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经典!!《三国志》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从祁山退兵后,蜀汉迎来了一个难得太平的三年(注1)。然而,蜀汉的平淡并不意味着天下的太平,吴魏内部外交内政的纷争愈演愈烈。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元月,孙权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却得到了一个噩耗:他的儿子孙虑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的太子孙登也不得不从武昌来到建业劝慰这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老爸。为了尽到儿子的孝心,也因为陆逊镇守武昌忠诚勤恳令人放心,孙登从此就留在了建业孙权的身边。无独有偶,二月曹睿的女儿曹淑也夭折。曹睿这时候三十都不到,他的女儿才八岁。遭到如此打击,曹睿同样痛不欲生,又是立庙祭祀,又是找已经去世的童男合葬,还要亲自去许昌参加葬礼。曹操曹丕去世的时候,葬礼都相当简单,如今为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这么兴师动众,当然招致了群臣的反对。陈群杨阜等人都劝曹睿,当年您的父亲曹丕和您的奶奶(曹操的妻子卞氏)去世时,您都没有送葬,并非您不孝,不就是因为如今的天下还没有到可以大张旗鼓地办私事吗?如今不但您要去,还要把后宫的人全都带去“公费旅游”,浪费的都是公款啊。还有一点他们大概没好意思说,就是文帝曹丕曾下诏命令禁止厚葬,您这么干,不是带头违法乱纪?曹睿正在气头上,当然听不进去。三月,执意去了许昌办葬礼。曹睿为人,在攻吴取蜀外交内政上都很有建树,但就是在自己的私生活上糊涂。遗憾的是,他如果仅仅是个平民百姓这些到算不上什么太大的缺点,但偏偏他是皇帝。这样,沉重的负担就自然转嫁到了平民百姓的头上。  
& \" W9 g5 L3 h曹睿是私事糊涂,然而这个时候的孙权,却连公事都糊涂起来了。他因为看到国中缺马,就派人远赴辽东到公孙渊那里想办法。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想当然不可行(后来孙权从高丽那里弄到了些马,滑稽的是对方给了一百匹,他却因为船的容量有限只运回来八十),他也全都当作耳旁风。辽东的公孙家自从董卓大乱后就仗着山高皇帝远割据一方,一直是个独立王国。公孙度在董卓进洛阳之前就到了辽东,当时不少人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都到了他手下,比如和华歆共创“割席绝交”之词的管宁。为了加以拉拢,曹操曾给了他一个武威将军的头衔和永宁乡侯的爵位,公孙度对此一番"恭维"却勃然大怒:“我在辽东称王,当什么永宁乡侯!”曹操给他的印绶被他扔在一旁。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曹操攻克邺城的同时公孙度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死后,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其次子公孙渊终于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击败了他人,成了辽东的新任土皇帝。曹魏对辽东鞭长莫及,只能以加官进爵的方式对这个独立王国进行拉拢和名义上的控制。然而,这个公孙渊脚踩两只船,带着魏国辽东太守的头衔私下结交东吴。曹睿当然不答应,太和六年九月命令田豫等人海陆并进收拾这个吃里爬外的家伙。田豫等没能把公孙渊怎么样,却打听到了孙权派的使者就要返航的消息。这个季节西北风强劲海浪很大,田豫估计吴国的使者必然要找地方避风,就先到可能的地方埋伏。果然,东吴的船为了躲避风浪一头钻进了田豫的口袋,当即被斩杀。孙权马没要来,却损兵折将,赔钱(东吴的使者既然是要买马,钱总不会少带)更是当然的。他这时才想起来当年虞翻曾说过这么干不行,赶快把这个无神论者(注2)从交州(如今的广西海南一带)调回来。然而,晚了,虞翻此时已经去世,他仅仅迎回了一幅灵柩。
+ \5 ?' E( W0 P' L9 T% n, G  o7 \几个月后,魏国也有一人失宠后忧死,这个人就是相当有名的刘晔。刘晔为人相当有胆量智慧,说起话来有头有尾,一向为曹睿所敬重,但这么个人到了晚年成了察言观色的小人(曹操时代,好象没这个毛病)。曹睿曾有讨伐蜀汉的念头,群臣都反对,说不行,于是曹睿把刘晔找来亲自询问,刘晔也说可行,曹睿当然高兴。然而,刘晔出来就跟大家说不行,大家也都高了兴。有一位叫杨暨的官员,也是刘晔的崇拜者,他最为激烈地反对伐蜀。他与曹睿唇枪舌剑时把刘晔搬出来做挡箭牌:“我说的不算数,刘晔是您信任敬重的人,他也说伐蜀无利可图呢!”曹睿一愣:“他可是跟我说可行啊?”杨暨也愣了,于是两人就把刘晔叫来一问,刘晔缄口不言。后来再和曹睿单独在一起时,刘晔反过来教训曹睿:“这样的大事,应该保密啊。我睡觉时都怕说梦话泄密,您怎能四处宣扬?恐怕敌人已经有所耳闻了!”出来后,又把杨暨训斥一番。然而,他这一番话实际是取悦两边的鬼话,当然瞒不了所有人。有人就告诉曹睿,还说:“您不信,就以自己的本意说反话试探一下,就明白了。”曹睿本来不信,但试试就试试,却意外的得到了检举人的结果。曹睿明白后,越来越疏远刘晔,把他明升暗降为大鸿胪(九卿之一,执掌祭祀等,位高而无实权)。刘晔明白后也是悔恨交加精神失常,两年后去世。刘晔为人相当有才华,对东吴西蜀公孙渊等人的判断几乎全都正确,但为什么既看不清曹睿,又没有点自知之明呢?确实如后人所评,“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耍小聪明不如大智若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年底,东吴的陆逊领兵做出了一副攻打庐江的姿态,大家都劝满宠救援,满宠笑了,以此为痛打陆逊的好机会:“庐江虽然是小城,但兵精将勇,防守不成问题。而且东吴真的敢上岸两百里和我们比拼陆军?我不怕庐江失守,就怕东吴不来。”反过来,他还作出了一副大打出手要和陆逊决战的样子。东吴的陆军实在没法和魏国相比,看到这么一副架式,连陆逊也只能掉头逃跑。此战后为了将来对付吴国的进攻,满宠在合肥以西依靠险阻另建了一座合肥新城,作为将来招待东吴的"主场"。满宠在三国演义里不太出风头,其实是个内外兼修的“武林高手”。当年为许都令时,曹洪家的宾客有人犯了法后被他抓住,曹洪的说情信他看都不看。曹洪跑到曹操那里告状,曹操于是派人把满宠找来想问问情况。满宠知道是曹洪在捣鬼,干脆先把这个案件审理完毕,把那个家伙依法处斩后再去,颇有曹操当年为洛阳北都尉时棒杀蹇叔之风。此时为征东将军驻扎在扬州,连陆逊都不放在眼里,而陆逊果然对他忌惮三分。他修建的合肥新城在后来对吴国的作战中屡次发挥效用。一年后,孙权再次攻击合肥时,因为这座新城距离长江巢湖太远,二十几天都不敢下船动手,只能在岸边找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耀武扬威。然而,这样的虚荣满宠都不给。他抓住战机伏击后让孙权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后狼狈不堪。作为扬州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可比那个左倾盲动主义者曹休难对付得多。  - D. j: M  y" [- z( N6 }
