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22|回复: 2

屠具杀意--两汉三国屠城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字的本意就是杀戮。  ! m1 j7 }% N/ o$ w0 E
  屠城的意义就是在攻破军队、瓦解围城后,大量的残杀。以下就常见的误会一一说明,非为传说中的屠杀必属杀光,而且只有针对人民才叫屠杀,或者屠城只是破城的意思,还有屠杀仅出现于军纪不良等谬论。  # F' n% E' R* g6 A- A
0 Z- F- N8 ]8 @% O$ v
  一、屠非杀光  % n- n' H) Q; D( d$ N1 @: [* m

1 P+ T. t4 S4 J# b8 K6 ?  因此首先已经排除屠为全部杀光,否则也不会有「三屠」,一屠就已死光,何足道及二屠,乃至于三屠呢?正因一屠杀不完,所以二屠继续,二屠再杀不光,三屠再来等。  
3 V! G2 H, K% v) m3 S
" y. e4 _( q/ g3 J  屠杀的对象也不限平民,对于军队兵卒亦可为屠,《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其中「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军队」,死亡数以万计地死亡,不是只有陶谦的「人民」死亡数以万计;再结合《后汉书》,则为「(初平四年,曹操率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泗水为之不流。」可知曹操屠城,目标在打击陶谦军队。  
, m" f8 m1 u8 m
" z2 c6 k( s8 k7 q2 ~, v; e  姜维能「屠陇右」、曹仁有「屠宛」及孙权为「屠江夏」,屠字所指悉为「严重杀戮」,但非赶尽杀绝:  + @; L# s$ ?& z5 N, Y# j  E% q# ?
/ W; |  D% D8 j9 l7 s* I
  (一)陇右:魏明帝还二次下诏大赦,其中不乏使「陇右四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陇右在战后还是有人残活,姜维并未屠光陇右。  
1 W" A# U  T* X0 q0 U- }& F; h( S/ f- S5 A& p0 s/ ]  X
  (二)宛城:南阳宛城虽在曹操时被曹仁被屠城,但仍未杀光无人,后来曹丕还愤怒当地收入太少,逼死宛城官员,按「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若宛城当初被屠毫无人烟,不要说当地不应太繁荣可期,也不会有后世的南阳人才济济出现,早就在曹操的时候被屠杀干净。  
+ a8 V6 g) D+ F/ h% D3 a9 {$ f
4 j& l- d5 l6 p: G; |+ y' C! N2 l6 a$ \  (三)江夏:孙权屠江夏后,「虏其男女数万口」而走,这「数万人」就是孙权屠城未杀光的证明,另外则是后来江夏太守有刘琦率兵驻守江夏,甚至有文聘带兵镇守江夏,还有孙权后来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屯兵,若是江夏早被屠光,此三位江夏太守恐怕得自携人民赴任。  . z# M: `- R" {& T4 H$ I8 i
+ s9 ^+ |- Q$ u0 E* o7 l: l$ k
  至于屠杀则不分平民或士兵,因为拿起武器的平民就可以视同军队,放下武器的士兵也不会变成平民。即使全死士兵,也算屠杀,曹操在徐州对「谦兵」(陶谦士兵)所作所为,正是屠杀。  $ a8 P7 u4 n. B; d- `: w* d7 `2 ]

6 j2 @, o7 D6 m. f  B7 I, i& r  二、屠同破意  
6 Z* h& O( M" Y! N( f8 K9 ?7 {3 Q- p% Y6 V  ?, ^: z" e
  至于屠城是否有攻城的意思,从攻、拔、陷、击及克等各式各样专门形容词而言,屠城之发生必发在已攻陷,与其说屠城在于攻陷,不如说屠城重在得手之后的杀戮,而且是像宰牲畜一样的残杀守城军民。  5 M( o6 I5 v- A

8 B2 B/ W+ h" J' E- J  (一)先破再屠  ! k' [  L/ a; R7 {! P: [
) d1 c; O; g3 u8 F3 }8 U6 j' m/ ]
  从《荀子》提到「不屠城」、《吴起兵法》之「可以屠城」及《吕氏春秋》的「尽屠其家」,均是重杀戮,虽然全有攻陷之意。不过屠城本来就发生于攻陷之后,所以屠城之前当然已发生攻陷。  6 b: t6 y0 P9 h
* Z- Q; s# x' O0 y
  孙权派「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所以先攻城,再屠城。  7 P! n, `7 c# O' G4 G5 ?6 i

! s6 t) {; U$ K4 ]. X8 V  江东「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也是先攻击,然后再欲屠城。  
4 @4 |+ I: I( }3 `3 Y9 ]
# Q/ b* Z0 j- d, I3 `* e9 j3 \  曹操在兴平三年「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亦是先征吕布再屠彭城。  
# j, B; M7 b+ ^' w6 y: o
* `1 X1 M! O. y% }$ |( R/ D7 x  夏侯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同样也是先攻再屠。  
! u/ {  A' `5 n. M7 X9 L/ f$ b, X6 k' ^  N4 E1 c
  怎会有先屠再攻呢?此为先后顺序。先攻再屠,比较合理。  
1 [  e6 v: B2 m( k( H3 @. c, |$ P, F+ H7 S! d
  (二)屠即破义  4 S0 C% o$ z; D3 y

