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28|回复: 2

陈建斌品三国:三个袁绍比不上一个曹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1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将不在多,在谋;兵不在广,在勇;要是论将士的多寡,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但是论智谋,三个袁绍加在一块也比不上一个曹操。
" h8 r" [. l$ J8 s0 T# |
6 F) A+ k0 Y& g1 O9 R" g; h! P7 x' u3 q: o0 _; d: P- a  r# N! A% o
曹操窝在榻上,一束光下来,他说,美,真美,这么美的东西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么美的东西却留不住…… / G! o) A/ g/ H& T- i
% B7 c# G9 K+ a5 N- ^0 P, X
■编者按:胡适说,《三国》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新《三国》的热播再次证明,《三国》是“有势力”的。* z* D3 Y& l& ?6 [& ]: d* v% O

% f* k9 p6 T, ?# _& A0 a浩浩荡荡长达90集的《三国》终于三分归一统。但是高潮戏早在曹操之死便已结束。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痛恨的一个,却是内中最“有势力”的一个,延宕到今天,曹操是无可争议无可动摇的第一主角。
# Z+ O. Z' g% e, k% I4 \
1 f8 ]9 y* J' o/ m' Z( H1 f老版《三国》只留下一个鲍国安的曹操被人们片段记忆。新版《三国》陈建斌的曹操是否运命长久,只有时间可以裁断。但陈氏曹操确是一个超越或试图超越“民间文艺”级别的创作。在大体向传统演义和民众信仰“致敬”或“妥协”的新版《三国》中,显得尤为稀罕。
6 v/ p. o4 z/ q
- N$ w$ a& B6 K0 u: I, [9 V中国太多壮阔的历史,却罕有可以匹配的创作。谁拦阻了大作品的出现,是官方约束,是民众习俗,是创作者太缺少思考力和想象力?很大的中国,怎可以缺少“有势力”的新创作?
- x3 U/ D2 Z% k) R% N7 Q3 K) y$ O' I1 t! r  {! T. R
6月7日零点,在浙江横店拍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扮演钱学森的陈建斌,给南方周末记者发来一首短诗《弹指间》:“舞榭歌台风吹去,王霸雄图转头空;是非功过任人说,唯有短歌万古行。”2 S: Z2 G( w# f! q

