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经典!!《三国志》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后不久,北方的魏国也发生了一起内讧。作为结果,大将军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以及皇后的父亲张缉。然而,这件事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世说新语的记载有相当的差别。司马师年少时,和何宴夏侯玄等后来的死敌相当要好,也曾参与他们的浮华之交并为八达之一。何宴对夏侯玄司马师相当的欣赏,经常称赞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相提并论。司马懿兵变后处理曹爽党羽,但对四聪八达并不曾一概打压,八达之首诸葛诞还从此飞黄腾达,毕竟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界限既清楚又模糊。夏侯玄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他曾经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马懿提出过三项政治改革建议,其主要论点为第一,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已经几十年,但实际执行中总不太规范,因此他建议进行改革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力;第二,曹魏沿用了东汉州郡县三级政府制度,但郡这一级职责不明,经常是县里的实干被郡一级作为自己的政绩冒领,因此建议将其精简为州县两级;第三,汉朝对于百官的服装有相当的要求,大将军以上的人必须华服,为了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他建议改革服制,废除这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三项改革都得到了司马懿的肯定。可见夏侯玄还是有相当的政治才能,并且名声在外。但红颜薄命,他提出这些建议时司马懿正遭到曹爽打压,而曹爽哪里会管这样的"闲事"?曹爽覆灭后司马懿又因为他是曹爽一党及表弟而疏远了他,从此他仅仅担任了一些位高权不重的闲职。因此,他的建议仅仅停留在建议。  
- i/ }% w9 L+ K! e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中书令李丰。李丰年少也相当有名,因此被曹魏启用。当年他的政治态度介于曹爽司马懿之间,因此曹爽倒霉后他得以幸免,司马师对李丰也予以重用。然而,李丰最欣赏的其实是夏侯玄。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来,时不时的和魏国小皇帝曹芳单独谈论国政。司马师知道他们肯定会谈论自己,就把李丰叫来问问,李丰却不敢直说。司马师心说,这不是做贼心虚吗?他当即就火了,立刻将李丰杀死,并收夏侯玄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皇丈张缉下狱(注1)。夏侯玄是当年从长安被司马懿调入洛阳,实际上监视起来的。司马懿去世时,有人祝贺他说这次他不用担心了,夏侯玄却认定自己必死:"司马懿还能因为我是姻亲而客气三分,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可作不到。"如今,终于被他言中。夏侯玄被抓后,面对各种审问都面无惧色。第一,他本来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马师不会放过他。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图胁迫皇帝(曹芳)杀害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名被处斩;三月,司马师废曹芳的皇后张氏。  ! K6 H' `3 L3 Q+ |$ k8 L' W5 k

* N* X6 D& T" W7 q  ?夏侯玄李丰等人的作为,确实有浮华不实趋炎附势等缺陷,但尚没有反对曹魏司马的具体行动,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三国志中记载的李丰有任命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的动议,或许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为司马师所不容。司马懿杀王凌相当慎重,欲擒故纵一直到证据确凿才动手,而司马师却没有这样的老到,当然会引起连锁反应。魏国的皇帝曹芳当时已经不小了,对此立刻就起了不满。这个时候,司马昭正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驻扎在许昌。当年秋,姜维再度进攻魏国,魏国调令他赴长安增援关陇一带。司马昭带领本部人马路过洛阳时按照礼节请曹芳阅兵。当时就有人劝曹芳趁势杀司马昭夺其兵马后再对付司马师,连诏书都替曹芳写好了。然而,曹芳八岁登基从来从来没掌过实权干过实事,突然之间哪里能成就这样的大计?这件事唯一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曹芳的倒台。    o/ V8 E6 f. m3 P! U& q. A

' s7 B: v# b; c  k& u: K6 N3 A( w注1 这件事是司马师动手的导火索,但各家的差别也在于此。按三国志及世说新语,李丰确有废司马师的计划,而司马师对此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后招李丰来。李丰情知事情泄漏,当面大骂司马师而被杀。这里采取的说法根据资治通鉴,略微显得轻描淡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芳不敢动司马师,司马师对曹芳可不客气。司马兄弟听说曹芳有杀司马昭对付司马师的动议后,司马昭长安也不去了,带着兵就进了洛阳。司马师立刻召集群臣以皇太后的命令以曹芳昏庸无能为由要废其为原来的爵位齐王另立新帝,大家都不敢有异议,也就顺水推舟地表示了同意。当天曹芳就被迁出了皇宫,另行找地方居住。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引用的魏书魏略的记载相差几乎一百七十九度,一个说司马师得到郭太后的诏书后名正言顺地废曹芳,一个说司马师派人入宫后威逼郭太后而强行废曹芳。其中奥妙,只有大家自己体会了。不过,司马师废曹芳的理由到不是完全的胡说,这个小皇帝确实不是做大事的料。就这样,曹芳再次成了齐王。不过和下面的高贵乡公曹髦相比,至少他善终,没准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W& m3 M( _- X* n% `0 E
