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女人,能够让人不断提起往往是因为两个要素:才情和感情。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旗袍名媛,似乎注定了会有几段离奇的情事;作为一位书画诗词精通的文艺女子,她的所有情绪都在那一声昆曲中。张充和算得上是最后一位民国才女,他那一生“好玩”的心态,让其事业走得亨通、生活充满了美好.... D" U# [+ O5 {2 `' P* R
$ x7 N8 @& s7 E* n; S/ B2 K 出生官宦人家,头上有三个姐姐呵护,家中的大员全是知识分子,又得多名学者的专心培养,想不成才都不可能。聪明好学的张充和4岁会背诗,6岁识字,10岁便开始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这一切,全靠了她那养祖母,宠爱的方式是让其接受现代教育,并将中国传统女子美德亲授孙女。3 [4 F5 P {" e
5 [* H9 e& p6 F1 S, D- T
因此,我们总是会看到优雅的张充和习一身旗袍,素雅里有份高贵、清纯里有份妖艳。毕竟,这样一位美才女,也是爱美的。她富有同情心,保姆死后亲自写诗挽别;她爱抱不平,仆人孩子扣头时看着揪心。一心只读圣贤书,琴棋书画自娱乐;张充和习惯了与它们打交道,人却不自觉中远离了浮尘。这或许,就是她不明诗人卞之淋的真正原因吧!/ O& y7 Q& R7 s+ }- w; o
2 [: {6 l. d. q+ h3 C7 i
张充和的文科很好,但在16岁之前却不知几何数学。好在,她的姐夫沈从文让其长了见识,并发现了自己天生就是个“偏科生”。也许在那之前的学习都是家里要求,那么后来的过程便完全是出自意愿。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张充和不断自我充电,不仅国学达到了一个高度受到胡适、闻一多、章士钊赞许,还首次展示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然而,像所有充满爱情幻想的才女一样,张充和的爱情却比常人来得晚。眼看着适婚年纪已过,她的另一半在哪呢?...' g5 [$ T6 n( N) K( _) l! q7 |( o! J
0 u0 V5 j* Q2 W, n' W! M
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淋。张充和待人真诚,让卞之淋误读。可张充和无意于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然而诗人的热情变本加厉,将自己的诗集手抄给心爱的人珍藏,希望赢得爱情。他不曾想过,对于一位才华斐然的女子而言,一大束玫瑰花、品一杯红酒要浪漫得多。
. T# U, ~! V& r; y
6 R. _0 ~1 y9 b" P; i# }$ j4 A 尽管卞之淋恋得很苦,但爱情又岂是一个人的事?两个人都来自北大,又都爱好文学,按理可以走得近些。然而,卞之淋是个忧郁派诗人,而张充和是个乐天派才女,两者的性格实在出入有些大。当穿着精致旗袍要去看戏时,当靓妆古装要去表演昆曲时,卞之淋只是在一个小屋里研究他的诗歌。显然,他做不了她的观众,也就留不住对方的心。或许是追求的男生太多,张充和觉得爱情太累。$ _" [! I! S) j! T9 q7 r: A! T
! A, \5 `) Z h" |! A9 D3 Q 强烈的怀疑让这段第三人一看就知道是要恋爱的故事,没了下文。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在著作《夏济安日记》里回味那段岁月的情事,却改变了何时都不会的悲痛结局。好在,已经三十有余的张充和在1947年认识了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异国男子的独特气味,便这样感染了一个遗失了无数次爱却又渴望真爱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2 D. F2 Y& }, m8 z, T" r
' U' S* J5 h# ]! Q; w# z
1 p: U+ X7 @/ Z/ ~) }' q; A7 V# |; A' p/ [6 J" [6 L
再后来,他们便选择了在国外安静生活。张充和依然搞她的文学,并将昆曲在北美校园广播种子。在她和爱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关注起汉文化来,尤其是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更是被老师的描述所痴迷。若干年后,开放的中国继续书写着自己的美丽传说时,大洋彼岸的民国女子也在祈福声中见证着故事的延续...
9 M; ?+ R9 d$ L' i# w* O
6 E e6 p) h5 O/ _1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