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经典!!《三国志》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项措施,在曹操时代就已经得到了提倡贯彻,但戎马一生的曹操一直未能将其制度化,这一步是由他的儿子曹丕来完成的。曹丕对亲族确实狠了点,坑有私怨的曹洪,明逼曹植赋诗暗算曹彰下棋,可以算是他个人品德低下。然而,曹丕却没有把这些胡来带到公事上。甄夫人失宠被杀,他仍然立曹睿为太子继位;对何宴(曹操的养子,后来娶魏国的公主为妻)等浮华不实的家伙深恶痛绝;其重用的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一时的俊杰。曹丕在位时,吴蜀从不曾“琢磨”过魏国,而他一死就招来了各种明枪暗箭,其中虽然另有原因但至少说明吴蜀都不认为他是随手可捏的软柿子。以一国军政首脑的眼光来评论他,应当说他是称职的。另外,和曹操曹植一样,曹丕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绝非泛泛之辈。《文心雕龙?时序》中称三曹父子,“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曹丕在文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五言诗。曹丕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和曹操的作品都是以四言为基调,而五言诗的崛起并成为后世诗歌的主流,这位魏文帝曹丕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 b! V, y; v3 _  I+ ?$ W9 e# C* C1 K! \/ g  w' K3 g5 U
和曹丕在继位前就以五官中郎将及太子等身份给曹操作副手活跃多年不同,曹睿继位前一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孩子,不曾过问政事结交群臣。继位后,连魏国的大臣们都不清楚这个新皇帝的分量。刘晔和曹睿交谈了一整天后,大家都来打听风声。刘晔赞叹不已:“秦始皇汉武帝的才能,也不过如此吧。”不过刘晔的这番话,孙权可听不见,听见了也会当成马屁。他听说曹丕去世,立刻兴师动众亲征江夏,并命令诸葛瑾攻打襄阳来试探一下这个魏明帝有多大的分量。此时正值雨季,江夏太守文聘正生病,同时看到城墙毁坏还没来得及修补,估计硬拼拼不过孙权的几万大军,就摆了个空城计。他先命令大家都回家,街上一个人也不许有,自己也回家睡大觉。孙权果然被搞糊涂了:"这个文聘向来有忠义的名声,因此才担任江夏太守这么多年。如今这么布置,恐怕是有什么诡计吧?"几万大军连个空城都不敢碰。曹睿在朝中,也判断孙权之所以敢舍弃擅长的水军上岸来和自己比拼蹩脚的陆军,不过是想收出其不意之效。如今连文聘这一关都过不了,再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手段,救兵都不发(孙权好没面子)。曹睿不发的救兵,文聘却等到了。曹睿登基后不久派官员到各地抚慰,御史荀禹这时正好赶到江夏。看到孙权的人马来势汹汹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召集地方的民兵以及自己手下的一千人虚张声势,夜里沿着山势"明火执仗",故意让孙权看到。孙权看到后大吃一惊,魏国的援兵来得这么多这么快!赶快后队变前队,风紧扯乎!与此同时,诸葛瑾在襄阳被司马懿打败,折损一千多人;曹真也在寻阳(如今湖北黄梅)附近打败了吴兵。孙权本想让曹睿出丑,自己却出了洋相,这下子明白了魏明帝的分量。三国时亲自打仗的君主,曹丕虽然窝囊但还是比不了这位吴大帝孙权。赤壁后攻合肥,被蒋济的一封书信吓跑;带着十万大军出征却在逍遥津差点被张辽活捉;这次又被空城计打退。看来和孙权作战是三国时的一大美差啊,呵呵。不过,这仅限于他本人,千万别碰他的手下!  . d' M! p) X" v, r; Z( b( o

" R' U# x3 E3 U' V" ~注1 丙吉是西汉宣帝时的丞相。他曾在出巡时看到满街道都是斗殴后的死尸,然而不闻不问。不久后,又看到有牛吐着舌头狂奔,后面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赶后反而派人去问细节。大家都不理解,不少人还出言讥讽。丙吉解释说:"打架斗殴,是长安市长警察局长的职责。到时候报告到相府,我再根据他们的作为赏罚就可以了。而如今的天候还不应该这么热,这头牛却吐舌头乱跑,恐怕是天候不调的征兆,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这是我丞相的职责,因此才如此担心啊。"  2 `. E$ k) i$ g4 o# c# n
6 \1 f( b0 r/ ~; h- t* c
注2 陈平是西汉文帝时的丞相,当时与周勃(周亚夫的父亲)为左右丞相(周勃右,位在陈平左之上)。汉文帝曾在朝廷上问周勃:"天下一年办理的刑事民事案件,大概有多少?"周勃被冷不丁地一问,答不上来:"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的赋税,又有多少?"周勃冷汗都出来了:"不知道。"文帝一看右丞相周勃一问三不知,就把头一扭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也不知道,却理直气壮:"这些事又各自的负责人。陛下想知道案件数量,可以问廷尉;想知道赋税,可以问治理农事的内史。"文帝一半好气一半好笑地问陈平:"那你不是失业了吗?"陈平干脆连汉文帝都教训一番:"我的职责,就是管理这些官员。陛下不以我们才能低下而委以重任,我们上辅佐天子,下治理国土,外安抚四方,内亲附百姓,并使各级官员尽心工作,这就是丞相的职责。"这一番话,让文帝点头周勃红脸。退朝后周勃还埋怨陈平:"你平常就不教我如何应对!"陈平笑了:"您作为丞相,自己的职责都不知道吗?如果陛下问起长安城有多少盗贼,您也勉强应对?"从此,周勃明白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后就辞去了右丞相一职,陈平则成了唯一的丞相。  ! Y/ K" y/ s# [7 }6 l0 Q( u; l
$ k0 T- N$ ^% J( m) t0 v# S