7 o7 h" J2 |* c( W& L' D皇帝被废,总得找个新的。司马师的意见,打算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帝。曹睿的皇后郭太后立刻就不高兴了:"彭城王曹据是我的叔叔,这一来我怎么办(太后变公主)?还是以文帝的长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妥。"司马师于是再度召集大家商议,以此为基调迎曹髦登基。曹髦突然得到太后的召见,不知道是为什么,进洛阳后小心翼翼。十月,十四岁的曹髦在洛阳被立为曹魏新的皇帝。  
; C  e/ f* x2 f3 {' \' Y6 R7 t; I) V' I5 N4 U3 J2 C+ S
朝廷的一系列变故,连皇帝都被换了,再度震动了边疆。曹魏的扬州刺史文钦是个骁勇善战的虎将,又和曹爽是同乡,因此曹爽当政时相当受器重。仗着曹爽的权势,他为人傲慢,时不时地有欺上凌下的举动。曹爽覆灭后他就犹如惊弓之鸟,毕竟司马懿杀孟达后将申耽下狱,灭王凌时将杨康处斩,只要你确实有罪即使立有大功也不放过。同时,他好大喜功,动不动就杀掉俘虏以他们的首级作为自己的战功,而对此有所了解的司马师不但不夸奖他,反而经常为此训斥几句,他当然心里不高兴。无独有偶,这个时候魏国的镇东将军毋丘俭也因为向来和夏侯玄李丰等人私交不错而担惊受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兵反叛司马师。  
! ^  G" ], k8 c6 z/ p! g) s- ]/ Q' l/ f( u" z; j( p+ A! d  L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伪造了郭太后诏书起兵反叛司马师。他们胁迫淮南一带的兵将以及大小官员全都入寿春,然后歃血为盟。然而,这么一番做作下面隐藏的是他们的虚弱。从一开始他们就底气不足,传檄各地后却上表先把司马懿吹捧一番,然后说司马师的才德不能服众,应废其大将军一职,最后建议以卫将军司马昭,太尉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或是护军司马望(司马孚的儿子)代替他执掌朝政。哪匹马上台后能饶了你们?连司马师的亲弟弟都举出来了,这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求饶了吗?毋丘俭派人去联系镇南将军诸葛诞和兖州刺史邓艾。邓艾一向为司马氏所器重,而诸葛诞虽然对司马氏有所不满但和文钦的关系更为恶劣,他的使者统统被这二人斩首。拉不到盟友的毋丘俭文钦留下老弱病残在寿春,自己带着五六万精锐人马渡过淮河驻扎在项城(如今河南项城县东北)。到了项城后,毋丘俭在城里坚守,文钦则在城外打游击。  6 L$ |( _" t: U9 ]# |

1 B* j6 `' y7 C- k  j+ M9 R/ F7 l司马师听说淮南再度反叛,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王朗的儿子王肃提议:“当年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后兵锋不可一世,而孙权靠安抚他将士家属就令他完蛋。如今淮南军兵的家属都在内地,我们应当加以抚恤及监视,这样就能够瓦解叛军的势头。”这时候司马师眼睛附近长了个肉瘤,刚刚割除相当的疼痛。大家都说大将军贵体欠安,还是让太尉司马孚挂帅出征为好。只有王肃傅暇钟会劝司马师奋力亲征:“淮楚一带士兵强悍,毋丘俭文钦也势必负隅顽抗。派别人去,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完了。”病榻上的司马师一跃而起:“我决定了!”他把洛阳朝政委托给弟弟司马昭后,调集各地人马十几万带病直奔淮南。  8 J# i, ~% b. o5 c( z! A: Z1 d

; k1 s+ f0 ]! w6 C* _, T司马师路过许昌时,任命了荆州刺史王基为监军统领许昌的人马作为前锋。王基告诉司马师此行必胜无疑:“淮南的兵将人民没人愿意反叛,只不过在毋丘俭的刺刀下被劫持而已。大军长驱直入,他们势必土崩瓦解。”司马师同意他的看法让他进兵后,又因为有人说叛军锋芒毕露而劝他效仿当年周亚夫平定吴楚的经验坚壁清野,因此而派人去命令王基停止前进。王基力排众议:“毋丘俭等人有五六万的人马,他们完全可以把摊子铺得大一点。之所以龟缩在项城无所作为,不过是因为内部人心不稳。如果我们停止不前,似乎给他们一个怯懦的印象,他们内部那些对他们不满的人反而不能揭竿而起。旷日持久之下,难道东吴就不会趁火打劫吗?淮南一旦不保,中原震动,这是国家的大患啊。南顿有大量的军粮,足够他们支持四十天,必须先行占领。这样既有粮食作补充,又成就先声夺人之势,这是成败的关键。”他三番五次的建议,终于打动了司马师。司马师于是将大军南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师大军向前一压,毋丘俭的部下就开始有人投降。王基看到司马师的动作不够大,再次坐不住了:“如今放着南顿这样的粮仓不争,却靠后方运粮,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但是司马师看到自己的大军还没有到齐,对此下不了决心。王基不愿错过战机,当机立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立即带着自己的人马占据了南顿。这个时候的毋丘俭也在向南顿进发,距离南顿只有十几里的时候却听说已经被王基先行占据,只好撤兵回了项城。王基年少时是个孤儿,与叔父相依为命。与邓艾一样,在领兵打仗的同时他也很注重务农积谷,是个军政全才。他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气,实际上是淮南二三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淮南三叛中,我们还将看到他的出色表现。  