第二年的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辽东的土皇帝公孙渊派使者来吴,对孙权一通马屁上表称臣。孙权高兴得眉飞色舞,甚至在国内大赦来庆祝,又要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等人带一万兵马渡海远赴辽东,带着金银财宝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听到这个主意,大家吓了一跳,以丞相顾雍为首纷纷劝孙权,说公孙渊不可轻信,派使者就可以了,派兵送钱,太过分了。孙权心说,人家远在辽东向我称臣,我怎能一纸空文打发?不听。资格最老的张昭分析道:“公孙渊最近经常对魏国不三不四,他是怕被魏国暗算而来求援的,并非心甘情愿。如果他突然改变主意又臣服于魏,势必要扣押我们的使者当信物,那时我们就是天下的笑柄了!”孙权不以为然,翻来覆去地为难张昭,而张昭则据理力争。孙权说不过,恼羞成怒,拿着宝剑对着张昭:“吴国的人,入宫敬我出宫敬您,我对您也足够尊敬了,而您却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为难我,我经常怕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张昭凝视孙权半天后,才缓缓开口:“我虽然知道这番建议不会为您所用,之所以冒死进谏,就是因为当年太后的托孤之重啊。”说完,泪如雨下。孙权也动了情,把宝剑扔在一旁,两人相对而泣。然而,眼泪冲不去孙权的固执,他却听不进去张昭的逆耳忠言,仍然派人去了辽东。张昭也是个倔脾气,他看到孙权一意孤行,干脆请了病假从此不再上朝。孙权火了,当即派人把张昭的府第出入口用土全都堵死。张昭不甘示弱,自己在内部也用土把门都堵死,双方就开始了这样奇怪的对峙。  1 J$ w5 a4 o; L$ H0 D
果然不出张昭所料,公孙渊见到孙权的使者兵马,还带来了燕王的头衔和九锡的重礼,不但没高兴反而慌了。辽东离魏国近离东吴远,魏强吴弱,这要是一点头,不是公然得罪魏国嘛?另外,你一下子就派来一万多人马,想干什么?他不但不敢接受,还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把使者两人砍了头后送给了曹睿请功,东吴的兵马财宝通通收归己有。十二月,魏国以此加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郡公,却把人财两空的东吴孙权气了个半死。他当即咬牙切齿地发誓:“我年近六十,什么事没经历过,如今却被这个混蛋所骗!我要是不能把这个鼠辈的脑袋砍下来扔到海里,无颜再君临天下,即使为此弄得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我也认了!”当即就要凭借他精锐的水军北上辽东,与公孙渊决一死战。  * A( b5 w  H0 W: ?/ A1 ?* p* l' M! i
客观地说,孙权虽然有一支庞大精锐的水军,北上辽东,他大概忘了当年卫温诸葛直在海上如何的狼狈而被他砍头的。东吴的大臣们一看皇帝又有如此创意,大吃一惊,陆逊薛综等人连忙劝谏。劝孙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也只能曲线救国,先拍拍马屁说此行必胜,然后再找一大堆理由。例如说不如先灭魏,那时辽东的公孙渊还跑得了等等。好说歹说,这次孙权终于没有糊涂到底,总算回心转意。他也知道自己的过错后,派人去请张昭,张昭却不领情。孙权只好亲自去张昭府上请,张昭还是卧床不起。孙权又火了,下令点火,要把张昭一把火烧出来,哪知道张昭还是不动。"快灭火!"无奈的孙权只好彻底认输,张昭的几个儿子也把张昭搀扶起来跟随孙权回到了宫中,君臣勉强算是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公孙渊之间的这一段恩怨,最后迎来了一个足以让后世的电影导演们趋之若鹜的惊险结尾。公孙渊为了收拾东吴的使者,先把他们的兵马分散,其中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人带着六十人的兵马被安排在了辽东以北二百里的地方。他们心怀故国,四十多天后在秦旦的提议下约定起兵造反,宁可杀身成仁。然而,就在起yi当天中午(他们约定晚上动手)机谋泄漏,当地太守立即关闭城门大搜捕,这些人无奈从城墙上跳下后逃离了“白色恐怖”。张群正患病,跳墙时又摔伤了膝盖,大家也丝毫没有抛弃之意,互相搀扶在穷山恶水中奋力前进了六七百里。然而,张群确实支持不住了,他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要大家离开后逃生。秦旦坚决反对:"远离故土万里漂泊,如今更应该死生与共。"于是,秦旦留下照顾张群,杜德、黄强离开后去寻找救援。两个人就此在深山老林里采摘野果度日。杜德黄强几天后到了高丽,见到了高丽国王后把孙权给公孙渊的一套头衔原封不动送给了高丽国王,还说给您准备的礼物都被公孙渊那个杂种抢走了。高丽国王顿时高兴起来,派人和这两个人从深山老林中把秦旦张群找回来,并准备船只把这几个勇士从白山黑水送到了鱼米之乡,还带上貂皮等贡品。这些人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故土,孙权见到他们后也大为惊讶,非常欣赏这四个人的胆识,立刻将他们都拜为校尉。网友中有那位是影视界的?这样的题材不能视而不见啊!(片头片尾别忘了提及西西河的电子赵括,哈哈。)  ! Z, `' b2 D$ L' F- M

! D7 ?* ^) Q+ t% G9 M& h注1 总体上讲,蜀汉因为不置史官在史料中出的彩比魏吴要少。这几年蜀汉有什么内政外交建设,无法详细考证。但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法令苛严而再次爆发起yi,被马忠镇压,看来蜀汉内部也不是风平浪静。同时,这似乎直接违反了诸葛亮在世时南方不曾反叛的说法。  
