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厕筹又称厕简,使用厕筹法随佛教由印度传入,后来厕筹改为纸则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开始。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 Y# d. E6 Y" ?+ N4 [, S( ~0 B8 A Q& N" _
《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4 S/ d4 _( a) C& m, r' S
7 c+ C. t, T4 A+ B0 X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4 K2 Q8 b. F# w+ E+ `& f# [
* F/ z6 q7 z Y( R Q5 w% Y9 D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9 b% S3 N- ^( n5 ?
5 z3 L3 e4 ^1 ^% c. j- e
掘新坑成财主' h; @/ }. ` |9 G$ U& U
) R1 \& M N5 G; p! E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 N6 F: V4 s1 A/ ~. N
) y9 n3 r" a# Y9 K: s9 R2 Y. q8 P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7 ?+ [* m0 Q1 M9 D% J" }0 F2 B7 h
& o6 a8 t; y0 K9 ~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8 ? a* A9 p+ y* \3 A
& }/ A1 U/ e" O' D5 G/ v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 y$ Y s5 o6 n! v# s# A& ?# H0 m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 T2 Q3 T+ C$ s' X& j/ _0 e4 Y7 G" k
1 @- s) |/ y+ U+ W4 o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 ^# S; Q/ G! D7 T
5 c+ `: p5 I2 y$ `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据明末清初无名氏《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