; a9 V# n$ Z& ]3 u% F- u4 Y2 K3 z0 x' M
魏国有这样的动乱,东吴当然要象王基所预料的那样趁火打劫。东吴的丞相孙峻带着大队人马立刻冲着寿春杀来。这个时候司马师的部队也渐渐集结完毕,大家都要求进攻项城,司马师不同意:"淮南的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不过是被毋丘俭文钦逼迫而不得已做了贼。如今他们举事后,尽管到处拉拢盟友但淮河以北根本没人响应,而他们的部下已经有人开始投降,这明摆着是崩溃的前兆。困兽犹斗,我们决一死战正合他们的心意。虽然必胜,伤亡也不会小。时间一长,他们的阴谋败露众叛亲离,那时可以不战而胜。"说完,他命令诸葛诞率领豫州人马直接进攻寿春,而征东将军胡遵则负责切断他们回寿春的去路,司马师自己进至汝阳。这一步棋就将死了毋丘俭文钦:他们既担心老巢寿春守不住,又担心退兵会把四面的追兵带到寿春,进退两难无计可施。而面对司马师大军的压力,淮南士兵的家属都在淮河以北,谁都不愿意给毋丘俭等卖命,不断有人投降,只有扬州附近刚刚归附的农民还在支持毋丘俭。  % x( K" O) H( [

8 q( V2 U2 x9 E- ^, r) o% i3 U. e, e6 b# }司马师在汝阳,看到叛军的窘境后又给他们设下了圈套。邓艾将毋丘俭的使者斩首后,立刻带着一万多人先占据了乐嘉城这一要地。司马师这时命令邓艾示弱诱敌,文钦果然带兵来争夺。司马师却偷偷从汝阳带领大军驰援。文钦看到司马师的人马后才知道上了当,惊慌失措。然而,他仅仅十八岁的儿子文鸯初生牛犊不怕虎:"趁他们刚来立足未稳,不如半夜突击。"于是文钦父子分兵两路,夜里文鸯突然就冲进了司马师的大营。司马师听到军营遭受奇袭,大吃一惊,他那本来就长着肉瘤的眼睛居然掉出了眼珠。他紧紧咬住被子强行忍住剧痛,以至于被子都被咬破。而文鸯奋战一夜却没有等到父亲的接应,天亮后他看到司马师大军势头太猛也只好突出重围。司马师当即就命令大家将剩勇追穷寇。文鸯看到有追兵,估计如果不能先将其挫败是逃不了了,带着十几名骁勇的骑兵反复冲杀,硬是把追兵打退。司马师再次命令八千骑兵追击,也被文鸯一个人反复冲杀六七次,每次都杀伤一百多,终于逼退了追兵。赵云长坂坡的英勇并没有历史根据,而这次确是白纸黑字。这个文鸯,简直不是人啊。  
; c. O" R0 r7 B7 `! G
+ F! u' g0 f2 Q) i王基看到邓艾将文钦调动后,立即进攻防守被削弱的项城。项城的毋丘俭听说文钦打了败仗,知道大势已去马上掉头南逃,于是本来就人心涣散的叛军终于溃不成军。文钦在回项城的途中听说老大跑了,自己估计也支持不住打算回寿春。此时寿春已经被攻克,他只好南逃东吴。正好东吴的孙峻正北上打算捡便宜,半路上遇到文钦后连着兵马一股脑地收归己有。毋丘俭的运气则糟糕得多,他半路落了单后虎落平阳,被村民所杀。诸葛诞到寿春后,寿春军民以为司马师要大开杀戒惊恐不安,逃到山林里的或是南逃东吴的不下十几万。司马师先任命了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扬州地区新的首脑,然后将毋丘俭灭三族并收他的党羽七百多人下狱。然而,他仅仅将其中为首的十几人处斩,其余的通通赦免,撤职而已。孙峻见到寿春已经被控制,也带着文钦回了江南。淮南的局势,再次被司马氏稳定。  ! L$ c; y8 y. }: l; [& E2 m
& Q' H8 C  l  m! O( z
淮南三叛中,这第二叛是最无聊的一叛。毋丘俭文钦的反叛过于轻率,既得不到其他地方也没有下层官兵的支持。胁迫军民起兵后却上表将司马家称赞了一番,没有任何破釜沉舟的勇气。这除了打击自己本来就不高的士气外没有任何作用。果然,司马师的大军往前一压毋丘俭文钦就立刻垮了台。毋丘俭文钦动手时看起来并不是不自量力以卵击石,但反过来司马师一动手就看到,他确实是在以石击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师大军向前一压,毋丘俭的部下就开始有人投降。王基看到司马师的动作不够大,再次坐不住了:“如今放着南顿这样的粮仓不争,却靠后方运粮,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但是司马师看到自己的大军还没有到齐,对此下不了决心。王基不愿错过战机,当机立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立即带着自己的人马占据了南顿。这个时候的毋丘俭也在向南顿进发,距离南顿只有十几里的时候却听说已经被王基先行占据,只好撤兵回了项城。王基年少时是个孤儿,与叔父相依为命。与邓艾一样,在领兵打仗的同时他也很注重务农积谷,是个军政全才。他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气,实际上是淮南二三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淮南三叛中,我们还将看到他的出色表现。  2 b& L+ {5 B) x/ a- J

+ V' l: t4 N" D( R3 O魏国有这样的动乱,东吴当然要象王基所预料的那样趁火打劫。东吴的丞相孙峻带着大队人马立刻冲着寿春杀来。这个时候司马师的部队也渐渐集结完毕,大家都要求进攻项城,司马师不同意:"淮南的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不过是被毋丘俭文钦逼迫而不得已做了贼。如今他们举事后,尽管到处拉拢盟友但淮河以北根本没人响应,而他们的部下已经有人开始投降,这明摆着是崩溃的前兆。困兽犹斗,我们决一死战正合他们的心意。虽然必胜,伤亡也不会小。时间一长,他们的阴谋败露众叛亲离,那时可以不战而胜。"说完,他命令诸葛诞率领豫州人马直接进攻寿春,而征东将军胡遵则负责切断他们回寿春的去路,司马师自己进至汝阳。这一步棋就将死了毋丘俭文钦:他们既担心老巢寿春守不住,又担心退兵会把四面的追兵带到寿春,进退两难无计可施。而面对司马师大军的压力,淮南士兵的家属都在淮河以北,谁都不愿意给毋丘俭等卖命,不断有人投降,只有扬州附近刚刚归附的农民还在支持毋丘俭。  
( x( ~# Q" j) o* H3 {. J9 [3 j/ _- M- A$ `/ D
