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8 0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如晴空 于 2010-6-18 10:16 编辑
$ k5 R( R- L* o5 g8 R
. B7 X) Y' O! a1 h6 }回复 42# 心灵66 6 G2 z- d) B7 o- e. K
6 R9 `& o+ v5 Y" z
% M9 ]6 ]* m: Y# D$ k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h, a& W% Y! O) g- P% z, h
! }9 u2 e/ W2 P2 l2 }达摩祖师东来,见梁武帝。梁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 有何功德?」
2 A* |; X- F+ ^/ l" Y达摩言:「实无功德!」/ }/ z3 E! P" \- h
, J: W% A$ F+ d+ l0 M) c
六祖惠能大师的解释: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9 o! ?& u! J1 }: |: s- H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9 z% l% R( r, P( N. U1 ]
! i) U' N' i. Z" @
我想这个故事很清楚的就说明白了什么才是“功德”……我们说行善积德,那么这个德在外,而功在内,所以行善本身就是修行,德高功才高,无德也必然无功……假行善的人大把,坏事做尽,行形式上的布施供养,念经诵佛,以为能以此交换抵消自己的业力,可能吗??不修自己这颗心,不约束自己的这些妄想杂念,毕竟是水中捞月……一场空罢了……
9 I: L/ q5 A7 _8 U% p
* `* `, U* U" J! X0 t3 I% n经书的作用就是课本,指向明月的手指,但是你能说手指就是明月吗?我们与其看着手指而幻想明月,不如顺着手指直接看明月,多直接啊……; `1 i* U# {2 s( p! L
病的原因是业力所致,业力是因为无明,无明是没有智慧……就像我们没有上过学又或者是不懂法律,就会做很多蠢事,然后受到很多惩罚……这就是无明产生出来的业力……那么我们需要学习,这就是修智慧,那么自热而然就不会去做蠢事,受到惩罚了……那么我们学习的课本就是经书,老师就是佛菩萨……那么你自己想一想,有没有说读中学课本,高中课本医治好病的呢?如果有……那么是不是中学课本,高中课本也是经书呢?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在作用,就是我们的心啊……4 F( Y% w! L3 `% `3 V% K$ n
无论持咒念经,都要一心不乱……能念到这种境界,同样是“定”的功夫……那么业力会慢慢消除……
9 C5 k1 V8 o& A: F/ |所以那个消业力的不是经书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修行啊……1 p+ Y8 N: @2 a# v
* s; O- [ _4 ]) i( e0 J# [0 ]9 R7 E所以我当如何回答你呢??我只能说:“能也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