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9 19: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退溪口的背后
l" u; w) L4 v+ W
7 g0 v" T, R6 B% B曾景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 u$ Y) p' M5 r ^% U# ^- s/ U/ z' F- F8 U0 S0 K. E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又陷入了内战。1948年冬,国民党政府军队在与人民解放军的决战中,败局已定。1948年底,对美援抱着一线希望的宋美龄,远赴美国,试图寻求支持。
% }: ^1 H7 y5 |- N, L8 \9 f y
% D% P% Y E2 l* q早在1948年6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向美国政府报告,认为不必继续对华援助。当年10月,他又建议让蒋介石退休。12月,司徒雷登向国民党政府有关人士提出与中共和谈并让蒋下野的主张。
1 R& K g. L( Q3 I- g) M# E9 N. Z+ P% ~& {
司徒雷登的这些举动,让蒋介石大为恼火。1948年12月23日,他发电报给正在美国的宋美龄说:“其政府(指美国政府)虽一再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而其大使(指司徒雷登)在华言行,实已干涉我内政,而且无异促我下野。可痛之至!”
) _* E. t& ]! R# f. x- \8 q. q: p, M
# }' P/ o3 Q- t9 \, _+ a蒋介石没想到,他的妻子此时在美国也备受煎熬。抗日战争期间,宋美龄访美曾受到热烈欢迎。但这一次,她四处碰壁。她原本希望通过与她熟识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美国总统杜鲁门疏通,但却遭遇冷眼。
6 M5 h- e0 s* y0 Q i% C/ D! \6 u, j0 J! Q: Z5 x; y) C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关于早日结束内战、实现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共方面表示愿意和谈,但条件是蒋介石下台。在国民党内,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也要求蒋下野,以便与中共和谈。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在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当天,蒋介石抵达杭州,次日回到家乡奉化溪口。4 R' x/ }0 o5 o8 ^) r5 F9 G
! u4 d% x5 c. V- \& l
同一天,宋美龄从美国致电蒋介石:“报载:兄已于马日(21日)返乡小住。对兄之健康与安全,妹万分忧急……妹已另电经国,请兄日内同来加拿大。妹当在加拿大候兄,会商一切。”. ^5 q8 `) r9 c8 K: g# s1 f
$ z" u$ I) ^) Z" R( _& S# q次日,宋美龄又致电蒋介石,继续劝蒋外出:“兄此次返乡休息,深思之后,颇觉安慰。盖兄为国服务已二十载,从未有适当休养,朝夕辛劳,爱国之忱中外皆知……年来欧美之军事、实业建设、科学日臻猛进……兄可乘此时机外出一行,以广耳目,藉以充实精力。”$ u. r0 ~+ g+ a& R, G& r% x
4 y9 Z3 ?% Z( E8 ~, C
1月24日,蒋介石复电宋美龄:“乡间甚安。兄决在乡静养,暂不他往。”
3 d u+ |+ m0 H# b$ X& k8 w
A- P' y2 M0 Q8 k宋美龄建议蒋介石离国出洋,固然是对蒋介石的关切,希望他能休养身体,开阔眼界。但这未免有点天真。她没有意识到国内政局的复杂和微妙:一方面,蒋介石引退后,暗中仍在决策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和重整党政军队伍的大计,此时不可能离开中国;另一方面,国民党内外的反蒋势力,最希望蒋介石出国,以斩断他和国民党军政势力的联系。1949年3月12日,在时任代总统李宗仁的授意下,南京《救国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蒋不出国则救国无望》的文章。不久,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前往溪口看望蒋介石。蒋介石见到张治中后,先声夺人:“你们的来意是要我出国,报纸已经登出来了。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 ]# B n. T: B' b8 {& E% E, G
' ]; `& c: v+ U; v0 ]1949年,蒋介石还忙于指挥从大陆撤退。宋美龄在美国待了一年多之后,于1950年1月离美赴台,和已到台湾的蒋介石会合。# ^' a7 g3 ^, [1 c; i8 ~
h4 c: F9 p3 v9 i