9 A( q8 ^2 F/ T5 T7 E在当晚播出的《三国》七十四集里,他演的曹操因病去世,把自己的权位交给了儿子曹丕,唠唠叨叨地把财产分配给妻妾儿子,在弥留之际,曹操望着面前称帝用的皇冠,继而抚摸皇冠上的明珠。一束光射下来,王冠璀璨夺目,明珠滑落,他无力的手停在光里:“美,真美,这么美的东西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么美的东西却留不住……”
  Z9 M, F( C# a+ u7 ^
+ k5 L* C; l5 T. V这些词是陈建斌在现场排练时突然想到的。“你不知道他在说权力,还是在说他的手,还是在说那束光。”他躺在床上,酝酿情绪时脑海里突然就想到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跟魔鬼打的那个赌,当浮士德有一天发现有个东西对它说美,太美了,停下吧,那时候他的灵魂就归魔鬼了。后来浮士德看到了人类创造的好多奇迹,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说‘真美’那会儿,他的灵魂就被魔鬼抓走了。”
9 Y- n0 M3 h+ ]% {, g1 _0 L, b& `9 \# g' Z
曹操和蛤蟆的油
+ [0 L! W0 N2 ^+ A; k' N
( D# j7 X& q+ A) e我一直想演曹操。8 J7 I4 K$ T( G) i! H. Z# T* R
) Y( Z2 y1 i1 f6 I  O2 Z
最开始《三国》原定导演陈家林,让我演另一个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我不是特别喜欢。我更想演曹操,所以拒绝了陈家林的邀请。当时陈家林是找姜文来演曹操,但姜文没有档期。
( s  J: Z1 W3 l  I$ ?3 v4 N. }8 j$ V, v- Y, \, {* k( U2 X9 q5 W
后来阎建刚接手《三国》,来找我演曹操,我合同也签了,定金也拿了,推了好多戏,结果阎建刚退出了这个戏。后来高希希接手,确定我演曹操,这时候我在家已经等了半年时间。
3 Z2 M! R, x) y) o6 r+ u0 ]6 h
* [% V6 \0 q" W( d, K为什么我对这个剧本和人物一见倾心?首先是因为朱苏进老师的《三国》剧本视角新,他没有把曹操当作十恶不赦的坏蛋,也没有把刘备当救世主,而是把他们所经历的事,比较客观和公正地写出来。我觉得这很了不起。3 M* `  R4 E" d" Q. P4 p
' y6 Z6 r+ y, \* V& z: H, ]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掩饰自己,像诸葛亮、司马懿,包括刘备,通过各种态度、各种姿势,让别人来帮助他,让别人相信他、认可他,然后获得生存的机会,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曹操这哥们儿撕开了一切,“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自己活得很痛快。但后人评说的时候,会被画上了白脸,定义为奸雄。
9 k; A+ p7 U8 K5 q6 _' ]4 u# z. b
# p4 D; m& h0 F9 s人有社会性的一面,还有隐私的一面。“人人可杀、人人可骂”是曹操的标签。我们谈到曹操,只谈社会性的一面,如果有人啪地撕裂了一个口子说:看,人不只是这样,赤裸裸地说出了真相,让很多人不能接受。7 u- x4 ^. ]4 V/ H% n; \
- S1 B( X& `) x. a- K* h) d7 v
孔子说过“吾未见好德若好色者也”,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喜欢道德如喜欢女人一样,我看到这句话当时非常震撼,孔子这么说是因为他清晰地看到了人的本来面目。3 f8 @1 L# i* n2 G
6 O9 X1 M; [" E4 _, u/ D; W9 A
还有一个例子是黑泽明,写了本传记《蛤蟆的油》,日本传说山谷里有一种蛤蟆,它不知道自己长得丑,在山涧喝水时,它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自己吓得都厉害,一害怕它身上的疙瘩就冒出很多油来,可以治疗烧伤。黑泽明给自己的传记起这个名字,我觉得也是基于他自己对人深刻的认识和剖析。6 |7 ]/ Z& r3 M7 q
3 r5 b( s1 [! a) L' {
人只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黑暗、丑陋和不好,才可能绽放出优秀的、光明的那一面。那油是有价值的,是美的。& Y0 t. L4 r. @  b; ^7 K) `0 k

3 m0 j1 X4 g/ n( G9 w* i曹操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2 j7 x/ z6 ^! Q4 \
+ y# F+ |) B! O4 _/ g
杀吕伯奢的戏拍了两遍。& x; ], N9 B2 W  E
5 W2 }+ T3 v' G$ w6 V# R
第一遍是在离北京一百多公里的河北易县一个地方,清西陵,里头保留了很多古松。古画里的那种松,长得歪七扭八的,但是很美,一看就是古代的松。我们一开始在那儿拍,很美;演员一开始也不是现在的,表演的方法也不一样,拍完之后觉得不对劲,觉得怎么从景从演员从表演来看,都不好。
4 n% G  u! j' p: i% i! Q. N; p
  _6 A5 B& s. P- R我去过武戏组两次,他们在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拍打仗,那儿有一人多深的蒿草,我说这个感觉挺棒的。陈宫和曹操,牵着马,都不敢骑,就牵着马在那么深的草里走的时候,好像马头和人头穿行在草浪里,从那里窜出来。而且是枯黄的那种草,在那么一种环境里,吕伯奢跟他们偶遇,然后他把吕伯奢杀了,完了以后割下草,准备焚尸灭迹。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雨,没法弄,只能回到吕伯奢家里。5 G. M" j1 E5 o
- m. M  x0 C" q, [3 h' D8 }
我就跟导演商量,导演也觉得那儿比较合适,就重新换了一个方案拍。2 R/ F3 e/ g6 w) G; m2 k1 t9 H
  |+ \1 w. l+ Q8 l/ G6 X! L
曹操杀完吕伯奢,在他家避雨还能够睡得着,他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害怕。
1 g. x1 B. |/ M' \3 O9 _; v4 ~5 A" y" A2 ~# ]( [' [
我觉得曹操也有他的成长,他的成长不仅来自他的成功或胜利,更多的来自挫折。比如说,他刺董卓失败了,亡命天涯,然后被陈宫抓住,本来死定了,但意外的是他活了下来。我觉得这件事对曹操的刺激应该非常大,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曹操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不择手段的,为什么,我认为他就是死过一次。
/ G2 H& u+ V' Y$ P9 c- v& F  ^9 V
比如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人是一个天才,他在俄国能跟托尔斯泰媲美,为什么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因为他的生活中也发生过一件跟曹操特别相似的情景。
, K( J# k! F0 F4 v4 i* Y0 J! Y( t, e9 U
他有一次被判处死刑,在最后一刻,沙皇的特赦到了,他没有死成,改成流放去西伯利亚。从那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来的东西跟他以前的东西比,简直不像一个人写的。后面作品里对人性的那种洞彻、那种剖析,都非常深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到过一次死亡的边界。" H. ~( u- E- L' J

