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妃娘娘,亦称“天后娘娘”,简称“天妃”,俗称“妈祖”。关于天妃的来历和身世,据史书记载,生卒年就有六种说法,只是稍有差异而已,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宋太祖建隆(960-963年)元年(960年)至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四年(987年),即元朝王之恭《四明续志》卷九中所讲的“室居未三十而卒”,仅行世二十七载。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因出生一个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愿,曾任宋代都巡检,林默在家最小,长得眉清目秀,聪明惹人喜爱。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按《莆田县志》云:林默 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三裁搜神大全》卷四则说: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可见林默还是个巫医式的人物,而她最大的本领则常在海上得以灵验。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一日,林默的四个哥哥乘船去经商,林默和其父母呆在家中。夜晚,林默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误以为林默生了痢疾,赶忙将她推醒,急问其中缘故,林默睁开眼睛说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追问。 三天后,弟兄们归来,痛诉海上之大风暴吞噬了大哥的船。并言飓风大起时,巨浪接天,弟兄各异船,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紊而行,渡波涛若平地。父母适才知道林默瞑目,是出元神而救哥哥们,大儿子的船沉海底,是因为自己推醒女儿而使女儿元神不能保护儿子 平安,悔恨交加。此事越传越神,林默连声名大振。 林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朱衣云游于岛屿问,乘船渡海,凭着一颗慈悲心肠和一身好水性拯救海上遇难的渔民和客商,被当地人呼为神女、龙女。闽人在母家称妈祖,因此又有人亲切地呼其为“妈祖”。她在海上拯难行善的事迹,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地区。 林默就这样在乡间生括了二十七年。一天很伤感地对家人说:“我将远游去了,可惜无法同行!”说完,驾一叶小舟,泛海而去,杳无音迹。因她生前曾为乡民们做过许多善事,大家都十分怀念她,不忍心地听到她的死迅,就传说她在湄洲屿升仙去了。《扬州天妃宫碑记》说她在登仙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祥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于是在雍熙四年(987年)在岛上建庙,逐年加以奉祀,称之为妈祖庙。 从宋代以后,妈祖就作为海上的救难神而受到人们的侍奉。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她显灵济世助人的传说。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间,路允迪受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遇大风暴,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飘流了二千多里,停靠在一小岛上。路允迪平安归朝后,禀告朝廷,皇帝十分高兴,御赐“顺济”庙额,封妈祖为“崇福灵惠昭应夫人”。又据《莆田县志》记载,绍兴已某,江口海寇猖撅,神驾风一扫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数尺许,掘饮涌泉,饮者辄愈。再据明代学者洪迈著《夷坚支志》曰:“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境内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祈阴护,乃敢行。”元代因要将大批粮食从南方运往北方,故而开辟了海运和漕运。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须到妈祖庙中占卜吉祥后才能启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庙,岁时祭祀。明朝时,天妃信仰更为盛行,据《莆田县志》记载。据说郑和下西洋,涉沦溟十万余里,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都曾得到田妃庙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传入台湾,并在台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明庄烈帝(崇祯)特封之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为“静贤昔化慈应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显圣助舟师南征获胜,被昭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庙又称“天后宫”。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天妃诞辰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每年的三月廿三日天妃庙都要举行最隆重的的庙会,适时海峡两岸的信徒均要云集莆田天后祖庙,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典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