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一直在临死前,脑子都十分清楚,这个《清史稿》有记载,《慈禧光绪病逝记实》也有记载,当慈禧安排溥仪进宫之时,她就知道光绪已经不可能复出了,因为她已经决定了痛下毒手。所以慈禧毒杀光绪,不可能是在神智昏乱情况下做出的,毒杀光绪,是她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决定。
( O' _! ^6 j7 V3 d8 z! y2 x2 a
; f) s3 y) B1 `# Y# z9 u7 r+ G* E; B# Q" v2 O- J2 Z v
( ]4 F$ m6 ^' n$ b8 i6 K5 b
慈禧毒杀光绪,应该出自于以下理由:
6 b) }/ r7 N4 N! O (1)身后不留仇敌 请*勿*采*集
0 G6 a/ q% }8 r# z
0 B$ H: B* {: M# g 慈禧手段的毒辣,这个不需要浪费文字举证、说明,因为这个人人都相信。以慈禧狠毒霸道的心性,如果她确信光绪对自己十分仇视,那么仅这一条就足够让她在临死前动杀心了。而光绪恨不恨慈禧,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本文来自hxlsw.com
8 P0 B8 _8 ~" i+ |9 x7 i
: g# y, Z! K b( g* J( l 慈禧发动政变,中止了光绪寄予厚望的维新变法,,并将光绪帝幽禁起来,这一幽禁就是十年,这十年,不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的折磨,对光绪都是刻骨难忘的,何况在这十年之中,慈禧并不是让他安安宁宁的在幽禁之处消磨时间,慈禧有的是折磨光绪的办法。送给光绪的饭菜多是发馊的,瀛台的窗户纸是烂的,连光绪盖的被子也破旧污脏。《述庵秘录》上说在光绪去世后,“有人见其病室中陈列极陋,睡—大床,安段北京泥土火炉,裱糊之壁纸破裂霉烂,盖下等百姓家所居也。”光绪还要时不时地被慈禧叫去训斥,尤其在慈禧看戏时,她要叫光绪坐在她的旁边,一边看着戏,慈禧一边拿戏上的人物指桑骂槐,说那个忤逆不孝,应该遭受怎样的折磨,如此等等。 本文来自hxlsw.com . R6 X% G1 f/ R
% L. w' x" a8 Y, @
在幽禁之中,光绪曾被慈禧一掌打落了牙齿(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的引文),光绪在瀛台不能出来,无法与外面联系,慈禧又不许别人去看他,光绪郁闷难遣,就设法用纸条和弟弟载沣交谈,但慈禧连这个也不允许,《述庵秘录》对此有记载:
! I1 `$ t2 B& }) c2 b; y
' k) M$ h3 D& c. C( \ c, Z& _3 S" z7 l# a: z. ~% E) x0 k! o
2 _- f! V+ n0 W- p1 ~ 光绪既被西后之虐禁。不得与臣工交语,其近支土公,亦无敢私谒者。帝乃久喑思语,秘置一小箱于南书房中,私与其弟醇王书,令彼此以书面交换。通信钥匙,则二人各一。外人不得开之。其书面大抵言外间琐屑事。以此笔谈而已。此事后亦为西后所知,怒而禁止。此后并此笔谈之自由,亦剥削矣。 历*史*中*国 . l+ Z n& a6 P4 u
) u1 e1 D. Q0 S+ b% m2 r. A5 x' b- V 对光绪本人虐待,那还不够,狠毒的慈禧还要整死光绪最心爱的珍妃,害死珍妃,是慈禧所做的最令人痛恨的事情之一。
$ b7 L0 r% |* @- A$ h2 a' l' y& T1 `, G4 y0 _* T1 J
光绪皇帝有一后二妃,即隆裕皇后,瑾妃、珍妃。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而瑾妃、珍妃俩是同胞姐妹。在这一后二妃中,光绪最为宠爱的是珍妃,珍妃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性情活泼,兴趣广泛,她喜欢玩,在宫中时而扮成宫女,时而扮成少年,光绪忙碌的时候,她还能协助光绪处理政务。但她的脾气耿直、性格倔强,因看不惯慈禧的所做所为,偶尔有顶撞的言行。慈禧也看不惯珍妃的活泼好动,另外,光绪不怎么爱慈禧的侄女,钟情于珍妃一人,这也让慈禧非常不满,慈禧在戊戌政变幽禁了光绪之后,对珍妃也施以杖责,并撤去簪环,将她幽禁在偏僻的钟粹宫后北三所,下令永不许她再见光绪。但最残忍的是,在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行将西逃时,竟不许珍妃随行,下令要她跳井殉国。 2 t9 I3 z3 n+ Q+ `, m