) b8 z: n* d6 |0 x& g5 }$ ?( l( N7 O$ f" a
注2 虞翻的为人,相当直率,酒后更是狂言无忌。孙权大宴群臣时,他佯装喝醉倒地不起,但孙权一走就坐了起来,为此孙权火冒三丈差点手刃了他。后来孙权和张昭谈论神仙时,他又指着张昭的鼻子说:“这些家伙都是死人而已,世上哪有什么仙人!”孙权对这个家伙忍无可忍,立刻把他发配到了交州,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春,沉寂了三年的关陇再起硝烟。诸葛亮以十万大军,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战役,并同时派使者入东吴请求孙权同时举兵,力求东西策应。四月,他一反从祁山进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陇东,而且事先就在半路上设置了驿站专门转送军粮。然而,三年前司马懿就料定他必出陇东,这时魏国又怎么会没有防备。魏国的将领大多主张在渭水北岸列阵凭借天险固守,司马懿不同意:“百姓都在渭河以南,这是必争之地。”他也立即引军渡过渭水,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姿态。司马懿告诉部下,诸葛亮如果东进武功,依靠着山势扎营,那么我们确实有危险;如果扎营在西边的五丈原,那么我们则高枕无忧。司马懿的这一番话,并非仅仅是料定了诸葛亮必然会在五丈原驻扎后来显示自己料敌如神的“鬼话”。后来的进程也说明了五丈原的缺陷,就是对魏军缺乏压迫力,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奈何不了魏军的一个“拖”字。司马懿早就下定了避免速战速决一锤子买卖,而依靠雄厚的“内力”拖垮蜀军的决心,当然希望诸葛亮采取稳妥的方针。郭淮认为诸葛亮如果渡过渭河后占据北原,那么将断绝魏国通向陇西的道路并形成对魏军的南北夹击之势,不得不防备。司马懿赞同这个看法并立刻命令他前去驻防。郭淮的防御工事还没完工,蜀汉的军队果然蜂拥而至。郭淮勇猛出击,把这些马后炮赶跑。几天后,蜀汉军队又大举西向,郭淮又认定这必然是他们的声西击东的诡计,其真实目标必然是阳遂。果然,不久后蜀军趁黑夜偷袭阳遂,但也被有备而来的魏军打退。遭受这些局部的失利后,诸葛亮放弃了偷袭强攻边角的策略,大军和司马懿对峙在五丈原而力图先倚天屠龙解决魏军主力。诸葛亮每次出兵都为军粮而头疼,这次干脆命令士兵屯田于魏国平民间,力求当地解决。双方又一次出现了对峙。  , l0 w! _* y9 M

" k7 C$ T; g& s五月,东吴的孙权也配合诸葛亮的攻势,同样带着十万大军亲征合肥新城。同时,他命令陆逊诸葛瑾带兵向襄阳,孙韶张承攻击广陵淮阴,三路大军共同动手。满宠在寿春,当时就要发兵增援合肥,但部下的田豫劝他再等一等:“孙权如此兴师动众,他的目标肯定不止是合肥一座城,而是想以合肥为诱饵逼我们决战。我们还是让他去攻坚,看他的锐气如何在坚城下消磨,然后再出手则必然大获全胜(也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如果他们聪明,则不会真的去打合肥,我们又何必庸人自扰?现在出兵,正是他们所希望的。”这个时候扬州地区的魏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满宠于是先上表请求朝廷能派出御林军并立即命令各地的部队结束休整准备战斗。散骑常侍(这个职位似乎相当于皇帝专门的参谋及秘书一类)刘邵建议:“如今满宠手下能够立即投入作战的部队不多,对付不了一鼓作气的吴军,不应该轻举妄动。我们可以先派精锐的步兵五千骑兵三千大摇大摆地增援,并虚张声势要截断吴军的后路粮道。那么,他们必然会惊慌失措而撤兵,我们则可以不战屈人。”曹睿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满宠看到东吴声势浩大,不知是想进一步诱敌深入还是底气不足担心合肥守军覆灭,想进一步退兵到寿春。曹睿当即制止:“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敌人来则把他们挡在这三个地方,就是因为有些地方是必争之地。孙权即使攻击合肥新城,凭他的力量那里打得下来?您只要命令大家坚守,我即将亲征。不过,我恐怕等我到了孙权就要逃。”说完,他先派秦朗(曹操的养子,他的父亲就是秦宜禄,他的母亲就是那个令关羽曹操神魂颠倒的美人)率两万人马增援司马懿,并明确下令:“您只要坚守来消挫诸葛亮的锐气,他进兵无路据守无功,时间一长粮食就成问题。靠掳掠(应该指诸葛亮屯田之举)这样的零敲碎打哪里能应付十万大军的开支?那时候他必然要撤兵。到那时再追,则是百战百胜。”作此一番“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部署后当年七月,曹睿亲征孙权。满宠得到这个消息,胆子也大了起来,派敢死队趁吴军不备一把火把他们的攻城军械烧成了灰,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杀掉了。吴国的将士到了长江以北后也是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战斗力急剧下降。曹睿离着前线还有几百里,就大摇大摆地把这个消息“泄露”给孙权。孙权当初以为诸葛亮在关陇一带能够拖住魏军主力,没想到魏国这次是东攻西守,而曹睿则气势汹汹地亲自要拿自己开刀,赶快来个“走为上计”免得自己蹩脚的陆军出洋相。老大都逃了,攻击广陵淮阴的孙韶张承也无法硬撑,三路大军就这么被打退了两路,再次验证了“孙权亲征定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能给东吴争气的,当然只有陆伯言。陆逊给孙权写表阐述自己的打算,没想到半路上使者被曹魏一锅端,他的亲笔信也落到了魏兵手里。这样的局势,连诸葛瑾都坐不住了,写信给陆逊:“我们的主力已经撤退,我们的计划也已经败露,雨季即将过去,还是快撤吧。”陆逊对此不理不睬,若无其事地让大家种地消遣,自己则和部下下棋射箭嘻嘻哈哈。诸葛瑾知道陆逊足智多谋,这么“不务正业”必然另有含义,于是亲自来拜访询问。陆逊这才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如今我们的两路人马都退了兵,敌人可以集中人力物力专门对付我们。要害的地方也已经被他们占据,我军军心震动。因此我故作镇定先安定军心,然后再想办法安全撤离。如今立刻退兵,对手一定会认定我们是‘落水狗’而紧追不舍,那么我们必然要被痛打啊。”两人秘密商定后,以诸葛瑾统领舟船,陆逊把这些船全都塞满后作出了攻打襄阳的架势。魏兵一向敬畏佩服陆逊的才能,连忙退保襄阳。于是,诸葛瑾把船头一改缓缓退兵,步兵也在这些船队的掩护下安全撤退。路过江夏等地时,陆逊意尤未尽反过来突袭,消灭魏军一千多人,总算是给东吴这次不成功的进攻划了个比较完美的句号。  2 H% M' J: {2 g" k