注3 这里引用资治通鉴的原文:初,黄元为诸葛亮所不善,闻汉主疾病,惧有后患,故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元益无所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启太子遣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但敕曶、绰于南安峡口邀遮,即便得矣。”元军败,果顺江东下,曶、绰生获,斩之。看来,黄元并不是单纯的投魏向吴,而是蜀汉内部不和的一场内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睿的分量,孙权是知道了(孙权不知道的一直是自己的分量),但曹睿的厉害西蜀还不曾领教过。第二年的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开始了伐魏的准备。离开成都时,他向蜀汉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  8 R. X: w7 @# o2 b" P. P  K2 X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f$ B8 S* @& ~8 T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M8 p6 _+ u8 N" X$ s
诸葛亮的动向,曹睿当然知道了。年轻气盛的他立刻要先下手为强,商议攻取汉中,问手下的参谋孙资。孙资提醒他:“当年武帝曹操在阳平关是冒了多大的风险才打下来的,后来和刘备争夺汉中时也不敢硬撑。武帝用兵如神都知难而退,您打算用多少兵力来攻打?没有十五六万恐怕不够(后来魏灭蜀,果然用了十八万)。那样,日费千金天下骚动。如今我们还是应该据守险要,那样就足以震慑吴蜀。几年后中原元气恢复(注1),吴蜀就成了我们的一盘菜了。”与他老子曹丕不同,曹睿倒是冷静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六月,他命令司马懿进驻宛城,魏国逐渐形成了“华东野战军”曹休驻寿春,“中原野战军”司马懿驻宛城,“西北野战军”曹真驻长安(严格地说,诸葛亮出祁山之后)的军事部署。  + r5 D+ a: Y, X4 d) H# ?, C
这个时候,魏国在上庸的守将孟达又起了二心。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孟达因为经常被刘封“侵凌”,终于受不了而叛蜀投魏,并引徐晃夏侯尚等人倒打一耙将上庸攻克。曹丕对孟达相当的宠信。司马懿等人虽然劝曹丕,孟达为人乖巧善变反复无常,不能让他出任边关大吏,曹丕依然任命他为上庸太守并封侯假节。按华阳国志,曹丕在世时孟达就勾结吴蜀。曹丕虽然知道,但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桓阶夏侯尚等魏国重臣也和孟达交情不错。然而,这些人都在曹丕去世前后死去。"吃里爬外"的孟达见到朝中后台到了,立刻感到了压力。积极准备北伐的诸葛亮听说后利用这一心理暗自派人去劝反,孟达也偷偷答应了。谁知道,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不和,这些都被他告了密。机谋泄漏,孟达大惊之下当即就要起兵。司马懿听说后,连忙写信给孟达,安抚劝慰。在诸葛武侯司马宣王的拉拢下,孟达左右摇摆不定。他虽然也想到司马懿对他的安抚是动手前的烟幕,但有恃无恐:“宛城到洛阳八百里,到我这里一千二。司马懿听说我举兵,怎么也要先奏闻魏帝,然后才能动手。这样子,就是一个多月。那时候我早就固若金汤了。而且,这种鬼地方,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来。别人来,我才不怕。”(又是一个只怕白起的赵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括怕白起,面对的偏偏是武安君;孟达怕司马,等到的也偏偏是晋宣帝!孟达的大道理,司马懿可听不懂。一千二百里路,昼夜兼程的他八天就赶到了。孟达目瞪口呆,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位司马宣王。上庸地势险要三面环水,又毗邻吴蜀,吴蜀也派兵来帮忙(按华阳国志,诸葛亮恨孟达反复无常而坐视不救。或许吴蜀的援助本来就是出工不出力),试图解救这个孟达。司马懿分兵把这些不速之客挡住后八道强攻不止。十六天后,孟达的手下土崩瓦解,连外甥都投降了司马懿。新城被攻破,孟达被斩首。申仪在魏兴也是个横行不法的家伙,尽管是有功之臣司马懿也不放过,将其收监后解送洛阳问罪。司马懿则安抚当地百姓后得胜回师。  2 W, s8 @# r& s+ [3 a  Z
孟达的兵败,是蜀魏交手的前哨战。蜀魏虽然还没有直接交锋,但上庸的彻底失去断送了蜀汉多点攻击的最后一线希望。从此,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都只能反复从祁山等地孤军作战。这样的防守,对于魏国来说,轻松多了。  / w3 y" X& [1 X' n2 [) Y
这个时候曹魏在长安的统帅,是曹操的女婿曹丕的妹夫夏侯茂。按三国志,他应该是夏侯敦的儿子,不知为什么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都说他爹是夏侯渊。仗着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倒也官运亨通,年纪轻轻就成了安西将军(这可是夏侯渊拼死拼活三十年才拿到的职位)。他虽然不曾和蜀军作战被打得屁滚尿流,这家伙确实是个绣花枕头,这一点三国演义到没有冤枉他。魏略记载:“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经营家业,简单说,就是赚钱啦!)刚好和他老爸相反。夏侯敦传云:“(夏侯敦)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於官,不治产业。”夏侯茂大概看老爸财产太少了,才下定决心大大的经营一番来光宗耀祖。  & c0 l5 \% l5 |3 ^
这样的安西将军,当然是“威名在外”。诸葛亮在汉中召集大家商量北伐的具体安排时,魏延就出来自告奋勇:“夏侯茂这个驸马爷是个废物。您如果能给我五千精兵,再加上五千人负责后勤运输,我从子午谷(注2)偷袭,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长安。夏侯茂一定会惊慌失措屁滚尿流地逃跑,那么我趁长安群龙无首的良机收集粮草,抵抗东方的援兵二十天不成问题。您再从斜谷进兵,咸阳以西可以一举平定。”然而,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认为这个建议过于危险,没有听从。他认为从陇右走平坦大道就可以稳操胜券,不用冒险。这一建议的争议不少,难有定论了。不过,魏延的这个建议和后来邓艾的偷渡阴平不可相提并论。我将在写道魏灭蜀时加以评论。于是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为疑兵,虚张声势要从斜谷攻打长安,魏国果然调大将军曹真率军进驻郿县相抗衡。诸葛亮则自己亲率主力出祁山。  ( S& L: a) \. j: N/ U; u& a
