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645|回复: 19

大奸臣诸葛亮在忽悠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4 18: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奸臣诸葛亮在忽悠谁
7 S! x! h1 C: S/ @4 j1 \诸葛亮是所谓“千古一相”,大忠臣的代表,杜甫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尽了诸葛亮辅佐刘氏两代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然而,如果我们细按他一生行状,则不特忠臣之说难以服人,在其忠心耿耿的后面,倒仿佛有一张不那么忠的嘴脸在隐隐略略。1 S4 D0 }8 N+ e( X1 }
- a: N6 B# A) m8 o, ^
            ) j( A7 q/ s' [. F6 R( [+ l! p

  `3 m8 J' p1 k% N/ l4 }6 N    一、六出祁山,志在统一,还是志在专权?, ^1 s3 V) X; t# I

5 T1 @& m& Y" o% m) \: _( d     - a4 S: X" {$ A, n) t5 ^
# N1 {5 v7 z% W
    诸葛亮一生的最大功绩是所谓六出祁山,志在统一。然而,就是这多次北伐的动机值得怀疑。长久以人们一致认为他所以坚持北伐是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为而为,是他为国为民的忠心表现。但是,为什么屡屡失败又屡屡为之?
  @6 @+ B' H5 g: {, W7 f4 y" S: j; y! Q& w" [* s/ P
2 N- b6 e3 y. N, c' d
4 u3 p  t6 p- E2 E& U( ?/ \4 A3 X* ^6 z
     照说,诸葛亮是个性格谨慎的人,不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莽汉。那么,如此谨小慎微的人,为何会非常不谨慎的不断发动准备不足没有胜算的战争呢?此外,诸葛亮也是一个明智的人,而且他在刘备在世时一直从事在后方足兵足粮的工作,应该非常清楚策划一次进攻战,战役计划和后勤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诸葛亮后来指挥的多次北伐,却往往因为组织仓足,粮食不足而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而且往往仅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更本没有完整的战役目标和计划步骤,这一切奇怪矛盾的地方,发生在独掌大权,不断北伐的诸葛亮身上,不得不让人燃起想探讨他北伐动机的兴趣。
7 u' ?6 j4 U$ g  t1 i9 p: F, B( E& H7 O. R  ?' M! y/ V

! U) g7 ~" O  |5 B% Q% b) D
: R( n! x6 ^- b0 {! K. [    简言之,诸葛亮不断的北伐,不管口号叫得怎样,从结果和具体实施的过程看,他一次次北伐的最大动机是为了个人集权,只有处于北伐的战时状态,诸葛亮才有借口提调政治对手李严,并借机除去他;且只有在北伐的名义下,才能上那样的《出师表》对皇帝颐指气使,并安排自己的亲信向宠等人掌管宫廷。同时,北伐集权的过程,是诸葛亮享受特权,并牢牢抓住军队以维持自身地位的必要保证。 * w1 q0 q, z$ ]  l- a5 \* J
/ h  R1 ^! Q' K  W
( K5 D; d; P* w& T1 B

% G1 z9 V! v1 \8 @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事实: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作了比较精心的准备,刘备托孤时并未让诸葛亮主管军事,但他通过第一次北伐的组织过程,巧妙的排挤了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第一次成为全权的军事统帅,北伐之于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获得个人集权和名望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当时的他确也有为国立功,“帝还故居”的一片公心”,同时也存在让不知诸葛亮为谁的魏国人,见识一下自己的个人想法。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大败后,为堵众人之口,诸葛亮自贬了职,只有再发动下一次战争,哪怕捞一点小功,才能恢复自己的官职和威信。于是一次次仓足的所谓北伐就这样不断开始了,只有在这种北伐的组织状态下,诸葛亮才能集军权,政权,人权,物权与一身,所以才会不管北伐的结果胜负,以及是否劳民伤财,一次次发动五次北伐,对统治者集权来讲,北伐的结果倒在其次了,就算要点结果,因为是那样的出发点,诸葛亮的北伐往往不在意整个战略上的布局,不在于怎样或何时或是否能北伐成功,而仅在争取保证少冒险的前提下(不同意魏延之计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以便能在诸葛丞相的“功劳”簿上有点可记的东西。9 D; [/ t5 N: F) J
$ m5 W+ N* S! L/ O( D9 a8 z
/ a( I; v3 T& m% B$ ~" B. R8 S
9 ^& U: {/ g2 C8 [
     通过上面对诸葛亮相关行为的分析,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为何会如此不顾国家实际的利弊和承受力,这么不谨慎的一次次发动战略目的不明确的战争,原因恐怕只有用他希望在战时状态中保持和享受集权,并希冀获取和他地位相当的功名,这样完全凌驾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的纯个人出发点,才能解释得通。虽然在一次次北伐的集权中,他已经“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但却始终没能安心。同时,他需要不断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已有的地位,需要“功名”增加自己地位的说服力。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老干那些“劳师动众,伤民伤才”,对国家来说又不得多少好的事,就能解释得通了,诸葛亮北伐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是他要那样坐在位置上被逼而成的。1 t3 n6 N4 ?7 d; Y