半个世纪的家训
. K) p( e, h7 C7 k" b4 h% O& q# d$ X8 Q5 Q
曾景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 H, R6 M+ \) P* t
9 V; M& y5 n& ]蒋介石有两子七孙。从1920年2月9日训诫10岁的蒋经国“说话走路,皆要稳重,不可轻浮”,到1970年6月15日劝慰60岁的蒋经国“你在金门多住几日,修养至廿一日回台北为宜”,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里,蒋介石给儿、孙的家书,已披露的就有55封,事无巨细,谆谆教导。
/ I0 B A- Z+ H9 ^: }: d$ n6 B9 U9 x6 R U6 D
对经儿悉心指导* l& [' c: K5 O! D7 j% R) e
/ p% x3 o* D; @2 E" v1916年,6岁的蒋经国进入奉化溪口武岭学校。此时蒋介石常年离家在外,只能靠书信指导蒋经国学习。5 }/ G& i2 `5 ~2 q' s
$ F. j( U, B# b& h9 V1 D' ~% M
1920年9月4日,为让蒋经国系统地掌握汉字,蒋介石寄给他一册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请私塾老师王欧声到家中讲解。他写信给蒋经国说:“经儿知之:兹寄汝《说文解字》四本,可请王先生照予所订课程教授也。此书每日能识得十字,则三年内必可读完,一生受用不尽矣。读书,第一要当心听讲,认识一字,须要晓得一字之解说,不可读过就算。”; S: h$ O9 J* i" ]5 J$ G
! t8 T8 x# Z1 G: z- S* V+ m1921年,蒋经国进入奉化龙津学校读书,课余仍由王欧声为其讲解经学,蒋介石则亲自为其确定课程。5月23日,蒋介石写信敦促蒋经国读儒家经典《尔雅》:“经儿知之:尔《说文(解字)》提要读完否?记得否?如已读完记得,可请尔先生依余正月间所开书目单,顺序读去,勿求其过速。《尔雅》读完时,小学书,可认许氏《说文(解字)》,或后读《尔雅》亦可。随尔先生定夺,余不遥制也。”
9 {7 \; h- B$ ^) l. x
% p8 u$ d( T0 h9 G2 }2 O《说文解字》、《尔雅》,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学专著,兼有词典、字典的功能,历来为幼童读书入门的教材,能为学习古文典籍打基础。蒋介石对儿子从小打下国学基础非常重视。
) N$ ]8 X9 p+ q5 ~1 u1 B5 F/ z/ |6 t; E6 b) ?) w7 @
待蒋经国年龄稍大,蒋介石开始指导他读《四书》等国学典籍,尤其是《孟子》。1922年,蒋经国转入上海万竹小学。同年10月13日,蒋介石写信对蒋经国说:“闻你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么这样不当心呢?……如能懂得一部四书的意义,又能熟读一册《左(传)孟(子)庄(子)骚(楚辞)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
/ b; U3 f: z0 Y- V$ g5 D# o& @+ K t) p, J, D1 f" |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旅苏长达12年之久。1937年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担心他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切的了解,因而系统地指导他读书,补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历史、哲学,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他还给儿子开列了主要书目:《论语》、《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家书》、《近思录》和《孙文学说》。; B( i- l; Z1 ?; n8 X/ j' N
7 `9 J* q. P) ?( f$ d
1937年5月12日,蒋介石写信指示蒋经国:“你以后看书,应多注重中国固有道德,建国精神与其哲学。《孙文学说》一书,实为中国哲学之基础,而三民主义则为中国哲学之具体表现。译文决不能阐明其精神,俄文译本更将其中的精华舍弃未译。故你应将《孙文学说》看完二遍以后,即看《三民主义》中民族、民生、民权各讲之原书全文,并应将其心得批评之点,摘记另录,以备呈阅……再看《军人精神教育》一书,亦在中山全集之中。如能了解以上各书,则中国之政治、社会、经济与哲学,皆可得其基础矣。”" @1 U9 O& I Y0 m, b+ V
/ w1 r' ?* t. v h. p# M1 C9 `; L6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起初,蒋介石还不想让蒋经国中断学习和写作,于7月24日写信对他说:“你此时应专心研究国文与习字著书,不必分心于倭寇之扰华,以我必有以制之也。”' Y6 N- O% U/ K. N; d