刘备去世后,魏国对元气大伤的蜀汉相当的藐视。关陇一带兵力薄弱,也没做什么战备。诸葛亮则是养精蓄锐多年,兵强马壮的数万大军(按照街亭兵败后诸葛亮的自陈,七万左右是应该有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兵力,大约有十万),一下子就让曹魏大吃一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连洛阳魏国的朝廷都或多或少感到了不知所措。陇右一带远离关中,但它在中国战争史上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天水是祁山以北的一个郡,它城墙比较坚固,内政也是不错的,关键是这里盛产马匹。战国时秦国骑兵的战马有五分之一是天水提供的,因此如果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天水是一定要掌握的。这一点上,西凉则更加重要。陇右的骑兵是当时乃至以后决定中国这个帝国命运的军队。秦帝国向西扩地千里,得到了无比勇猛地楼烦骑兵,这是秦国平定天下的物质基础之一。天下无双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在巨鹿那里得到了精锐的楼烦骑兵,才可以创造出三万杀退汉军联军几十万人的奇迹。汉帝国从那里出征西域,征服国家无数;威震天下的唐帝国在那里养马,可是一旦陇右一失,则唐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后来庞大的宋军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小小的西夏,就是一个明证(注3)。诸葛亮将目光瞄准陇右,部分原因就是也盯上了那里尚武的人民以及天下无双的骑兵。这样的风水宝地,魏国怎能拱手相让?夏侯茂得宠于曹丕,却失欢于曹睿。他立即把这个废物解除实权(之后又曾任命他为镇东将军,但没有实权。曹魏对待这个“将军”的态度,是哪里太平往哪调,可见实际并不信任),而火速从荆州前线将官渡时就已经名震天下的左将军张合调来,以洛阳的五万御林军交赴。这个时候的魏国,已经明白了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张合立刻率军猛扑陇右。曹睿自己也移驾长安,作出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拼命态势。  
6 l7 _6 h, m; f, G5 M4 f诸葛亮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虽然不战而降,但陇西坚守不降。蜀汉兵临城下时,当地太守在城楼上挑明了此战的关键:“你们如果能够断绝陇道一个月使得东方的援兵到不了,那么兵不血刃就可以拿下这里。否则,尽管你们来势汹汹,势必劳民伤财前功尽弃。”可见,曹魏坚守蜀汉攻克陇右的关键,就是增援和阻援。以陇右局部的力量,又没有什么戒备,断然无法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因此,街亭这么个弹丸之地,作为曹魏增援的必经之路,就酝酿着一场大战。  ; a/ ^9 _% L! p# V; o/ O$ K6 K9 O
7 j" g, _0 N: v
注1 东汉到三国时的人口减少是相当剧烈的,从顶峰的五千多万一下子降到七百万。这么多的人口都消失在哪里?显然,只有当时人口最稠密战争最剧烈的中原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一旦生产恢复,他们的人口恢复也将是相当快的。到那时北方再下西蜀江南,恐怕就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了。这大概是诸葛亮尽管不会不清楚双方实力差距,却仍然“一意孤行”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时间在魏晋的一边。  9 [; ~9 t0 |0 X% j" f
6 X; g8 ^0 M+ N1 C
注2 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南秦岭山中,便有一个子午,子午谷、子午道,都是指这个地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此地有这样的注解:“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柏杨版通鉴的说法是这样的:“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悬崖绝壁,栈道无数,极为险要。”  " p& }/ p/ L# r, E  i/ X
. v  V8 V4 k  V% r3 Q7 u8 j
注3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将速度做过量化的解释,如果你的速度是对手的两倍,你所拥有的兵力相当于对手的四倍。这个平方的量化,实际上是基于部队在平面运动,相同时间内可以到达的地域是对手的四倍。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街亭的重要性,面对的又是张合这样的悍将,大家都认为应该让魏延吴懿这样有经验的宿将来防守。然而,诸葛亮却提拔了一个三十九岁的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平时显得颇有才气。不过,刘备却看不起他,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诸葛亮却不太相信,不会吧,他在南征孟获时提出的“攻心为上”的主意还是相当精彩的嘛,因此诸葛亮仍然信任马谡,不仅任命他为参军还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他商量大事。这次,诸葛亮任命他为主将带领前军镇守街亭这个要地。而诸葛亮本人,仍然坐镇西城,远离街亭几百里。三国时对将领的破格提拔并不罕见,如魏延吕蒙陆逊等。大家虽然有异议,但也说不出来。  4 s9 a7 n9 D" m: i! `: o7 J; N% q% R# E
趾高气扬的马谡带着蜀汉的先头部队先张合一步到达街亭。看了周围的地理后,他自作主张,违反诸葛亮占据隘口的指示,将主力驻扎在小山上。部下的王平大吃一惊,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连连劝谏。王平是个一直在军队里摸爬滚打长大的老兵,实战经验丰富,人也很聪明。但这么一个人却是个大老粗,别说写,认识的字都只有十来个。自认为才高八斗的马谡哪会把这么一个标准的文盲放在眼里?兵书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这个不识字的家伙哪里能看懂?大概嫌他太罗索,干脆派他去别的地方扎营,自己就上山后等着魏军来围攻后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张合(连带着王平诸葛?)出丑。  