: M# n# ]$ T# Q& W4 k8 x8 \
% K! P' P% x4 t" C) y( d2 S) G
( c A3 C8 D5 C7 t j C 关于慈禧逼死珍妃,各种记载极多,几乎各种记载都认定是慈禧下令害死珍妃的。《述庵秘录》对此事的记载是: 浩h.学x.历l.史s.网w.co.m , V: i9 o. r' q' K# k
- w) I4 ?2 u* s, H0 v
及拳匪事起,七月念夜召见军机毕,两宫暨后妃易微服将行,慈禧谓珍妃曰:“予将帅尔行,拳匪如蚁,土匪渐起,尔年尚韶稚,倘遭污,莫如死。”时宫中扰攘,内监总管崔某,邃牵珍妃毡裹推诸井。
; T% V. E7 _9 l; o( Q7 x/ w9 \5 H, Z8 m/ \
* M" E; w3 d6 d# W3 {$ @& w6 J
- | Z8 h% |+ O$ x 除此之外,《清稗类钞》中也有珍妃被慈禧赐死的记载。解放后,《故宫周刊》还曾采访过亲眼目睹珍妃被害的太监唐冠卿,唐冠卿也力证是慈禧下令害死了珍妃,执行这个命令的是太监崔玉贵。崔玉贵清亡后,也坦然承认是自己奉慈禧之命推珍妃下井的,他还说: / s" _4 {4 {2 G8 \& u' U* j \3 U
& o$ d. w; s9 L) H. a9 ^) I
5 a* Z& k0 [. `5 ~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经历的最惨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很佩服二十五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还锋利,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跑不逃跑,但皇上不应逃跑!这三句话多在理,咽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在冷宫里呆了三年,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出自《宫女谈往录》) #,)
0 G- g& t' ~5 E
~ ?# E3 x! Q* Z2 o9 a 崔玉贵觉得珍妃了不起,光绪自然更觉得她如珍如宝,对她的挚爱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 s+ v, i/ X- Y+ n( C
# u' I) L. w7 f# s7 Z' b. i" p& G k" p# N8 U
5 |* X& @; T* }
) P* `' G4 g& ~% w5 z n$ ] 光绪或许能原谅慈禧对自己的十年幽禁,毕竟慈禧作过他名义上的娘,在宫中养大了他,并将他扶上皇位,这些对他的“好处”就和十年的幽禁相抵消,但光绪绝对无法原谅慈禧害死自己心爱的女人。即便是一个普遍男人,在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而让她遭遇横祸时,也是痛心疾首肝肠寸断的,而光绪作为帝王,大清的皇帝,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恐怕此后每想起此事,光绪的心都在滴血,要说光绪不恨慈禧,天下真的不会有人相信。 copyright hxlsw - v4 I0 P% X8 |1 p7 h2 O; _( {
1 w6 ?' Z/ X. \# W" `' A3 F
珍妃被害时,年仅24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却命丧慈禧毒妇之手。在光绪得知珍妃被害时,“悲愤之极,至于战栗”(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第67卷),“悬妃之旧帐于密室,不时徘徊帐前,饮泣而已。”(王树枬《德宗遗事》)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男人都会有的反映,而对慈禧的仇恨,从此刻起,便永世也不会磨灭。