+ T( h1 T: x9 r5 n$ ^: M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又《广韵》:「屠,杀也裂也。」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开」,屠城就是把城剖开,当然就是「破城」之意;屠狗一定把狗分裂,与剖狗、破狗的意思相同。  
) i& a/ H2 z0 I3 v" \) Y/ Y( {. M1 S5 w1 B" O( L! B
  屠城会不会只有攻城而无杀戮,若从战争不会不死人的角度,连攻城及围城都会造成伤亡,即使攻城、拔城也会有杀戮,何况屠城摆明就是多杀戮,而且是残忍的杀害无法抵抗者,所以用酷杀牲畜的「屠」字来形容。因此屠城会比攻城更富杀戮,围城可自损三分之一,连攻城军都死伤惨重,没有理由破城之后,守城军民反而发毫无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屠破比较  
$ q# a9 f' f% J6 |$ U% _6 L- u: x6 j8 R" s  ~9 I0 j: [
  「破」字就带很大的杀戮,何必非「屠」不可?  # e3 t2 n# x" B) F, b

! w% q& Q# j/ W9 D) h  1、项羽「破」汉军  6 S" x7 _% M6 p9 w

9 G% \, t3 L/ y4 V: k1 i, u9 p  「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 `2 U8 H0 A% Y1 b9 O7 A' z" ]  @
' m6 y2 z) w) k+ \0 ]
  2、曹操「屠」徐州  8 g. f+ X" A- F8 u2 X( Q, D1 {2 B

5 ~) N8 J' ?/ m2 `' n  「(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2 Z5 H. D/ N% T
* |7 `4 R# m1 F5 f2 C  注意到两者被害者皆为军队兵卒(刘邦汉卒及陶谦士兵),不为平民,而且「破军」不比「屠城」逊色,死伤人数不惶多让。  
/ F4 B* I( W3 p: \0 I3 r; [
# f5 W! K1 @% F  秦「坑」赵卒都能称为「破」赵,皇甫嵩「屠」黄巾改称「破」黄巾,有何不可?丞相蔡泽当面对秦王称功时,便提到「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人臣当面赞扬君主,屠字在古代是个褒义字。  
7 A% q' @2 X* P1 {
5 g3 Q& l4 f4 j  长平坑四十万赵卒:明明是在长平坑陷屠杀四十万赵卒,却称为「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主要言及「破」赵卒,而非「屠」赵卒。  
; L) r. R" {; q( Y) l/ O2 e- d4 F+ X1 k* ~
  黄巾首功级数:《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操与朱隽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嵩复与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而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8 Z- p" V! h: M0 B

/ Q# b+ W/ J7 l9 E2 r$ B  「屠城」当然含有「破城」的意思,不「破」如何「屠」?当然先「破」再「屠」,至于「破」是否不流血或少杀人?还是如同「屠」般带有大量的杀戮,可参考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没有平民喔!)死亡数超过十万以上,「破」字的战功,数量大不大呢?  
5 E2 s4 D; ~: F
  n0 k1 h/ W4 \7 w3 r) r  三、屠必预谋有军纪  
0 o6 R2 D, C* D$ F' x/ N& x0 ?& h
, I9 b2 N" C0 N' h4 c& d( z  屠具杀意,而且是有计划的杀害,没有军纪很难全面扑杀,因为会疲于追捕,只有布署安排像关门杀狗等,才有办法施以坑杀或兜剿。绑而后杀,缚而后宰,屠杀不会是意外,屠城更少不了杀戮。  / J; }; G! w" \* f
( C: ^1 F* T0 a' p' j
  屠城一定是有纪律的组织行为,军纪太差还不能屠城,否则部分士兵脱队而走,势必破坏全体计划,例如原令包围,若有士兵擅离职守,就会造成缺口,待宰的肥羊就会趁机逃亡。而且屠城一定要分工,指定有人搜查(以寻目标)、指定有人围捕(以防脱逃)、指定有人备战格斗(以消抵抗)及指定有人执刑(刺剑插刀)等,甚至要常常与上级保持连络,以免落单遇到叛民聚众抵抗,或者支持友军应付压力、甚至随时听命上级的命令,或中止任务、或扩大范围以及分合包抄等。  
$ B  k! r7 I  c- K
. G; |; ^( Q* h2 O8 y( N1 p  彻底服从命令的军队,才有可能屠城。  ) b3 d' B7 u/ s- d: d; h

3 M, X. V* j- |0 e/ x) g  汉光武帝的治兵军纪良好:《光武本纪》:「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冯异传》「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祭遵传》:「光武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李忠传》:「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杜诗传》:「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冯异传》:「(光武)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3 f) u" G( r6 k) p! R) _& x# M, m  O. t- U1 P8 U  K- e6 [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 i! s! N! \9 Z- }