; M6 _9 ~  ^9 a6 z9 V张合果然来了,但却没有送死。他看到街亭居然摆出了这么一副奇怪的姿势,先分兵把王平(只有约一千人)和马谡的联系切断,自己亲率主力包围马谡,并立刻切断了马谡军兵的水源。计毒莫过绝粮,其实最狠的还是断水。喉咙里冒火的马谡命令大家向下冲击,但就是冲不破张合的包围圈。马谡喉咙眼睛脑袋全都冒了火,头脑发热的他觉得天气怎么也越来越热,出营一看,张合的人马延山到处在放火!跑吧,现在已经是葡萄干了,再不跑,就要成烤鸭了。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熟”的马谡全军溃散,街亭被张合轻易夺取。他本人也知道闯了大祸,都不敢回去见诸葛亮,连夜逃回成都。听说街亭失守,诸葛亮顿时就蒙了:完了,失去了这么个屏障及前锋部队,自己已经无法打退张合的五万精兵,而魏国的援军随时将源源不断到来。无可奈何之下,他迁西城附近的一千多户百姓退回了汉中。回去后,他立刻将马谡这个罪魁祸首斩首(注1),同时提拔了这一战表现出色的王平。自己也上表自贬为右将军,但仍代理丞相一职。同时,在箕谷充当奇兵的赵云邓芝也被曹真打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么以失败告终。  6 d& S% Q9 w8 A) ]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刘备去世后,魏国对蜀汉的轻视无以复加,陇右一带毫无战备。遭此突然打击,其震惊及混乱可想而知,三郡不战而降(其中的安定远在北方,距离蜀汉前锋的街亭都有几百里)就是证据。至于陇右西凉,连魏国的地方官都认为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援兵,用不着诸葛亮来打,饿也饿死了。然而,这么有利的情况下,诸葛亮却遭受了历次北伐中最为严重的失败。其中最大的败笔,当然是任用了马谡这么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马谡的前军数量,大概是一个成建制的“整编师”,却损兵折将只有王平的一个“加强营”完整撤了回来(其他被打散的部队,不排除有零散回来的可能)。马谡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物,但这样的用法显然不妥。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是张良的责任,金戈铁马是韩信的工作,从来不曾颠倒。诸葛亮也有他的张良韩信,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虽然尺寸小了点。这次却本末倒置,雪藏韩信后让张良上战场去对付魏国的“韩信”,当然是自讨苦吃。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事后自贬为右将军是他应付的责任。  
7 Y; a& N/ a! [, y( X( k魏国获胜的关键,就是增援的迅速。诸葛亮出兵时,张合还在荆州司马懿的手下。然而,他从荆州先到洛阳统率五万御林军后昼夜兼程,几乎和马谡同时到达了街亭。其中的原因,首先应该是魏国对诸葛亮真实意图的迅速判断。曹真的兵力有争议,但如果按照汉晋春秋记载,“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说明少于赵云,至少不会很多;而这次战役的最佳男主角张合(最佳女主角空缺)是从洛阳直扑陇右,可见魏国并没有被赵云的佯动所迷惑。其次,魏国内线作战,补给相对方便,其精锐的骑兵也可以保证增援的速度。与此相对的,就是蜀汉的迟缓。诸葛亮从汉中南郑出兵,西行武都郡出祁山,在崇山峻岭中绕了个大圈,其速度必然受牵制。除粮草外,诸葛亮的军队是三国时代最重视技术装备的军队,武器精良,其发明的十连弩等确实是杰作,但带来的是对后勤的严重依赖和巨大消耗。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张灵甫的整编74师全副美械火力凶猛,然而美械枪支弹药消耗量大,在被困孟良崮时两天就打完了携带的弹药,不得不依赖空投。诸葛亮的军队,其实具有同样的优势和“七寸”。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少量的精兵或许能够跑得快点,但几万大军尤其是粮草装备则不可能。这大概可以部分解释诸葛亮及其主力未能深入重地远赴前线街亭的原因(后来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能跑那么远,连渭水都未能渡过)。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从正面看是科技杰作,从反面看是为了克服运输困难的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后,后勤这个弱点被魏晋抓住后大做文章,一直困扰着蜀军。  + V: v. q. y% V& n
. n  p+ r3 A3 g# v/ f
诸葛亮兵败退回汉中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以图卷土重来,那反叛西蜀的三个郡自然又回到了魏国的手里。诸葛亮也没想到马谡败得这么快,连进入旁边已经投降的天水郡的机会都没捞到,里面的军粮钱币等等完璧归魏(心疼啊),只有一个参军姜维投降了诸葛亮。经此一战,魏国惊奇地发现,他们向来鄙视的蜀汉居然如此有野心和能量!从此,大将军曹真(绝非演义中的笨蛋)常驻长安,专门对付西蜀的“西北野战军”正式组建。曹真认为诸葛亮此次受挫于祁山,下次必定会从散关攻打陈仓,于是命令将军郝昭进驻陈仓作坚守准备。四月,魏明帝曹睿任命了新的凉州刺史务农积谷惩恶扬善,治理内政的同时又积极结交羌胡。从此,雍凉从软豆腐变成了硬骨头。
1 a4 m% \& o2 g9 g. J西北硝烟未尽,东南战火复燃。司马懿在斩杀孟达收复上庸后,回洛阳向朝廷汇报军政事务,述职。曹睿问他平吴灭蜀的方针,司马懿对灭蜀没有什么建议,平吴到发表了一通看法:“东吴向来轻视我们的水军,因此才敢懒散地在东关(安徽省巢县)一带布防。攻敌,必须选他们的要害之处,夏口(武汉)东关一带就是这样的咽喉。我们如果以陆军攻击皖城(庐江),吸引孙权主力东下,却趁其空虚时突然以水军攻击夏口,这就是所谓的神兵天降,一定能够攻破东吴。”曹魏屡次对东吴用兵,都是以优势兵力强攻淮南一带,但收效不大。曹睿听到这个建议后耳目一新,认为值得一试,就命令司马懿回宛城(南阳)准备。  