: g" F5 s/ `) u& H+ S东吴撤了,大家都劝曹睿再率主力增援长安,而在曹睿眼里蜀汉似乎连个偏师都不算:“孙权逃了后,诸葛亮是兔死狐悲,仲达的大军足以抑制他了。”不但不亲赴长安,连洛阳都不回,反而亲自进驻到了寿春后封赏对吴国这一战的功臣,并监视预防东吴可能的反扑(当年八月回到洛阳)。吴蜀联手的这一战对魏国虽然造成了压力,但由于魏国“内力深厚”而且应对有方,仍然构不成大的威胁。  * x# F, B: O8 n% O, P
* |5 g8 P' _) S% @/ z# c
这时候西边的诸葛亮,已经和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一直是“西线无战事”。无论诸葛亮用什么办法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应战。蜀军在五丈原风餐露宿,渐渐又要为粮食短缺发愁;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为公事操劳的诸葛亮身体也有了渐渐垮掉的迹象。于是,无论公私都无法再拖下去的他决定出奇招逼司马懿出战。  
, b# o# |# `- I
2 m8 f& V. V3 V5 M! o" A八月的某一天,正当司马懿欣赏“陇上一片秋色”时,魏国军营里来了一位蜀汉的使者,还声称诸葛亮有礼物给他。司马懿也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了大帐,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女子的服装,司马懿大笑:“早就听说蜀锦精美无比,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不过,贱内的身材没这么...”“不是,”蜀汉的使者冷冰冰地打断,“这不是给尊夫人的,而是给都督您的。我家丞相说,您既为大将统领中原的豪杰,不考虑如何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反当起了缩头乌龟,和娘们有什么差别?因此,才特意给您订做了这套衣服。如果您不甘心受此奇耻大辱,还有点男子汉的气魄,就早点出来决战。”使者回去了,司马懿气得满脸通红,当即召集众将:“蜀汉的家伙们欺人太甚!我这就上表陛下,请他取消坚守的圣旨,说什么也要和诸葛决一死战!”看着他求战心切的表章,曹睿却糊涂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么简单的道理你身经百战的司马大将军不懂吗?辛毗笑了:“不是仲达不懂兵法,是您不懂仲达啊。他根本就不想现在打,就等着您下一道诏书来压制那些气头上的部下。”于是,曹睿派辛毗带着杖节等来给司马懿作军师,还明令坚守,擅自出战者以违抗圣旨论处!这个辛毗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年因为认定曹丕的某项措施是错的而据理力争,扯着曹丕的龙袍堵着曹丕的家门,硬是把这个魏文帝都逼得开口求了饶。来了这么一个“老顽固”,那些气头上的魏国将军们有劲没处使,而根本不想使劲的司马懿趁机“忍气吞声”,魏国军营里又恢复了安宁(注1)。  
8 q, X8 r$ A8 o% q/ K9 |6 r7 E/ G
' ~- J& L9 |3 @% t, U4 }这样的事情,当然传到了蜀汉的军营。姜维听说后,来向诸葛亮汇报,然后叹了口气:“辛毗来了,还带来了圣旨,敌人不会出战了。”这样的把戏当然瞒不了诸葛亮:“司马懿根本就不想打,因此才会故意千里请战,这是他压服三军的法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攻上庸杀孟达时,他请过圣旨嘛?真的能打赢我们,他会废那个劲?”但是,诸葛亮能洞察司马懿的诡计,却不能逼其就范,同样有劲没处使。他只好再次派使者来打探一下消息。司马懿还是笑容可掬,把这个使者请进后好酒好菜地招待,言谈之间绝不提军政大事,既不泄漏自己的情况也不打探对手的底细,反过来却满嘴日常琐事,还顺便问了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诸葛丞相每天为公事操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凡是杖则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过问,每天的饮食少的很。”司马懿一听,当即点头称赞:“果然是勤恳,令人感动。”然而这个使者一走,司马懿就对自己人开始摇头叹息:“这么干的人,迟早要累死。诸葛亮也不是铁打的,活不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是病入膏肓,不但司马懿看透,连成都的后主刘禅都开始布置他的后事了。他连忙把尚书仆射李福派来,一方面慰问诸葛的病情,一方面安排诸葛的后事。李福见到诸葛亮后慰问交谈一番就返回了成都。然而,没几天他又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病榻上的诸葛亮明白他的来意:“我死后,军政大事可以交给蒋琬,蒋琬之后,可以交给费祎。”“费袆之后?”面对着李福的追问,诸葛亮默然无语(注2)。  
( j0 `# o+ P7 o; w5 z3 }) g
$ Y8 s3 W# a4 r  z- H当面八月,诸葛亮以五十四岁的英年病逝于五丈原(作为对比,司马懿长他两岁,这时还健康得很)。临终前他巡视全军,感叹自己再无法为国尽力了。弥留之际,他将全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长史杨仪,并安排了撤退的事宜。诸葛去世后蜀军则在杨仪的统领下退军。司马懿接到老百姓的报告后立刻追击,姜维命令蜀军反过来作出决战的架势,司马懿见到蜀军并没有慌乱,不敢放肆而退。回去后,他仔细察看了蜀军的营寨,对他的对手也是相当佩服:“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不过,他同时也看到了蜀军撤退时的匆忙:蜀军退兵时,营寨中的图书粮草很多都没来得及带走或销毁。他当时就断定,诸葛亮肯定死了,蜀军必然是真的撤退,立刻要再次追击。然而,那个死脑筋辛毗这时没转过弯来,还是一如既往地阻止。司马懿急了:“军事上重要的东西,不过就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草。如今这些全都不要了,好比一个人扔掉了五脏难道还能苟活吗?诸葛亮肯定死了,快追,不然就来不及了。”然而,蜀军在逼退司马懿后也没有放松警惕,撤退的路上插满了蒺藜等路障,这么一来司马懿当然追不到了。  8 n4 V8 H7 Y! v* o$ `