司马师在汝阳,看到叛军的窘境后又给他们设下了圈套。邓艾将毋丘俭的使者斩首后,立刻带着一万多人先占据了乐嘉城这一要地。司马师这时命令邓艾示弱诱敌,文钦果然带兵来争夺。司马师却偷偷从汝阳带领大军驰援。文钦看到司马师的人马后才知道上了当,惊慌失措。然而,他仅仅十八岁的儿子文鸯初生牛犊不怕虎:"趁他们刚来立足未稳,不如半夜突击。"于是文钦父子分兵两路,夜里文鸯突然就冲进了司马师的大营。司马师听到军营遭受奇袭,大吃一惊,他那本来就长着肉瘤的眼睛居然掉出了眼珠。他紧紧咬住被子强行忍住剧痛,以至于被子都被咬破。而文鸯奋战一夜却没有等到父亲的接应,天亮后他看到司马师大军势头太猛也只好突出重围。司马师当即就命令大家将剩勇追穷寇。文鸯看到有追兵,估计如果不能先将其挫败是逃不了了,带着十几名骁勇的骑兵反复冲杀,硬是把追兵打退。司马师再次命令八千骑兵追击,也被文鸯一个人反复冲杀六七次,每次都杀伤一百多,终于逼退了追兵。赵云长坂坡的英勇并没有历史根据,而这次确是白纸黑字。这个文鸯,简直不是人啊。  
; W8 H: t1 x0 o" \3 ]
. b7 R9 k% G4 F' `  H+ E王基看到邓艾将文钦调动后,立即进攻防守被削弱的项城。项城的毋丘俭听说文钦打了败仗,知道大势已去马上掉头南逃,于是本来就人心涣散的叛军终于溃不成军。文钦在回项城的途中听说老大跑了,自己估计也支持不住打算回寿春。此时寿春已经被攻克,他只好南逃东吴。正好东吴的孙峻正北上打算捡便宜,半路上遇到文钦后连着兵马一股脑地收归己有。毋丘俭的运气则糟糕得多,他半路落了单后虎落平阳,被村民所杀。诸葛诞到寿春后,寿春军民以为司马师要大开杀戒惊恐不安,逃到山林里的或是南逃东吴的不下十几万。司马师先任命了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扬州地区新的首脑,然后将毋丘俭灭三族并收他的党羽七百多人下狱。然而,他仅仅将其中为首的十几人处斩,其余的通通赦免,撤职而已。孙峻见到寿春已经被控制,也带着文钦回了江南。淮南的局势,再次被司马氏稳定。  4 w% o, W# g$ M

% P; S& P+ }( h+ M9 z  t淮南三叛中,这第二叛是最无聊的一叛。毋丘俭文钦的反叛过于轻率,既得不到其他地方也没有下层官兵的支持。胁迫军民起兵后却上表将司马家称赞了一番,没有任何破釜沉舟的勇气。这除了打击自己本来就不高的士气外没有任何作用。果然,司马师的大军往前一压毋丘俭文钦就立刻垮了台。毋丘俭文钦动手时看起来并不是不自量力以卵击石,但反过来司马师一动手就看到,他确实是在以石击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师经过这么一战,他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也拖垮了。他回师到了许昌后,留守洛阳的司马昭连忙来看望。司马师在病榻上将军政大权全都交给司马昭后,病逝于洛阳,享年四十八。曹髦听说后,立刻下旨追悼慰问,并以东南刚刚经历叛乱要司马昭留守许昌,命令尚书傅暇带领大军回洛阳。曹髦打算以这样的布置来摆脱司马氏的控制。然而,朝廷内外还有哪个人忠于姓曹的?傅暇钟会商量后,傅暇自己就上表谦让,同时司马昭率领大军回师洛阳。曹髦看到自己的诡计不能得逞,被迫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曹魏的大权由司马宣王景王就这么名正言顺地传到了文王司马昭的手里。钟会这一战初露锋芒,从此常常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傅暇看不惯,免不了规劝几句:"建功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还是小心点好!"  
: `6 `7 u0 n  k7 V( V: n/ ?% x, k9 r, e" j
趁着司马师亲征淮南病逝等一系列变故,西蜀的姜维又打起了陇西的主意。然而此时关于北伐,蜀汉的内部矛盾终于激化,征西大将军张翼公堂之上就和姜维争执了起来,认为国小民弱,不能连年动武。姜维不但不听,还带着张翼一起北上。同时出征的还有夏侯渊的儿子,此时已经升任蜀汉车骑将军的夏侯霸。  4 X9 k9 `7 R0 `  J) Q% \

4 C8 d3 u- q3 a( @: o0 b关于蜀汉的北伐,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上,蜀汉和魏国战术上互有胜负一直是大多数人争论的焦点。但是蜀汉战术上的胜利到底是能够带来战略上的转机,还是会导致战略形态的进一步恶化?这看似当然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对此,我认为最为精辟的论述要数战国时纵横家的鼻祖张仪。这里将《战国策》里他游说齐王的话原封不动照搬。  
/ G( u: r' d7 J1 W) q2 a% c/ j4 e7 X- _7 w7 ~3 A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 Y# X; A( {: _/ ~9 A: N
' `  ~- Q7 a- C" a( @; o' g7 q8 Y
战术上的胜利不但未能带来战略态势的改善,反而恶化了战略上的处境,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就是因为齐大而鲁小,秦强而赵弱!而三国时的态势,毫无疑问是魏大蜀小,曹强刘弱。蜀汉战术上的胜利是否能够带来战略地位的改观,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战争是有消耗的,胜利是有代价的,这不能被忽视的一点恰恰经常被忽视。对此诸葛亮是明白的,因此他每次出兵谨慎小心:蜀汉不但不能打败仗,连成本太高的胜仗都不能打!而姜维北伐之不计成本,看来他未必懂。另外,诸葛亮的四次北伐,其中只有一次是因为曹休兵败淮南有趁火打劫之嫌,其余都是自己励精图治后的主动出击。而姜维则完全相反,费祎去世后他掌握军权,几次大规模的北伐几乎都是看到司马内乱来拣便宜。看上去有道理,但历史上有谁靠这点小聪明成就过大业吗?难道你自己就不是匆忙上阵吗?自身虚弱的人,天上掉下的馅饼你也接不住。姜维屡次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收获,就是他不注意“锻炼身体”的恶果。鉴于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对姜维抱有好感的朋友不少。对此,刻薄一点,如果说马谡是教条主义,曹休是盲动主义,那么姜维则可谓机会主义。蜀汉内部对此的反对意见,陈寿说他“玩众黩施”,以及《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斥责其“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夏,姜维带领几万人马再次北上,向狄道而来。魏国此时在长安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已经成了陈群的儿子陈泰。