 Q( _4 {8 D. z- K; J

  S2 O0 _- ~$ M' o# K$ j0 D+ W8 i& D" l  T' c& s  I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积淀,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怀念武帝刘彻、李世民、朱棣这些强势君王时,我们也应记住卫青、霍去病这些彪炳千秋的一代名将,同时我们更应记住袁崇焕这样人文悲剧。不要只记住那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小儿,不要只记住“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更要记住那3543刀之痛。 * {4 k6 F' p% W* P0 B2 V
& b3 Z3 T( e9 d+ _
! b7 U: u' I. x
华夏民族本是一个极其坚忍的民族,坚忍的民族心性之下乃是遇强则强的无限潜力,每当这个民族陷入危机之时,便有无数仁人志士挺立而出,怀抱“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的精神,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力挽狂澜于既倒而砥柱中流,使得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而传承至今。但正是一个反间计之下,无数的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历史悲剧周而复始的重复上演。
" w4 P" b  }6 ~( f9 ^0 r
  g" Y' K6 ^/ R5 m
! D, i0 K; u" z" ^袁崇焕,一个不是战神的“神”,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 ) E! i  K! q8 Z% f
, ^2 j( U' U$ v9 z% j( q% m5 m4 q

  S* M! O( j8 @! q: s: Z$ J袁崇焕说: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最终他下了地狱,一下就是直入十八层地狱,而且一下就是百年,百年中被亿万国人骂为汉奸,似乎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超生。 ; Q& s2 N3 E% A

1 P8 @4 w! c4 w0 L$ B
" k7 }" o  t! F) c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记住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之痛。那3543刀之痛,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犹如阴魂不散一般久久不能散去,至今仍能听到它从地狱深处传来。
6 W1 u8 h* D$ E& d  H: u* Q' H! v4 T: E, m& o6 F9 `# O4 w

! Z! h- O9 {  e0 k+ T- u* n/ y+ r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 ]! A6 b7 P4 {4 y- {, z, _) \: D) ?* o

1 F: i) ^% G" Q9 N" A; _——梁启超《袁督师传》 1 G" y. \) z$ p1 U6 }' u
4 v# ^/ H; C$ r, y2 i
6 F7 f' o4 o  |: c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8 Z  w/ k! N, V
4 i5 n$ R0 ^  ^' T7 m
4 E  M. N7 C4 D  L( d) m# r" I' p& w——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发表于 2010-10-12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坐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23: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07: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窝里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16: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他实在死得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2-24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