2 j, {& x: R* j* x0 d# s
诸葛亮的历次北伐,到此划下句号。  
% u- c' T1 m# ~8 Q& A, ~  n0 N
0 d2 @' Z; i  ~) }/ q5 y附录 蜀相 杜甫  + d; E6 j+ |# p4 [  p6 N)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r' K* L' u: h* b6 j0 F/ r7 Z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8 e# W& g0 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a8 a( o5 F# M5 V3 w* o! r% p9 T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D. `1 I2 p0 L1 q  {
" t* N, @; V& O8 B2 r' k+ b注1 世说新语中记载,诸葛亮派人去打探魏军的动向,这些人回来后报告:“魏国军营门口有个老头,拿着黄钺(皇帝的信物)堵着军营的门口,魏国的将军们谁都不敢出来。”诸葛亮当即就明白了:“那个老头肯定是辛毗。”  
8 o0 g6 a0 S. M3 z  m5 X
2 @  y2 D! Q) }, P7 I0 a注2 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死于此时,而实际上他明白,周围的人除了这两个外无人可以信赖,即使是那个后来与他们三人并称四相(四英)的董允。后来蜀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的北伐描写为“六出祁山”,并极力渲染其个人谋略和战争场面。其实,蜀魏双方不曾大动干戈,其战斗规模甚至不如同时吴魏的对抗。诸葛亮在汉中时,双方确实曾经六度敌对,但只有五次交手。现将其罗列如下:  3 d% l* p9 Q! q& k5 y

/ X% l0 V$ ?0 W- E& C, A- T# a( M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动,但因马谡失街亭前功尽弃。  
4 Q: N8 @* }! H0 F; ?* Z7 z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因魏军有所准备攻城不克而退兵。  4 G0 F6 Z- V1 c# z$ A# b+ U
太和三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拔武都阴平,郭淮稍作抵抗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撤退。  
: N2 f# j  N) a$ [& v! ?( A0 c) g  }* b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马曹真建议下多路伐蜀,因大雨连绵而撤退,双方不曾大规模交手(注1)。  
' s# K' i" x" i/ ^* o1 V4 x
9 t3 }1 U0 c3 g" F! U; Z( f5 P" i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坚守险要不战。几个月后蜀军因为军粮供应困难撤兵。  
  V3 `! R+ ~% G- X# F, G
$ V' h. x0 P: h5 u$ `+ r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出陇东五丈原,并约定孙权同时出兵夹攻。曹睿亲自打退孙权,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数月而无机可趁,八月病逝在军中。蜀军撤退。  5 @' t( j* i% X2 i
4 i* l. p# B$ S
总体看来,双方虽然有六次互相敌对的军事行动,但具体战斗规模都不大。这是因为曹魏对蜀汉的战略就是消耗战,避免一决胜负而是抓住其后勤困难的弱点穷追猛打,而蜀汉的力量确实不足以迫使曹魏有什么改变。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分析过,将陈式攻拔武都阴平也算一次北伐有些勉强,而视作一次准备工作为妥。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应为四次,两次出祁山两次出陇东。这四次北伐没有大战果,军事上难说是成功的。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时,应该记住的是这首先是蜀魏两国的角力,其次才是两军统帅的斗智。魏国的国力远远胜过东吴西蜀,更可怕的是其发展,确切的说,从战乱中恢复的势头方兴未艾。魏国在内政上下的功夫是惊人的。按照晋书食货志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下令并推广屯田,招募流散的农民进行民屯,并于“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司马懿后来建议没有战斗任务的军队也屯田将其扩充为军屯;董卓及其余党乱长安后当地居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为了恢复长安地区的繁荣在卫觊的建议下“魏武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刘馥在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历代为利”;曹丕当政的黄初年间,“四方郡守恳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商业,魏明帝曹睿当政时北方已经从兵荒马乱中恢复了元气,其标志就是货币的重新流通。董卓废立汉献帝时,胡乱收缴洛阳长安的铜人并回收东汉时常用的五铢钱另行制造小钱,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此货币在社会上失去了信誉。