他当即命令雍州刺史王经驰援狄道,自己带领大军驻扎在陈仓(这个部署,是否有看情况直捣汉中围魏救赵之意?)。陈泰命令王经在狄道坚守,等他的大军到了后再和姜维决战,而这个王经却自作主张要独力对付蜀军。在一次小规模的交锋中,王经吃了点小亏。王经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大举渡过洮河。陈泰听说后大吃一惊,明白这下子糟了立刻派出援兵,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后继。果然,姜维一巴掌把这个冒失的王经打得眼冒金星。一场大战后,王经的几万大军只剩下可怜的一万多人,其他的都被打散。王经被迫退守狄道。张翼再次劝姜维见好就收免得画蛇添足,姜维大怒:这样的大胜后哪有不趁势进取的道理!他随即进兵合围狄道,把王经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了起来。  
5 N- x! N2 K4 S. `% v
+ l( k2 i# n: [+ k( O/ Y1 a陈泰听说后,立刻召集人马,会同来自洛阳的邓艾等援军急行军解狄道之围。然而,邓艾等人看到姜维大胜后有点灰心,以壮士断腕之说来劝陈泰舍车保帅。陈泰坚决反对:“姜维提兵深入,求的就是速战速决。王经不深沟高垒消磨他的锐气,反而决一死战,正中姜维的下怀。姜维得胜后如果引兵东下,劫掠粮草联结羌兵,那么才是我们的大患。如今他却带着锐气正盛的军队围攻狄道坚城,一旦拖下去他自己的粮草不危险吗?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三国演义对这一段论述基本上原文照搬,就是把其“版权”给了邓艾。说完后,他立刻动身沿着山势疾进。狄道城里城外围攻的和被围的都没想到援兵来的这么快,城里的士气大涨城外的不敢轻心。同时,西面的凉州也向这里派来了援军。面对着左右夹攻的局面,姜维不敢冒险而退了兵。王经从城里出来见到陈泰后,深刻反省自己的失策:“城里的粮草不够十天的,如果不是您神速解围,那么这座城就完了!如果这样,恐怕连凉州都保不住了。”陈泰到是把这个败军之将安慰了一番,重新布置防务后自己也回师驻扎到上邽。姜维尽管撤了兵,毕竟有大胜的战功。几个月后,他因此被提升为大将军。  7 E# n: ^, Y$ u

& \! [# @7 T* y# Y, {3 ]: [姜维撤退一年后,魏国的将军们又开始讨论起边境的局势。大多数人认为姜维去年退兵后会吸取教训不会轻易动武,而刚刚晋升为安西将军的邓艾却提醒大家冷静点:“去年洮西兵败,不是一般的损失,损兵折将百姓流离失所,几乎是地狱门口捡了条命。如今他们毕竟有趁胜的势头,而我们元气未复,这是其一;他们将士互相熟悉,又是厉兵秣马多年,而我们的将领年年更换,战备也不完善,这是其二;他们北上可以乘船,而我们只能靠两只脚,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都是我们必须防守的要点,而他们只需要攻击一处即可,这是其四;攻击南安陇西,则可以连结羌人为援兵,攻击祁山,那里有良田千顷,不用为军粮发愁,这是其五。对手并不是无能的人,不会看不到这样的好处。他们必定会再度出兵。”  
' B4 n& f8 s- h1 p$ r" B- F  Q- N
邓艾话音未落,姜维卷土重来。甘露元年(公元256年)七月,姜维再度北上祁山。看到邓艾有所准备,他改道董亭偷袭南安。邓艾早就防着这一手,抢先占据险要。姜维马上变招,趁夜里渡渭河延山路直奔上邽,并和蜀汉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共同攻击。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位胡大将军却未能按期到达。邓艾抓住战机,在段谷一战将姜维打垮。蜀军伤亡惨重,姜维回去后日子立刻就不好过了。他也只好上表自贬,把刚刚戴了几个月的大将军头衔交出后任后将军,但仍然代理大将军一职。相反,邓艾因此功劳升任镇西将军,成了陇西一带魏军的新任统帅。  
+ X2 G& P2 }! c) p( j% T" H3 N2 q. B5 l* ]8 r% }( ?* P
文钦到了江南后,被东吴任命为镇北大将军。他整天围着孙峻说北伐的好处,终于把孙峻心眼说活。姜维兵败这一年的九月,孙峻召集兵马大动干戈,却“人有旦夕祸福”病死在了征途上。临终前,他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亲族孙綝。孙峻这次北伐到不是一无所获,他死后的安排不但激起了东吴内乱,他生前的进攻还诱发了淮南的战火。孙綝这时的职位不过是偏将军,谁理他那一套?骠骑将军吕据当即联合司徒滕胤要动手杀这个姓孙的,却反过来被他所杀。十一月,镇压了政敌的孙綝一步登天出任大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綝的掌权,足以让魏国庆贺一番。然而,他们却没有这个闲空。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夏,淮南再次爆发叛乱,这就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战,淮南第三叛。  
$ b2 I* B; y- I' o' B  p
" N. I6 r4 H; z7 }: n- z7 W淮南第三叛的主角,就是担任魏国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诸葛诞是诸葛瑾亮兄弟的亲族,世说新语中称诸葛三兄弟,"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中的一狗。不过,这个狗字并没有贬义,是对他"忠狗""功狗"身份的肯定。作为当年四聪八达中八达之首,魏明帝曹睿时代被"下岗"。曹爽当政后他被重新启用,司马氏对他也相当的地拉拢。他久镇淮南,平定毋丘俭之淮南二叛时更是出了大力,后来又因为战功而被加升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个时候,他所交好的四聪八达已经大都倒台身死,他也深感不安。为此他暗中养了数千死士,万一有什么变故不至于落到王凌毋丘俭的地步。孙峻进攻淮南而病死的一仗中,司马昭估计他的人马足够抵御,他仍然请求司马昭增兵十万守卫寿春,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实际上是要趁机加强自己的实力。对此,司马昭当然有所警觉:这不是当年王凌玩过的老把戏吗?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巡视淮南后,也建议司马昭将诸葛诞召回:"他肯定不会来。不过,拖得越晚事情恐怕闹得越大。"甘露二年五月,司马昭下定决心将诸葛诞征召入朝担任司空。诸葛诞得到诏书,顿时觉得事情不妙,决意举兵反叛。他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綝,然后强征淮河南北官兵十余万,加上扬州新附四五万人并准备了一年的军粮打算坚守寿春。同时,他派人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到江南为人质,请求东吴出兵援助。孙綝初掌重权正打算建功立业,看到有这样的好事,立刻派文钦等人带着三万大军先行,自己随后跟进。  