2 i: D! Q/ N& e' \后来,蒋经国到江西出任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蒋介石在1938年7月24日的信中开始对蒋经国指导政治工作:“县政最要的是民政与土地及财政,应设民政与财政各科,而民训则可归并于教育科也。你如有志于政治基本工作,则可先任县政多得社会经验,做一番切实工作;则以后对于政治,当更能认识也。”
, @$ x5 N6 Z! k
% Q8 a8 i! l) _直到蒋经国59岁时,晚年的蒋介石还专门给他写信,要他多读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在父亲的训导下,蒋经国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心学。
- m$ C2 G- b; @
6 N% z. C$ q3 T" _* D6 i1 ~3 J蒋经国于1956年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写道:“有了父亲不断的熏陶,我的思想受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归国以后,更认识了中国固有的道德、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之伟大。”蒋经国特意提到了两件难忘的事,一是父亲教他挂衣服要提着衣领挂起来,才不会没有头绪;二是父亲教他坐凳子一定要坐在中间,偏坐就会翻倒。蒋经国感叹,从这两件事中,他学会了做事要“提纲挈领”和“把握要点”。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其灵柩停放于台湾桃园大溪,距离父亲蒋介石的灵柩停放地慈湖只有2公里。, t4 v+ J$ m7 g
2 A: W* {! T% m: [& h- d
对纬儿宠爱有加
7 r x O; E: q/ k2 k4 S: F1 t: i/ z' O8 y) f; P9 {0 c; R
“经儿可教,纬儿可爱。”这是蒋介石在两个儿子年少时,对他们的评价。1922年1月28日,在桂林忙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蒋介石,给6岁的蒋纬国写信道:
$ ]7 \, I! {% T( ]7 \: O5 s3 c( o
8 {1 r& p D) j. c' I2 C( I# d“纬儿:
3 v0 g, G6 P$ G: I$ n! o: M+ w* u
我今日在桂林过旧历的新年,心里很想慕家庭今日的乐趣,自叹不能在家聚笑一堂,因之更加想念你的活泼神态,不能忘怀……但愿你在家要好好的孝敬你的母亲,友爱你的哥哥……今日在此地同各位伯伯拍几个照片,将来晒好了,我还要带两张来给你看……9 F$ _9 n- z) l. x0 n/ E4 a
5 a) S- ~* f% `# ^( r( u远在他乡度岁之时,得见你们的笔迹,真是如获至宝,以后还要你们时常写信,来解慰我旅中的冷静为盼。
: w' U- M' Z$ Z% K- V4 M3 N. W9 L+ W2 W6 E! b `( |4 G( {/ |2 v* A
父示”4 a' P! n6 e6 K9 U0 v6 v6 o, b8 @! n
" g6 \* f5 t9 j! Z. \& K& y0 w
两个月后,蒋介石又给蒋纬国写信:
" Q; [4 Z5 ` U% Q9 {% y9 Y2 U# R! ?, M8 ~- |: {9 W, ~- |2 ?2 L& b
“纬儿知之:( G4 K3 {* u5 `
& E' ~$ o b' t) g
我三个月没有见到你了,心里非常记挂。我今日看见人家小孩子,在大本营前空地放风筝,我更加想起你在城中放风筝的趣味。不晓得今年你在家有做风筝去放没有?我在抽屉里,找出两张画图贺年片来,一张是富贵花,一张是小孩游戏,其中也有放风筝的,所以寄给你白相(玩耍),不晓得你快活么?……; }: |5 ]$ @* N7 A
3 D/ S+ ]* L4 ]. m0 N2 p此刻已七点半钟了,想必你还没有睡罢?
7 c9 _3 B! P$ f6 c3 M. t% J
9 o: m% M9 ^0 r) T( R, r- D7 p3 a/ d- L父示” T' R5 p1 K+ h! X' C7 k/ o
- _( O& \' C* o6 q$ C [6 d此外,在给蒋经国的信中,蒋介石也多次提到要他照顾弟弟。或是叮嘱经国“为你弟定(订)《儿童画报》和《儿童世界》各半年”,或是问经国“纬儿在沪出疹,你去看过否?现在有否痊愈?”或是告诉经国“(纬儿)到了上海之后,没有写信给我,不知为何?你须同(陈)果夫兄到朱家去看他一看,写信告我”。; g/ [* y1 a0 S+ K
$ O0 B% q4 S4 l# Y! q: _7 `1 Q蒋介石对蒋纬国宠爱有加,给他安排了一条从军之路,送他到德国学习军事。1940年蒋纬国回国后,从军队基层干起,直至升迁为少将司令。1966年10月,为庆祝蒋纬国50岁生日,蒋介石特意修书一封:“为纬儿五十生日作书勉之:恕人责己,助人求己,不求人知,埋头自修,乃处世立业之要道也。”蒋纬国对父亲的教导十分重视,立即找人用一块青色大理石刻上,放在案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997年,蒋纬国病逝于台湾,终年81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