/ J6 E: O! ^3 }; @3 n曹操三十多岁时写过篇小文,其实就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他说于洛阳东五十里,“驻一精舍”,就是盖一个别墅,“冬春射猎,秋夏读书”。到了四十多岁,他已经拿着剑四处战场征伐了,又有新的理想,说希望死后能有一块碑,碑上写着“已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那会儿他的理想是当个侯爵。后来,事物继续往前发展,他又不断地发展,最后就变成了魏王。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曹操所谓的野心也好,雄心也好,伴随着他的成长,他从一个热血青年,渐渐地成为铁血宰相,经历了从阳谋到阴谋。
4 l9 V3 T$ N8 ~' Z1 x; C) O  L1 f2 d/ v
我买了许多和三国有关的书,光写曹操的就有很多版本,但都没有逃出《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范畴。只有一个办法,把这些东西都抛弃,从曹操自己的文字和诗词里去寻找曹操,他写的《短歌行》、《龟虽寿》,还有早期的诗,还有他当时的遗嘱里去找。  V) p7 S5 b7 I( {* O  }) \8 Q! S& L3 v

6 L( O4 ^8 d- H! {4 ]: P曹操的遗嘱写得非常人性化,特别不像曹操,不像古代的帝王。他不是有好多妻妾吗,很多人都是为他战死的将士们留下的寡妇。他遗嘱里说这些妻妾,愿意改嫁的就改嫁,不要为难她们。那时候香料都特别值钱,东西别浪费拿去卖几个钱花。哪一个帝王的遗嘱会这么写?那个年代的帝王,都恨不得拿她们给自己陪葬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9: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遗嘱,史学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说他真了不起,另外一个说他死的时候突然小家子气了。我坚决站在前者立场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他有恐惧,也有对别人的一丝怜悯。那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h8 ~: o* V: c; O