* P, V% z2 W& E& C4 F4 S9 V9 j6 g: i! b. b1 f" r& s7 J0 w

1 L7 t3 H! W+ ~: \    二、对后主阿斗是不是真心辅佐?
( o7 q; P0 @* U3 P0 u$ w9 T
' S/ i" N6 v# C, m( c6 ]. |: ^; Y# x, P1 s4 K  v% c& j2 e
' r/ `$ f3 B% T
    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曰,若其子刘禅“不,君可自取”(《蜀书·诸葛亮传》)。古人论此,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并取鱼水之喻相印证。事实上,我们细味,自不难从中品出一生不乏知人之明的刘备对自己身后诸葛亮能否忠心辅佐后主的担忧。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备的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 @7 o' M( }& ^6 K$ X! `$ P5 P/ {% i/ |( K  w# G. s; b
) j& ~4 y5 k1 M+ i; s7 V) a. l

8 M/ x8 U, {3 j7 O2 n8 w# P- B    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蜀书·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 所谓“狼顾”,《晋书·宣帝纪》云:“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可见,所谓“狼顾”相,即是具有“非人臣”之相。李邈直指诸葛亮同司马懿一样亦具“狼顾”相,意谓其久后必篡夺刘氏天下,自己当皇帝。至于“虎视”,《后汉书·班固传》所收《西都赋》内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句,李贤注曰:“龙兴虎视,喻盛强也。”班固的实际意思是:尽管周、秦都很“盛强”,但是,周以“龙兴”,取天下以“德”,秦却是“虎视”,取天下以“武”。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诸葛亮“身杖强兵”,与秦的“虎视”相同。《左传·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孔颖达《疏》引贾逵说:“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这五种人有权有势,居边则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边。”李邈认为诸葛亮属于五种人之一,让其率兵居边,必危及蜀汉朝廷。不仅如此,李邈还直接将诸葛亮比作欲危汉室的吕禄、霍禹。 : ?& o5 D6 D9 u- U2 T! t$ W/ u/ i

/ @  w3 C) c2 q8 p3 ~: [7 D  m" Z9 `+ e" w  Z% N( }3 p
6 `# k, @+ K+ b$ B; A- Y; @
    另外,我们细读《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把当时的后“主”刘禅放在眼里。相反倒是颐指气使,动辄教训他——譬如,文中他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进而特别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不宜”怎样,这样对皇帝的口气,岂是忠心的臣下所敢讲,所宜讲的?分明是老子在教育儿子嘛。更要命的是:诸葛亮还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如若后主不答应,那就是“内外异法”了!其“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之言,更是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4 h& K, l, T+ h  l; [: x8 V4 H7 v1 f8 K- g( Z% U: z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九锡为何物?据《后汉书》章怀注,谓“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稽考于史,九锡之礼规格极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如九锡中的虎贲乃天子之卫士。按正常,诸葛亮应该严办李严不臣之罪,最差也要严厉斥责一下。但出乎意料,诸葛亮没有责怪李严,反而回信给李严了。诸葛亮信中说:“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及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 e8 g# B0 A2 T
# a8 {% K! @) D+ v, g( ^# H1 n
   
( J' M9 A- b) Z2 u/ n/ x
3 S. M& R: E% z  [" ]    诸葛亮是不是刘汉政权的忠臣,也许并不重要——汉失鹿,天下共逐之,凭什么诸葛亮不能去逐一逐?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凭自己一喜之好,硬把他派为忠臣
发表于 2010-6-24 1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O4 |7 u  m6 i6 e( B+ \/ w- g
终于抢到了个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4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咬文嚼字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23: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到了那个位置上,很多事情讲不清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09: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百年间身后事,谁能讲得清。如果是我在当时,恐怕也会这么做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1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不行.  水货.  一事无成..........用事实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11: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我们无权评论前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0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至于是奸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17: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点进来就是为了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2: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竟是给古人泼脏水的家伙,所以中国的文化才变成了这样,民风也成了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06: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