. U6 O) I0 z, j: ^5 U诸葛亮退兵后不久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魏国却似乎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东吴的鄱阳太守周舫,偷偷勾结魏国的大司马扬州刺史曹休,说自己在东吴被小人诬陷后惶惶不可终日,想以自己的鄱阳郡为见面礼弃暗投明,还翻来覆去地说明吴国的防守如何薄弱,您大兵压境我里应外合,东吴就是煮熟的鸭子。听到这个好消息,曹休当然兴奋不已,立刻上报了朝廷要动手。魏国朝廷对此的态度,大致是半信半疑,怀疑周鲂是诈降,虽然也命令司马懿向江陵方向机动加以策应。曹休的手下也怀疑周舫的动机,屡次提出疑问,周鲂又是鼻涕眼泪又是断发发誓。然而魏国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曹休同志,具有严重的左倾盲动主义倾向。他看到朝廷没有反对意见(尽管没有赞成),不愿错失良机,立刻带领十万大军到皖城接应周鲂。  . G# J$ l) M$ v. C
曹魏方面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周鲂果然是诈降!孙权的计划,是找机会对寿春合肥一带的魏军加以沉重打击后再寻机北上,因此他密令周鲂诈降,目标就是曹休。曹休大军一动,孙权也立刻调兵遣将。八月他从荆州将陆逊调来委以重任,假黄钺(代表君主行事)并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率领三万大军给曹休以迎头痛击。东吴这么一动,曹休当然明白上了当,但仍然靠着人多势众不愿撤兵,要决一死战将东吴打垮。朱桓建议孙权:“曹休之所以能统领大军,只不过是因为他是曹魏的亲族,并非因为他本身的才能。如今深入重地,上了当还要硬撑,必然战败。兵败后他只有夹石或挂车两条路可逃命,这两条道,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我愿引本部人马先断这两条曹休的后路。如果能全歼曹休,那么我们就可以长驱直入取淮南谋宛洛,这是不能放过的好机会。”孙权一听,有道理啊,先问问陆逊的意见。陆逊却不同意这个部署,朱桓也只好放弃。(注2)  + x" J$ Z0 L8 I' ^
曹休明知中计还要逞能,急坏了曹魏的朝廷。尚书蒋济前将军满宠等人纷纷上表,说这么胡来,把自己的后路暴露给东吴(除陆逊等人外,朱然仍然位居曹休的上游,随时可以出手),太危险了。还没等他们有所动作,曹休已经在石亭与陆逊交战并不出所料地被打败,损失一万多人后果然奔夹石道逃生。然而,陆逊虽然没采用朱桓的计策,还是另派人马切断了夹石要路。曹休被包了饺子后无法突破重围,面临着灭顶之灾。  ( C4 i9 r/ Y, M' n* y" J* \
曹睿在曹休进兵的同时,也认为孤军深入太危险,命令贾逵进攻东关策应曹休,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部署却救了曹休一命。贾逵到东关后,看到这样的要地却没有吴兵守卫,当时就明白了:吴国肯定是倾全力要吃掉曹休!他立刻作应急部署后水陆并进疾驰两百里,一路上断断续续俘获了吴国的零散小兵。审讯俘虏后,贾逵知道曹休兵败被围后立即就要进兵解围。部将却一片反对:我们疾驰两百里,后续部队还没跟上来,这么几个人怎么能解围,不是送死吗?贾逵力排众议:“曹休被围,外无援兵内无良策,进退无法惶惶不可终日。东吴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就是因为认定了我们没有援兵。如今我们出其不意,一定能将他们吓跑。等后续部队来,东吴也会明白并派人依托险要步步阻击我们,人多又能有什么用!”他不但迅速前进,还到处大张旗鼓虚张声势。果然,东吴被贾逵打了个措手不及,不知道魏国的援军来了多少,不敢冒险而撤了兵。曹休这才突出了重围得以返回寿春,贾逵则亲自据守夹石防止东吴的追兵。曹休的粮草辎重早已经被陆逊抢走,也靠着贾逵的临时救济才避免了饿肚子。曹休和贾逵私下关系恶劣,但这次却靠着他而窝窝囊囊地逃了一命。兵败后的曹休上表谢罪,曹睿因他是宗族而网开一面。然而,这位羞愧难当的曹休大司马却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后去世。  3 J" K& s  }; i
  \% S0 B& a! s  b' t2 y& [5 o
注1 按三国志马谡传,马谡是被下狱后死在监狱里。挥泪斩马谡之说来自汉晋春秋。  ) i+ z5 q7 j. D7 `

6 H9 M" a/ {: [7 e注2 陆逊不同意朱桓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猜测。客观上讲,朱桓的这个建议和魏延的那个有类似之处,就是有魄力也有风险,毕竟魏国的实力高出吴蜀,攻魏很难有成功的把握。主观上,陆逊是江东的大族,他的利益就是割据,因此对进攻这样有风险没好处的建议不太感兴趣。实际上,作为东吴战功最高的将军,陆逊的杰作几乎全是防守反击。另外,吴魏相争多年,谁先动手谁倒霉大致也说明了双方实力是进攻不足,自保有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曹休在淮南上了东吴的圈套后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地逃回寿春,淮南的防务顿时变得空虚。魏国不得已从各地调派援军,重新调整军事部署,并任命了满宠为扬州地区的新统帅。魏国关中主力也被抽调东下救援。积极准备北伐的诸葛亮听说后,再次打算动手。然而,西蜀朝中对此却有相当大的反对意见。于是诸葛亮再次上出师表,史称后出师表(注1)来表明自己的打算志向:  & R+ z, ^/ r# B& H9 A, ]# ^
先帝深虑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当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以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伯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驭,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支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di。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T2 _9 |0 O+ N1 t6 q6 `
十二月,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然而,九个月前他撤军时曹真就料定诸葛亮会有此举,已经命令将军郝昭据守。诸葛亮尝试性攻击后发现陈仓比自己想象的难攻,就派郝昭的故友去游说。郝昭当然知道这个家伙是来干什么的,连城都不让他靠近,自己在城墙上拿着弓箭义正言辞:“魏国的法度,我的为人,你都是清楚的。我领受重任,只有血染疆场。你回去告诉诸葛,多谢他一番好意,然后就可以来攻城了。如果图费口舌,我认得你,箭不认!”  