! I. {- B3 z% Q! X/ ~4 ~" H0 C1 t) z8 s/ z- M: {
& p4 M2 I+ B- b! a" `* Z: {& C 珍妃死后,为她惋惜的人极多,《光绪帝外传》的作者恽毓鼎就写有《落叶词》哀悼珍妃,其词为:
' V! r2 u0 f! \( Z- n' Y v! N# g% r, C+ {5 [5 |
金井一叶坠, * P b ]) Y! C8 x3 A+ `
' K( ~; J; C/ }8 G& O4 x/ b0 I
0 v- Y3 R; ~& |" ` 凄凉瑶殿旁。 ( c3 J' C, n$ m* U7 q
5 k3 v- y" z8 N2 ^
请勿采集& }" _4 s( T9 j
3 j1 y+ H8 z; k/ c l
2 H+ C( R8 M" J6 i/ f 残枝未零落,
8 e+ [3 r0 D, R/ r5 f; r7 ]
) J3 B. k: n5 b3 W) t9 ]0 G 映日有辉光。
( g3 p9 C9 a6 Z3 f" l; h, c- ^; |4 ]% N
) H" e" u4 j6 a$ d
+ n) e& e$ G* l4 b0 C. d3 n 沟水空流恨,
$ W A. w( {0 X. E9 z8 Q: A' ]& G3 A+ f; K0 T' Z" u+ Q
霓裳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 9 R6 D& G! |9 w* d# A! r
2 ~2 {+ ~/ W1 J2 K1 }
1 O6 k+ y" o. q1 e
4 f1 B, x' m5 D0 ^ } 犹得宿鸳鸯。 童年、少年时对光绪的严酷和不近人情,戊戌政变对光绪的幽禁,西狩前对珍妃的残害,回銮后仍将光绪羁押在瀛台。凡此种种,光绪怎能不恨她,光绪对她恨得深、恨得持久,恨得咬牙切齿永世难忘,这样才是正常的,而光绪不恨她,在她稍微示以宽松亲善,就把一切的深仇大恨都忘了,这才是不正常的。 请*勿*采*集 4 K7 [0 y% A* G$ A
% T0 \: J$ C* @) a7 v3 A# ? 不过光绪虽恨慈禧,以光绪磊落的个性,正派的为人,绝不会在慈禧死后对她进行污蔑侮辱,更不会剖棺戮尸,究竟他们自间还有那一层母子名分。但慈禧是个恶毒妇人,自然以她的心肠来衡量别人,她自己干过剖棺戮尸的恶行,怎能不提防别人也这样子来整自己呢。 请*勿*采*集 ' u8 A6 K1 k0 O$ D3 x
, m4 |6 t" |- Y* r
(2)杀心早萌,杀机常在 $ O( l8 t' f9 n: h) u8 k" f" v, A
& m) p+ d0 j+ k4 {/ q+ R' X9 Q! ~) o* O+ t+ V
% b7 q* B7 B9 R) x# A2 ^
0 m4 [1 R! a5 F: n( Q, r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明白,仅仅这个政变,光绪与她之间就没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所以从那时起,慈禧就一直谋划着废黜光绪,这个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慈禧只好先维持现状,之所以维持现状,是因为慈禧确信,只要自己活着,光绪就翻不过她的手心,所以她也不急,可以慢慢再想办法、再等机会。当庚子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清兵屡战屡败无力阻止洋兵,慈禧感觉走头无路,准备自杀时,她就决定不能让光绪活在世上。此事《景善日记》有记载,其内容如下: ! D Z6 k* g8 j% R. j7 H) a8 G6 z
4 y$ v" e) t9 H4 C: M7 }4 O
/ i" f! l3 F) D4 [2 f4 z
6 y9 ^0 e8 c% j* C! V# P) `% f5 h0 y m1 d/ o
七月十八日,洋人愈逼愈近。裕禄之兵在北仓杨村蔡村等地,大败三次,裕禄逃入一棺材店,继而自杀。李秉衡于十四日到河西,务用尽心力,以收集军队。而张春发、陈泽霖二人均不愿战,李遂仰药以死。荣禄入宫,报此消息于太后,君臣相对而泣,皆诸王公及拳匪所酿之祸,使吾国家至于此也。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老佛(即指慈禧)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