后来兵荒马乱的乱世中,谷价曾达到一斛五十万钱的天文数字,人们不得不实行物物交换。卫觊治理关中,之所以从盐入手就是因为第一,盐是人们所需要的物资,有价值;第二,受产地限制盐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有信誉,因此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货币”。曹操当政后,废董卓所铸造的铜钱而恢复五铢钱,却因为五铢钱本身的匮乏(被董卓损毁,以及停铸多年)导致了通货紧缩,曹丕不得不再次废止而以谷帛代替货币作物物交换。然而,到曹睿时不少奸商在谷子里掺水或故意制造薄绢来获利,对这样的经济犯罪魏国虽然处以严刑却屡禁不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睿登基不久就召集群臣商议,并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复行五铢钱。这次的实行相当顺利,终于稳定了金融货币,一直沿用到晋朝都没有大的变动,这应该视为北方经济恢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抗的间隙,先“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又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诸葛亮出兵北伐的间隙),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焉”,后来关东闹饥荒时甚至有援助的能力。东汉名将马援之“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流传千古,其实他另有一句话同样足以传世:“富国之本,在于食货”。诸葛亮的为人有口皆碑,他的才能也是相当出众,但他的北伐,客观上却是向一个精于“食货”的“富国”上撞,其费力不讨好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反,蜀汉这方面的资料乏善可陈,目前我能找到唯一有明确记载的政绩就是对都江堰成功的维护(其中或有西蜀不置史官而造成的资料匮乏之因素)。西蜀先天环境优越,本为天府之国,又有都江堰这样的杰作,因此不曾画蛇添足大兴土木,但相当重视对都江堰的维护。诸葛亮为此专门拨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守成也是一项学问,这方面蜀汉作得很不错。然而,蜀汉的底子太薄。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时,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理,导致“奴大欺主”,各地地主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正常的税收都成了问题。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的政策,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注2)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此外,他们对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西蜀的税收大大增加。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关羽和刘备相继兵败,一个被杀一个病死。这对蜀汉造成的打击是双重的,既是军事上的惨败又造成了经济上的崩溃。刘备留给诸葛亮的不仅是信任,还是一个烂摊子。为此,诸葛亮不得不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锦生产量出口东吴,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然而,吴蜀之间的贸易导致了双方的恶性循环:在铜本位的经济体系中,为了将铜这一硬通货留在本国,他们争相贬币值,金融体系混乱。况且,蜀锦本来就有奢侈品之嫌,在大家都饿肚子的年代里又能卖多少?“食货”两字中,蜀汉(包括东吴)的“食”(农业)勉强解决,而“货”(商业)则无法恭维。因此,诸葛亮在北伐时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注3),面对朝中反对北伐的压力他反而不得不两上出师表来为自己辩解。同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固然减缓了来自曹魏的军事压力,同时也造成了蜀军的运输困难。李严因为大雨而未能将军粮送到前线,与其说诸葛运气不好不如说他本身困难太大。作为对比,后来司马懿剿灭公孙渊时也遇到了大雨,却没有致命的影响。在这样的困境中,不得不速战速决的诸葛亮绞尽脑汁,用尽了一切手段,祁山陈仓陇西陇东,本手妙手奇手鬼手,甚至连女人衣服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不伦不类都向对手挥了过去,却无法动摇魏军仅仅是偏师的防线。这样的尴尬,有理由相信对诸葛亮的斗志产生了打击。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这不应当仅仅理解为诸葛亮认为继任者才能不如自己的担心,而多半反映了他经过这几次北伐后得到的教训:魏国的国力,不是偏安一隅的蜀汉能够撼动的。我含辛茹苦准备三年,又得到了东吴的策应还无功而还,你们即使有我这样的才能,什么时候又能有比此更好的机会呢?因此,五十四岁确实短暂了些,但即使他能多活几年,也很难说他是否还会继续动武北伐(本人持悲观态度),毕竟蜀汉没有能够对付魏国的“力气”。对于诸葛亮与其对手在军事上的得失成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双方成败的关键。战场上的胜负首先是蜀魏两国国力的自然体现。  & u) x- p& V; }' F: h% T
0 b' o5 V  K# h$ e