4 Z, b# p7 V/ b' H诸葛亮自以为己方有几万人,而陈仓城中才一千多兵,又估计援兵不会很快赶到,当然应战强攻不止。然而,郝昭这九个月不是白费的,他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陈仓的城墙专门要招待蜀军。诸葛亮用云梯冲车强攻,郝昭向云梯上射火箭,把攻城的蜀军烧死;再以绳子拴系上石磨猛砸冲车,冲车都被打坏。诸葛亮再以土填护城河,想直接爬城,郝昭在内部再次修筑城墙;诸葛亮又挖地道,试图直接挖到城里,郝昭则在城内部横向挖地道来防止。这样双方输攻墨守二十多天,诸葛亮城没打下来,曹真却派来了费曜等援军。曹睿在洛阳,也把大破马谡的名将张合调来,要他再次出击诸葛。张合出兵时,曹睿还有点担心:“您到陈仓之前,诸葛亮不会已经攻克城池了吧?”张合却胸有成竹,他清楚诸葛亮军粮不足难以持久:“等我到,诸葛亮已经撤兵回去了。”说完后,张合带领人马昼夜兼程,而诸葛亮果然在他到陈仓之前就被迫撤了兵。看到蜀军要“逃”,魏将王双带着兵就追。蜀军攻不下固若金汤的陈仓,不等于对付不了冒冒失失的追兵。王双这个冒失鬼当即被诸葛亮打败斩杀,名副其实地成了冒失“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月后的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再度出兵,派陈式(陈寿之父)攻取武都、阴平两个郡。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引兵相救,诸葛亮于是亲自提兵征讨。郭淮自知不是对手,撤退并将这两个郡拱手相让。诸葛亮以攻克两郡的功劳而复丞相之职。  
6 g4 f3 _. {! y. w" R9 S蜀汉这两次的出兵,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惊天动地,其实都是小规模交锋。演义中写的骗曹真杀费曜以及郝昭病死折腾司马懿,都是罗贯中的非凡想象力。这两战中魏国出动的兵力估计在几千人左右,蜀汉似乎也没有大打出手。值得探讨的,倒是诸葛亮在陈仓一战中的表现令人费解。一向谨慎的他居然会,第一,对陈仓早在九个月前就已经被固守的情况不清楚;第二,只有二十多天粮草的情况下动武?其中莫非有什么隐情?  
- x; Y3 ~1 G/ i; w2 q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说明的,是武都、阴平两个郡的地位。这两个郡毗邻汉中远离长安,实际上对魏国是难以固守的两个郡。因此,曹操在汉中一战失手后就有了主动放弃的打算,并因此从武都迁出了五万多户居民来削弱刘备的势力。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蜀汉不置史官,唉),按照晋书地理志,刘禅在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并从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经由武都(出祁山的必经之路)这一点看来,当时的武都阴平两郡应当是在蜀汉的控制下。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是:汉中争夺战曹操退兵后,同时放弃了武都阴平,对此当然不会无动于衷的蜀汉因此夺取了这两个地方。诸葛亮经武都一出祁山,因为马谡兵败损失前军,导致了蜀汉整体兵力的虚弱,武都、阴平等地因此被魏国趁虚而入渗透(尽管很可能仅仅是松散和部分地控制),丧失了前进据点的诸葛亮无法再出祁山。这样的情况下,曹真判断蜀军再次北伐时将出陇东并命令郝昭驻守陈仓作准备。当年冬,曹休在淮南遭受重大损失,魏军关中主力东移后兵力空虚。然而由于吴蜀缺乏战略配合,事先并不知情的诸葛亮虽然捕捉到了这个战机,也是意外中的匆忙上阵。如果走陇西攻祁山,必须先攻克武都阴平,既打草惊蛇又费时费力,为了达成战役突然性实际上只有陇东可走。因此,事先的侦查及后勤准备工作都不完善的蜀军仓促上阵,并直接导致攻击不力,敲不掉郝昭这个有备而来的眼中钉。面对曹魏的坚城援军,蜀军终于因无机可趁粮草耗尽后撤了兵。第二年春,为了打通去往祁山的道路并含有收复失地的意味,陈式出击武都阴平。对这两个郡本来没有固守打算的魏国抵抗了一阵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放弃。因此,将这第三次动武也算作一次北伐,似乎有点小题大做,而视其为一次北伐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妥当。后来司马懿在打退诸葛亮向上邽的进攻后也说蜀军“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或许有忌讳失败的一面,但也说明蜀汉夺取武都阴平对曹魏不算太大的事情。  0 G; o' [, S! o' B3 V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四月,在诸葛亮攻克武都阴平后大约一个月,孙权终于不再满足于吴王的称号而在武昌正式称di。孙权有称di之意已久,选择这个时机主要是因为不久前大败曹休后来自淮南的军事压力缓解。孙权登基后大会群臣,得意非凡,又夸周瑜“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又夸鲁肃“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把死人夸了一番后,却对刚想称颂几句的大活人张昭微笑着来了一句:“当年如果听您的,如今我已经是曹魏的乞丐了。”张昭当然知道是指自己在赤壁时力主投降一事,羞惭得伏地不起,汗流浃背。称di后的孙权派使者入蜀通告,并提议现在双方和平共处互相尊重,来个“天无二日,民有二主”。听到这个消息,蜀汉内部炸了锅。大多数人认为,和吴国相交这么多年,没有明显的好处,如今反而派人来要我们承认这个“伪政权”,名不正言不顺,欺人太甚应该与其断绝外交关系。诸葛亮反过来还得劝说大家:孙权有称di的野心不是一两天了,我们之所以视而不见,是因为指望他能对我们有所援助。如果公然断交,必定会结仇于东吴,那样就让北边的曹魏白白坐收渔利,不是好主意啊。于是,蜀汉派遣卫尉陈震入吴祝贺,两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并达成了瓜分天下的协议。协议规定,豫青徐幽四州属吴,而兖冀并凉四州归蜀,司隶则以函谷关为界,来了个刘邦项羽楚河汉界的翻版,也不管那个洛阳的曹睿会不会同意。九月,孙权由离开武昌回到建业,留下太子孙登及陆逊镇守武昌荆州。在攻取荆州前,孙权定都建业已久,这次回家倒也不麻烦,用不着大兴土木建宫殿官府。此后东吴的首都在武昌建业两处多次变换。武昌有利于国防,而东吴重臣多是吴郡人,建业意味着重视政治经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月,魏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法律修订工作。曹睿一向重视司法审判工作,经常告诫群臣:“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逢重大案件的审理时经常亲临旁听。