" t1 x- [  |. r+ p曹操和“三个”袁绍4 m) {! r" ^8 l6 n

" ]  {# A4 R& p* Q我觉得官渡之战对曹操特别重要,是他个人的生涯达到的一个巅峰。$ I* T1 P/ M2 F) x
& O; G1 U; v) M9 [
官渡之战前后几段都很精彩。从他知道袁绍要来攻,他先不表态,他说那边儿来了一百万人,你们可能都没见过这么多人要来攻我们。
' E! h& N4 S9 \5 P+ {' w% s9 k9 L$ ~' d( K
怎么办,是战还是和?如果是和,求和还是请和;战,是速战还是缓战?8 q4 ~4 ~# x0 j2 b, @1 X
7 T1 ?) E1 q, o& z3 J
上面的人要发表意见,荀彧说:战!一定要战!啪起来了。他说他怎么认识袁绍的——我觉得写得真的不错——他说我跟袁绍从小就认识,都是好朋友,一块儿玩儿的,我小时候很崇拜他,因为他们家四世三公,我的祖上是阉宦之后,肯定是不如他们家,跟着他混,所以特崇拜他。但是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就有点瞧不上他了,觉得他优柔寡断啊;再到四十岁左右,就简直看不上这人了。然后他说到一点,五年前,袁绍可能只有二十万兵马,我想我得有十五万人才能打败他。然后三年前,袁绍可能有四十万人马,我觉得我得有十万人马才能打败他。现在呢他有一百万人马,但是我觉得只要七万人马就能打败他。手下就问了,为什么啊?他说因为,将不在多,在谋;兵不在广,在勇;要是论将士的多寡,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但是论智谋,三个袁绍加在一块也比不上一个曹操。
" ^$ `1 {! |: _2 f4 M' T5 C8 k
0 y1 d* b' V9 T/ I那段写得真不错。然后到了战场上,两军中间,摆了一个茶几,请袁绍喝茶。实际上是等光过来照到袁绍的眼睛上。曹一上来说,我打不过你,饶了我吧。袁绍都傻了,这什么意思。他说我真打不过你,人不够,我把皇帝带来了,你拿走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以后就是你啦。袁绍说行。曹谈得特别像真的,都谈到了细节问题,说你保留一个地儿,别让我太难看啦什么的。完全袁绍都接受了,然后到光过去的时候他就哈哈大笑。袁绍傻了说这人要干嘛。7 O( N2 D1 j. Z' @1 Q
. n' q' \+ q; y6 l) |
我觉得特别像他们俩,一个猫玩一个老鼠,都完了这老鼠都不知道这个猫要干嘛。曹操特别高兴,像个小孩儿一样,计谋得逞了,哈哈跑回去了。
' ]9 X. G, P8 S* I. m) j- ^9 ^" E0 W% X, Y
回去之后开战,曹操意识到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战,把袖子撸下来,自己拿着鼓槌上去,咚咚咚,擂鼓。袁军大败,曹操提剑下车,要找一个高地。哪儿高啊,皇帝坐的那个车是最高的,就过去,拽一个人在地上踩着就上去了。曹操提着剑就来到汉献帝身边,汉献帝吓坏了,以为要杀他了。根本不是,把他推开,然后站在最高的台上,喊斩杀袁绍,一定要斩杀袁绍,他若不死,必然还会胡来,斩杀袁绍!最后嗓子都喊劈了。
5 }9 {0 D  V' m. \! \6 g# ^2 Q7 g2 U5 Z( h, `" }
曹操和关羽之死: i* \4 ^( S8 V" q% H& N
, h) |' u, M$ \5 \
关羽和曹操的关系是什么呢?像阴阳鱼里的阴阳似的,他们组合完成的一个人。《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完全归结为人的黑暗面、阴暗面,坏的典型;突出了另一个好的典型人物关羽,所有人类的美德都往他身上贴。恰恰是这两个人碰到以后,产生了感情。我真是觉得奇怪死了,特别好玩。7 i$ D2 [8 f1 J3 v! E

2 U. i, T3 n2 x' j( B每次我演这个戏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看到于荣光演的关羽,看到的就是我自己,或者是一个绝代佳人。在曹操眼里,关羽好到了极致。他们的关系你可以理解为人追求的互补,曹操多么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兄弟,但是曹操没有。因为曹操跟刘备他们都不一样,他不是靠哥们儿义气打天下的人,他跟自己的手下不是朋友,只是上下级,因为他的智慧和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旁人,达到了真正的王者的孤独。) `5 B% S" L* S% s6 M
4 W, `: q8 l$ [! e) u1 Q
那么孤独的王者,就不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知己吗?我认为曹操也是有这个渴求的。为什么他在《短歌行》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内心当中渴求某种东西,渴求一个知音知己的证明,但是前提是他得看得起这个人,所以他跟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我们俩了,刘备结果跑了,跟他开始斗起来了。! p/ `. q) F5 f
: A. [7 p, d( ^$ S% Y
在华容道的那场戏,我觉得曹操在那刹那间坚信,关羽是一定会放他的。曹操也是普通人,他第一是渴望能够活下去。曹操也不是一下就跪下去了,而是有几个层次。
; S3 t! \7 }! h; w# ^, d6 k$ f
5 U( g4 K+ t- v, a- M/ [( c一开始曹操很害怕很恐惧,但当关羽真正出现的时候,曹操并没有说“啊!关羽!”而是怒视他说:“你忘了我给你的恩典吗?你忘了我是怎么对待你的!”如果说曹操这辈子,只对一个人真正好过的话,那这个人就是关羽。
* r0 O9 F+ h) {: G0 H  Z  f$ v1 E. k7 B; ?; l
然后拔剑说:“我不愿意死在别人手里,请你执此剑砍我的头颅,把我杀了吧。”从曹操内心来说,与其死在鼠辈手里,还不如死在关羽手里。另外这么做有可能打动关羽。+ ^2 |0 y5 ]% P: m. [