% z4 b" `( I4 y! d- A
, D+ C9 Q  K5 q9 s4 W! c司马昭听到诸葛诞反叛的消息后,当即明白:这个诸葛诞是看着毋丘俭因轻率而覆灭的,他肯定早有预谋并一定会向东吴请求援军。为此,他也不敢轻敌,倾全国之兵,连长安地区防备蜀汉的兵力都抽调了一部分过来并带着皇帝曹髦郭太后御驾亲征。六月,司马昭到了项城后留下曹髦郭太后,他自己亲率各地人马二十六万进兵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他任命镇南将军王基代理镇东将军,统领扬州豫州人马,汇合安东将军陈骞(陈矫儿子)等包围寿春。王基刚来,文钦、全怿(全琮儿子)和唐咨(魏国叛将)等吴国援军趁着包围圈没有合拢而一举突入寿春。司马昭命令王基慎重,而王基则屡次请求司马昭迅速进兵。正在这个时候,东吴的第二批援军朱异(朱桓子)到了安丰(今安徽霍丘西南),和城里的文钦遥相呼应。司马昭命令王基先撤围去打垮朱异,王基公然抗命:"如今包围圈越来越紧,哪能如此纵虎归山?现在决不能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司马昭也是聪明人,立刻点头同意。于是王基大举围城,挖深沟筑高垒把寿春围了个水泄不通。文钦屡次出来骚扰,但都被王基打了回去。司马昭另行派石苞等人为机动,将朱异打退。魏军中有人临阵退缩,有人称病偷懒,司马昭通通斩首示众严明军纪。寿春城下双方一派鱼死网破的样子。  
/ b( i/ C3 t7 ~: L, }7 W6 M  r& |+ A, f  A& Y4 Q7 _: [+ O3 K- t
七月,东吴大将军孙綝亲自动身直奔淮南。他再次拨给朱异五万兵马,命令他带着丁奉等宿将北上。寿春离长江巢湖太远,朱异把粮草辎重留在了半路上急忙驰援寿春。然而,他在前方被打败,后方的粮草也被胡烈一把火烧光。朱异立刻就打不下去了,一路靠采摘能吃的树叶勉强回到了孙綝面前。孙綝还要给他三万人马,朱异一听,头皮发炸:什么,又是三万张嘴巴?我缺的不是兵,缺的是粮。这么一来,不是死得更快了吗?孙綝看他胆敢"犯上",大怒,立刻找了个城里的诸葛诞城外的司马昭都能看到的地方把他当着大家的面绞死,然后一拍屁股回了建业。  
: b- U6 h/ m8 ^! w7 E, l* U, M' @$ Q; r4 q
司马昭知道此事后,当时就洞察了孙綝的想法:他是以杀朱异来激励寿春守军的士气。他判断寿春守军一定会采取减少口粮的方法来拖延坚守,立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将部队中的老兵送回淮河以北,制造并散布吴军不久就会大举反攻的假情报,还煞有介事地给魏军士兵们每人发了三升大豆充口粮。诸葛诞看到司马昭开始喂魏军吃"饲料"了,轻信了这些司马昭精心布置的谎言。既然如此那么又何必让大家饿肚皮?他当即放宽了口粮限制。然而,江南的援兵没影,司马昭的重围依旧,唯一的变化是自己的粮仓却很快就见了底。眼看着撑不下去了,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力劝诸葛诞突围,文钦死活不同意(注1),还要杀这两个"胡言乱语"的家伙。这两人不愿殉葬,当时就头也不回地叛逃到了司马昭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节骨眼上,留在东吴全怿的侄子因为内乱而北逃魏国。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而他的后人都在江东呆不下去了,可见东吴内乱到了什么程度!全怿本人及不少兄弟子侄都在寿春城里给诸葛诞帮忙,司马昭当即用钟会的计策模仿全怿亲人笔迹写信给全怿(注2),说东吴内部因为他们救援不力要杀援军将士家属,他们实在受不了才弃暗投明。全怿看看笔迹又不是假的,东吴内部的乌烟瘴气他也很清楚,他的亲属也确实逃到了司马昭军中,信以为真的他万念俱灰,带着几千士兵于当年腊月出城投降,司马昭以高官厚禄加以笼络。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些细节,只看到有人"无故"叛变,本来就不稳的军心立刻就乱了起来。曾经坚决反对突围的文钦带头来找诸葛诞:"蒋班焦彝和姓全的投降了,敌人肯定会得意忘形放松戒备,这下子可以突围了。"  / ]8 H+ u& C4 H. T% X
' ?3 B! Q  ]% {5 b2 B' Z5 }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集中兵力一连五六天猛攻包围圈的南面,意欲突围而出。包围圈上的魏军居高临下发石车火箭抗击他们的猛攻,石林箭雨之下叛军死伤遍地,流出的鲜血积满了壕沟。诸葛诞突围不成,只好退回寿春坚守。城里粮食即将吃光,迫于情势出城投降的人达到了好几万。文钦试图劝诸葛诞将北方的士兵(被诸葛诞劫持的魏军)放出,仅以吴军坚守来节省粮食,诸葛诞的眉头立刻就拧成了麻花:这么干不是架空我吗,你想干什么?淮南二叛时毋丘俭曾经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就是因为与文钦关系恶劣而拒绝。如今情势紧迫,二人矛盾激化,诸葛诞在议事时手刃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听说父亲被杀,立刻起兵要找诸葛诞算帐,不果后单骑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不但赦免了他们当初反叛的罪名,还加官进爵。文鸯兄弟从此带着几百名骑兵整天围着寿春城墙转:"文钦的儿子都没事,你们还担心什么!"城里的人本来就不是诸葛诞的死党,走投无路之余在这样的诱惑下还能想什么?司马昭巡视时看到城墙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却没人往下射,当即就明白了:"攻城!"  