中国历史上至此为止的法律修订工作,大概有以下的几次重要里程碑:战国时魏文侯变法革新,启用李悝编著《法经》六篇,商鞅(本是魏国人)以此为蓝本在秦国施行;西汉萧何制订《汉律》后增加为九篇,后又增至六十篇;这些法律在汉朝几百年间历经时代更迭而时有增减变动,另外又出现了《令》三百馀篇、《决事比》九百六卷,到了三国这个时候有条文的法律共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让大家头晕眼花无所适从。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理解解释更是五花八门,甚至不乏互相抵触的地方。不少人断案时干脆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选取,汗牛充栋的法典形同虚设。魏明帝曹睿看到这一弊端后,在这个时候下诏统一了法律的基准,并在尚书卫觊的建议下设置了律博士一职专门负责法律的修订解释工作。同时,又命令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对汉朝遗留的法律进行修订,制订了《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共一百八十馀篇等等。在法律主要的方面有所强化,但削减了其他次要方面杂七杂八的规定。这一系列工作,大大充实系统完善了东汉以来的法律。客观地说,曹魏的法制建设是相当有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也能有一席之地。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曹丕曹睿个人品德方面的问题并未引起天下太大的灾难之原因。当然,两个人在位总共才18年,也太短了,哈哈。  5 {* ?2 e, N2 F3 I
曹丕曹睿的为人虽然有点“小人”,但却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相同之处,就是对同为“小人”的家伙深恶痛绝,上梁不正还不许下梁歪。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发生了所谓的“太和浮华案”。  
6 [! s( r' B+ t3 T6 X曹睿继位后的太和初年,部分富贵子弟在京师洛阳相互结交清谈名理,这就是后来玄学思潮的起源。其中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等四人称为四聪,诸葛亮的亲族诸葛诞和邓飏等八人为八达(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在其中),另有三个并没有才干而仅凭老子的地位而位居高官的家伙称为三豫。三豫是三个废物,而四聪八达十二人的才能则参差不齐。他们的共同点是热衷于当时方兴未艾的玄学。玄学脱胎于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注2),沾染这样思潮的人多少显得虚浮不踏实。曹魏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建安的乱世中奋斗出来的实干家,对此相当地看不惯,曹睿本人对他们也十分厌恶。代理司徒的董昭就曾上表,要曹睿“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曹睿于是顺水推舟,当年二月一道诏书把这十五个家伙通通罢官(注3)。不过,曹睿临死时却托孤于与这些人相好的曹爽,他们也都纷纷“春风吹又生”。  ( ]- f/ N$ `7 _, |* T. P; S
与此同时,孙权为连年战事导致的兵马人口损减而忧心忡忡,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多兵马东渡夷洲(台湾)朱崖(海南)及亶洲(日本),打算迁那里的人民到东吴作劳动力及充军。临行前,陆逊全琮就上表劝阻,说劳师袭远此行凶多吉少。孙权不听,执意命二人出师。两位将军于是在吴大帝的深切期盼中出海远航,开始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9 u/ R. j( b: l5 A  Z! g7 X* g2 {4 T. B3 O, t& @+ u, h  l
注1 后出师表,不见于诸葛亮的文集甚至西蜀的文献,却是在吴人张俨的文集里被发现,还号称“默记”,它的真实性自然成了议论的焦点。另外,赵云死于第二年,这时候还没有去世。这样的错漏更增加了它是伪作的怀疑。有学者认为它是诸葛瑾儿子诸葛恪的伪作。陈寿未将其收录在三国志里,至少是很有道理的。  
+ z" F) i1 Q, L9 C& l: G4 i1 @+ K. ~* J8 [
注2 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大乱之世转为大治都必须经过一个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过程。西汉初年盛行的黄老思想,东汉初光武“以柔道治天下”等等,都是先例。魏明帝曹睿在位时,北方也处在这么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这是当时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但是,这个“无为而治”很容易变成“无所作为”,因此被曹睿及朝中的元老们厌恶,后来晋朝的迅速堕落也证明了这一点。  
5 Z. b" G! o  D% s( H. n2 d: B5 W) a3 A
注3 世说新语上如此记载,实际情况有些出入。首先,与三豫不同,四聪八达的名单不全,但按照后来事情发展的推测,与曹爽关系密切的何宴毕轨(两人均为曹魏的驸马)应该是其中成员。诸葛诞邓飏确实因此丢了官,司马师则在曹睿去世前一直赋闲“失业”(应该与此案有关)无官可丢。夏侯玄和何宴毕轨则因为是皇族,不至于“下岗”,但担任的都是地位不高的闲职。总之,这些人在曹睿时代确实都不得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这一战的战术细节,大概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争议最大的一战,其直接原因就是汉晋春秋与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截然不同。首先,将其原文列举如下,  ; }" n" a7 ^+ _
汉晋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 P; T2 G0 B% n) @: j晋书宣帝纪: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 D$ Q' c' [" F: [! F# [
后世的史家多以汉晋春秋的记载为准,但对晋书的记载却没有什么有力的反驳。其中的主要争议,就是战术胜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与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直接矛盾,因为汉晋记载的战斗发生在五月,而晋书中的记载发生在七月诸葛退兵。张合被伏兵射杀则记载于晋书天文志,晋书并没有一味掩盖司马懿的失利。晋书为唐代房玄龄所编,而唐朝时无论是官方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对司马懿的评价都不高(主要是不能提倡其以臣下身份政变夺权之举),按说不会凭空捏造司马懿的战绩,应当是可信的。相反,汉晋春秋中似乎有无法自圆其说,至少是不详细之处,就是下面的一段:  " [/ k) Q! Q& x9 k8 I1 z/ C% B