, E. y4 }8 l/ A4 H最后不见效果,他“砰”就跪在关羽面前了。他的眼泪,他的跪,都是真实的。因为只有这个真实才能打动人。打动关羽了,自己就成功了。打动不了他,那曹操就死定了。% S" l5 k, n' |# e* j
& J, ]- l0 t% Q$ R
关羽和曹操的死也互为关联。关羽的死传来的时候,都很长时间没有曹操的戏了。关羽死后,孙权不是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这儿来了吗,就引出了曹操。曹操以最后的老年装出场,一老头儿,在那个榻上,窝在那儿,一束光下来,听着,听着,说:“哎哟,关羽死了。”! C9 r! U" {/ j. u
7 y' K: j% y  U1 M1 B0 l
文武全部都去山上送殡。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然后就说:“关羽为什么死,是因为缺一个好主子。要是跟了我绝对不会这样。”然后他就犯了头风,就倒下了。5 x( O6 [3 s; Q& D
( D, Z2 ~1 _( \6 g( ]
曹操和海涅
. z6 g& i: h5 ^$ D" ~' U
. {. U4 g$ K! W; V  I: I0 N对曹操来说,我觉得不管是王霸雄图,还是帝王的一世功名,对一个将死的人来说,那些东西真的都不重要。他真的会感觉到生命、时光、光阴,才是最美的。这个东西可能我们身在其中,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当那一天没有到来的时候,你糊里糊涂为功名利禄在奋斗。哪怕是曹操这么一个人,建立了那么大的功勋,到最后,他 也应该发现了,最美的东西绝不是权力,而是生命。但想停下,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 }( X# l) y$ t9 k" k
+ d0 G" \  C. `+ N5 B' G  U; [曹操在死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然后是移交权力给曹丕:“我其实知道是你害死了曹冲,但是我仍然会把权力传给你,因为只有你有能力把它传扬下去。并不是因为 我喜欢你。”接着安排他的妻妾,给她们分财产,让她们能改嫁就改嫁,让曹丕不要为难她们。
* e  _" b6 {; X
$ v, b! Y+ P1 x- d! F0 V7 @曹操说完了一大段很实际的话,最后突然说:“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凉爽的夏夜,可供人无忧地长眠。”这句话是我们在现场加进去的,这是德国的大诗人海涅的 诗句。1 p' t) V7 A+ D& l$ U

+ _3 v& R+ Q2 ?( u1 Y2 ?7 O% j曹操能征服现在这个世界,也一样能征服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就像他在戏里把造反的一个人杀了,那个人说做鬼也不会放过曹操,曹操就说那你记住我这张脸。他意 思就是说,你们在阳间斗不过我,到了阴间一样斗不过。他有一种自信。
, g" ]/ i6 v- k+ y  i( ]- S* l. c% Q3 ^/ m4 @" B' L
话全部说完了,曹操一指桌子,曹丕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大殿里回头看桌子上有一个酒樽,曹丕就过去拿过来递到曹操面前。当时我跟导演商量,曹操在临死之前, 看到酒樽里有月亮,有一个非常美的世界……他伸手去抓,但是什么也没有。他啪一弹这个酒樽,弹完之后就死了。再强悍的人,再不朽的功勋,也就是弹指一挥间而已。
$ d1 d0 p4 _2 k% e, C2 a4 S# d: F0 ~6 P2 ]" P$ U
这个动作作为曹操的标志性动作,我在戏里贯穿了三四次,下雨的时候有一次,还有一次在水边,临死前有一次。
+ h# s9 H. I( S1 p7 g, M$ A& o- b; M3 T% P% `8 m/ m' D" h
《三国演义》的开篇有一首阙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觉得这总结得太好啦!+ k! Z  F1 n, M! `' Y" q2 W
0 C4 v; i4 M$ K& o+ T' L
我们加上去的东西,附着在剧本之上,我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这个东西从哪儿来的,跟导演也都没谈过,但是我今天可以跟你们说,是因为,那些人:歌德、海涅,他们的某些思想高度,放在曹操身上,配得上。曹操也是一个大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2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不假,我看是个袁绍也不比不上一个曹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0 16:4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