诸葛亮的去世立即引发了蜀汉内部的混乱。魏延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却势如水火。作为蜀汉的名将,魏延为人趾高气扬,别人都对他礼让三分;而杨仪则仗着自己的才干过人,处理军粮后勤等令他人头疼得问题游刃有余,偏偏不买魏延的账。诸葛亮在世时,看重两人的才干不忍舍弃不用,既恨他们之不和又不得不干些劝架的琐事。这两个人的矛盾,连孙权都听说了。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喝多了后酒后狂言(真言?):“魏延杨仪两个家伙,不过是只配牧牛放马的小人。虽然有些鸡鸣狗盗似的能耐,什么时候孔明一死,两人必将内讧火并。你们不注意这些,难道要留祸害给儿孙吗?”(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爱屋及乌省去了杨仪挨的一顿臭骂)突然听到这样的言语,费祎尴尬无言,只能勉强应付几句。果然,魏延对杨仪掌权相当地不满:我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战时有权杀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而你杨仪不过一个长史(注4),凭什么压在我头上?诸葛亮去世时,杨仪让费祎带着自己的兵符去命令魏延断后,魏延哪里受得了来自死对头的指手画脚,大发雷霆,当即带着本部人马先回去,一路上放火烧绝栈道。与此同时,魏延杨仪大打口水仗,翻来覆去地表奏后主刘禅,都说对手造了反。栈道被烧毁,杨仪只好另辟蹊径回师,并命令先锋王平(又名何平)先去抵挡魏延。王平见到魏延后,怒斥:“丞相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魏延的部下也明白魏延没道理,都不肯为其卖命,纷纷当了逃兵。魏延“理屈兵穷”后,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几个心腹逃命,被马岱追上斩杀。杨仪看着魏延的首级后,小人得志的他一脚踩下:“臭小子,这下子还能胡来吗!”然后将魏延灭三族。不过,诸葛亮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把大权交给杨仪这么个小人?诸葛亮生平最欣赏的其实是蒋琬,刘禅也按照这个意思任命了蒋琬为尚书令兼益州刺史,杨仪回来后只有一个中军师的虚职而没有实权。杨仪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资历都超过蒋琬,愤愤不平口无遮拦。费祎来看望他时口出怨言:“当年在祁山前线,我如果带领全军投降魏国,哪会如此破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0: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追悔莫及!”这样的“反革命言论”,费祎怎么敢隐瞒,上报刘禅后刘禅立刻就撤了杨仪的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仪在家也胡言乱语不老实,刘禅听说后,派人要把他捉拿归案。这下子杨仪真的慌了,不知是因为害怕后悔还是绝望,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蜀国的高岗?).  . t9 Q& l2 U/ x# g/ |; j! w- b) c

( [' U0 o& O. D! o" ?) H诸葛亮死了,蜀汉当然要调整朝政。刘禅任命吴懿为车骑将军,驻守汉中,并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假节,益州刺史。诸葛亮果然没有看错人,他死后引起的震动虽然不小,但蒋琬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喜怒不行于色,大家看到他如此镇定,悬到喉咙的心又回到了肚子里。东吴听说诸葛亮去世,恐怕魏国趁这个机会伐蜀,立刻增兵巴丘。东吴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蜀国顶得住魏国的攻击,就抗魏援蜀;否则,就“开辟第二战场”先灭掉蜀汉(孙刘联盟的实质,可见一斑)。蜀汉也作出了反应,增兵永安以防万一,并派使者到吴国去通报情况及打探东吴的底牌。孙权见到这个使者不卑不亢,自己也相当礼貌,双方继续维持了联盟。蜀汉终于从诸葛亮去世的阵痛中稳住了阵脚。  
3 l' @0 ?( x; O* `- z/ |  m/ R! }  m" H& P+ w' F
注1 严格地说,是双方主力不曾交手。按照三国志记载,曹真撤退后魏延曾奉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史料对此战记载不详细,郭淮很可能是应曹真伐蜀而入武都、阴平,曹真、司马懿等退走后,郭淮可能继续盘桓在武都、阴平一带,魏延大败之并加以追击。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应该看做是收复失地而不是北伐。魏延战败郭淮,大致也是如此。  8 C& ^4 a0 ^! q7 p" P7 Y' g
, q& [, n  ^- _7 w+ T% {, [
注2 蜀汉是否实行了屯田,我看到的资料有矛盾。也有资料称蜀汉不曾实行屯田,因为西蜀本来是富庶的地方,也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破坏,无此必要。  7 c, X1 M; @# }
4 W; }: z* Q$ n5 v: T
注3 三国志吕乂传记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可见他的北伐并未得到后方的有力支援。  + P* _, {  w0 {* v  C5 Y) K

) T% x3 D) i1 d注4 按照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及其注解,两千石的俸禄是个坎,区别朝廷重臣及普通的官吏。长史一职是丞相将军等重要人物的政治辅佐(军事辅佐为司马),俸禄一千石(偶有六百石)。魏延杨仪二人地位相差悬殊,难怪魏延不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出元年(公元237年),鉴于公孙渊出尔反尔,又联结东吴,曹睿任命了毋丘俭为幽州刺史作进兵讨伐的准备。毋丘俭得此重任后,到也兢兢业业,不久后上表称要出兵,信誓旦旦地说手到擒来。群臣大都议论纷纷,说公孙家在辽东已经几代人了,根深蒂固;而毋丘俭说这么轻松就能获胜,恐怕是吹牛。曹睿不听,他命令毋丘俭进兵的同时,还下旨征公孙渊进jin,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公孙渊一看,当即就公然反叛,来了个兵来将挡抗拒毋丘俭。这时候正逢雨季,辽河涨水后毋丘俭打不赢,压不住这个地头蛇,只好撤兵。公孙渊得意忘形,魏国就这么两下子啊?立即称燕王,改元并任命百官,公开地造了反,还对鲜卑一通封官许愿,拉着一起要给曹魏点颜色看看。  