宣王使 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 k: J& j0 F' e6 d$ r4 i8 T  v7 \
按照这个记载,似乎是司马懿先行一步到上邽(天水)后率主力西行救援祁山,那么他应该和诸葛亮相遇于上邽之西,难以想象能够在东部遭遇。因此,晋书中记载司马懿从隃麋(今天的重庆附近的千阳县,距离上邽大约75公里)得到诸葛亮奔赴上邽的消息后兼程西进并与诸葛交锋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上邽在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价值,就是产粮区。这个时候的小麦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经过加工处理后仍然可以食用。但由于事关蜀军最大的软肋后勤,司马懿对此强硬争取。综合以上的论述以及对网上其他资料的分析,这里对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做一个赵括版的推测。  
; L2 y+ v9 c# b3 n! g+ S/ \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木牛流马等新发明的运输工具运送军粮,再次出兵祁山。魏国西部统帅曹真病危(一个月后去世),西部群龙无首。曹睿立刻从荆州将司马懿调来,命令他统领西部的人马对抗诸葛(与演义中的龙争虎斗不同,这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部下张合建议分兵把守雍、郿等地,司马懿认为魏军单打独斗容易被各个击破,不同意,于是进兵隃麋。诸葛亮从祁山到上邽后击败当地守军郭淮等,当时要收割当地小麦充军粮,司马懿听说后立刻率领主力兼程急进,双方在上邽以东遭遇。诸葛亮因为是来收割军粮的,战备做得不充分,虽然击败了偏师郭淮等几千人,却不敢和司马懿的主力硬拼而退了一步,司马懿也不进逼,双方对峙于上邽。无论蜀军如何挑战,司马懿以不变应万变坚守。但一看到诸葛亮有收割小麦的动向他就派轻骑兵骚扰。诸葛亮即无法大规模收割军粮,又对司马懿的"敌驻我扰"战术无可奈何,一个月后撤退离开上邽。司马懿如影子一般追随,但也仅仅骚扰而不肯决战。然而,他的这一番战术并没有为部下所理解,不少人开始说怪话冷嘲热讽,不停地请战。司马懿火了,打就打,等你们打了败仗后看还有谁敢笑话老夫!于是双方于五月硬碰硬地打了一仗,魏军大败,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然而,局部的胜利并不能对诸葛亮后勤运输的困难有所帮助,魏军虽然有损失但更促成了其坚守战术的贯彻。负责后勤的李严因为大雨无法供应军粮而谎报军情,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于是无奈于七月退兵,并遭到张合追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3: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后终于在木门道伏击而杀掉了这个心腹之患。  
) S9 T- z7 B3 b5 X9 C蜀军退走了,司马懿也松了一口气。部下都认为,蜀军明年必定趁麦熟的季节再次出兵动武。陇右一带没有军粮,要赶快在今年从关东运输储备。司马懿不以为然:"诸葛亮两次出兵祁山一次进攻陈仓,都因为军粮拖后腿而被迫撤兵。如今回去后,他必然要积谷屯粮,没有三年的准备不会动手。而这次他受挫于我们依山逄险的坚守战术,将来一定会寻找打运动战的机会,因此必定出兵陇东平原,而不是陇西。"虽然如此,司马懿对军粮的工作没有松懈。经过这一战,他再度认识到对付蜀军的关键就是军粮,于是立刻上表,从冀州等地迁五千农户来上邽屯田,并在南安京兆天水等地煮盐冶铁,静静地等待着蜀汉的下一次攻击。  
' N& e6 Z. [* x; B$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时,要当时已经升任骠骑将军的李严负责后勤运输。然而,这是一道苦差事。客观地讲,成都江州(重庆)等地虽然富庶,但距离祁山太远,而单靠汉中一地无论如何担负不了几万大军北伐的后勤重任。当年五月(麦收季节),正当蜀军在前线取得"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胜利之时,天降大雨,李严的军粮无法按时运到前线。一年前的大雨挡住了曹真的进攻,一年后的大雨则拖住了诸葛的后腿。李严害怕遭到斥责,先派人到前线劝诸葛退兵。当诸葛真的退了兵的时候,却又故作姿态大吃一惊:"军粮充足,为什么要退兵!?"先要杀部下来解脱自己的罪名,又上表刘禅说大军退兵是引诱魏国的计策。诸葛亮回来后,对他这一系列前后矛盾的行为一通列举。铁证如山之下,李严认罪。于是诸葛亮免去了李严的官职,废其为平民百姓,但启用了他儿子李丰继续督管后勤。从此后与北面的司马懿一样,诸葛亮也是休土务农演兵习武,双方都在为下一次交锋积蓄力量。  " S7 ~$ U; h- q1 j( l
看到蜀魏交锋,东吴再次动起了淮南的主意。十月,孙权命令手下的中郎将孙布诈降引诱曹魏的扬州刺史王凌(杀董卓司徒王允的侄子,后来淮南一叛的发起人),并埋伏兵马要他作曹休第二。王凌果然上当,请求满宠派兵接应。然而满宠却不糊涂,认为这必然是东吴的陷阱,不肯发兵。王凌对满宠一向有些不满,之前就曾上表朝廷说他已经是廉颇老矣,应该撤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要满宠入朝商议,满宠临走前特意嘱咐部下,不能给王凌增兵。王凌得不到援军,就命令手下的一将带着七百兵去接应孙布,比当年的曹休胆子还大。孙布半夜突袭,这个倒霉的家伙伤亡过半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后连夜逃走。王凌打了败仗,当然沮丧;东吴才得到这么一点战果,大概也很失望。满宠到朝廷后,曹睿一看,身体很硬朗嘛,慰劳一番后命令他再次出镇扬州。满宠历任汝南太守等职,独统一方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相当的有威望。  8 j3 D6 p7 g+ K. ~* {4 ~3 Y

1 |$ F6 p$ ~. q, W2 }* [注1 大司马即太尉,与大将军同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双方的关系微妙,一般来讲大司马多荣誉而大将军多实权,但并不绝对。从曹真司马懿都是从大将军升任大司马(太尉)来看,魏国大司马一职地位在大将军之上。  ( U1 V4 J! T7 j; ~6 W9 A
, K" H+ K* D- O2 g' f4 z
注2 写到这里,我气就不打一处来。三国演义的那个电视连续剧,居然把木牛流马拍成了永动机!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多有违反历史甚至常识的地方,电视剧是一个很好的澄清机会。我到不指望能把五关六将等都依照历史而删除,但把木牛流马进行一个复原应该不难吧。想起那些永动机,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