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7 23: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易行道,任何人只要发愿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能横出三界。难行道
是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的菩萨道,方能成佛。历第一大阿僧
祗劫满,才能出离三界,这是一般菩萨成佛的通途。我们没有发现初发心菩萨,对于修行的
前途,产生怀疑的记载,只要信心坚固,愿心正确,终极的目标不变,就不必畏惧下堕,更
不必畏惧披毛戴角的生死现象。
诸佛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往往是适应众生需要而示现不同的身分和形象,所以,在《本
生谭》中,记载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为种种的动物,已度种种动物中众生;中国禅宗史上
的南泉普愿禅师,也说死后到山下村庄里做水牯牛。因此,做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只知当
下努力修行,至于是否能够出离三界,应该是采取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
畏惧披毛戴角还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还的人,一定
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体认到大乘佛法的襟怀。这种观念阻止许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许
多已经出家的人感到沮丧和失望,更使得许多出家人变成自私自利,急于自了,不能够产生
利益众生、净化社会的愿望,所以,佛教被人指为消极、逃避、悲观。最初这种「此生不了
道,披毛戴角还」的观念,本不出于佛教,乃是出于破坏三宝的阴谋。因为即使在佛世,也
没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众必须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恋生死,也不畏生死的。
前面所说有心破坏佛教的斋教徒们,自己不出家,故说道降火宅,而不降僧中,出家修
道也不得道,既不得道而受信施,当然要变做牛马来还债了。其实出家僧尼的生活,多较常
人清苦,照顾信徒,服务寺庙,而取得微分的生活所需,还要他们来生变成牛马抵偿吗?除
了站在敌视僧尼的立场之外,对此说法,实在找不出更好的理论根据。故也可说,这跟「地
狱门前僧道多」的流言,同样的恶毒!事实上,佛在世时,制定比丘托钵,称为「化缘」,
以托钵的形象,与在家的信众接触,并为他们祝愿,就是代佛宣化,就是报答信施。出家的
形象本身就能使人产生离欲、离苦的作用,何况再用佛法化导,其功德岂能与用劳力生产来
求取生活所需的方式同日而语。
以宗教的立场而言,纵然出家人住于寺院而不与世俗接触,也未能即身成就,只要每日
课诵不断,为社会、国家、人类、世界众生的幸福祝愿,已经功德无量。所以在《出家功德
经》里说,一天出家也有无限的功德,何况是发了终生出家的宏愿之人,因此,出家修行是
多生多劫的事,不是临渴掘井式的急就行为,没有必要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
如果此生不了生死,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以弥陀的本誓愿力,求生西方;一是以自己
的愿力,累劫修行。只要信心坚固,愿力不退,就可保证在修行的道上,一路前进,纵然由
于初发心的缘故,有时会信心不足、愿心无力、修行不得要领,只要发愿修行,向往出离,
出家也比在家牵挂更少,障碍更小。纵然不能够保证未来生中永不堕三涂恶道,也不会比在
家身分者堕落的机会更多。
□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地狱思想,在释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也已有了人
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关于世界末日之时,不信基督,特别是不被基
督宠爱的人,即入炼狱的情形。可见,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不过对于地狱的描
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颇不一致。此由于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
互异,所见地狱的景象也不一样,在某一宗教认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
们收到地狱里去。
印度佛经里所说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八寒、八热为根
本地狱,十六游增称为近边地狱。尚有处于山间、树下、空中的孤独地狱,另有十八地狱之
名。
佛教对于地狱的描述,初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谓有大火赤红的地狱。其详细的
分别叙述,乃见于《长阿含经》第十九、《立世阿毗昙论》、《杂阿毗昙心论》、《大毗婆
沙论》、《俱舍论》、《涅盘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
中国民间相信人死之后,经过十殿阎王的审理问案,每一殿都设置不同的地狱和刑罚。
此在印度传来的佛经中并无根据,而是出于中国民间传说的《十王经》,据说是由成都大圣
慈寺的藏川传出;道教也传有十殿之说,并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狱。类此信仰的源流,总不外
乎出于感梦、扶乩、降灵、死而复活者等所辗转流布,其阎王之名虽渊源于早期印度的梨俱
吠陀,但他是住于天上,是司理死亡的神,渐渐地,阎王降住地府。至于衍生出十殿之说,
乃是后期中国人的信仰了,此与君主时代的司法程序有关,各级首长,兼理各级法院的职
责,十殿阎王问案,一如人间的知县、知府、尚书,乃至皇上亲审。所见地狱景象,也以各
人所熟悉的人间环境为样本,中国古人所知的地狱中,没有非洲的黑人及欧美的白人。由于
时、地、风俗、信仰的不同,所见地狱也不同,佛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地狱在众
生心内,实有其事,又不必尽同,既不可否定地狱的存在,也不必拘泥、执著于诸种有关地
狱传说的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