1 U" \3 e! _* |' g* ~& Q4 z2 W/ k4 o6 y; Y( ]5 U! F- B
祸不单行,这年九月各地发了洪水。这个时候的曹睿,外不修长城内不垒堤坝,仍然在忙着“装修”自己的私宅。曹睿为了求长生不老的办法,又命令把汉武帝在长安的铜人和呈露盘等运到洛阳,给自己新建的宫殿添彩。铜人太重,半道只好放弃;而汉武帝建的呈露盘半道也断了,摔在地上的声音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于是他就命令在洛阳另行铸龙造凤。大概是认为宫殿建设进度迟缓,他在洛阳让公卿全都跟着他挖土建殿,自己也不偷懒。魏国前有夏侯敦后有邓艾,确实曾经亲手干农活来以身作则鼓励农垦屯田,您堂堂的魏明帝,就这么承上启下地带着大家“干活”?如果您能效仿大禹即使是秦始皇也比这强啊。这样的胡来,当然又遭致了反对。有一个叫董寻的小官,言辞激烈地上表,直斥曹睿修建宫殿本身就劳民伤财,还说让公卿百官动手简直是丢人现眼。如此一番痛斥后,董寻就等死不想活了;而曹睿果然龙颜大怒,但也是一如既往地既不听也不罪。或许,他虽然胡来却不傻;或许,他忙得没空?高隆堂卫觊等要员也是连连上表,先说如今天下三分,虽然有人为了取悦大家,说我们是尧舜吴蜀是“土鼠”,实际上天下三分,大家各为其主,和春秋战国的形势没什么两样。如今还有些地方千里没有人烟,您不加以注意,恐怕无法振兴国家。当年武皇帝(曹操)在世,“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因此才能剿灭群雄给您留下这么个天下,这都是您亲眼所见。吴蜀这样的对手,并非呼啸山林的草寇,都是各自独立称孤道寡的强敌。如果有人来告诉大家,孙权刘禅都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有礼有度,您能不担心?反过来,如果他们挥霍无度苛捐杂税,您难道不拍手庆幸?如今我们还是应该聚集群臣,量入为出,否则早晚国库见底,那时候就悔之晚矣。  
7 C1 j% l6 [: K8 S2 G* f6 \( l4 R1 T* s5 o3 |5 d; ~4 w/ s: z
自从吴蜀的进攻被打退,诸葛亮病死的随后几年,是最能够体现曹睿为人的几年。曹睿在封建君主中可算个异类,简单的说,他昏而不庸,私事昏而公事不庸。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后,曹丕娶了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于建安十一年(注2)生下曹睿。曹睿小时候就很聪明,曹操对这个孙子也是宠爱有加。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曹操“每朝宴会同,睿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曹丕虽然因为他的母亲甄氏失宠被杀而不曾正式立他为太子,其实早就心有所属。三国志记载,曹睿“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他在位的十二年中,军事上可谓颇有建树,吴蜀的攻势都被遏制,无论孙权陆逊还是诸葛亮都未能从他手里得到任何便宜,孙权甚至可谓出尽了洋相。临终前又派司马懿平叛公孙渊,使辽东重入魏国版图。同时,他并没有不切实际的伐吴灭蜀的计划。曹休兵败淮南,他能亡羊补牢;曹真遭遇大雨,他也能适可而止。政治经济上,他注重法理,明于断狱,五铢钱的恢复也堪称大手笔。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私生活糜烂。修宫殿招宫女,为此犯颜直谏的大臣不下二十多人,曹睿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一视同仁:既不听,也不罪,相当的宽容和固执。杨阜把那个芝麻官打扁后,他处处躲着这位杨少府,看来也知道自己理亏;陈群高隆堂的奏章,他看后也能动容收敛。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彻底来个知错就改,那样您不就是有口皆碑的明君了吗?作为个人悲剧,曹睿荒淫的私生活直接造成了他的短命。曹丕曹睿都好色,甚至是荒淫。这大概也是他们以四十岁和三十四岁英年去世的原因之一。幸运的是,曹睿在位时期,魏国疆域庞大,总的讲军事政治经济诸情况也相当不错,加之他有一批忠诚正直的手下,他的上梁不正并没有导致下梁歪。他本人也痛恨下梁歪,浮华的他却屡次三番地下令不得录用浮华的“同伙”。反过来下梁不歪或多或少缓解了他的上梁不正,曹魏这辆火车并未脱轨。  7 W' g- T' r  `. z8 X
5 C/ W4 L- l7 d! y4 ]; x
景出二年(公元238年)正月,私事昏而公事不庸的魏明帝曹睿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忧心忡忡地开始考虑起国事。辽东的公孙渊已经公然反叛,总不能让他得意下去,况且他是北连鲜卑南结东吴。如今吴蜀都没有什么动武的迹象,应趁此良机加以剿灭。但是,田豫毋丘俭先后无功而返,看来这个地头蛇并不好对付。想到这里,他下了决心,从长安招“强龙”太尉司马懿进jin。对辽东的公孙渊,魏国终于打出了王牌。  
5 Z6 e: e8 F5 G% q% ^6 _
5 D, R  W- H3 o$ E2 ~/ Q! `注1 太尉,司徒和司空合称三公。按照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公具体分工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政事,司空掌工程建筑。  
; I. G( O# I! A5 ]) A% v! J+ q5 _1 E3 l% {5 \$ s( m! [3 ]& U$ p
注2 曹睿在位12年,但他登基和去世的年龄有两种说法,22岁,34岁以及24岁,36岁。按照陈寿三国志本文,曹睿公元226年以24岁的年龄登基,公元239年36岁去世,但裴松之在他的注中将这两个年龄改成了22岁和34岁。其分歧是重大的: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攻破邺城后,曹丕才娶到原为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如果曹睿为24岁登基36岁去世,就是说他实际上是袁氏骨肉。陈寿这件事上真的弄错了?以曹操父子行事之离经叛道以及对养子的喜爱,立一个养子继位并非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