1 R9 T, G, F' T! N9 `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来就不是部分军纪败坏的士兵的突发行为,便容易理解。像汉光武帝对吴汉屠川,也只有寥寥几字「帝闻之怒,以谴汉。」最多骂吴汉副将:「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但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吴汉作出任何惩罚,益州人民人死不能复生,这就算了,不但不骂吴汉骂副将,而且汉光武帝对吴汉的处置是「赐谷二万斛」,以答灭蜀之功。  
6 M+ d  }; t. Z$ J* ^; a9 a) G
/ B8 B) N7 L) u. ]8 K+ i  吴汉屠川,汉光武帝口头谴责,实际赏谷二万斛,这根本就是奖励。  1 b- q# O4 h9 f  I  r& N: |9 F

: j0 |5 h& v1 F; C& M0 w  江东孙策也是军纪良好善兵征战的人,举凡「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但是为孙策在正史的战绩却是:「屠东冶」、「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及「斩虎、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总不能再把屠城的命令推给部分失控没军纪的士兵吧!那个大胆的士兵敢违背孙策的意志而屠城呢?想必此即孙策本人授意,士兵顶多执行命令。  # q; E! {! d1 k% s: e

. o5 G4 h9 o1 t1 k! w7 k  曹操征吕布、屠彭城;围张超、屠雍丘;征乌丸,屠柳城;战袁氏,屠邺城;伐陶谦,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及夏丘——此皆曹操早期亲率领军,军纪保持在最佳的时候。甚至于夏侯诸曹也是:屠兴国、屠枹罕、屠河池、屠宛及屠太原,其中还有官渡之坑杀八万人,也应够资格称屠杀。曹操不会不善治军,也不会有军纪败坏的将领出来挑战曹操的指挥?曹操的爱将会不善治军、被部分劣兵乱肆军纪吗?  6 ^0 Q* V: ]" u9 D* k& @
( {- O" m0 O9 Y3 \3 ?, f  R
  曹操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对降兵降民不赦是什么意思?而以严令赏罚着称的曹军,其纪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能。因此与其反问曹操治兵良好而不可能屠城,不如说曹操借由屠城来检验治军的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军队可被屠杀 , {3 |& U% o" u3 H$ ]/ t: _  ^
   
5 X& L* p2 D5 G! R" E7 n6 u. P    白起屠长平,四十五万「赵卒」在失去抵抗能力前,应该是奋勇作战,但算屠杀。(赵卒)
: X- N" T9 {& h* O6 v, e& e& R/ l. E8 a   
) `" Z- |2 m( [; c/ v    曹操屠徐州,「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士兵」,也应有抵抗,此亦算屠杀。(谦兵)
% T) Y& u+ Q$ u    , h  L% K: v/ y
    以上二例的死亡者,「赵卒」与「谦兵」皆专指「军队」,而非平民,否则就会变成白起在长平屠杀四十余万「赵国平民」,或者曹操在徐州赶杀数以万计的「陶谦人民」。这样等于说「赵卒=赵国平民」,「谦兵=陶谦人民」
3 F; a$ g3 H: t; i   
1 s* h0 O0 q7 P( _    二、破比屠严重 / t: f) D; W; d2 h
    ( A1 R. {- d* [+ V/ g
    屠城只是破城之后大开杀戒,不一定要杀光,像曹操就二屠彭城,后来还封其子为彭城王,若是彭城被屠光,彭城王只能统治孤魂野鬼。
, x- H- c, S" I& \; g    : j( l% k4 c7 f9 W% Q
    参考首帖,皇甫嵩「破」黄巾,「斩首数万级」、「获首三万级」、「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 g( H- A* |. s2 x1 {6 K% Z! c3 O
   
- \& k. d* R( O) g    「屠城三百」并非杀光三百城,而是先攻陷三百城,然后对三百城大加杀戮,故称「屠城三百」,改成「破城三百」意思相同,破城三百后,亦对三百城的军民大杀特杀,没有理由认为「兵不血刃」得城三百,所以破城三百都没有死太多人。 " t0 j7 a3 w- z
    1 h/ `1 m6 v7 ]8 _
    另外屠杀技术并不困难,辄有人以为人数太多不可能杀得完,其实光是史书明文记载,蒙古对花剌子模,光是屠城一城就能杀死百万男女,东汉屠城三百若是杀个几十万人,两者所完成的责任额也不算差太多。 6 p5 R8 n# {7 n: C) h8 P
    4 Y% I* A6 G: m& F! d8 q& b9 c
    若屠城为全灭,以一城百万人计算,三百城共计三亿人,全杀光才能杀三亿人,若说屠城三百城只是杀部分男女,那杀不到三亿人应可理解,更何况不是每城都有百万人,所以耿弇屠城三百,所杀的人又更少了。若以为一城不可能死亡数十万人以上,因为技术上有困难等,其实简单算术可知,一万士兵每人杀一人,就可杀一万人,一万士兵每人杀十人,不就可杀十万人,屠城的技术一点都不难。若以为《后汉书》的屠城三百有错,理由是不可能杀那么多人,好像在说打仗不会死太多人,那些死亡数太多都是虚假的高估云云。
" D  X9 ^" }; ?7 h' u    9 _: k, f/ z2 a8 ?
    但是,古代就没有屠城为杀光的讲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7 01: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