# t, L( ]& j( L, \% l0 {1 b3 W! D; l- D
- L: `7 J* G# h: }/ Z: Y4 \$ q 这段记载最重要的有两处,一处是最后一句:“老佛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就是说,还在此时,慈禧就已经决定,她自己若死的话,决不会留光绪皇帝活在世上。由此可见,杀光绪并不是将死之时的临时决定,而是一贯方针,就是不许光绪逃脱自己的掌握,自己要死,必将要拉上光绪,不会给他独自执政的机会。 4 p; z9 ~/ H7 o: K6 A
. x+ O5 R' r4 N8 b1 ]! o. Q( e
/ |. ^/ @/ U: G. U5 U
0 A/ C1 l/ j* w0 [! w 这处记载的另一重要之处,是“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荣禄是一直反对用义和团攻打洋人使馆的,认为那样必会惹出大麻烦,慈禧却没听荣禄的话,一意孤行,既同时向十二个列强国宣战,又命义和团与清兵一起攻打洋人使馆,事情终于闹得无法收场,洋兵节节进逼京城,此刻,面对荣禄时,慈禧的心中肯定是既羞且愧,这时如果荣禄宣称自己早就说过如何如何,虽然没责备慈禧的意思,但宣扬自己的先见之明,也足以让慈禧在羞愧难以化解之下,对荣禄生出厌恶甚至杀心,这叫“恼羞成怒”,荣禄很聪明,小心翼翼的不触动慈禧的羞愧之处。 历*史*中*国
+ S- s2 k# n: ~5 s7 G9 F/ S# N9 D; _0 l2 u& n7 g. }- S9 j
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逃,继而感觉按老一套无法走了,国家必须维新方有出路,在此时,慈禧面对光绪时,心中自然也有羞愧的感觉,当然,慈禧绝不能当着光绪的面表露出羞愧,即便面对群臣有所表示,如《庚子国变记》中所写的“太后每见臣工。恒泣涕引咎。臣下请行新政,多所采纳。”那也是为挽回人心的一种需要,一种工作方法,决不是慈禧真的潘然悔悟,从此要洗心革面、发奋图强,另外,慈禧的“泣涕引咎”,假装十分痛悔,那也是掩饰羞愧的方法之一。而光绪并没有如老奸巨猾的荣禄那样,小心翼翼的呵护慈禧的羞愧,例如《近代稗海》的这一段记载,写慈禧在洋人走后重新回到北京时的作为以及光绪的表现: copyright hxlsw + H- _ N6 \! I+ i( i
9 s; u' W1 i6 Z$ W" N5 F0 [2 v 回銮未数日,大臣即议筹款建正阳门楼。光绪曰:“何如留此残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而慈禧却以诸臣之议为是。还召外优演剧。光绪说:“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被一小太监听到,怒曰:“你说什么?”光绪赶紧说:“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 4 {' {+ z) v, r7 k5 A9 \ X' t
+ d4 q" l. A) e) Y2 n
: v" m4 E: G; i6 l1 _- _$ T8 F. ~
! M, H* P" R/ U: P/ Z% O; z9 t/ ]6 Q" u
这样一个爱说真话的光绪,估计经常在不留意时,让慈禧羞愧,慈禧以群臣之议为是,支持重修正阳门楼,除过她爱好奢华的特点外,恐怕也有护羞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光绪没有荣禄的心机,光绪也对慈禧恨得太深,尽管时时掩饰,但那种从内心深处的仇恨是很难完全掩饰住的,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的就会露出来,时时刺激慈禧的羞恶之心,使她时时牢记不能放过光绪,这样,在她自知将死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先杀害光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