! b' H0 B9 S: D
+ u+ q/ {6 l9 L3 h0 k- h# a魏军于是四面强攻,不久就将毫无斗志的寿春攻破。诸葛诞死在乱军之中,吴将唐咨投降,只有诸葛诞的亲兵几百人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而就义。城里还有东吴的人马一万多,连带着他们带来的大量军用物资一起当了俘虏。手下有人建议将这些东吴士兵全都杀掉,司马昭摇头反对:“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结果他一个也不杀,带着俘虏回京师三河附近安顿。唐咨原来是魏国叛将,他也不计前嫌任命为安远将军。淮南将士军民本来就是在诸葛诞的威逼下造反,他全都赦免,并任凭文鸯兄弟收葬淮南二三叛的主犯文钦。同时,他论功行赏,提升这一战中表现出色的王基为征东将军,任命他为扬州地区新统帅并作亲笔信表扬嘉奖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綝出兵,本意是捡便宜,结果却白白搭进了几万人马,唯一的战果是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军,成了赔本生意。地位本来就不稳固的他也立刻招致朝野怨恨。司马昭听说后,要趁势灭吴,但被王基劝阻:"诸葛恪在东兴,姜伯约在狄道,都是因为胜利后的轻敌而导致画蛇添足,结果立刻大败,这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今我们大胜之余,他们肯定要加强戒备,相反我们的士卒却因为打了八个月的仗而归心似箭,这就是为什么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后不将剩勇追穷寇的原因。"司马昭于是见好就收,安抚当地百姓后回师。就这样,在大家的心悦诚服中,淮南三叛到此全部落幕。  - a/ C7 N/ S- v  H; M0 {

) l: h$ p8 @. r3 l9 Q! Y淮南第三叛,是三国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大约为二十五万对三十万,不但大大高于三国时最为出名的官渡,赤壁和夷陵,甚至大于后来的魏灭蜀晋平吴之役。然而,南北双方数量上的接近掩盖不了质量上的差异。司马昭为了平叛倾尽全力,连长安地区防备西蜀的兵力都抽调了一部分过来,可见没有滥竽充数的部队,而诸葛诞的兵力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淮南二叛时毋丘俭只有五六万有战斗力的部队,两年后怎么就到了十四五万?有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更多的看法是他强行将没有战斗力的屯田兵也拿来凑数,并临时抓壮丁。这样的部队能否对抗强敌,不问可知。东吴先后出动的兵力也有十万左右,但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吴军深入后补给也相对困难,兵力又是逐次投入成了“添油”而被司马昭挨个痛打而没有相应的效果。其中因为吴国宫廷之争还发生了全氏反叛投降之事。文钦和诸葛诞本来不但不算同仇敌忾,还有相当的旧怨。双方在压力下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决策层的分崩离析。因此,看上去势均,打起来力不敌,最终以北方的全胜告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三叛,整体发生的背景是司马氏执掌朝政后引发了政坛的震荡,这当然说明其统治有不稳固的一面。然而透视其经过,这三叛同时反映了司马氏统治稳固的一面:淮南三叛的共同特点,是高层人士的反叛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因此在司马氏的大兵压境下全都土崩瓦解,没有任何真正的抵抗。司马昭在这场战役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素质和政治气魄。他对王基钟会的任用,对全怿文鸯等人的妥善处理,都大大加快了对手的覆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将他定型为反面角色,但究其文治武功,不愧是将门虎子。在司马昭激战淮南的同时,蜀汉的姜维再次出兵关陇趁火打劫,却在司马望及邓艾的坚守下一筹莫展。这表明了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对吴蜀之压倒性优势。司马氏代魏灭蜀平吴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六年后,终有邓艾钟会灭蜀之役。  
9 ?8 r! Y: m- J  C5 K  O6 b: T: K% `$ o  F) T
注 1 叛军内部坚守城池等待援兵反对突围意见之固执,以及诸葛诞对军粮管制的放松是有一定原因的。淮河每年在雨季时常常爆发洪水,连寿春城都经常被淹。诸葛诞文钦等人就是在等这个机会或突围或击败司马昭,或许东吴也在等着老天开眼后再派援兵?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干旱,恰巧在叛军覆灭后下起了大雨,把司马昭的深沟高垒冲了个稀里哗啦。不过,成事虽然在天,谋事还是在人。诸葛诞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即使老天帮忙顶多也就是个逃亡东吴,翻盘是不可能的。  
0 k' _- t8 V4 R( Y4 ^
( i6 Q2 Z  D3 a2 [注2 这封信不是别人写的,正是钟会。钟会的父亲钟繇,字元常,是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划时代人物。介绍钟繇的成就之前,先将书法的历史做一个简介。书法在现代或许不过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历史上却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涉及到汉字形体的演变。春秋战国时各国汉字不同,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亦精于书法,有石刻传世)的亲自主持下统一文字,这时的文字后世称为小篆。汉朝几百年间,小篆逐渐向隶书转变。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楷)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钟繇此时脱颖而出,他师从蔡邕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其是在历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勋。