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武盖世的永乐皇帝朱棣,原来竟是一个病人。而且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患了病,终生疾病缠身。到了晚年,疾病更加严重。可是朱棣的性格是不会向疾病屈服的,于是他虽然身有重病却仍然决定再次亲征。! u" M2 |7 x. _7 I" T6 X2 V
( l7 ^0 u. C- o0 X7 P8 l- Y% A/ [$ O$ V
迁都北京的那年冬天,朱棣开始着手准备第三次北征。他让各部尚书一起商量一下,拿出个意见来。六部尚书来了五个,除了工部尚书没来,吏、户、礼、兵、刑五部尚书都来了。尚书就是部长。那时候全国就有六个部,六个部来了五个,这个会议可以算得上是代表了当时最高层官员的意见了。7 B( p6 _' Y6 J9 q) J) ^( b
/ Y. [, N9 q9 I9 p0 V7 ~# J
五位部长商量一番,拿出一个统一的意见:目前国力匮乏,需要休兵养民,不宜出师。
! x `+ g- r; B: }% E- P+ X
' i2 {0 E0 j4 [7 S% C 这时候朱棣还不知道他们商量的结果,碰巧有事找兵部尚书方宾,顺便问起北征的准备情况。方宾没有直说不宜出师,但是他婉转表示,现在粮草不足,如果出师,就更会造成粮食的缺乏。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出师了。朱棣听了,心里很不痛快。3 @: H& \7 e7 c
' Y8 k5 h6 O4 N. M8 ~2 G* G 他又找来户部尚书夏原吉,问他粮食储备情况。夏原吉是永乐朝的名臣,说话也很直。他直截了当地对朱棣说:“皇上以前两次出师,都无功而返,可是国家军马储备,十丧八九。现在又是灾害频发,朝廷内外都已经疲惫无力了。况且皇上身体也不好,疾病缠身,也需要休息治疗啊。”不过夏原吉还是给朱棣留了个台阶,说:“如果一定要出征,那就派将领们去吧,您就别去了。”1 J/ _( [% `7 @6 {3 }
, e! {7 p; D1 I* a- J 这一下子,朱棣就更不高兴了。怎么这些主要大臣都跟自己不一致呢?朱棣说,既然粮储不足,那你身为户部尚书,你就去北边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吧。! x2 P4 B" d8 z) U9 M6 w
5 T# A* \3 i# y0 ?# b 夏原吉走了不久,朱棣又找来刑部尚书吴中,问他对北征的看法。结果跟夏原吉和方宾都一样。朱棣可不傻,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你们几个早就商量好了,不告诉我,但是一起抵制我的北征安排呀。岂有此理!他一怒之下就把夏原吉和吴中两个尚书抓了起来。方宾一看事情闹大了,心里害怕,干脆上吊自杀了。/ _4 ?+ g+ k( P1 _4 Q5 Z
! u* @/ T. y% \) R; l
方宾这一死不要紧,朱棣火气更大了,下令将方宾戮尸,就是把尸体再鞭笞一遍。还下令抄了夏原吉的家。你别看夏原吉担任了这么多年的户部尚书,管理着全国财政、赋税、粮食、田地这些最来钱的事务,可是他的家里只抄出了几件布衣服和一些粗瓷瓦器,连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朱棣本来是想杀掉夏原吉的,看到他这种情况,再加上内阁的大臣也都力保夏原吉政治上很可靠,这才保住了夏原吉的小命。. [; y6 A! E: [ N" ?