遗憾的是,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只有摹本传世。钟会家学渊源,也擅于各种字体。这里骗全怿后来坑邓艾的书信全都是钟会亲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2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十二月,姜维趁司马昭倾全国之力平叛淮南时再次北伐,魏将司马望和邓艾进据长城(县名,今陕西周至西南,并非万里长城)相抗衡。魏军虽然人少,但军粮充足,面对蜀军的百般挑战就是不理。几个月后,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被杀后撤退,并再次担任大将军。这一战本身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唯一的热点是在此期间谯周写下了一篇《仇国论》,对姜维不顾"蜀人愁苦"而一意孤行动武进行讽刺。《仇国论》的出台标志着蜀汉内部对北伐的否定达到了顶峰。在文章中谯周认为,如今的情势有如六国并立,并不是秦末鼎沸的乱世。蜀汉的正确路线,应当是向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而不可能如汉高祖那样一统天下。相反,如果"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这个意见,其实并非谯周个人的独断,而是蜀汉国内对北伐一事持否定态度人士的大爆发。蜀汉国内反对北伐之势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历年的北伐都证明,力攻强曹很难有什么战果,而自己的消耗不能忽视,战争毕竟是日费千金的事情。另一方面,同时是在外围压力越来越大的窘境下内部矛盾激化的反映。淮南的第三叛已经证明,北方在内部爆发大规模叛乱时仍有能力"看一个(蜀),挟一个(吴),吃一个(叛)",而蜀汉的国力,到此已经是"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了。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十二月,姜维申报蜀汉后主刘禅后,将汉中的防务彻底修改。原来的部署是遭遇进攻时占据各个险要关口,据敌于国门之外。这一方针从魏延到王平都加以贯彻,因此取得了兴势一役的大捷。姜维认为这样的防守虽然稳妥,但没有太大的好处。他新的部署是如果遭到魏军进攻,放弃险要退守汉乐两城,并坚守阳平关。趁敌人攻坚不克退兵时加以追击歼灭。然而,姜维的这个理由,说的难听点,挂羊头卖狗肉。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蜀军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无法支撑全面防御的任务。姜维如今的行为,有如赌徒,开始下小钱,越输越下大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资本雄厚的庄家彻底清盘。在五年后的魏灭蜀之役中,我们将看到这一部署的恶果。  + A) x. W9 s1 Z: p

& }9 `, N$ y$ ~6 _诸葛亮在世时,法令严峻。有人劝诸葛亮以大赦来取得民意,诸葛亮反对,认为治国不能以来这样的小恩小惠。当年刘璋屡次大赦,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帮助吗?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风向一变,大赦频繁,三四年一次。对此,大司农孟光曾当众责备大将军费袆,认为这白白便宜罪犯:“夫赦者,徒与罪犯有利,非明世宜有。衰弊穷极,必不得已,可权而行之。今国家未有旦夕之危,何以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但从费袆遇刺后蜀汉仍然坚持这一政策看,这不是费袆个人的心慈手软。个人的看法,与东汉对比,三国时人口剧减,为了尽快恢复人口来取得兵员劳力三国都费尽心机,并不得不采取些非常手段。魏国陈群钟繇等人曾有恢复肉刑的动议,听起来残忍其实仁慈:其出发点是以此处罚一些本来应该判死刑的人,这样每年可以从断头台上"节省"三千人。这个动议虽然由于肉刑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不了了之,但魏国对此的努力可见一斑。东吴对此也有非常行动,卫温等人出海就是为了抓壮丁。蜀汉的大赦,应属于同样的性质。蜀汉人口变化的过程不详,这里仅按照现有的史料进行个推测。《晋书?地理志》记载:刘备称di,约有户口二十万,人口九十万,这与夷陵之战时蜀汉七万大军的估计基本吻合。根据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刘禅的诏书(实际为诸葛亮所作,刘禅拿着念而已),蜀汉有军队二十万。按照军民十比一的极限比例,蜀汉此时至少有二百万人口。当然,这个二十万就象赤壁时曹操的八十万一样仅仅是声称,不会真实。但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亲率十万大军,而国内必然会有少量留守部队来估计,当时蜀汉的人口应在一百一二十万左右,人口得以恢复是事实(注1)。然而,蜀汉亡国时人口状况白纸黑字,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可见从此后蜀汉人口在下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频繁的大赦,多半是其恢复人口的一种非常手段,因此费袆对于孟光的指责只能"知错不改"。另一方面,人口的下降反映的是蜀汉内政的恶化。姜维北伐,从来没有过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每次都是"数万",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蜀汉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在这样的困境中,姜维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再度北伐。三国演义中称其“欣然”上表,不知道“民有菜色”时他怎么能“欣然”的了?被邓艾击败于侯和后,姜维退往沓中。这一败后怨声载道朝野鼎沸,黄皓诸葛瞻(诸葛亮子)等人有了解除其兵权并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其为全军首领的动议(注2)。从此姜维不敢回成都,当年十月起以屯田为借口驻扎在了沓中。蜀汉的北伐,至此全部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