/ C1 f9 p7 C- q& V6 [( f1 b" U 几位开会商量过的尚书,还有礼部尚书吕震,一见朱棣发怒,就不敢坚持了,改口支持北征。朱棣说,好啊,你既然支持,那就做出点实际行动来,你就把户部和兵部的事情都兼管起来吧。吕震这一下可麻烦了,一个人兼管三个部。朱棣怕吕震也自杀,派了十名校尉,就是十名特警,白天黑夜守着吕震。告诉他们说,吕震要是自杀死了,你们十个人,一个也别想活。也是啊,要是吕震再死了,国家总共六个部,一下就少了四个部长,什么事情也都别干了。 t. ]; D/ `" U# G3 z
3 c' X3 L4 [0 l4 [ G( u7 Z
在朱棣这样的强力推行和对反对北征官员们的打压之下,朱棣终于开始了第三次亲征。
- T5 j, ~' w0 h) j* L! ]6 U' H: w; E
0 z8 W S( K" L' W" q3 y5 S8 t 永乐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422年春天的三月。鞑靼在阿鲁台率领下,攻打边城,杀死守城的都指挥使。这一来,就给了朱棣北征的充分理由。+ c% j% W0 S5 E
) s* ?# G0 d3 b4 H7 Z0 O
史书中记载了他这次出师的情况:数十万大军,后面有驴马三十四万匹,车辆十七万七千五百多辆,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人,在一万多名骑兵保护下,运送三十七万石北征军饷。) M* {( U+ X; n4 Y
7 b k( \2 S" K8 N) w* @
一看这些数字,我们就会理解夏原吉他们这些具体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员们了。况且这时候才刚刚迁都北京不久。迁都北京的花费本来就够多了,再加上前两次的北征,国家财政确实已经有了很大困难。在当时,北方的省份,像北京的周边和山东负担最重。山东还因此发生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 }6 H5 M+ s! T& y, \7 P
- W6 n# T! h: f 这个唐赛儿是一位传奇式的女子,不仅美丽,而且传说会法术,所以当地老百姓都信服她。据说她起义失败后,到寺庙中去了尼姑,但是朱棣派官员们找遍了天下的寺庙,也没有能找到这个传奇女子。所以唐赛儿的下落,也就成为了明史中永远的无解之谜。夏原吉是一位资深的有管理经验的高层官员,他在这方面的考虑,比起有些病态的朱棣的任性行为要更有道理。2 g# P4 S5 u- F7 u8 K: i, P
; T/ v6 c0 ^! M+ x3 Y2 H
可是不管怎么说,朱棣还是开始了第三次亲征。其实这时候朱棣也知道,北方的情况跟他头两次出征的时候不一样了。鞑靼和瓦剌此时都已经不会再给朝廷造成什么威胁了。所以朱棣这一次出征,沿途射猎、阅兵、演武,这一走就是三个月,才来到了大漠草原,可是根本就没有见到敌人的踪影。$ O! g6 ~& u: R. I$ H4 \
: v& S9 D, n# a" t. C# ~7 ? g阿鲁台到哪儿去了呢?这时朱棣接到了报告,阿鲁台已经跑到朱棣大军的后面,去攻打明朝的边镇了。( I; ~/ u7 p9 T# W8 i/ b
A. N, K$ }$ S' V
这就有点意思了,这就像是捉迷藏一样,你朝廷大军来了,我不跟你打,我去打你的边关,看你怎么办。这个阿鲁台不简单吧?不过朱棣更不简单,他一眼就看穿了阿鲁台的目的,这是调虎离山的牵制战术。朱棣当然不会上当,他告诉部下,不要理睬,大军继续北进,果然,阿鲁台只好解围回师。4 X$ `8 c0 y2 O* X4 N
# l" X+ B( I- u, { 朱棣这个人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尤其是在杳无人烟的大漠上的野外征战,他用兵果断,判断准确,不受制于人,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所以他征战一生,胜多负少。
! X6 s1 }( a% q$ c! h( o' N
( p& k4 P/ E: A阿鲁台当然也知道自己无力对抗明朝大军,再加上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反对他跟明廷作对,他也感到势孤力单,于是丢弃辎重,率众北走,避而不战了。4 [/ C0 n6 V0 }: [- a4 {! g
, A3 p0 J) C% d+ B2 @1 w Q
这时候已经是农历七月,军队已经出来四个月了,粮草殆尽,也无力再向北追敌,朱棣决定班师还朝。
5 `$ l$ F( W" B. R
! v$ X- X* r4 a 可是这么大动静的一场出征,一仗没打,就这么又班师回去,朱棣心有不甘,而且就这么回去,也会给那些反对他出征的人留下话柄呀。于是朱棣就想出一个主意。他说,鞑靼之所以这么不断南下,是因为有人给他帮忙。谁给他帮忙呢?这些帮忙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当年帮助朱棣打天下的蒙古朵颜三卫。这朵颜三卫骑兵当年在朱棣夺位的时候,给他出了不少力,朱棣夺位成功后,为了感谢他们,就把当年宁王朱权的领地大宁赐给了三卫。这三卫跟鞑靼联系较多,鞑靼南下抢东西,也会给他们一些好处。朱棣这回出征,无功而还,想着不能白来一趟,就决定回师的时候顺便攻打一下朵颜三卫。这朵颜三卫哪想到朱棣会来这一手呀?本来就不是朱棣的对手,再加上毫无准备,一战之下,溃不成军,朱棣大获全胜,于是得胜还朝。直到这一年九月,朱棣才回到北京。这时他已经出征了半年。
- \: q2 p9 l) Y
" x1 K. {1 ^6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